阎若璩

阎若璩
  • 姓名:阎若璩
  • 别名:字百诗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西太原人
  • 出生日期:1636
  • 逝世日期:1704年
  • 民族族群:

阎若璩(1636-1704年)清学者、语文考据学家。字百诗,又字玚次,号潜邱。山西太原人。寓居陕西山阳。年幼时反应迟钝,“读书千遍不能熟”。但为学刻苦,日夜攻读,学业大进。后补学官。曾协助编《大清一统志》。


阎若璩善于发现问题,长于考证。遇有疑问,必求根底。欲有发明,必求依据。二十岁时,怀疑古文《尚书》是伪作,潜心研究三十年,著《古文尚书疏证》八卷,辨正古文《尚书》共一百二十八条,确证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作,在经学、小学上是一大发现,也开了后世学者敢于怀疑经典的端绪。


阎若璩精通地理学,山川形势,州郡沿革都十分清楚。著《四书释地》一卷,又作续编,共六卷。对经文、人名、物类、典章制度进行解释,尤其是校订前人关于古代地名的错误,多有发现。


阎若璩另著有《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困学纪闻注》二十卷,《释地余论》一卷。著作另有《日知录补正》 、《博湖掌录》等

猜你喜欢的书

温疫明辨歌诀

温病学著作。不分卷。清王泰林著。1898年琴川方氏倚云吟馆刻本。

云笈七签

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编集。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七部,故名。喻取七部精英之意。本书包括三洞经教,日月星辰,洞天府地,杂修斋戒,秘要诀法,存思魂神,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神仙符图,庚申尸解,道教灵验,颂赞歌赋等,皆分门别类汇集,不仅集北宋以前《道藏》主要内容的大成,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的道教经籍的篇章,是研究道教方术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毕,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收入《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册。并见于《道藏辑要》参集、井集。编入《道藏要籍选刊》第一册。

翰苑遗事

一卷,南宋洪遵撰。遵字景严,南宋著名收藏家和学者。记载宋翰林学士院旧事,尤其是轶闻遗事,多不见于正史,是一部史料价值颇高的野史笔记。本整理本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了《四库全书》本等。

儒佛异同论

《儒佛异同论》是梁漱溟所著作品,出自于《梁漱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 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 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 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 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 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 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 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 在一定意义上, 使佛家的“无我为本” 与儒家的“ 有本不穷” 会通了起来, 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 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 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 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尽管如此, 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

信力入印法门经

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余种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普贤叹其难见难知,文殊再请,乃具答之。答已。较量功德殊胜。能灭重罪。其不信者。罪亦无量。

法印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三解脱门为圣法印。出于杂阿含经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