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际恒

姚际恒
  • 姓名:姚际恒
  • 别名:字立方,又字善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仁和(今杭州市)
  • 出生日期:1647年
  • 逝世日期:约1715年
  • 民族族群:

姚际恒(1647年-约1715年)清学者。字立方,又字善夫,号首源,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县诸生。平生勤于学业,酷爱藏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编有家藏书目《好古堂书目》四卷。博极群书,专精经学。鉴于“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又以辨伪为“读书第一义”(《古今伪书考原序》)。乃承唐、宋、明学者辨伪思想,著《古今伪书考》二卷,除子部中的佛、老二氏书与集部书不及外,分经、史、子三类,收书九十一种,因持论较严,注重实用,流传甚广。限于历史条件,当时所及文献资料有限,不免尚有错讹。近人黄云眉已撰著《补正》,纠其纰缪,则不失为辨伪学中之一重要书籍。其《九经通论》百六十三卷,以辨伪、探究经书本义为宗旨,为其殚力之作,时有奇论特识,多为清代学者所征引。顾颉刚谓“《通论》之作,至为博洽,抉择必甚精”(《古今伪书考跋》,载《古史辨》一)。为研究儒学的参考书。惜其遗稿多有散佚,今唯《诗经通论》、《诗经论旨》有刻本。其他著作尚有杂论经、史、理学诸子的《庸言录》,以及艺术论稿《好古堂书画记》等。


嗜好读书,闭户不问外事,故鲜为时人所知。专事经学,尤长于辨伪。 阎若璩闻其著书攻伪《古文尚书》,因毛奇龄引介,与 之往来讨论,所持之论多不谋而合。治经富于怀疑批 判精神,主张以辨伪为读书第一义。他说:“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兹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 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 第一义也。”所著《古今伪书考》分经史子三类,详 加考证,所列伪书,达数10种之多,且多为儒家经 典,诸如《易传》、《古文尚书》、《尚书汉孔氏传》、 《诗序》、《周礼》、《大戴礼》、《孝经》等。所断虽非 完全确当,然其善疑精神,实有启迪解惑之功。对 《孝经》的考证便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他说:“案诸 经,古不系以 ‘经’ 字,惟曰 《易》、曰 《诗》、目 《书》,其‘经’ 字乃俗所加也。此名《孝经》,自可 知非古。”并从来历、文义、情势等方面,考证《孝 经》之伪,其立言构思,颇为精核。主要著作尚有:《九经通论》、《庸言录》等。

猜你喜欢的书

新俄游记

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1920年4月,江亢虎去苏俄旅游。6月下旬,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江初被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以“社会党代表名义”,确认为具有表决权的中国代表,但“出席二三日”后,即被中国共产党代表张太雷指控为中国政府的“侦探”,而被取消了资格。1922年8月,经欧洲回国。9月,在上海创办南方大学,自任校长。因忧虑“赤化东渐”,影响“人心世道”,发表《新俄游记》一书,攻击苏俄革命。与此同时,又从英国费边社那里拾来“资产公有”、“劳动报酬”、“教育普及”和“选民参政”、“职业代议”、“立法一权”等若干洋教条,拼凑成一个所谓“新社会主义”纲领,兜售于各派军阀之间,企图借此收“曲突徙薪”之功,抵消十月革命的影响。

秋水轩尺牍

清许葭村著。为作者的书信集。古称书信为尺牍,因古代书简长约一尺故名。由后人整理编排成书,共229篇,分为叙候、庆吊、劝慰、请托、辞谢、索借、允诺、戏谑8类。文辞生动雅丽,曲尽情理,向为尺牍范本。如《复朱鹤汀书》尉问腹疾并告知家乡水灾一事说:“手书遥贲,知足下适患河鱼之疾。造化小儿,何不仁乃尔,近日定占勿药矣。弟贫也,非病。客自家乡来者,道波臣为虐,年谷不登,旅人无以自存,又重以内顾忧。如何如何!足下作归省计否?新凉入序,寄语加餐。”以河鱼代称腹疾,勿药代称痊愈,波臣代称水灾。结尾一句感叹,继问友人是否准备回乡,最后因秋临加以问候,使人有亲切之感。语句精练,事虽不多,但处理得十分娴熟。又如《托沧州诸友照应友人书》说:“火云如烧,思与诸君子一登朗吟之楼,看夹岸柳阴,风樯上下,以消烦溽。乃仙凡途判,咫尺千里,徒作五城十二楼观耳。盐邑张少尉,武陵人也,近以年老乞休。月之二十九日,先遣眷属赴沧,候船南下。幸推梓谊,饬役代觅妥寓,俾旅途主人不敢欺生慢视。此感弟实均之”。第一句火云如烧,如同起兴。继叙旧日友情,最后拜托代为照应友人。语言优美,情调浪漫,使人乐于代劳。又如《贺陈筠青生女书》中说:“昨得手书,以弟夫人弄瓦而不弄璋,其辞若有憾焉。不知二五构精,伉俪同功,是谁之过,而为是怏怏耶?况凰之降,即以开么凤之先;谢氏乌衣,不可无林下风以济其美,正不必谓梦月之不如梦日也”。其中“弄瓦”指生女,“弄璋”指生男,语出《诗经》。“二五”指十月怀胎,“伉俪”为夫妇二人。 “雏凰”指女孩,“么凤”指男孩子。谢氏用谢安典故,谢安居乌衣巷,其子第多贤,而其侄女谢道韫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梦月喻生女,梦日喻生男。比篇用典自然,认为生女未必不如生男,观点亦有可取。“是谁之过”一句尤其恢谐,足可解颐。该书曾经由经山阴娄氏、吴县管氏注释,又经宋晶如补充、订正,并加语译,使读者较易理解。书前编有分类目录和内容提要目录,便于读者浏览。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与清龚未斋《雪鸿轩尺牍》合刊,198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校注本。

化书

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全平等的“太和之化”(《蝼蚁》)的理想社会。其思想具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局限。收入《道藏》、《宝颜堂秘籍》等。

银瓶梅

全称《后唐奇书莲子瓶演义传》,又名《银瓶梅》、《第一奇书莲子瓶》、《第五奇书银瓶梅》。四卷二十三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同治元年(1862)。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凡二十卷。北宋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叙述有关文殊师利之曼拏罗、图像等仪则,以及印相、护摩等作法。计分二十八品。本经乃自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五所录出者。宋藏遗珍所收之现存祥符录虽有缺损,然从同书卷二十二之总录,及大中祥符法宝录略出中来推论,则可知本经与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及十号经一卷,系同于北宋雍熙三年(986)所译成。据诸仪轨禀承录卷六载,唐代宝思惟所译之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唐代义净所译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相当于本经之成就最上法品,可视为本经之别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