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胡应麟
  • 姓名:胡应麟
  • 别名:字元瑞,更字明瑞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兰溪人
  • 出生日期:1551年
  • 逝世日期:1602年
  • 民族族群:

胡应麟(1551年-1602年)明代文学家。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胡幼而能诗,曾携诗拜见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得到王世贞的称赏,与当时的诗人李维桢、屠龙、魏允中、赵用贤被称为末五子。胡应麟著述繁富,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等,文学批评著作有《诗薮》20卷。


万历举人。后久试进士不第,便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手自编次,多所著述。著有《少室山房笔丛》、《少室山房类稿》等。其中《少室山房笔丛》中的《史书咕毕》,共六卷,专对史书、史家及史事作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作出考订。他认为,史家具备才、学、识三长还不够,还必须加上“公正”和“直笔”,五者兼备方可。在史书编纂上,他主张简洁、谨严、繁简适当。他说: “史恶繁而尚简素矣”。史书的繁简不在于文字的多少,他说:“曷谓繁?丛脞冗阘之谓也,非文多之谓也,曷谓简?峻洁谨严之谓也,非文寡之谓也。”所以他认为文字的繁简可以定史书的优劣。史家在作史时应该做到“事增文减”,这是作史的名言。但是史书的繁简也不能一概而论, “简之胜繁,以简之得者论也,繁之逊简,以繁之失者论也,要各有攸当焉。繁之得者遇简之得者,则简胜,简之失者遇繁之得者,则繁胜。”第三,史家写史要公正。他说: “直则公,公则直。”“夫直有未尽,则心虽公犹私也,公有未尽,则笔虽直亦曲也。”第四,他主张修史时应该分工,使有专长的人各尽其才。他说: “用颜师古等于纪传,用李淳风等于表志,唐任人可法者也,而不必尽论其书也。欧阳疏于事而表志,子京僻于文而纪传,宋任人可鉴者也,而不必尽论其书也。”此外,他对明代以前的史家和史书均有所评论,如他认为“《春秋》、《尚书》,圣人之史也,《檀弓》、《左传》,贤人之史也,《史记》、《汉书》,文人之史也,《后汉》、《宋书》,乱人之史也,三国、元、魏,小人之史也,赵宋、辽、金,夷人之史也。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又如,他认为《晋史》“大为猥杂”, 《隋书》 “差自精详”,《旧唐书》“其辞过俚而不文”,“其体过冗而靡节”。就史家而言,陈寿、范晔有史才而无史学。他非常推崇左丘明、司马迁和班固等人,认为“左、马、班氏足称具美,其识虽互有是非,然创始之难,百倍因也,故匪后人之所及也。”他对刘知几及其《史通》着墨较多,认为刘知几有史学,无史笔,有史才,无史识。他说: “吾于其论史而知其弗能史也,其文近浅猥而远驯雅,其识精琐屑而迷远大,其衷饶讦迫而乏端平。”他批评《史通》是“文义之粗,体例之末”,书中存在着“当惑而不惑”、“当疑而弗疑”的毛病。

猜你喜欢的书

拜占庭帝国史

拜占庭帝国史

A.A.瓦西列夫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之一。其所著《拜占庭帝国史》是在大量分析拜占庭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部经典巨著。作者摆脱了以往研究拜占庭的政治军事传统,把拜占庭的文化成就置于与政治方面同等地位,全面阐述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关于拜占庭帝国的百科全书;该书还涉及拜占庭与周边各个族群的交往历史,论述了诸多文明元素在该地区相互交融的进程。

海槎余录

海槎余录

笔记。明顾岕著。一卷。兹编系著者于嘉靖元年至六年(1522—1527)官儋州时所录见闻。自序云:“儋耳孤悬海岛,非宦游者不能涉,涉必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黎獠之冥顽无法,为兹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难其终也。余自嘉靖龙飞,承乏是郡,迄于丁亥,乃有南安之命。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共几百余则。”然“颇多散失”,是编为追忆所及,仅得四十余则,然亦饶富南国情趣,堪为游记之作。书中记述了黎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描写了与汉族杂居和邻近汉族地区的黎族,已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掌握了“以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的先进灌溉方法。在耕作方法上普遍进行中耕和施肥。贸易活动和地方性的集市和墟场也发展起来。

真诠

真诠

道教书。丘处机五传弟子葆真子阳道生传,清彭定求校刻。三卷。分内丹修炼之道为二:一是虚无大道之学,即“虚极静至,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认为与道合真,形神俱妙,变化莫测,其寿无量;二是以神驭炁之学,即“虚静以为体,火符以为用, 炼精成炁, 炼炁成神, 炼神还虚”, 亦能使形合神,“长生不死”。前者为顿法,后者为渐法,认为此二端,“为金丹之真谛,大道之正宗,体之有益,修之则成”。收入《道藏辑要》鬼集六。

短裤党

短裤党

中篇小说。蒋光慈著。写 于1927年4月。1927年11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进行大规模革命斗争的小说。1927年春,上海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的大会。会议决定全市总同盟大罢工。由于反动派的血腥镇压起义失败。党中央委员杨直夫在中央与区委的联席会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决定在北伐军即将攻占上海时,继续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作品结尾工人占领了浙沪警察厅,勾画出第三次起义胜利后的某些欢乐景象。作者以奔放的革命激情,热情地歌颂了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展示了这伟大的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作者在创作时“几乎忘了自己是在做小说”,只感觉“在后边跟着短裤党一道儿前进。”因此激越浩荡的革命热情形成一种奔腾澎湃的文气,粗犷的笔触遒劲有力,有一种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这一切诚如作者自己所说: “这本书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种证据,就是有点粗糙的地方,可是也自有其相当的意义。”(《短裤党·写在本书的前面》)

死水

死水

中国现代诗集。闻一多著,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内收诗歌28首。是继《红烛》之后的第2本诗集。本诗集中所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爱国情思、独创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作者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赢得了声誉。《死水》是诗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诗篇。诗人把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比作一潭死水,丑恶在这里滋生,到处弥漫着腐败。因此他激愤地主张“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而在《发现》中,诗人则“迸着血泪”般地呐喊道,“这不是我的中华”,作者望着这“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苦闷而又愤懑。与作者的第一本诗集《红烛》不同,《死水》中似乎投下了更浓重的阴影。被朱湘誉为“神品”的《你指着太阳起誓》显得灰白而且惨淡;《末日》刻画死神的来临,又如“一股阴风偷来摸着我的口”;《大鼓师》以一种约束和沉静的调子写爱情的悲哀,与《红豆篇》大相径庭;《忘掉她》写失掉爱女的情怀,就好像诗人真的想忘掉死去的爱女,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悲痛的力度。《死水》在艺术上较明显地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的影响。诗中,作者把丑的东西加以美化,如油腻可以织成“罗绮”,泡沫也美得象“珍珠”,正是受到波德莱尔的启示。《死水》和《女神》一样,都滚动着炽热的感情,一个是奔突在地壳之下的岩浆,一个是喷突而出的火山。同样的爱国情怀、对旧世界的愤怒,无不在诗中流露,这也正是《死水》影响至今的现实意义。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