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
黄庭坚诗选
《作者:潘伯鹰》宋诗别集选注本。今人潘伯鹰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注者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宁陈三立覆刻日本宽永六年(1629)大和田意闲翻宋绍定五年(1232)闽中刊本《山谷诗集注》和朝鲜活字本《山谷外集诗注》为依据,精选一百五十首诗作,详加注释,为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黄庭坚诗歌选注本。注者在任渊、史容注释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史传及宋人笔记中与黄诗有关的材料,并参照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有关见解,对所选作品在用典、句法、诗旨等方面的特点作了颇为详赡的注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注者常常联系对具体作品的阐释将这类诗作的句法特点作简要交待,如《内集·次韵公择舅》注云:“这是一种六言四句的诗,宋朝人多喜欢作,山谷尤精于此体”,“这其中要诀,须将句法炼得坚挺,把不相干的转折字、虚字删得干净。这样才能将意思的转折藏在里面,因而耐人寻味”。凡此种种,对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探讨宋诗的独特面貌,颇富启发意义。卷首导言对黄庭坚的生平、政治见解、思想渊源及其诗作在章法、写景、句法方面的特点作了细致的阐述,对理解所选诗作甚有裨益。
-
元人杂剧选
《作者:顾学颉》顾肇仓选注。该书选录了元人杂剧15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较优秀的作品。该书如果按照它们的主题思想加以区分归纳,可分下列5个种类:一、属于表现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张国宾的《合汉衫》,无名氏《货郎旦》,秦简夫的《东堂老》和李直夫的《虎头牌》。二、正面描写反抗统治的英雄人物的作品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三、以公案剧的形式,抒写民众的痛苦与希望的作品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生金阁》和孟汉卿的《魔合罗》。四、以民间传说与神话为题材的作品有: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和郑德辉的《倩女离魂》。五、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而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有:石君宝的《秋胡戏妻》、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仁甫的《梧桐雨》。这几个种类大体上能概括地代表元杂剧中的主要类别,从中可对元杂剧进行初步的分析。该选本基本上以明万历年间臧晋叔选刻的《元曲选》(即《元人百种曲》)作为底本,因为臧本经过整理,较为完善,此外该书还参校了其他一些刊本,如:元刊本,《古名家杂剧》本,《柳枝集》及《酹江集》本等。该书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有1956年作家出版社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
-
杜甫诗选注
《作者:萧涤非》杜诗选注本。今人萧涤非选注。该选本在作者《杜甫研究》下卷诗选部分的原有基础上改编而成。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选杜诗共二百八十一首,以编年为序,分四个时期。从选诗角度看,既照顾到杜诗的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又注意到全面反映杜诗思想艺术的高度成就。该选本的注解包括题解和一般字句注释。本书主要成就表现在注释上。常透过字句表面揭示更深的涵义和诗外之旨,其精辟处往往出人意表。注中新材料、新见解较之《杜甫研究》下卷更有增多,且更为深入浅出,抉择更精当简要。此外,“以杜解杜”,引诗互证也是本书注解的特点。该书注解于清人注本引用最多,除仇兆鳌《杜诗详注》外,尚有钱谦益《杜诗笺注》、张溍(上若)《杜诗注解》、吴见思《杜诗论文》、黄生《杜诗说》、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等。
-
韩愈诗选
《作者:陈迩冬》唐诗别集选注本。今人陈迩冬选注。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魏仲举《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坊本为底本,参以别种版本。全书精选韩诗九十五首。以古体诗为主,兼选近体;风格以雄健浑厚为主,兼选其他;素有定评或于某一方面能反映韩诗特点者亦多选人。注释部分杂采众家之言,间出以己意,用力最勤,颇见功力。既有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生平行迹、思想生活状况之提要介绍,亦有对韩诗名作艺术特点之简要分析。诗注部分慎择旧评,取其精华。多以韩诗、韩文注释韩诗,于比较中见诗意,且多所发明。如《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与《雉带箭》二诗之比较,《嗟哉董生行》一诗与《送董邵南序》一文之比较等。选注者注意对疑点、难点之疏解。如对《岳阳楼别窦司直》中“趣有获新尚”句,注释为“即‘趣尚有新获’。趣,音义同‘趋’”;《嗟哉董生行》中“或山于樵,或水于渔”句释为“或樵于山,或渔于水”之错综句法,等等。本书注者不盲从古人旧注,且常发前人所未见。如《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中“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句,以韩愈“上疏专论宫市之弊”释之,异于前人说法。
-
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
《作者:徐天闵》《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徐天闵注。徐天闵先生诗学造诣极高,常年讲授历代诗歌,所编讲义亦多,《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即为先生“初任武大教授时所编讲义”。所选五言诗共189首,均取自王士祯所编《古诗选》。《武汉大学百年名典: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中徐先生通过对汉魏晋宋五言诗的注解、评论,集中展示了历代诗论家研究汉魏晋宋五言诗的诸多见解;通过对诸家看法的辨析,对许多说法的是非、正误作了某种程度的清理,同时在辨析中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展示其对诗歌文学特性、美学意义、艺术形式的体认。
-
笺注陶渊明集
《作者:李公焕》陶诗文注本。十卷。李公焕撰。公焕,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事迹不详。吴焯跋称:“此编汇集宋朝群公评注,淳祐中又刻于省署,当时所称玉堂本者。”据此则公焕为宋人,而何孟春跋以为元人。二说皆未言所据,不知孰是。此本前四卷诗,次第与汤注本略同。卷五记、辞、传,卷六赋,卷七《五孝传》、《画赞》,卷八疏、祭文,卷九《集圣贤群辅录》上,卷一○《集圣贤群辅录》下。卷首辑录宋代诸家评陶,为“总论”,次以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卷末附颜延之《陶徵士诔》、昭明太子《陶渊明传》。汇辑旧注作双行小字,随文出注,所辑评语则附各篇之后,开后世集注、集评之风。卷首“总论”又开后世辑录陶渊明诗话之风。由于此本保存了大量旧注旧评,故自汤注本失传后,历来颇受重视,流传最广,影响极大。但李氏对陶渊明实未深研,又颇好杂引宋人地志、杂说,故其谬误颇多。伪作《五孝传》、《集圣贤群辅录》、《四时》、《归园田居》之六、《问来使》等悉予保留,后二首诗后尚附录韩子苍、汤汉、《西清诗话》辨伪之语,其馀则全无甄别之言。《停云》诗“竞用新好,以招余情”下注云:“谓相招以事新朝也”,此实汤注穿凿之语;《与殷晋安别》注谓殷晋安即殷景仁,乃承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之误;《赠长沙公》诗注谓大司马指汉高帝时陶舍,殊乖史实;《酬丁柴桑》诗题下不注丁柴桑其人,乃云“柴桑,(浔)阳故里”,实属无谓。 《移居》诗注“南里”即栗里,《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注又将南里、南村离为二事,又谓移居在遇火后二年,羌无故实。《还旧居》诗注引《南康志》,谓南康近城五里之上京有渊明故居;《游斜川》诗注引骆庭芝说,谓曾城即落星寺,穿凿比附,如此者甚多。何孟春《陶靖节集·后记》讥评李公焕此本“不见其能为述作家”,不为无因。郭绍虞《陶集考辨》称此书有数本,其所经见者有吴焯绣谷亭旧藏本、吴县潘景郑所藏《天禄琳琅书目》所载本、贵池刘氏玉海堂影印本、《四部丛刊》本(与潘氏所藏同出一本)。按今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二种。又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本称据藏元翻宋本翻刻,卷首与附录又颇与陶澍所见本不同。
-
田间诗学
《作者:钱澄之》诗经注本。十二卷。清钱澄之撰。此书大旨以《诗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家论说,自《毛诗正义》、《诗集传》以外,以宋人之说为多,有十五六家,元代未引,明代仅及四家。所引诸家之中,王安石、杨时、范祖禹、谢枋得四家,今无传本,盖采于他书,陆佃、罗愿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而已。钱氏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时官学仍恪宗《集传》,然此书已不墨守朱熹一家,显露出倾向汉学之端倪。论者以为其书持论颇为精核,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有安徽桐城刊本。
-
璇玑图诗读法
《作者:康万民》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黙自守不求显扬行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敬之然苏性近于急颇伤姤嫉滔字连波右将军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高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歴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迕防谪戍炖煌防坚寇晋襄阳虑有危逼籍滔才畧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焉初滔有宠姬赵阳防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謟毁交至滔益忿焉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其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断其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回文五防相宣莹心耀目其锦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成章句其文防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尽通苏氏笑而谓人曰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致襄阳焉滔省览锦字感其妙絶因送阳台之闗中而具车徒盛礼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苏氏着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囘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防属文之士咸龟镜焉朕聴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以示将来也如意元年五月一日大周天册金轮皇帝御制
-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作者:吴师道》 又称《战国策鲍注补正》。训诂著作。元吴师道著。10卷。吴氏认为鲍彪虽然纠正了一些高诱的伪漏,但并不尽善。便用姚宏续注与彪注参校,又杂引各书加以考正;其篇第注文,仍按鲍氏原貌,只在各条下面用“补曰”、“正曰”加以增补、订正;书前列出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的次序,以存古本原貌。吴氏在《自序》中举出鲍注的大纰缪共19条,评论都很精到;书中随文驳正的,也很有条理。这是《战国策》的最佳注本。有《四库备要》本。
-
资治通鉴释文
《作者:史炤》音义书。三十卷。宋史炤撰。史炤字见可,四川眉山人。博古能文,苏轼兄弟以乡先生事之。时为右宣义郎监成都府粮料院。是编卷首有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月左朝散郎权发遣黎州军州主管学事缙云冯时行序,云:“字有疑难,求于本史;本史无据,则杂取六经诸子释音、《说文》、《尔雅》及古今小学家训诂,辨释地理、姓纂、单闻小说。精力疲疚,积十年而书成。”卷中依《资治通鉴》原书卷次文字顺序摘字注音释义,与陆德明《经典释文》相似。征引详备,学者称之。其后,元胡三省撰《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对《释文》多所刊正,可与《释文》参看。《释文》有《宛委别藏》、《十万卷楼丛书初编》、《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诸本。《通鉴释文辨误》有《资治通鉴大全》、《资治通鉴汇刻》等本。
-
战国策校注[四库本]
《作者:吴师道》注释书。元吴师道撰。《四部备要》本33卷。《战国策》编自汉刘向,注始后汉高诱。传至北宋,正文及高注均有佚缺。曾巩曾合诸本作校补。南宋时姚宏及鲍彪以曾巩校本为基础,分别作注。姚氏仍刘向所定编次,稍补高注之缺,重校正,兼训释,凡所增注,悉冠以“续”字,是为姚氏续注本。鲍氏则打乱刘向旧有章次,以王系事,重定编次,又考之《史记》诸书,新为之注,是为鲍氏新注本。吴师道以为,鲍注虽于高注讹漏多所补正,然缺失仍多。便以鲍注为底本,参以姚注,重作校注,撰成此编。是书一仍鲍氏所定章次,但又取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旧第置于卷首,以存旧本章次。是书为校补鲍注而作,凡校正者,标以“正曰”;凡补注者,标以“补曰”。书首有《校正凡例》并自序。《四库提要》称是书“撮举彪注之大纰缪者凡19条,议论皆极精审。其他随文驳正,亦具有条例。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
-
史记正义
《作者:张守节》一百三十卷。唐张守节撰。张守节,始末不详。诸王侍读,率府长史,长于地理。约为开元天宝间人。《正义》中博引故实,很是详博,卷首有“论字例”,“论音例”二条。但到明朝删削太多。《史记正义》是张守节用尽一生的精力撰成,是当时《史记》注释的集大成之作。后来有日本人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水泽利忠撰的《史记会考校补》,又补辑了《正义》佚文二百多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两书合编本《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增辑张守节《正义》佚文一千多条。有明震泽王氏刊本、金陵局本、湖北局本、同文局本、竹简斋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张衍田的《史记正义佚文辑校》,是目前搜罗该书佚文最完备的本子。
-
战国策注
《作者:鲍彪》汉人高诱撰。《隋书·经籍志》录为二十一卷,《唐书·艺文志》增至三十二卷。北宋时存十卷(篇)。宋人曾巩校定《战国策》三十三篇,高诱注十篇。宋人姚宏绍兴十六年(1146)据曾本及高诱残注重加校定,即今通行的三十三卷高注本。宋人鲍彪绍兴十七年(1147)参考《史记》诸书为之作注,存高注之旧,又正其衍脱。地理本《汉书·地理志》,字训本《说文》。移《西周》为首卷,稍改刘向校定次序。元人吴师道又作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战国策》点校本,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姚宏本为底本,汇集鲍、吴诸人之注及黄丕烈《战国策札记》,分四百九十七章,附录序、提要、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释文、姚本鲍本篇目分合对照表、鲍本篇目次序表等。
-
资治通鉴音注
《作者:胡三省》注释书。又名《新注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注》,又俗称为《胡注通鉴》。是盛行于世的《通鉴》最好注本。因注文列于《通鉴》正文之下,故亦有二百九十四卷。宋末元初胡三省撰。书成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卷首有自序,述成书经历。是书重考证,凡《通鉴》所及历代典章名物制度,如赋税、职官、舆服、天文、历法、乐律、刑法变迁、少数民族来历,乃至草木虫鱼名状等,无不考释周详。所释地理沿革,尤以精审见称。训释字词重在音义,兼有校勘断句。对原文史实,补其未详,正其疏误。凡史实与前后事有关涉,必注明事见几卷几年,或注明为某事张本,以便融会通观。注文征引广博,且标明书目,不少佚书文字,得以辑录,大批有用史料赖以传世。是书征摭既广,篇制宏巨,不免偶有疏漏。明严衍《通鉴补正略》,清顾炎武《日知录》,陈景云《通鉴胡注举正》,对胡注皆有订正。是书以元兴文署刻本为最好。今中华书局标点本20册,乃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标点排印,甚便阅读。
-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作者:王国维》《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
靖康稗史笺证
《作者:确庵耐庵》《靖康稗史笺证》,由宋人确庵、耐庵编纂。靖康稗史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北宋都城陷落始末及宋宫室宗族北迁和北迁后的情况。本书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大都是亲历、亲见其事的人,它为研究靖康祸乱始末,不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本书所涉作者,既有宋人,又有金人,他们对同一件事的记载,不论是相同还是不同,都有助于我们考订历史的真实。可贵的是,本书编者显然十分注意这一点,故记同一史实,往往兼收出自宋、金不同作者的两种同类著作,如记汴京失陷和宋帝出降,就既有宋人编着的瓮中人语,又有金人编录的南征录汇;再如记宋帝等北迁和北迁以后的情况,亦既有宋人编着的呻吟语,又有金人编着的宋俘记。这些,都极为清楚地体现了编者尊重历史的求实精神,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需要强调,赖本书所保存的金人史着,如南征录汇、宋俘记等,除对研究北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有极大价值外,对研究史着多所散佚的金代史学,亦有同样的价值。
-
国语注
《作者:韦昭》训诂书,三国吴韦昭著。又名《国语解》、《春秋外传国语注》。《国语注》是通过注解的形式疏通《国语》语言的书。韦氏注《国语》的目的,是因前代诸家注文字艰涩,是非相杂,他的注解要为“浅闻初学”服务。《国语注》文字非常简洁明快。原则是“因贾君之精实,采虞、唐之信善”,“参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以《世本》考其流,以《尔雅》齐其训”。以《尔雅》释义为准绳,重新全面研究《国语》的语言。韦注为《国语》中各类词汇的各种意义提供了较客观的说解。对后人研究《国语》词汇、先秦词汇系统、从春秋到孙吴时期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皆有重要参考作用。韦注还使用了相当数量的魏晋口语词,所以还有相当的语料价值。另外,韦注中还有释句及少量的说明古今字、注音等,皆具有参考价值。《国语注》较通行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猜你喜欢的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该著作发表于1901年,1904年发行了单行本。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对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因为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但是这些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检查作用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予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宿因可寻。错失行为研究为此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884年出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末美国杰出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作品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民主理想,由于对美国现实深刻幽默的批判,遭到政界、宗教界、教育界的恶毒攻击,并被政府列为禁书,作者也被迫沉默了5年之久。小说的主角哈克质朴无私,为追求自由,逃亡在密西西比河上。他帮助黑奴吉姆逃避追捕,沿途经历曲折:遇到了杀人越货的歹徒,同南方家族“打冤家”的激战。伪称贵族的骗子竟然背着哈克把吉姆卖掉,哈克机智地利用买吉姆的莎莉的误会,采取一系列冒险行动营救吉姆。最后,吉姆的女主人临死前在遗嘱里恢复了吉姆的自由。哈克不愿接受“文明教化”,决心继续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作品描写哈克蔑视法律、渴望摆脱“文明”束缚的性格,把吉姆则塑造成高尚正直的正面形象。作品谴责了宗教的虚伪,蓄奴制的黑暗,批判了封建家族打冤家的野蛮及私刑的丑恶。深刻的思想内容及幽默清新的创作风格,使此书深受各界读者欢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马克·吐温1873年与沃纳合著的《镀金时代》,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揭露了美国社会投机暴发、政治腐败的现实,小说中的塞拉斯上校是个投机发财的拜金狂的典型。作家的重要作品还有《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王子与贫儿》、《傻瓜威尔逊》、《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等。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一名《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长篇小说。清张竹坡(1670—1698)评。竹坡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铜山(今江苏徐州)人。此书为《金瓶梅》评本,评者继承冯梦龙“四大奇书”之说,称此编为“第一奇书”,故名。张氏以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底本,用眉批、行间夹批、行内夹批形式揭示《金瓶梅》之艺术成就。以为该书为“世情书”、“史公文字”,而非淫书。充分肯定该书描绘市井社会逼真如画,刻画人物“各不相同”,艺术手法丰富多姿。书前有《竹坡闲话》、《金瓶梅寓意说》、《苦孝说》、《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冷热金针》等总评文字,每回前有“回评”。张氏因袭崇祯本对《金瓶梅词话》本有所改动,并在语言上对崇祯本小有润饰、改动,如改“胡僧”为“梵僧”、“虏患”,为“边患”,“金虏”为“金国”之类,或可能出于清初政治之考虑。日本人鸟居久靖谓“此书居于第一奇书中的善本”(《金瓶梅版本考》)。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本。一九八七年齐鲁书社出版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本。
江湖后集
南宋诗总集。二十四卷。南宋陈起初编,四库馆臣重纂。此编虽名《江湖后集》,然而并非陈起原编之《江湖后集》,而是针对《江湖小集》而言,此二集皆为四库馆臣所命之名。四库馆臣检《永乐大典》,见其中有《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除《江湖集》外,其他诸集并非皆为江湖派诗人之作品,从中检取《江湖小集》未收录之作,删除重复,编为一集。共收录六十六家,其中《江湖小集》中未收者有:巩丰、周弼、刘子澄、刘逢吉、周端臣(独占一卷)、趙汝鐩(独占一卷)、郑清之(独占二卷)、趙汝绩、趙汝回、趙耕夫、葛起文、趙崇嶓、张榘、姚宽、罗椅、林昉、戴植、林希逸、张炜、万俟绍之、诸泳、朱复之、李时可、盛烈、史卫卿、胡仲弓、曾由极、王湛、李自中、董杞、陈宗起、黄敏求、程炎子、刘植、张绍文、章采、章粲、盛世宗、程植、王志道、萧澥、萧元之、邓允端、徐从善、高吉、释圆悟、释永颐等四十七家。在《江湖小集》中有专集而又见于此编的作者有敖陶孙(独占二卷,此二卷所录之诗与《江湖小集》之《臞翁诗集》基本不重复)、李(《江湖小集》所收李之《梅花衲》为集句,此为创作)、黄文雷、周文璞、张蕴、俞桂、武衍、吴仲孚、胡仲参、姚镛、戴复古、危稹、徐集孙、朱继芳、陈必复、斯植、陈起(独占一卷)等十七家,另有词人二家:吴仲方、张辑。(此名单据“文渊阁”本实录,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开列名单略有差异。)此编在每位作者之前附有小传,颇具参考价值。除《四库全书》本外,又有清人顾修刻《南宋群贤小集》时所附《江湖后集》本,即嘉庆间“读画斋”刻本。
论语拾遗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其书以《易》曰“无思”解释《诗》曰“思无邪”,认为“惟无思然后思无邪”,而圣人无思则是指“外无物内无我”;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虽死而不乱”之类,颇涉于佛、老二氏之学。而其所说“请讨陈恒”、“子见南子”、“齐归女乐”、“泰伯至德”等章驳正苏轼(字子瞻)说,俱有精理。他如以“刚毅木讷”与“巧言令色”相证,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六蔽章”之不好学与“入孝出弟章”之好学文互勘,亦颇有所发明。存有《四库全书》本。
远庵僼禅师语录
十六卷,清本僼说,元视等编,吴道会序,有塔铭。卷首收序;卷一至卷三收住潭州神山资圣禅寺语录;卷四至卷六收住明州太白山天童弘法禅寺语录;卷七收住明瑞寺语录;卷八收住明州瑞严山兴福禅寺语录,住越州平阳山兴福禅寺语录、住明州白云山延祥禅寺语录;卷九收小参;卷十收小参、秉拂;卷十一收秉拂、普说;卷十二拈古、颂古、机缘;卷十三收法语、偈;卷十四收赞;卷十五收佛事;卷十六收书启杂著;卷末附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d/file/books/c0d31d45f765124c5b87a5cb3eba39af.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