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学颉

顾学颉
  • 姓名:顾学颉
  • 别名:字肇仓,号坎斋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湖北随州人
  • 出生日期:1913
  • 逝世日期:1999年
  • 民族族群:

顾学颉(1913—1999年),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字肇仓,号坎斋。湖北随州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师院、湖北师院、湖南师院、私立民国大学等院校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建国后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古典文学编辑工作。1975年退休。现为兼职教授及《艺文志》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元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和编辑工作,顾学颉治学范围较为广泛,对唐诗、元明杂剧及古典小说均有涉猎。出版了《元人杂剧选》、《元明杂剧》、《关汉卿戏曲选》、《白居易诗选》、《元曲释词》等著作,并校注、校点了《醒世恒言》、《今古奇观》、《白居易集》、《随园诗话》、《介存斋论词杂著》等。先后在各报刊上发表了《徐陵为“律诗”首创人说》、《白居易世系家族考》、《白居易与永贞革新》、《白居易与牛李两党关系考》、《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温庭筠行实考略》、《温庭筠交游表》、《三国志演义中的几个问题》、《三国演义里塑造的曹操》等数十篇论文,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结集为《顾学颉文学论集》出版。

顾学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黄氏日抄

黄氏日抄

南宋哲学家黄震著,又名《东发日抄》。原九十七卷。佚二卷,今存九十五卷。其中,前六十八卷,系黄震阅读经、史、子、集诸书的札记,也有文章摘录。还有作者所读著作的篇目,并“断以己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二)。六十九卷以下,收录作者的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铭等作品。作者崇尚宋学,而不率意苟同。对朱熹对《周礼》和《周易》的某些解说不以为然,对邵雍的“先天之说”驳斥甚多。对其他理学家谢良佐、杨时、陆九渊、张九成、杨简也颇有微辞,认为他们言理而杂禅,“以禅说儒”、“以禅证儒”(卷四十一),“借儒谈禅”(同上),实际上是将禅学儒学化,又将儒学禅学化。对王安石则更为不满。极力批判佛、道等“异端”,指出“佛、老之害极矣!”(卷九十)维护自尧舜禹,至孔孟所传的道经。该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学思想,把“道”解释为“大路”。认为“夫道即日用常行之理”(卷九十五),“非超出于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卷八十二)。以孔子的人性说统一各种人性说,认为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此六字“参之圣人,稽之众庶,求之往古,验之当今,无人不然,无往不合,此平实语也”(卷八十五)。强调躬行,提出“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卷八十二)的知行观,要求把义理与践行结合起来,认为“六经之旨”已被宋儒,特别是朱熹所彰明,“入耳著心,以正躬行,此正今日紧事,又暇于文公脚下添注脚乎?”(卷八十四)该书最早有元沈逵本。乾隆中汪佩锷校刊本,附入《古今纪要》十九卷。《四库全书》收入。

中国的理智

中国的理智

林语堂著,本书所辑录的文章都是作者对于日常生活、政治或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新鲜、锐利与确切的谈话。这些短而辛辣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热爱生活、睿智旷达的心。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幽默、闲适、享受的人生哲学。 林语堂 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三水小牍

三水小牍

传奇小说集。唐皇甫枚撰。原三卷,今本二卷。枚字遵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曾于懿宗、僖宗两朝任官,咸通末任汝州鲁山令。僖宗出奔梁州,赴调行在,后梁开平四年(910)旅居汾、晋撰此书。三水为安定属邑,故以名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首载其书三卷,《宋史·艺文志》同。明人杨仪有二卷本,秦汴据以刻印,即为《天一阁书目》之二卷本, 清卢文弨刻入《抱经堂丛书》。由此可知原本在宋明之间,已佚失一卷。近人缪荃孙从《太平广记》、 《续谈助》、 《说郛》、《古今说海》中,搜辑逸文十二则,成补遗一卷,连同原二卷本中三十五则,一并刊入《云自在龛丛书》。本书记载晚唐咸通后的异闻轶事,一部分内容描写神仙怪异之事;另一部分内容则为作者的经历、见闻。内容有志怪,有琐记,但写得较成功的是一些结构完整描写细腻的传奇作品,《飞烟传》与《王知古》二篇最为著名。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全书分上下二卷,内分四门:显教心要、密教心要、显密双辨、庆遇述怀。卷末附“供佛利生仪”。书中集中体现了辽代佛学的圆融精神。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开篇便指出佛法有显与密不同,本无分歧,但在中土流布中却彼此攻击,他做此文的目的就是要圆通显密。

十地经论义记

十地经论义记

凡十四卷(今存八卷)。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之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之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缘起。至慧远作本书,以心意识(妄识)配前七识,而总第八真识、前七妄识为真如缘起论之大成。华严之六相圆融义虽亦据世亲之十地经论,实际系依用慧远之解释始得大成。其章疏有十地经论义记抄出二卷、十地义记心意识考略一卷。

林野奇禅师语录

林野奇禅师语录

明通奇说、行谧等编。八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浙江台州府天台山通玄禅寺语录,卷二收住浙江嘉兴府福城东塔禅寺语录,卷三收住浙江嘉兴府秀水县栖真禅寺语录、住湖州府地藏禅院语录,卷四收住宁波府天童山景德禅寺语录,卷五收示众、小参、晚参、法语、普说,警策、诫勉,卷六收拈颂、行实、书问,卷七收入室勘辨、天童西堂寮应答机缘、问答机缘、答问,卷八收诗偈、赞、佛事。卷末附行状、塔铭、后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