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闵

徐天闵
  • 姓名:徐天闵
  • 别名:号信斋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省怀宁县人
  • 出生日期:1890
  • 逝世日期:1957年
  • 民族族群:

徐天闵(1890—1957年),号信斋;原名杰,字汉三。安徽省怀宁县人,世居安庆市近圣街。早年就读于安徽高等学堂,学成后曾在安庆、杭州、天津等地教书。民国初年任教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1929年任教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29年应王星拱校长之邀任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此后,除1948年7月—1949年7月在安徽大学任教外,一直在武汉大学担任教授,为该校中文系“五老(五位著名老教授)”之一。


徐天闵先生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历代诗歌研究”、“诸子散文研究”、“离骚研究”。“历代诗歌研究”主要讲汉、魏、晋、宋五言诗和唐代诗歌,“诸子散文研究”主要讲《韩非子》、《庄子》。先生讲课,十分重视对作品内外之美的感悟和品味,尤其是讲诗歌,特别爱抑扬顿挫地诵读作品,有声有色地表述他陶醉其中的感受。学生称他咏诗为“唱诗”,说他讲课往往是“唱着进教室,唱着出教室的”(吴鲁芹《瞎三话四》)。说得兴起,不禁情由境生,心随情传,手之舞之而不自觉。


徐天闵教授治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和源流派别,二是研究杜甫诗歌,三是探讨如何使用旧体诗形式表达新思想、新感受。公开印行的著作有《诗选一》、《诗选二》、《杜甫诗歌》(国立武汉大学印),《古今诗选》(国立武汉大学1934年印),《汉魏晋宋五言诗集注》(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年);发表的论文有《诗歌分期之说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43年第7卷第3期)等。

徐天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的春天

这是亨利·米勒的一部自传小说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要向人们展现作家本人的真实境况。作家将此看做他自己的一幅“自画像”。在亨利·米勒看来,真实的自我不仅在于自我的外在经历,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的各种感觉、感受,自由的思想以及梦境与幻觉。于是,构成作品的是大量的超现实的梦幻、纷繁多变的象征以及对往事意识流式的追忆。除去魔幻一般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家苦苦寻求梦想中的精神家园的执著一样惹人感动。

林徽因诗文集

本书精选了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或写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感受和见闻,或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她的诗歌曼妙飘逸、清丽宛转,她的散文热情洋溢、意蕴悠长,她的小说文字细腻、情感真挚。

张长史集

诗文集,南朝齐张融(444—497)撰。一卷。融字思光,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刘宋时,初历新安王中郎参军,迁封溪令。举秀才,对策中第,为仪曹郎。高帝萧道成建元初,任司徒右长史,建武四年卒。善文辞,孔稚圭曾从他学诗。其诗以《别诗》著名。曾泛海至交州,于海上作长赋《海赋》,文词诡越,独标逸韵。自序曰:“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又戒其子曰:“吾文体屡变,变而复奇。”故《诗品》说他:“纵有乖文体,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所著甚丰,有《玉海集》、《大泽集》、《金波集》等凡八十卷,皆散佚。明张溥辑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丹阳集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葛胜仲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丹阳集》四十二卷,《后集》四十二卷。根据南北宋之交文人惯例,正集(或称前集)一般收录北宋时期诗文,后集收录“中兴以后”(即南宋时期)诗文。葛氏之正集与后集,大约亦如此区分。《宋史·艺文志》著录《葛胜仲集》八十卷,可能是通计其数。据胜仲之婿章倧所作行状称,“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初刊版于真州,兵燹残阙,隆兴甲寅(疑为甲申,即1164年),知州事宋晓修补之,自跋其后”,“淳熙丙午(1186年)知州事姚恪又为重锓,中书舍人王信为之跋”。可知葛集在宋时有数种不同之版本。因此,关于葛集记载多歧异。宋以后胜仲之集遂无见于书录记载。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诗文,分类编辑,厘为二十四卷,包括文十五卷、诗七卷、词一卷、所附行状、谥议等为一卷。然宋刻并未完全沉灭。近人傅增湘曾在北京书肆访得《丹阳后集》残页二张,据其考订,当为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间浙江刻本。二十四卷本,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宣怀所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四。

悉昙字记

全一卷。唐代智广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解说悉昙之摩多(母音)与体文(子音),并略述其合成法之十八章。本书系著者受南天竺沙门般若菩提(梵Prajn~a^ -bodhi )之指导,笔录而成。本书前后部分叙述十八章之建立,中间插置悉昙字记之标题。因而被推测,可能原为二本,后合并,或本文中混入注释。乃最早就字母及悉昙十八章作有系统之解说,故为后世之悉昙学者所广泛引用,从而注释者亦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