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起龙

浦起龙
  • 姓名:浦起龙
  • 别名:字二田,又字起潜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无锡人
  • 出生日期:公元1679
  • 逝世日期:1762年
  • 民族族群:

浦起龙(公元1679一1762年)清学者、诗歌笺注家、诗人。字二田,又字起潜,晚号三山伧叟(或 作伧父、老人),学者称山伧先生。江苏无锡人。 雍正二年 (1724年) 甲辰科会试,雍正八年(1730)进士,年已五十二矣。官苏州府学教授,历主五华、紫阳书院讲席。乾隆十年(1745)去职。归里后,专心著述。博览群书,严于校读,能窥其端绪而究其指归。曾参与纂修《无锡县志》。平生读书有得,从其学者颇多,清代学者王昶、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和著名学者钱大昕都受业于他门下。精研杜诗,所著《读杜心解》为清代著名杜诗注本。论诗以为“不可以格 调拘,不可以时代限”,而应本乎“性情”。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摘其诗佳句,以为“置之《南宋群贤小集》中,可分一席”。另著有《史通通释》、《古文眉铨》、《不是集》、《酿蜜集》等。生平 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二五三。

浦起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隧道

隧道

《隧道》讲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某个对危险异常敏感的大学生,乘一列开往苏黎世的火车从家返回学校。这趟线他每周往返。列车途径一条隧道。四周的乘客们处之泰然,而这个小伙子却发现了异常,这个隧道似乎比记忆中的要长。他找列车员、列车长询问,并穿过客车来到行李车,尽管列车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冲出黑暗的隧道,驶入金色的阳光里,但这隧道却始终没有尽头。他和车长又爬到了车头,发现司机已跳车,而列车正以未有过的超高速往前狂奔,更确切地说,是沿着两条铁轨,向未知的深渊里掉。小伙子和列长则处在列车的最底层,身子压在机车的挡风玻璃上。“没有办法。上帝让我们跌落,我们只好往他那儿冲去”。小说在这里结束了,后事呢?不得而知。应该说,这篇作品中是不难理解的,虽然荒诞,并且缺少通常所谓的结局。因为它的情节异常简略,没有什么枝蔓,而人物则更单纯,除对危险的本能惧怕外,未见其它深层的情愫。翻开这篇小说,读者便很自然地被作者引上他的轨道,沿着“象征”这条隧道,如作品的主人公一般,跌入作者思想的深邃处。这掉进灾难深渊的列车,不难让人联想到人类社会,而渎职的司机、麻木的乘客,刻板的车长,也很容易使人看出他们所代表的各社会阶层。作者想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堕落,即人们双手创造的发达的科学和严密的社会组织、正将人们引入深渊,纵然有个别人省悟、竭力挽救,但这一切已纳入程序,任何努力都是徒然。

河源志

河源志

地理文献。一卷。记载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首次派遣人员考察黄河源头情况。元代潘昂霄根据都实考察河源的叙述与记录而撰成。潘昂霄,字景梁,号苍崖。济南人。雄文博学,为时推重。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卒谥文僖。著作有《苍崖类稿》、《金石例》等。《河源志》是潘氏任翰林学士时据都实之弟阔阔出的叙述写成的考察河源的专著。都实属女真族蒲察氏,统乌斯藏暨招讨都元帅,曾三次到达吐蕃,是杰出的旅行家。至元十七年(1280)元政府以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前往今青海地区探求河源。在此以前,汉代对黄河上游的认识和了解局限于积石以下,唐代虽有侯君集等人率军到过河源地区,但并非为了考察河源。因此,都实探察河源,是第一次有组织的专门考察,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可喜成果。书中叙述了都实在至元十七年(1280)至星宿海寻河源的经行路线。《河源志》系由潘昂霄根据都实之弟阔阔出的叙述而撰成。其后,临川朱思本从八里吉思家得到帝师所藏的梵文图书,其中也有一份考察河源的记录。经比较,二书互有详略,稍具差异。《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转录《河源志》全文,而以朱思本译文不同处注于有关文句之下,使这一珍贵文献得到完整保存。《元史》的版本较多,中华书局的点校本是最为常见的通行本。

皇朝经世文五编

皇朝经世文五编

《皇朝经世文五编》三十二卷,署名求是斋,生平不详

阳羡茗壶系

阳羡茗壶系

明代周高起(1596—1654)撰。一卷。专门记述宜兴(阳羡)紫砂工艺发展过程及名工巧匠,分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七个条目。行文如同讲故事,把历史、人物、工艺、名品特色等融汇其中,可读性较强,是首部记载宜兴紫砂业的专著。成书于明崇祯十三年 (1640),此书常和 《洞山茶系》合印。阳羡为今江苏宜兴古称,以制陶闻名。

屏岩小稿

屏岩小稿

元诗别集。1卷。旧题张观光撰。但此《屏岩小稿》内容全同于元人黄庚的《月屋漫稿》,显然是1部伪书。《四库全书》编者虽然注意到两集有个别诗相同,但仍将两书一齐收入别集类,没有细作鉴别,也没有发现《屏岩小稿》与《月屋漫稿》其实就是同一本书。张观光去世后,其子张枢编辑遗作为《屏岩文集》,由吴师道作序,但此《屏岩文集》早已亡佚不存,仅吴师道序还保存在《吴正传文集》卷14之中。由于《四库全书》所具有的权威性,自清代以来,一直将今题《屏岩小稿》的诗集当作张观光作。近代陈衍编《元诗纪事》,在卷8中将黄庚与张观光并列,虽在案语中指出《枕易》、《秋色》两诗及评语“既见《月屋漫稿》,复见张观光《屏岩小稿》”,但仍认为这是古人文集中常有的互见现象,未能发现《屏岩小稿》就是《月屋漫稿》的伪题。张观光的《屏岩文集》的亡佚在元末明初,将《月屋漫稿》伪作《屏岩小稿》的,应当是明人。

守护大千国土经

守护大千国土经

梵名A^rya -maha^-sahasra-pramardini^ 。凡三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在王舍城鹫峰山南面佛境界大树林时,毗耶离城为诸鬼神所恼乱,灾难竞起,国土人民仰面号哭乞请加护,佛乃以神力集会一切诸鬼神及天龙等,演说神咒以调伏之。佛复至毗耶离城,示现大明王身,演说守护大千国土大明王解脱法门,并说大明王陀罗尼,依其功力使此城尽离灾难。是后,佛更说持诵陀罗尼之方法及功德,大梵王亦说护诸童子法,以终本经。此中,护诸童子法与菩提流支所译之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之旨趣相同。本经为五部守护经(梵pan~ca-raks!a^ )之一,流传于尼波罗(今之尼泊尔)地方。本经有西藏、西夏语等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