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温公易说

    温公易说

    《作者:司马光易学著作。宋司马光撰。共六卷。原书亡佚,今本为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依《宋史·艺文志》著录编为六卷。书颇简略,诸卦或说三、四爻,或说一、二爻,或全卦无说;诸传只有《系辞传》说得较详细,《说卦传》以下说仅两条。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是司马光作《周易》诠解未成之书。苏轼《司马光行状》记其著有《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宋史·艺文志》作《易说》一卷,又三卷,《系辞说》二卷。晁公武《读书志》说,《易说》杂解《易》义,无诠次。

  • 易数钩隐图

    易数钩隐图

    《作者:刘牧经学注释。宋刘牧著。三卷。曾经注《周易》十一卷,今已佚。只有此书三卷及《遗论九事》一卷尚存。取“河图”、“洛书”参以道教思想。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以下,至于复卦,共五十五位,点之成图,图下阐释其义,是宋儒易学讲述“象”“数”较早的著作。《宋史·艺文志》载刘牧有《新注周易》十一卷,图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则作图三卷,《新注周易》不存。今存唯《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刘牧之学出于种放,种放又出于陈抟,与邵雍之学同源,但刘牧早于邵雍倡言图书之学。其说与后来邵雍不同,以九为河图,以十为洛书。当时,黄黎献曾作《略例隐诀》、吴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发明刘牧之学。

  • 三易备遗

    三易备遗

    《作者:朱元升南宋朱元昇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专述《连山》、《归藏》、《周易》之旨,故称《三易备遗》。首卷述“河图洛书”,二至四卷述《连山》,五至七卷述《归藏》,八至十卷述《周易》。书前载铉翁《进书状》及元昇《自序》,书末有元昇之子士立《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元昇《自序》亦兼称《三易》,而铉翁《进书状》特称其‘著《中天归藏书》数万言’,未详其故。岂以‘先天’、‘后天’皆儒者所传述,而‘中天’之说元昇创之,故标举见异耶?然干宝《周礼注》称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则‘中天’实亦古名,非新义也。元昇学本邵子,其言河图、洛书,则祖刘牧。其言《连山》,以卦位配夏时之气候。其言《归藏》,以干支之纳音配卦爻。其言《周易》,则阐反对、互体之旨。虽未必真合周官太卜之旧,而冥心求索,以求一合,亦可谓好学深思者。过而存之,或赤足备说《易》者之参考耳。”

  • 读易详说 [四库本]

    读易详说 [四库本]

    《作者:李光十卷,宋李光著。又名《易传》。《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诸家书目或题《读易老人解说》。此书多援引史事,解说《易》旨,与杨万里《诚斋易传》并为“以史证《易》”之代表作。其书早佚,朱彝尊《经义考》注未见。存《永乐大典》,但原阙豫、随、无妄、睽、蹇、中孚六卦及晋卦六三以下。《永乐大典》中又缺其复卦的《大象》与后四爻,大畜卦亦一字不存,《系辞》以下无解。故疑其有脱落。此书观象玩辞,依经立义,以经义明人事,颇寄身世之感。书中于卦爻之辞,皆对照君臣来论述,并引用史事作参证,虽不免有牵合附会之处,但阐明人事往往颇切实近理。

  • 易学辨惑

    易学辨惑

    《作者:邵伯温北宋邵伯温撰。一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伯温自述此书之撰作缘起,谓其父邵雍之《易》学,远承陈抟之传,又有独得之妙,平时未尝妄以语人,唯王天悦、张子望两人尝从学,又皆早死;时有郑夬者,于天悦临卒之际,贿赂天悦之仆窃得其书,遂以为己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是书以辨之,题曰《易学辨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邵伯温言:“邵子受《易》于李之才,之才受之于穆修,修受于陈抟,平时未尝妄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荣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早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学,皆不之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此书以辨之。《宋史》邵子本传颇采其说。

  • 周易口义

    周易口义

    《作者:胡瑗易学著作。宋倪天隐据胡瑗讲解记录撰成,因而以“口义”命名,又称《易解》。全书十二卷。选取《周易》“易”之“变易”一义立说,重在讲述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其卷首《发题》云:“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其书以义理为宗,程颐《易传》多引胡瑗之说,数次言及“予闻之胡先生曰”;朱熹《语类》称:“胡安定(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易》分晓正当。”可见其书在宋代已为以义理说《易》之宗。

  • 了斋易说

    了斋易说

    《作者:陈瓘一题《了翁易说》。经学著作。北宋陈瓘撰。1卷。陈瓘号了翁,因以名书。他研治《易》经,认为《易》有经世之用。此书作于晚年,大旨宗邵雍象数之学,兼取刘安世之说,诠解六十四卦,根据《易》数推阐论述天下治乱,辞旨艰深。绍兴十二年(1142)其子正同刊于常州。宋陈瓘撰(自号了翁)讲解《周易》卦象的著作。其书只解六十四卦,自卦名以下,分条随经文释词,讲解象、数。每卦条数多少不等,亦间有阙文。陈振孙称其 “辞旨深晦” ,(《直斋书录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本传则皆谓瓘通于《易》

  • 地祇上将温太保传

    地祇上将温太保传

    《作者:黄公谨宋黄公谨校正。本书鲜见其他传本。述郭子仪部将温琼修仙,为东岳地祗上将太保事。后有黄公谨纂集《补遗》,述温太保灵验、杀鬼故事。

  • 古周易

    古周易

    《作者:吕祖谦易学著作。宋吕祖谦撰。是一部考订《周易》正宗版本的著作,一卷。此书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大,朱熹所撰《周易本义》就以它为底本。《周易》最初只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构成),分上下二篇,原是周代占筮所用之书。后来有了解说六十四卦的著作十篇,称作《易传》(又称《十翼》),而将六十四卦上、下篇称作《易经》。宋人所说的“古《周易》”,就是指汉代流行的包括“经”、“传”在内的十二篇本。

  • 周易新讲义

    周易新讲义

    《作者:耿南仲经学著作。北宋耿南仲撰。十卷,缺卷七至十。今本6卷。《四库全书》本。存前六卷,至《震》卦辞止,以下皆缺。其书大体以“义理”之学为主。有的旧本题名《进周易解义》,疑此书为侍宋钦宗于东宫时进讲的旧本。其自序称,《易》的根本道理在于无咎,无咎即指善于补过。而违背自然规律和追求非分欲望都是过,违背人情犹是小过,违背天道则是大过。故“顺性命调而补之”便可“获自天之祐而无大过”。其学宗王安石。说解大致因象而诠理,随事解说经文意思,多切实有据。

  • 上清灵宝大法

    上清灵宝大法

    《作者:宁全真道教经籍汇集。一为宁全真传,王契真编,66卷,为东华派经典。一为金允中编,47卷,目录1卷,为天心派经典。东华派出自灵宝阁皂宗,天心派出自正一龙虎宗,都为符箓道派,重视斋醮祈禳。故两书都收集整理了上法、灵宝派流传下来的有关资料,如斋醮时所诵念的经文、咒语,挂的灵图,画的符箓,所需的服饰、器具以及斋醮类别与过程等。前书内容多于后书,还包括了各种驱灾除邪的法术等。二书基本反映了宋代三山符箓斋醮的概况。

  • 翠虚篇

    翠虚篇

    《作者:陈楠宋陈楠撰。道教经书。一卷。《修真十书》卷十七所收题泥丸先生陈朴传。陈楠为“南五祖”之一,人号陈泥丸,字南木,号翠虚,以其为书名。内容有《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等四篇,另附词三首。论内丹之法。《修真十书》所载《翠虚篇》收《九转金丹秘诀》,谓一转降丹,二转交媾,三转养阳,四转养阴,五转换骨,六转换肉,七转换五脏六腑,八转育火,九转飞升。每转所载金丹秘诀之后有注解。为研究道教内丹学的文献材料。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

    《作者:高先真人高象先金丹歌。一篇,高象先撰,出於北宋时期。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北宋高象先歌。佚名序作者自称其曾为之注解。但今只有歌而无注,注盖亡佚。序撰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歌述西华夫人向高象先授坎离火候,并指诸邪法之谬。

  • 西升经集注

    西升经集注

    《作者:陈景元宋陈景元集萧梁韦处玄(元)、唐徐道邈、冲玄子、李荣和刘仁会五家注。五家大抵发挥无为守一之意。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 吕祖指玄篇诗注

    吕祖指玄篇诗注

    《作者:白玉蟾白玉蟾,祖籍福建,生于琼州(今海南岛境)。字紫清,号海琼子、海山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等。师事陈楠泥真人九年,始得其道。著述甚丰,有《海琼传道集》、《上清集》、《玉隆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等。此选的《吕祖〈指玄篇〉注》可见其内炼学说之一班。

  • 金丹问答

    金丹问答

    《作者:萧廷芝问曰:“如何谓之金液还丹?”<br/><br /> 答曰:“金液者,金水也。金为水母,母隐子胎。因有还丹之号也。前贤有曰,丹者,丹田也。液者,肺液也。以肺液还于丹田,故曰‘金液还丹。’”

  • 还丹复命篇

    还丹复命篇

    《作者:薛道光古代内丹术书。简称《复命篇》。宋薛式撰。以诗词形式论述道家修炼内丹之法,包括诗词五十五首、《丹髓歌》三十四首。内容为内丹功法口诀及修炼时的体会。收入《道藏》第七四二册。

  • 灵源大道歌

    灵源大道歌

    《作者:曹文逸《灵源大道歌》是宋朝宣和年间曹文逸仙姑所做。这位女真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道学一流。《灵源大道歌》通篇一百二十八句,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隐语暗喻,不象其它什么丹书,满篇的什么铅汞啦,坎离啦,龙虎啦,都基本是明明白白的阐述。虽然是女真所著,但决不限于女丹,是男女皆可修行的法门。这篇丹经也跟其它经文一样,同样讲究的是铺陈玄机,暗藏口诀,但是它确实最稳妥,最自然,最实际的修行方法,绝对不用勉强,完全是靠自然变化。这种修行方法很容易见效,修行起来没有任何流弊,同样,它也讲究一个个人品格的培养,如果没有这些,修行等于白费工夫。 曹文逸应该是第一位留下作品的女性修道者,这篇诗歌,是清修派的经典。

  • 金丹直指

    金丹直指

    《作者:周无所住金丹直指,南宋道士周无所住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淳祐庚戌年(1250)作者自序,自称从张伯端徒裔方碧虚、林自然得金丹之道,证验有效,遂撰此篇。原书前半篇有颂诗十六首,分别颂述内丹玄关一窍、真土、阳晶、玄牝、龙虎、铅汞、真炉鼎、真药物、斤两、抽添,火候、法度、沐浴、工夫、温养。后半篇为〈或问〉,自设问答解释前十六颂。其内丹说虽出自张伯端门派,但以炼性养神为本,以无为清静为要。谓性即命,命即性,性命同出而异名,尽性乃至于命。但能清静无为,湛然若存,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又称玄关一窍指人念头起灭处,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须不著有无,「丝毫不动露真空,个中便是真宗祖」。又称「真土」乃中道异名,得其中者性命混一,湛然圆明,谓之阳品。念中无念谓之降龙伏虎,擒汞制铅。一念未萌即真炉鼎。外应诸缘,内心无端,即真药材。动静相忘,不静中静,不动中动,却为真火候。乃至工夫口诀,沐浴温养,亦无非清静守中而已。作者又力倡三教合一。认为道家所说无名之道即佛家真空,道家炼丹修性即佛家参禅顿悟。佛道修炼皆悟心养神,其实一致。「神即心,心即道,道即禅也。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三教皆是无为之道,道同而教不同耳。」此说与北方全真派几乎完全相同。

  • 金丹四百字闵一得批注

    金丹四百字闵一得批注

    《作者:闵一得《金丹四百字》,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四百宇》自宋迄今,注释者甚多,或以炉火解,或以搬运解,求其传真写神,发其藏蕴者,卒不可得。

猜你喜欢的书

逻辑大全

中世纪奥卡姆的威廉著。1408年出版。从极端唯名论立场论述逻辑学。认为科学起源于个别物,但它却说明一般事物,即以一般概念来说明个别事物。把科学分为实在科学和唯理科学两类。实在科学以一般概念代替个别事物,而唯理科学则以一般概念代替别的一般概念和术语。认为逻辑学是一门唯理科学,它研究概念组合的方式方法,逻辑不是指示和代替某一事物,而是一种语言科学和记号系统,词项可以非意指地用为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名称,或者用为它们作为实例的口头或书面词语的名称。当词语非意指地用为词语名称时,它们具有实质指代;当非意指地用以称谓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时,它们是作为简单指代而使用。在推论方面,对析取命题与合取命题的对偶关系作了论述,还提出一些其他命题逻辑的原理和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的理论。认为归纳法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个体以相似方式作用或反作用于相似的情况。着重说明逻辑是概念的概念,记号的记号,它制定一些规则,以确定记号之间的关系,使记号从知识的工具变成知识的客体,从而陷于逻辑形式的推演。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是他有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第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引人入胜。1864年,“邓肯号”游船船主爱德华·格里纳凡爵士偶然得到一份已被海水浸蚀的文件,从中得知了两年前失踪的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格里纳凡爵士决定组织一队人去寻找格兰特船长,其中有他的夫人海伦、海伦的表兄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以及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他们到达南美西海岸,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邓肯号”在澳洲海岸还遇到了飓风,后来他们找到格兰特船长的舵手艾尔通。艾尔通给他们做向导,带他们去格兰特船长当年失事的海岸。艾尔通其实是正被追捕的逃犯乔斯,他盗走文件后逃跑。格里纳凡等人在新西兰海岸又被毛利人俘获,后来利用毛利人的迷信逃了出来。他们抓住乔斯,准备把他放逐到一个荒岛上,没想到在那里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胜利地返回苏格兰。

中国文学史

钱基博著。与作者另一本《现代中国文学史》并称双璧。采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和理论范畴,熔裁己见,并出之以雅炼优美的文言。此与民初整理传统文化较为普遍的“以西律中”大异其趣,从而构建了与中国学术传统相吻合的文学史模式。共六编,为绪论、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古文学上、近古文学下、近代文学。作者文体意识强烈,对作家作品注重整体性把握,具体评述与辨析均切中肯綮,加之文辞古雅,一代名家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力尽见于此书,全面勾画中国文学史,就作家所处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社会思想等状况,着重考察历代文学的利病得失及其历史根源,揭示其发展规律。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红绫枕

《红绫枕》连载于1926 年北京的《小小日报》(作者时年17岁),后由报社印行成单行本。该文连载时署名霄羽,出版时署名王霄羽,封面上印有“惨情小说”字样。因《红绫枕》中有鲁克探案内容,故亦可将其归入侦探小说系列。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

诗经学专著。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一说字少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历官工部尚书、华文阁学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是“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溪以《吕氏家塾读诗记》取《毛传》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篇内微旨,词外寄托,或有未贯,乃作此书以补之,故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非尽墨守祖谦之说”。此书与吕书颇有不同,其解说每与《诗序》相违。如《召南·驺虞》,吕书据《诗序》释为“《鹊巢》之应”,戴溪则云:“草方萌芽,遂以蒐田无蹂践之患,田有五豝,一发遽止”,视为国人所作歌咏狩猎的诗。《小雅·鹿鸣》,戴溪定为“燕嘉宾之歌也”,并且明白指出“诗辞止言嘉宾,序诗者增言群臣”,不遵序说。该书不录诗文,但述篇义,与吕书在诗篇之前,首列《诗序》,每章之后,分列诸家之说之体例迥异。戴氏说诗常有可取之见。如谓《唐风·葛生》为“妇人思其君子也……此新婚之别,古之所以为叹也”;《小雅·白驹》为“诗人惜贤者之去而冀其复至也”;所言皆平实简易,每得诗旨。再如《周南·芣苢》之诗,谓“采采芣苢,凡六言之,采取收拾,执衽襭裾,其同辈相乐,一时嬉戏尚可想也”,黄震《日钞》极其赞赏,谓所言“得其气象”。凡此,皆吕书所不及。此书清初未见传本,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其佚文,谓已得十之七八,其原序总纲则已无从补录。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墨海金壶》本、《经苑》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百部丛书集成》本。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佳。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