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中

- 姓名:郑刚中
- 别名:字亨仲,一字汉章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金华(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088年
- 逝世日期:1154年
- 民族族群: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金华(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年,进士甲科及第,授温州军事判官。累官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由秦桧荐,移宗正卿。九年,除秘书少监(《南宋馆阁录》卷七)。金人归所侵疆土,任为枢密行府参谋,宣谕川陕,及还,除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为川陕宣谕使。十二年,为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使。弃和尚原以与金,为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治蜀,颇有方略,秦桧怒其在蜀专擅,奏罢之,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军居住。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又徙封州。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为政干练有方略,后遭贬斥而亡,人多惋惜。所作诗文亦为人称赏,方回谓其“文简古,诗峭健,责居封州诗尤佳”(方回《读郑北山集跋》)。其现存文章多奏疏,清人严正评价极高:“披卷朗吟,其经济绪馀,溢于词表,凛凛见浩然正气。”(《康熙刻北山文集序》)其中以《议和议》四疏、《议和不屈疏》、《申救胡铨疏》、《恳留曾开疏》议论尤为激切,反对屈节求和,有清介耿直之态(清乾隆皇帝对此七疏颇有异议,以为乃其子郑良嗣伪作,以掩其父依附秦桧之迹。见清乾隆《御制题郑刚中北山集》)。诗歌清丽隽健,而无宋人粗犷之习(《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三纪昀评),方回举其“日落晚花瘦,山空流水悲”(《寒意》),“花少蜂蝶瘦,水清鸥鹭闲”(《春昼》),“出巢燕老榴花落,抱树猿啼荔子丹”(《幽居》),“四邻酒熟人常笑,万木秋深叶不枯”(《秋夜山居》),“雨馀燕向花间出,饮散人从竹后归”(《怀旧》),以为皆其得意之句(《读郑北山集跋》)。著有《周易窥馀》十五卷、《西征道里记》一卷,有《四库全书》本。又有《经史专音》、《左氏九六编》,均已佚。《北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共分三集,盖初、中二集手自编定,后集由其子郑良嗣编定,今存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全宋诗》卷一六九二至一七○一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三八九一至三九一二收其文二十二卷。事迹见何耕《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北山集》附录)、《宋史》卷三七○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帝制时代的中国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 348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嘉定末的典章制度的沿革。作者除因袭杜佑《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议论及其他文献等,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撰,历时二十余载,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完成。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 为详备。自序称:“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全书共分24卷,计田赋7卷,钱币2卷,户口2卷,职役2卷,征榷6卷,市籴2卷,土贡1卷,国用5卷,选举12卷,学校7卷,职官21卷,郊社23卷,宗庙15卷,王礼22卷,乐21卷,兵13卷,刑12卷,经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纬17卷,物异20卷,舆地9卷,四裔25卷。其中19考参照《通典》而作;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采摭诸书以成之。《经籍考》采录元前各种书目,《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历代天象概况,《物异考》述历代各事物灾异变化。每考均按时代排比,前有说明著述成规、考订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语,阐述作者见解。所存宋代史料,多为《宋史》所无。 初刊于元至治二年饶州路。传世之本为元泰定年间西湖书院所刻之元明递修本。有明慎独斋校 正本、嘉靖司礼监刊本、清武英殿本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并附考证3卷。
穆天子传
历史小说集,先秦无名氏撰。六卷。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墓出土,荀勗等校理为五卷,东晋郭璞作注,增《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编为六卷,是为今本。前五卷记周穆王西征,作《周王游行记》或《周王传》,为第一部分。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殡葬事,称《盛姬录》,为第二部分。八骏和西王母的故事,是古代神话传说,见《山海经》。穆王西征传说,载于《左传》。此书以历史和神话传说为根据,夸张虚构,使其成为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小说。穆王率七萃雄壮之师,由造父驾御,伯天为响导,驶八骏,长驱万里,北绝流沙,西达昆仑,于瑶池之颠会见西王母,互赠礼物。对穆王沿途所见殊方外域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名山绝景,都有详细记载。全书不过八千五百余字,所写内容却十分丰富动人。结构略具后世章回小说雏形。穆王雄姿英发,王母温文风雅,两位主人公形象鲜明。瑶池之会场面描绘得绚丽多采,气氛缠绵哀婉。笔调含蓄热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范氏天一阁本。
变法通议
清末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著作。梁启超著。共14篇。自1896年8月陆续发表于《时务报》。其中《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和《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两篇发表于1898年12月及1899年1月《清议报》第1册、第2册、第4册。后统收入中华书局1932年版《饮冰室合集》,列文集第1册。本书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具体阐述了变法的途径。《变法通议自序》认为自然万物人类社会无时不变无事不变,指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论不变法之害》则驳斥反对变法的论点,指出变法是大势所迫,“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变之权让诸人”,中国就受人束缚驱使,要求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因变致强”。《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更批判洋务新政,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动学》、《学校余论》、《论译书》提出变科举、立学校、兴学会、译西书以开民智、育人才的具体意见。《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主张通过满汉通婚及取消满人特权等方法,消平满汉界限,“合种以与他种敌”。《论金银涨落》主张改革清朝钱法,实行金本位制。《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为戊戌政变后补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安顿守旧大臣的办法。文字朴实流畅,言辞犀利,充满爱国激情,深受知识界欢迎。发表后风行海内,影响巨大,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西征随笔
笔记。清汪景祺撰。二卷。存一卷。景祺原名曰祺,字无己,号星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尝自邢州取道晋阳、河东入潼关至雍州,凡路之所经、身之所遇、心之所感、口之所谈,皆记之,遂成是书。雍正二年(1724)游陕西以是书干抚远大将军羹尧,三年羹尧因罪抄没,是书遂为朝廷所得。世宗以书中有讥讪圣祖语,旋刑部议景祺大逆不道,罪拟斩立决。书凡三十五篇,三万余字。内容多涉时事,于当时政治人物辄加讥弹,如《卓子山番人》、《钱通政条奏》等篇,言辞不驯,直斥其弊,在整个清代笔记中亦属罕见大胆之笔。可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亦详载西部社会生活情况,如《遇红石村三女记》等篇描写陕西胭脂匪事,可补史阙。其中亦有情寄脂粉,语涉狭邪处。有民国十七年(1928)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民国二十五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等。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凡五卷。南宋慧然、蕴闻、道先等编。略称大慧普说。乃编录大慧普觉禅师宗杲普说宋代诸禅匠之宗旨而成。首卷载诸人之问话,二至四卷详记临济禅风,末附汤丞相请大慧禅师升座疏语及大慧普觉禅师法语,第五卷系净智居士黄文昌重编。此书刊行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即宗杲示寂后二十七年,为研究临济禅机之绝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