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安世

- 姓名:项安世
- 别名:字平甫,号平庵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江陵(今属湖北)
- 出生日期:1129
- 逝世日期:1208
- 民族族群:
项安世(1129-1208),字平甫,号平庵,又号江陵病叟,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淳熙二年进士,授绍兴府教授,受知于吕祖谦,以荐登朱熹、张栻之门。五年,调潭州教授。绍熙四年,除秘书省正字。五年,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即位,召朱熹为侍讲,未几,予祠,安世率馆职上书留之,为言者所劾,出通判池州,移通判重庆府。以党籍罢,还江陵家居,与吴猎友善。开禧二年,起知鄂州,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遣兵解德安围。三年,权安抚使,升太府卿,坐杀吴猎客宣抚幕官王度免。起为湖南转运判官,未上,以台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年八十(本集卷四《内子生日》诗)。安世自云“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贵耳集》卷上),故其诗有声当世,多与孙应时、姜夔等人唱和,刘克庄尝举其五言绝句如《武夷铁笛亭》、《诸葛祠堂》、《永州》,七言律诗《读三国志》、《路旁有因梅竹以编篱者》,七言绝句《春日堤上》、《见梅》、《次韵罗郢州送别》多篇,颇称其新奇工致(《后村诗话》续集卷四)。其文存世不多,以奏议见长,周必大谓其“意婉义深,学广文赡”(《与项平甫正字书》)。其著述今存《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十卷等。又著有《平庵悔稿》十五卷、《后编》六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丙辰悔稿》四十七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存《平庵悔稿》十四卷、《丙辰悔稿》一卷、《悔稿后编》六卷、《补遗》一卷,系清乾隆间吴长元所编,有清钞本。又《宛委别藏》单独收有《平庵悔稿》十二卷。《全宋诗》卷二三七○至二三八二录其诗十三卷。《全宋文》卷六三六三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三九七本传,《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柳贯《跋江陵项平甫为李文定公作盘居诗》。
猜你喜欢的书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博克的作著,1756年出版。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论崇高与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第二部分为《论崇高》;第三部分为《论美》;第四部分为《论崇高与美的成因》;第五部分为《论文学的作用与诗的效果》。再版时(1757)又加进《论审美趣味》一文,为全书《导论》。孟纪青、汝信将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有关章节译成中文,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博克把经验主义哲学原理应用于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他采用培根所制定的经验归纳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经验的事实为出发点来解释审美现象。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美是客观的,即“美大半是借助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他把这种品质概括为七点:小、光滑、渐次的变化、不露棱角,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色彩洁净明快等。崇高的对象的感性因素,其体积一般说来是巨大的,其力量是无限的,其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其色彩是朦胧晦暗的,其线条是径直的。不过,他还认为对象感性因素的可怖性仅仅是崇高的一个本源,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崇高的对象。在美的观念和崇高观念的起源问题上,他以人类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为基础来探讨美感的根源。他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前者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只能引起恐惧的感觉,即痛感。但人和实际危险或痛苦间隔一定的距离,痛感亦可转化为快感,即崇高感。后者是由“爱”引起的,是美感产生的基础。社会交往又分为两性交往和一般交往。动物并不以美感为标准去选择异性,人爱异性固然以异性为先决条件,但同时亦由于异性的“美”,这种“复合的情欲”叫做爱,美感是爱引起的积极的快感。
假情妇
《假情妇》于一八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首先在《世纪报》上连载。一八四二年六月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一卷,属“私人生活场景”。一个男子受人之恩,却爱上了恩人的妻子,他与恩人夫妇一起生活,每日奋受煎熬,是为了爱情而背叛友谊,成为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还是相反?这个主题早在一八三〇至一八三一年就已在作者心中形成,在《趣话》的《剑友》中已经第一次显现。本篇试图塑造一个忠诚、正直的男子形象,以歌颂纯洁无私的爱情,并反衬社交场上的逢场作戏。
壬学琐记
唐时功令,以奇门、雷公、六壬为三式,雷公即太乙,所谓太乙雷公式是也。唐时禁奇门、雷公不传,惟六壬便于民用,不涉兵事,故不之禁,传其歧多,精者独鲜。
双殉
在我国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两句形容所谓“读书人”的得意话,就是:“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凭现代眼光看,这两句话似乎已近乎陈腐而不合时宜,可是类乎这话的事实却是依旧有的。例如我的小学时老同学伍子楚结婚的那天,有几个有些“遗老”头脑的朋友,竟也把这两句话移赠他。
中国通史(第五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五册是中国通史第国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宋王朝的建立与南迁,即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章叙述宋王朝的南迁与灭亡,即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与经济状况。
古言
二卷。明郑晓(1499—1566)撰。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县 (今地名同) 人。明嘉靖元年(1522)举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中进士。初为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遂撰《九边图志》。许瓒任吏部尚书后,召郑晓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因违抗严嵩旨意,被贬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同知。后又迁官太仆寺丞,南京太常寺卿,不久又官拜刑部右侍郎,旋即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郑晓学问渊博,平生著作很多。除前述 《九边图志》 外,还有 《禹贡图说》、《今言》、《古言》等。《古言》一书,是专门记载明以前掌故和评论古人的著作,书首有作者自序。此书因是作者随笔成文之作,因此书中议论时有偏颇,引据也不免疏舛,言辞亦皆高论而不近理,许多论述皆出自一己之好恶,后人参用此书,应不以其议论为限。书收入《郑端简公全集》中,《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另有《古言类编》(亦称《郑端简公古言类编》或《学古琐言》)二卷,为郑晓之曾孙婿项皋谟编次,卷上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卷下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诸子》、《杂言》。收入《百陵学山》、《盐邑志林》、《学海类编》等丛书之中,另有《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盐邑志林》本。1936商务印书馆据《盐邑志林》本影印《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