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

胡瑗
  • 姓名:胡瑗
  • 别名:字翼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
  • 出生日期:993年
  • 逝世日期:1059年
  • 民族族群:

胡瑗(993年—1059年),宋代学者。字翼之,因居安定,人称安定先生。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自幼家贫,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刻苦攻读。今泰山南麓栖真观便是胡瑗等人当年的苦学之地。泰山学成归来,便以经术教授吴中。曾先后任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后因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齐名,被称为“宋初三先生”,都是开启宋代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以圣贤自期许”的胡瑗,对儒家经术甚为精通,倡导“明体达用文学”,以永世不变的儒家纲常名教为“体”,以楷模后世的儒家诗书典籍为“文”,以“体”、“文”的付诸实践为“用”,从而达到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一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难怪黄宗羲说宋代理学“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胡瑗在教育方面的功绩更值得称道。他在任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时所定苏湖教法,曾为中央政府采纳,并请他去管勾太学。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可见胡瑗教育思想影响之大。在讲学上分为经义和治事二斋,实际近似于分科教学法。所谓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让人明体;所谓治事斋,内含御寇、水利、算术、历法等等,让人达用。他的教学方法,讲究各就性近,独立钻研,又辅之以相互切磋,师友指导。宋神宗曾就胡瑗与王安石的优略问题问过胡瑗的学生刘彝,刘回答说:“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可以说道出了胡瑗在教育上强调、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胡瑗不仅教人有法,而且能以身作则:“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宋史》卷四三二)先后培养的门生有千余人。胡瑗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著作《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四库全书》均有著录。另外他还著有《论语说》及《春秋口义》。生平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


北宋初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因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少时家贫,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苦读十年不归。见家信上有“平安”两字,不展即投之涧中,其专心读书如此。曾以经术教授吴中。仁宗皇祐(1049~1055)中,授于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嘉祐初擢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主持太学。胡瑷一生从事教学20多年,弟子数千人,影响很大。他创立了分科教学的苏湖教学法,后定为太学法。立“经义”和“治事”两斋。前者学《六经》,后者研究致用之学。欧阳修说:“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欧阳文忠集》卷二十五、《胡先生墓表》)他的学生钱藻、孙觉、范纯仁、徐积等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程颐也曾出其门下,并对他十分尊敬。胡瑷侧重于探求和发挥经书的义理,不注重名物训诂,反对浮华的文风。他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开伊洛之先”(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为北宋理学之先驱。胡瑷推崇孟子的性善论,反对荀子的性恶论。说:“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愚鲁辟喭,皆道其所短,而使修之者也。”(《论语说》,转引自《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认为人性是天命的体现,人性本善。但对个人来说,性也有愚、鲁、辟(偏激)、喭(鲁莽)等不足之处,所以要加强修养,完善本性。开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他十分重视仁义礼乐,提倡“明体达用之学”。他的弟子刘彝对“体”、“用”作了解释:“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封建纲常名教是“体”,依据纲常名教治事为“用”。认为不能以言取人。“古之取人以德,不取其有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论语说》、《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因为有德者必有言,而有言者不必有德。主张对人的道德评价要具体,切合实际,实事求是。赞成孔子称冉求“可使为宰”,又因其“聚敛不合正道”,鄙为“小子”;肯定管仲之功,曰:“如其仁,如其仁”,又因其之僭,鄙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同上)。胡瑷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要义》、《中庸议》、《资圣集》等,大多已佚。现存的部分资料收集在《月河精舍丛钞》的《安定言行录》和黄宗羲《宋元学案》的《安定学案》之中。

猜你喜欢的书

增订伪药条辨

增订伪药条辨

《增订伪药条辨》是曹炳章在郑肖岩《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一部集大成的鉴药专著。郑肖岩于1901年著成《伪药条辨》一卷,收载药物110种。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电,浙江鄞县人,出身于商贾家庭,通晓中医中药。1913年在绍兴发起创设“和济药局”,倡导药品改良。先后出任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评议,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热心发展中医事业,主编《中国医学大成》,著述亦多。于1927年夏在闽县(今福州市)编写成《增订伪药条辨》,《增订伪药条辨》分为四卷,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书中共载药110种,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虫介、兽8部。《增订伪药条辨》于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在国内广泛流传,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切合实际的论述,为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提高医药人员鉴别药物能力,丰富药物知识,有着较大影响。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

又译《瞬息京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林语堂著。旅居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美国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1939年出版。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41年曾出版过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中文本、越裔的节述本。还有张振玉1977年译本。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据张本重印,收入该社的《拿来参考丛书》。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龙溪(漳州)人。早年留学美、英、德三国,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先后创办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过“幽默文学”。主要著作还有《剪拂集》、《大荒集》、《吾土与吾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等。本书分上下两本,是由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以中国近现代社会为背景,叙述了一些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和思想的演变。如作家所钟爱的人物“道家的女儿”姚中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越来越背离了庄子哲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和群众抗日的洪流里,实现着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愿望。书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官僚政治、吃人礼教的腐朽没落,以及民主要求的高涨、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出版后,在国内外曾发生广泛影响,在国外长期畅销不衰。但书中有不少政治偏见。

雍邸集

雍邸集

《雍邸集》为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前之诗集。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之二十一~卷之二十七》。

皇元风雅

皇元风雅

元诗总集。或名《元风雅》。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元傅习采集,孙存吾编次。傅习字说卿,清江(今属江西清江)人。孙存吾字如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习仕履不详,存吾曾为儒学正。此编以存诗坛全貌为原则,搜罗面较宽,并有意识广征来稿。“后集”目录后有牌记云:“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李氏建安书堂谨启。”由此可知,傅、孙二人系与书商合作以成此编。此集与元人蒋易所编纂之《元风雅》名称相同,又皆以刘因开篇,二书又皆有虞集序,故后世读书多混淆。其实二书区别很大,傅、孙所编《皇元风雅》收录诗人二百八十人,而蒋易所编《国朝风雅》只收录一百馀人,而前者所录诗篇数仅蒋书之半。另外傅习、孙存吾多收录江西人作品(可能因与编者同里而易于采摭),江西诗人多近宋体,而蒋书所录之诗却近于唐音。《皇元风雅》因为是随得随录,无一定体例,比较杂乱,有些竟是一人两出,但其中多采不见经传之作者诗篇,许多元诗亦赖此以传。此编由于是随得随刊,其分卷亦大不相同,此前后集皆十二卷为卷帙最繁之本,为《四库全书》所著录。另有前后集均作五卷之元刊残本传世,亦有前后集皆作六卷之本,目录后有古杭勤德书堂识语,此本已收入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所编《四部丛刊》。还有前集六卷、后集四卷之明初刊本传世。

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

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

梁启超著。分“老子哲学”、“孔子”、“墨子学案”和“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四部分,由多篇文章组合而成。参证西方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理论,重点阐释道、儒、墨三家学说内核,旁及源流及后传。对旧说多阐发,对时议亦具异评,可窥梁氏文字一斑。

阿弥陀经义疏

阿弥陀经义疏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