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

- 姓名:胡瑗
- 别名:字翼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
- 出生日期:993年
- 逝世日期:1059年
- 民族族群:
胡瑗(993年—1059年),宋代学者。字翼之,因居安定,人称安定先生。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自幼家贫,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刻苦攻读。今泰山南麓栖真观便是胡瑗等人当年的苦学之地。泰山学成归来,便以经术教授吴中。曾先后任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后因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齐名,被称为“宋初三先生”,都是开启宋代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以圣贤自期许”的胡瑗,对儒家经术甚为精通,倡导“明体达用文学”,以永世不变的儒家纲常名教为“体”,以楷模后世的儒家诗书典籍为“文”,以“体”、“文”的付诸实践为“用”,从而达到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一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难怪黄宗羲说宋代理学“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胡瑗在教育方面的功绩更值得称道。他在任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时所定苏湖教法,曾为中央政府采纳,并请他去管勾太学。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可见胡瑗教育思想影响之大。在讲学上分为经义和治事二斋,实际近似于分科教学法。所谓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让人明体;所谓治事斋,内含御寇、水利、算术、历法等等,让人达用。他的教学方法,讲究各就性近,独立钻研,又辅之以相互切磋,师友指导。宋神宗曾就胡瑗与王安石的优略问题问过胡瑗的学生刘彝,刘回答说:“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可以说道出了胡瑗在教育上强调、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胡瑗不仅教人有法,而且能以身作则:“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宋史》卷四三二)先后培养的门生有千余人。胡瑗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著作《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四库全书》均有著录。另外他还著有《论语说》及《春秋口义》。生平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
北宋初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因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少时家贫,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苦读十年不归。见家信上有“平安”两字,不展即投之涧中,其专心读书如此。曾以经术教授吴中。仁宗皇祐(1049~1055)中,授于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嘉祐初擢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主持太学。胡瑷一生从事教学20多年,弟子数千人,影响很大。他创立了分科教学的苏湖教学法,后定为太学法。立“经义”和“治事”两斋。前者学《六经》,后者研究致用之学。欧阳修说:“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欧阳文忠集》卷二十五、《胡先生墓表》)他的学生钱藻、孙觉、范纯仁、徐积等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程颐也曾出其门下,并对他十分尊敬。胡瑷侧重于探求和发挥经书的义理,不注重名物训诂,反对浮华的文风。他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开伊洛之先”(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为北宋理学之先驱。胡瑷推崇孟子的性善论,反对荀子的性恶论。说:“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愚鲁辟喭,皆道其所短,而使修之者也。”(《论语说》,转引自《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认为人性是天命的体现,人性本善。但对个人来说,性也有愚、鲁、辟(偏激)、喭(鲁莽)等不足之处,所以要加强修养,完善本性。开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他十分重视仁义礼乐,提倡“明体达用之学”。他的弟子刘彝对“体”、“用”作了解释:“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封建纲常名教是“体”,依据纲常名教治事为“用”。认为不能以言取人。“古之取人以德,不取其有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论语说》、《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因为有德者必有言,而有言者不必有德。主张对人的道德评价要具体,切合实际,实事求是。赞成孔子称冉求“可使为宰”,又因其“聚敛不合正道”,鄙为“小子”;肯定管仲之功,曰:“如其仁,如其仁”,又因其之僭,鄙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同上)。胡瑷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要义》、《中庸议》、《资圣集》等,大多已佚。现存的部分资料收集在《月河精舍丛钞》的《安定言行录》和黄宗羲《宋元学案》的《安定学案》之中。
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这是一部展现古希腊无穷魅力的文化史巨著,是文化历史学大师布克哈特里程碑式的力作。本书系布氏身后出版的演说集《希腊文化史》的最新英文选译本,芬利、穆瑞等当代古典学名家曾为之付出了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书中,布克哈特展现了对古希腊文化本质的深刻的洞察力,他对希腊的赛会精神、悲观主义、希腊民族及其城邦政体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希腊的艺术、宗教、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后来的古典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也因而被誉为现代关于希腊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阐述。
司空表圣文集
十卷。唐司空图撰。司空图字表圣,号知非子、忍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属山西省)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诗人、诗歌理论家。因世乱退隐,专力写作,不问世事,隐居中条山王官谷。综观一生,尽管徘徊于出处之间,但他的用世和忠君思想是比较明显的。留下的作品不多,诗歌创作的地位也不算十分突出,然而他的诗歌主张却有其独到之处,对后来,特别是清代讲究诗歌风格、意境和含蓄一派,影响相当深刻。著有《司空表圣诗集》、《诗品》。司空图在文学创作上推崇王维、韦应物的山水诗,贬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追求蕴藉之美。其诗调多低沉,对偶工整,写景真切。《司空表圣文集》又名《一鸣集》,为唐文别集。其文尚有唐代旧格,无五季猥杂之习。司空图奉敕为人,词多诫饬,足见其刚正之气。又集内解县新城碑为王重荣所作,河中生词碑为其弟重盈所作。宋祁于是认为重荣父子雅重司空图,尝为作碑。今考其文,也是奉敕所为。陈继儒《太平清话》载,忍辱居士墨竹笔名,此集无载。此编前后八卷,皆题为杂著。五卷、六卷独题曰碑。其它各卷,也有碑文,比较烦琐。旧本和今本相吻合。司空图的艺术思想是处于唐王朝极度衰乱中产生的消极悲观思想在美学观上的派生。其主要功绩就在于诗论,主张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后人总称为“韵味说”。其《自序》说:“及遭乱窜伏,又顾无有忧天下而访于我者,曷自见平生之志哉?因捃拾诗笔,残缺之几,乃以中条别业一鸣,以目其前集,庶警子孙耳。”说明司空图曾亲自编辑过其集。但原稿早散佚。后世所见是其子司空荷所辑,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三十卷,并记:“集自为序,以《濯缨亭一鸣》总名其集,子荷别为集后记。”《四库全书》据马裕家藏本收录,题谓《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即《唐志》所谓《一鸣集》。明、清各藏家均以旧抄本著录,均出于宋刻本。
颐园论画
画学论著。清松年著。一卷。其内容为论用笔用墨、用水用色、山水、工笔与写意、人物、花卉、师法临摹、品评赏鉴与杂论,书后附诗。强调以造化为师,认为“凡天地间奇峰幽壑,老树长林,一一皆从一心独运。虽千幅百尺,生趣滔滔。文章之境如此,而画境亦如此也。”书前有作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序。《中国画论类编》以俞剑华于1925年从友人关松坪处借得原本付梓石印收录,《画论丛刊》据俞氏本收录。书后均有俞剑华于1925年所作跋。198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关和璋注评《颐园论画》,书前有潘絜兹所作序言。
喉科金钥
喉科学著作。又名 《喉科金钥全书》。2卷。清袁人贤 (浏阳人) 编撰。刊于宣统三年 (1911)。是书上卷为喉科热证现象表、喉病寒证现象表等26篇;下卷为实火门、虚火门、热疫门、寒疫门。首先综述喉病诸证现象、脉象、病因、药性调度、针灸穴法及用药等;继从实火、虚火、热疫、寒疫四者入门,详述病证;治法则分内服药、外吹药两类。其方或承师传,或采时贤经验,亦有出自家藏秘本者。
人间词话
词话。清末王国维(1877—1927)撰。一百四十二则。国维有《王国维遗书》已著录。此编最初发表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国粹学报》,后出单行本,一卷。通行本二卷。今本分三部分(三卷):一、本文(原上卷)主要论意境,六十四则,二、《人间词话删稿》,原为作者舍弃部分。为赵万里辑自遗著中未刊稿,刊于《小说月报》者,四十九则,三、《人间词话附录》二十九则。为各家所录王氏词论,其中樊志厚二叙实出王氏手笔,值得重视。全书约五万字。原载1908年《国粹学报》,嗣后又有人辑有《人间词话删稿》和《人间词话附录》。1928年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朴社1936年出版俞平伯标点单行本。开明书店1939年出版徐调孚增补本。1947年再版,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将之与《蕙风词话》合为一书出版。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
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