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温

邵伯温
  • 姓名:邵伯温
  • 别名:字子文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 出生日期:1055年
  • 逝世日期:1134年
  • 民族族群:

邵伯温(1055年-1134年)北宋象数学家,字子文。共城(今河南辉县)人,邵雍之子。元祐二年(1087)以经行荐,授大名府助教,调长子县尉,绍圣初,移监永兴军铸钱监,属元祐旧党。“二程、司马温公、吕申公俱屈名位辈行,与再世交。”(《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徽宗即位,因“以日食上书,恳切言当复祖宗制度,辩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同上)。大忤时论,出监华州西岳庙。后主管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迁利州路转运副使。卒后,追赠秘阁修撰。在治学上,谦虚好学,博学多闻,“先生入闻庭训,出友长者,故学益博,尤熟当今事务。”自幼随侍父雍,亲接前辈,所知前言往行甚多,因类次成书,于绍兴二年撰成《邵氏闻见录》。前16卷记北宋一代故事,于熙宁变法尤详;卷十七记杂事,凡十二节;后三卷记邵雍言行,颇涉诞妄。为学强调独立思考,自成一说,“人之为学忌标准,若循循不已,自有所立。”(同上)在哲学上,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提出以“一”为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邵子文语录》)又说“一为太极”,在事物之先存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太极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尝亏损,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时不在。”(同上)认为“一”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过程不是指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指逻辑的先后顺序。“非谓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有四象,八卦也”;“其实一时具足,如有形则有影,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于无穷。”(同上)这里明显地具有程朱理学的特征。但他又说:“一”或“太极”存在于“圣人”心中,“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故圣人以天地为一体,万物为一身。”(同上)这就又显露出陆王心学的端倪。其著作有《易辨感》、《河南集》、《邵氏闻见录》、《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邵子文语录》(后人编)等。

邵伯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妖怪博士

妖怪博士

本书讲述了以小五郎的少年助手小林为团长的少年侦探团团员中先是相川泰二被人催眠回来偷走了父亲的机密文件,此后又有几名团员相继失踪等许多怪事,小五郎为此展开了艰难而危险的调查的故事。

国语文法概论

国语文法概论

胡适著。全文分三篇,第一篇为国语与国语文法,第二篇为国语的进化,第三篇为文法的研究法。前两篇谈了语言的起源、功用、发展变化等。认为语言文学有许多用处,可以表情达意,记载过去的经验,是进行教育的工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媒介。由于作者没能把握住语言的本质,因此,常将语言与文字、文学混为一谈,将文字、文学的功用加于语言之上。探讨语言起源时认为语言产生于“灵感”和“神灵”,否定语言系统具有规律性。认为语言文字自然变化是无意的,莫名其妙的,没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动因。但是从文言发展到白话这段发展中,他却敏锐地发现了两个规律:即该变繁的都变繁了,如复音词的增加,字数的增加;该变简的都变简了,如词的概括性更大了,语法更简单了。在 “文法的研究法”中提出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方法:(1)归纳的研究法,(2)比较的研究法,(3)历史的研究法。认为语法的研究,归纳法是根本的,比较法是佐证资料,历史法是限制归纳法推广归纳效用的手段。反对搞独立的汉语语法,但也不赞成一味的模仿,要比较与参考。认为语言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汉语语法贫乏。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公平的。本书载《胡适文存》第三集,有1986年台北远流出版社铅印本。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春秋末年齐人孙武编撰的我国古代一部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共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共约五千九百字。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和最有影响的兵书。书中对于战争的各个方面,均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作者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必须认真研究。他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对人民有无恩信,即战争与民心向背的关系;天——是否上知天时;地——是否下知地利;将——能否委贤任能;法——是否法律严明。在这里,他把“道”,亦即政治列为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他还认为战略战术在战争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提出两条指导原则:①实行速决进攻的运动战,反对域塞战。②争取主动,使敌人陷入被动;消除自己的弱点,使敌人陷入被动;消除自己的弱点,造成敌人的弱点。总之,该书对于军事领域里的许多基本矛盾,都进行了很好的论证。它不但为我国历代军事家所推崇,而且也深得世界各国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和崇高评价,被誉为“东方兵学之鼻祖”,影响极为深远。自古以来,该书版本不下五十余种,主要有曹操、杜佑等十一家注。现存重要的版本有南宋宁宗时刊刻的《十一家注孙子》三卷足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本等。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金圣叹,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进入明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风行,胡应麟、沈德符、李赞、叶画等人对此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而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其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掩盖了此前的所有版本,成为三百年间唯一流行的版本。

唐诗纪事

唐诗纪事

诗总集。南宋计有功编。八十一卷。有功字敏夫,自号灌园居士。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宣和进士,曾官右承议郎、知州等职。为保存有唐一代诗作而编是书,自序云:“闲居寻访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有中华书局65年点校本。收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余家,内容极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渐湮灭失传。计氏编撰此书的目的,主要为保存唐代诗歌文献。其编纂方法:按年代顺序分人编排,凡唐代诗人,有名必录。对每个诗人,凡事迹可考者,多具生平简历,使“读其诗,知其人”。对每一诗人的作品,或摘佳句,或录全篇,或记本事,或采轶闻,或列品评。其编纂原则主要是收集诗歌,采辑资料,述而不作。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

合三书选录而成:一为“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选录”、二为“英国档选录”、三为“美国档选录”;所选係自清道光二十二年至咸丰十一年有关台湾史料,同为前编第二○三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之补遗,因名“补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有“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及“四国新档”两书,前一书为新编史料,原由已故蒋廷黻先生于民国十九年选自北平大高殿所藏清代军机处档案,近代史研究所今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KingFoirbank)所存选抄本取其七百零八件编印成书;后一书係咸丰九年清廷军机大臣奉旨纂辑,就咸丰朝军机处档案分编“英国档”二十卷、“法国档”二卷、“美国档”四卷及“俄国档”二十卷,与后来成书之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较,约有十分之四为后书沂未收。本书所选,前者主要为关于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一役所谓“台湾杀俘”事件,次为咸丰年间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及北京条约后台湾开港问题交涉事;后者在“英国档”为道光三十年及咸丰八年至九年间英人欲在台湾购煤及迳往贸易等事,在“美国档”全属咸丰九年换约后美人请在潮州与台湾两地先行互市交涉文件(“法国档”与“俄国档”或已见前编“筹办夷务始末选辑”、或并无有关台湾史料,因无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