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温

邵伯温
  • 姓名:邵伯温
  • 别名:字子文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 出生日期:1055年
  • 逝世日期:1134年
  • 民族族群:

邵伯温(1055年-1134年)北宋象数学家,字子文。共城(今河南辉县)人,邵雍之子。元祐二年(1087)以经行荐,授大名府助教,调长子县尉,绍圣初,移监永兴军铸钱监,属元祐旧党。“二程、司马温公、吕申公俱屈名位辈行,与再世交。”(《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徽宗即位,因“以日食上书,恳切言当复祖宗制度,辩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同上)。大忤时论,出监华州西岳庙。后主管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迁利州路转运副使。卒后,追赠秘阁修撰。在治学上,谦虚好学,博学多闻,“先生入闻庭训,出友长者,故学益博,尤熟当今事务。”自幼随侍父雍,亲接前辈,所知前言往行甚多,因类次成书,于绍兴二年撰成《邵氏闻见录》。前16卷记北宋一代故事,于熙宁变法尤详;卷十七记杂事,凡十二节;后三卷记邵雍言行,颇涉诞妄。为学强调独立思考,自成一说,“人之为学忌标准,若循循不已,自有所立。”(同上)在哲学上,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提出以“一”为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邵子文语录》)又说“一为太极”,在事物之先存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太极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尝亏损,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时不在。”(同上)认为“一”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过程不是指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指逻辑的先后顺序。“非谓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有四象,八卦也”;“其实一时具足,如有形则有影,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于无穷。”(同上)这里明显地具有程朱理学的特征。但他又说:“一”或“太极”存在于“圣人”心中,“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故圣人以天地为一体,万物为一身。”(同上)这就又显露出陆王心学的端倪。其著作有《易辨感》、《河南集》、《邵氏闻见录》、《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邵子文语录》(后人编)等。

邵伯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黄梨洲文集

黄梨洲文集

明清之际黄宗羲著。由近人陈乃乾据《南雷文案》、《南雷文定》、《南雷文约》、《南雷余集》分类重编,又据黄宗羲手写残稿校正而成。本书共分为:传状类、碑志类、哀祭类、赋类、序类、记类、书类、杂文类、寿序类等,共三百三十一篇。其中《明州香山寺志序》、《阿育王寺舍利记》、《读葬书问答》等篇,表现了无神论、反迷信的思想。《与陈乾初论学书》、《陈乾初先生墓志铭》等,保存了明代陈确的思想资料,也从中反映了黄宗羲自己坚持“天理人欲正相反”的观点。在几篇诗文集序里,提出了对时文和文学的见解。还有一部分内容颂扬了当时许多反清的忠臣义士。但对明末农民起义有诋毁之词。有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乐圃余稿

乐圃余稿

宋代诗文别集。10卷。朱长文撰。全名为《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朱氏生平著述丰富,所撰诗、词、赋、辩、表章、杂说凡100卷,号《乐圃集》。南渡后毁于战乱。其从孙朱思裒集遗文得诗163篇、记5篇、序6篇、启7篇、墓志5篇、杂文6篇,分为10卷。又以墓铭、表、传等编为附录1卷刊行于世。因年代久远,朱氏后人仅藏钞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其裔孙朱岳寿重加校订,并作跋附后,刊行于世。此书前5卷为诗,后5卷为文。卷末有附录1卷。后被《四库全书》辑入。《两宋名贤小集》也曾辑入本集,但仅有2卷。米芾所撰《墓表》称作者“至于诗书文艺之学,莫不骚雅造古”。张景修作《墓志铭》也说朱长文“作诗雅训得古风”。观其集中之作,文风明白坦易,不务为奇崛之言。卷4《奉陪太守及诸公游虎丘》有句云:“何必襄阳孟浩然,苦吟自可继前贤。”显然,他自以为诗风与孟浩然有相似之处。本集今存善本除上述康熙刻本之外,主要有多种明清抄本。清抄本一般附有补遗1卷、附录1卷。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中国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研究中国传统家族的专著。1937年成书,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从家谱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入手,即以明清两朝嘉兴地区的望族为研究对象,讨论嘉兴人才辈出与其地有名望的家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及望族在氏族通婚、存续时间等方面的特点。 该书的主体部分由3类图表构成,①作者从《嘉兴府志》《嘉禾征献录》以及大量嘉兴及其邻郡家谱、乡会试硃卷、年谱中钩稽出的嘉兴91个望族的血系分布图,并从4个方面叙述了这些望族的情况:氏族的由来;氏族的世数、人数等;与他族发生婚姻关系的次数;关于该族盛衰兴替的论证。②以第一类图为基础绘制的一张嘉兴望族之间血缘网络图,呈现出这些望族之间存在的婚姻关系。③这91个望族世泽流衍(世代相承的久远程度)情况的统计表。通过这些史料的整理和组织,作者认为嘉兴望族之间的血缘网是产生嘉兴人才的重要来源,这一论断的得出反映了潘光旦的优生学思想,即择优的婚姻选择有利于优良的才智、心理性情和特殊才能的遗传。 本书的研究方法在当时颇具开创性,即运用统计、图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传统望族的氏族结构、通婚状况、存续时间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直观地呈现出望族的形态和特征,是社会科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的典范。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分作十章,言斋戒静思以修持身心之法。内称形、气、神为人生三要素,三者互为依存,「神逝则气败、气败则形亡」。故学道者应修身正心,爱神守气。其修持之法则为斋戒静思,反听内视,使内心清静,仪容整肃。又称斋直乃治身正心之要法,斋以整肃,直以正心。「斋戒以关内寇,威仪以防外贼」。此种理论出自南朝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本书当系后人据该书「法烛叙」篇改编而成,故名《法烛经》。

秦中岁时记

秦中岁时记

亦作《咸镐记》、《咸镐岁时记》。唐李绰撰。1卷。绰字肩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膳部郎中。有《尚书故实》。据《中兴书目》载: 此书“偶记昔年皇居旧事,绝笔自叹,横襟出涕”。应系唐之旧臣国亡之后伤感往昔而为。按《绀珠集》、《类说》载,此书应有杏园探花使、端午扇事、岁除傩公傩母及太和八年无名子诗等数事。其实并无此书。系将此书与《咸镐故事》相混之故。《宋史·艺文志》将此书归为农家类。今有辑本1卷,收入《说郛》。

挟注波罗蜜多心经

挟注波罗蜜多心经

挟注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佚名,有缺文,编号二七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