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万里行记

    万里行记

    《作者:曹聚仁中国现代作家、记者曹聚仁创作的游记作品,初版于1966年,香港三育出版社发行,全书以文化、历史双重视角梳理中国地理,分十卷记述上海、南京、扬州等东南城市的文化景观与历史变迁,涵盖城池沿革、风俗掌故、诗词文献等内容。作品通过“行万里路”的实践,将军事地理、人物轶事与抗战见闻融入叙事,构建跨越古今的空间图景,被称为“现代徐霞客”式的文学书写。地域范围涉及华中、浙东、北疆等多地,呈现中国地理文化的多元性。

  • 据鞍录

    据鞍录

    《作者:杨应琚(清)杨应琚撰。杨应琚(1695—1767年),字佩之,号松门,汉军正白旗人,历任户部员外郎、甘肃西宁道、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甘肃巡抚、陕甘总督等职,曾创建西宁贡院、西宁书院和回民社学,编纂《西宁府新志》。《据鞍录》于乾隆四年(1739年)成书。 本书不分卷,日记体,是杨应琚在西宁道任内奉命赴京晋见乾隆帝时在途中所作。此行路线自今青海乐都出发,经今甘肃永登、兰州、临洮、陇西、甘谷、陕西凤翔、西安、华县,止于风陵渡,后因“酬应益繁,无暇记录”,遂辍笔。凡沿途风光、古迹遗物、居民生活状况皆有详载,文笔峻拔,该书对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鞍录》无单行本,最早被《藕香·零拾丛书》收录,乾隆朝刊行,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阅览室有藏。今收入《古西行记选注》(杨建新主编,宁夏人所民出版社,1987年)。

  • 欧洲纪行

    欧洲纪行

    《作者:连士升南洋报社1950年出版,《欧洲纪行》是新加坡著名作家、学者连士升创作的一部经典游记,记录了他在1948年至1950年间游历欧洲的所见所闻与深刻感悟。这部作品由《南洋商报》出版,共分为五册,其中第二册《地中海之滨》尤为著名,细致描绘了他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旅行经历。在《欧洲纪行》中,连士升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欧洲大陆的文化之旅。他游历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以及其他欧洲重要城市和历史遗迹。在书中,他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宏伟的历史建筑,还深入探讨了欧洲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现状。<br/><br />

  • 西行书简

    西行书简

    《作者:郑振铎游记集。郑振铎著。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列为“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之一。收书信式记游散文14篇,前有《题记》。1934年春末,郑振铎应邀参加了“平绥沿线旅行团”。暑假期间,一行8人沿平绥线到大同、包头一带去考察。后来,郑振铎把旅行期间写给高君箴夫人的信加以整理,陆续发表在《文学》、《水星》等杂志上,名为《西行书简》。正如《西行书简·题记》所说,这十几封信,本来是私信,也有不少私话,“删去一部分的 ‘私话’ 将它刊之于此! 却并不曾增入什么。”整理时删去了信的开头和落款,变成了书信体文章,题目有《从清华园到宣化》、《张家口》、《大同》、《云岗》、《口泉镇》、《百灵庙》、《昭君墓》、《包头》等等。这些记游散文,自然还留着书简的痕迹,读起来亲切自然,正如作者自白的那样,“书简本是随笔挥写的东西,也许反因其为随笔挥写之故而反能不忸怩作态吧。”当初8人旅行团受邀考察,是为了宣传平绥沿线的风光民情的。受命之始,各有分工,郑振铎注意沿途古迹,而这正是他的专长。所以,这些记游散文中,对于古迹和民俗的描写,格外生动贴切。而行文的叙述、议论、抒情结合,更显示了这组书简的长处,表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力。《西行书简》长期没有重印,故流传不广,现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的《郑振铎文集》第3卷中,据初版本排印。

  • 庐山游记

    庐山游记

    《作者:胡适胡适著。1928年6月上海新月书店初版。胡适用三天时间跑了庐山山上山下17处景区景点,随身携带着《庐山志》和《庐山指南》。他借助《庐山指南》游览景点,又对照《庐山志》进行考察论证。可以说他的庐山之行是一次文化之旅,考据之行,并留下了一篇洋洋万言的《庐山游记》。

  • 新俄游记

    新俄游记

    《作者:江亢虎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1920年4月,江亢虎去苏俄旅游。6月下旬,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江初被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以“社会党代表名义”,确认为具有表决权的中国代表,但“出席二三日”后,即被中国共产党代表张太雷指控为中国政府的“侦探”,而被取消了资格。1922年8月,经欧洲回国。9月,在上海创办南方大学,自任校长。因忧虑“赤化东渐”,影响“人心世道”,发表《新俄游记》一书,攻击苏俄革命。与此同时,又从英国费边社那里拾来“资产公有”、“劳动报酬”、“教育普及”和“选民参政”、“职业代议”、“立法一权”等若干洋教条,拼凑成一个所谓“新社会主义”纲领,兜售于各派军阀之间,企图借此收“曲突徙薪”之功,抵消十月革命的影响。

  • 天下名山记

    天下名山记

    《作者:佚名提新安吴秋士西邨选,汪立名西亭校订。七卷,摘录了历代名山游记,收入《重刊道藏辑要》,成都二仙庵版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重刻,贺龙骧校订。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收道书二百九十一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零九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br/><br />

  • 四时幽赏录

    四时幽赏录

    《作者:高濂《四时幽赏录》是明代高濂所作的一部闲书,主要是以清新的笔触,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将杭州周围最可赏心的事物,诸如孤山探梅、堤桥夜宿、六和听潮、雪夜煨芋,一一道来,篇幅短小,叙说生动。高濂自序说:“即武林一隅,幽境幽趣,供人玩赏者,亦复何限?特好之者未必真,人自负幽赏,非真境负人也。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趣,超尘脱俗,别具天眼,览景会心,便得真趣。” 可以这样说,《四时幽赏录》是明代小品文的一部典范之作,其在文学上的价值还有待后人重新认识。这次出版配以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画家野间三竹的彩图,左图右文,对照而读,极大提高了本书的品位,世之大雅君子有此一册,置于座右,偶一披阅,定会有湖上之风扑面而来,晚明风会,令人陶然。

  • 入蜀记 [标点本]

    入蜀记 [标点本]

    《作者:陆游中国宋代旅行笔记。南宋陆游撰。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著有《剑南集》《渭南文集》等传世。 乾道六年(1170),陆游从故乡山阴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任通判,于闰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入蜀,历时160天,5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6省市。陆游在旅程中将沿途6省30余县市的旅途见闻以日记体形式记录,基本每日皆录,汇成《入蜀记》6卷。 是书内容丰富,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南宋官场习俗、世情风俗、文物古迹、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名人留踪、书法绘画、时尚风情等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寄慨遥深。远绍《穆天子传》,近承范成大《吴船录》,下开《徐霞客游记》,在文学、史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皆有突出成就。 是书被收入陆游文集《渭南文集》中,嘉定年间陆子遹家刻本今存。其后多见被拆出单行,有《宝颜堂秘笈》《百川学海》《知不足斋丛书》《四库全书》等本。现代整理本亦多,如黄立新、刘蕴之约注本,蒋方校注本,李昌宪整理本等。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作者:王国维一卷。近人王国维撰。《长春西游记》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述。《元史·宪宗本纪》载,元宪宗元年(1254)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李志常。长春在元世祖十八年(1281)二月八日,自宣德州启程,赴成吉思汗的西域之召,至二十年(1283)七月回到云中,往返历时三年。李志常从行,将其亲身经历的山川道里,于元初著成《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可与移敕楚材《西游录》相题并论。乾隆末年钱大昕于苏州元妙观读是书,始表彰此书并为其作跋。阮文达遂写此于内府,著录于委宛别藏。嗣后徐星伯、程春庐、沈子敦迭有考订,然诸氏考地理通病,疏史事则伤漏略。嘉庆十一年 (1806),王国维以辽金元三朝史事,以此书于蒙古史事有特发之复,不独为全真教史留一奇迹,创为之注。其中地理人物,颇有创获。如《至元辨伪录》称刘仲禄即刘温,也即《元史·河渠志》的刘仲禄。阅者如将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黑鞑事略》、《蒙鞑备录笺证》与此注对照参读,则金元间史事思过半。

  • 燕辕直指

    燕辕直指

    《作者:金景善《燕辕直指》是19世纪30年代朝鲜学者金景善以书状官的身份来中国使行的全程纪录。它在金昌业、洪大容、朴趾源等诸多先人留下的燕行记录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政治局势、经济贸易、文物制度、历史典故、天文地理、风俗人情,几乎无所不包,被称为19世纪燕行录作品中的集大成之作。

  • 北学议

    北学议

    《作者:朴齐家朝鲜王朝正祖时期的史学者朴齐家到中国清朝去视察清朝风俗、制度后,加上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的纪行文。内篇一卷和外篇一卷,共二卷一册,抄本。内篇提示和说明对车船、城壁、宫室、道路、桥梁、畜牧等39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具和设施的改革论;外篇收入对田粪、桑、农站总论、科举论、官论等17个项目的论说,阐明了农业技术改良和国内商业,外国贸易的重点。他通过这部《北学议》,主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 为了国利民富, 吸收先进的清朝文明。

  • 西洋番国志

    西洋番国志

    《作者:巩珍中外交通著作。明巩珍撰。不分卷。珍号养素生,南京人。宣德五年(1430)随郑和使西洋,往返三年,以询访耳目所及和通事翻译,记诸国事迹。宣德九年(1434)成书。约二万字。篇首有作者自序。内容体例同《瀛涯胜览》。分述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刺加、哑鲁、锡兰、柯枝、忽里谟斯和天方等二十国的方位、行程、港口、都城、民族、宗教、风俗、气侯、物产、农业、历法及与明王朝关系等。 “叙事详核、行文赡雅”,是十五世纪初叶有关南洋西亚各国地理、历史、民族和中西交通的重要文献。卷首收录永乐至宣德敕书三通为郑和下“西洋”前准备的重要史料。书序载当时用“牵星过洋”,以水罗盘定向及篷帆锚舵等情况,均为我国十五世纪航海史重要资料,可补他书不足,记载各国生活状况,及同我国友好、通商关系,亦为研究今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重要史料。另与《星槎》、 《瀛涯》等书在记事,脱字比勘对校上也颇有价值。附录中有郑和父马哈只墓誌铭和碑阴郑和题记与锡兰碑文等,均为研究郑和身世和出使的直接史料。书中参杂某些荒诞传闻。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铅印本。

  • 续琉球国志略

    续琉球国志略

    《作者:齐鲲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齐鲲时任翰林院编修,任册封琉球王国正使,奉命出使琉球,费锡章时任工科给事中,任册封琉球王国副使,随齐鲲一同出使琉球。齐鲲、费锡章共同编著的《续琉球国志略》记载,“十三日天明见钓鱼台,从山南过,仍辰卯针行船二更,午刻见赤尾屿。又行船四更五,过沟祭海。”

  • 西游录

    西游录

    《作者:耶律楚材中外交通著作。元耶律楚材(1190—1244)撰。二卷。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之后裔,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世居燕京永安(今北京香山)。任金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太祖)十年(1215)取燕后,被召用,官至中书令。太祖时曾随征西域六年。是书为答里人所问异域事和驳斥长春真人(丘处机)而作,约成于拖雷元年(1228)。全书含序共五千余字。分两部分:一专记自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历武川,出云中(今大同),北渡天山(阴山),“涉大碛、逾沙漠”而达成吉思汗行在全程闻见,和西域回鹘、不刺、塔刺思、八普、寻思干、蒲华等诸城情况;二为专门批评道教著述。该书是我国最早记述天山以北楚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城郭、物产、风俗之书。是我国十三世纪有关中亚地区的重要历史地理著作。原为家刻自印本。自楚材下世后,不再印行,故为罕见。旧有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节录本。1926年日本神田信畅在日宫内省图书寮发现旧钞完本,比《丛谈》本(地理部分)又多八百余字。1927年神田据图书寮本排印出版。后我国罗振玉又据神田本重印。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本。

  • 西行记

    西行记

    《作者:李广田现代散文集。李广田著。上海文化生活社1949年6月初版。这里所收辑的大都是纪行的文字。 抗战开始的时候作者在济南,济地危急的时候作者随学校迁到泰山下边。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我们在敌机狂炸中离开了泰安。以后辗转南下,由河南而入湖北。我们在汉水左岸的郧阳城住过半年,又徒步两月而入川。离郧阳时是十二月一日,又正值严寒的日子,到达目的地后,却正是遍地菜花。 在这小集里所写的,就是由郧阳到四川的沿途情形。 《西行记》是时任山东济南一所中学老师的李广田记述的随校流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抗战时期,济南危急时李广田先生随学校流亡,辗转泰安、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作者记述了沿途自然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社会环境的凶险以及匪患、烟毒、贫穷,作者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为那一段历史画了一个侧面肖像。

  • 岭北纪行

    岭北纪行

    《作者:张德辉也称《塞北纪行》、 《边堠纪行》、《张参议耀卿纪行》。 记行著作。元张德辉(1195—1274)撰。残卷。 德辉字耀卿,号颐斋,太原交城(今属山西)人。金末官御史台,后入蒙古,真定(今河北正定)史天泽聘为经历。至元三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元世祖忽必烈时,召见进讲儒术,推荐儒士。此书成于泰定宗三年(1326),今为残卷。缺卷首,残余一千五百一十二字。无从得知始发地及随行人,肩负使命等情。仅凭残文,转经今河北、张家口入内蒙古地区,西入和林川,北行过马头山,转西南过忽兰赤斤,涉唐古河至王庭牙帐。历时十月,沿途所见有居庸胜景,长城颓址,故垒堡障,契丹所筑故城,石堠,公主离宫,民族聚落,沙漠大碛, 耕稼蔬圃。文字虽有脱落,总为元人记塞外山川、古迹、民俗的文字,弥足珍重。后附清胡祥跋,引周星诒、沈恩孚、何秋涛、李文田诸家之说,置以存疑待考。收入《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第二集。

  • 瀛涯胜览集

    瀛涯胜览集

    《作者:马欢明马欢著(一说与郭崇礼合撰)。一卷。欢字宗道,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信伊斯兰教。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为研究十五世纪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校注此书,考证诸事颇详。此为张升改订本,收在《张文僖公诗文集》附刊及《宝颜堂秘笈》、《续说郛》、《广百川学海》、《天下名山胜概记》、《图书集成》等丛书中。依据原稿刊刻的本子主要收入《记录汇编》、《国朝典故》、《胜朝遗事》等丛书中。<br/><br /> <br/><br />

  • 使琉球纪

    使琉球纪

    《作者:张学礼一卷。清张学礼撰。张学礼,字立庵。镶蓝旗汉军,官至广西道监察御史。康熙元年(1662),时任兵科副理事的张学礼与行人司行人王垓奉使册封琉球国王尚质,此为清政府首次向琉球派遣使臣。本书即记载此事。前面部分记述琉球请求册封和清政府遣使始末及沿途山川道路险阻;后面部分为《中山纪略》,记琉球土风。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前集) 本、《龙威秘书》 (七集) 本、《小方壶斋舆地丛抄》 (第十帙) 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 使琉球杂录

    使琉球杂录

    《作者:汪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楫被康熙帝任命为正使出使琉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时任翰林院检讨,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汪楫出使之前,朱彝尊曾作《送汪检讨使琉球序》,希望汪楫认真考察琉球国的历史本末,有所撰著。汪楫此行,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开洋出海,航行异乎寻常地顺利,风急船快,仅用了三个昼夜即已抵达琉球那霸港。此后汪楫羁留琉球国五个月,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谕祭故王、册封新王的主要政治任务,另一方面还与琉球各界人士广泛交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交流,深入考察了琉球国的礼仪习俗和山川地理,为册封归来之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十一月二十四日启动归程,但风微船滞,与来时航行的顺利情况迥异,至二十八日,船队竟遭遇飓风,四夜三昼不止,在惊涛骇浪中备尝艰险,十二月初四日方泊舟登岸。归来后汪楫不负朱彝尊厚望,撰写《使琉球杂录》五卷,辑录《册封疏钞》《中山诗文》各一卷,并依据目见耳闻及相关的琉球历史资料,编定《中山沿革志》二卷。

猜你喜欢的书

爱的秩序

爱的秩序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穿羊皮大衣的男人

穿羊皮大衣的男人

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了一起奇案,凶手是个穿羊皮大衣的男人,他突然不翼而飞。他究竟是谁?

竹涧集

竹涧集

明代诗文别集。潘希曾(字仲鲁)著。此集是潘希曾的儿子潘徽请求黄省曾于嘉靖二十年(1541)校刻而成。有《竹涧文集》8卷,其中诗4卷,杂文4卷,又《竹涧奏议》4卷,共计12卷。另有附录1卷,墓志、小传之类。集前有东郡苏祐、江阴张衮序。今存此刻本。《四库全书》也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并在《提要》中说:“核其卷数,与《千顷堂书目》所载相符,盖犹旧本也。”程文德曾撰潘希曾传说:“公仪状秀伟,言辞辨正。平生读书,精思力究,发为文章,隽腴古雅,诗尤清婉,卓然名家。”其诗文评价显然过誉。今观其集,四库馆臣所言较为允当:“集中章奏,语皆剀切真挚,不为粉饰而深中事理,不愧其名。其平时虽不以文章著,而直抒胸臆,沛然有余,亦其刚正之气有不可掩遏者欤。又希曾治河,绩最著,小传称其别有治河录,今已不传。然集中条议修筑诸疏,措置规模,犹见一二,是尤切于实用之文,足以资后来考证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1)可见其文文学价值不高。其诗有些情韵,但也很难说是“卓然名家”。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太素上清致帝君五神气法》述存思左目、右目、左手、右手和肺部五童子及身中三部二十四神。《太上七元九辰经洞房八解门玉字》述存思北斗九星之神。《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内篇》述存思北斗九星之神以解罪出过。

神异记

神异记

晋代志怪小说集。王浮撰。原书已佚。该书史志不见著录,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收载此书,但未言卷数,亦不知亡于何时。 《太平广记》、 《事类赋注》、 《太平寰宇记》等书存其遗文,唯《太平御览》引称“王浮《神异记》”。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帛远传》记载:王浮,晋惠帝时人,官祭酒,曾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神异记》,鲁迅《古小说钩沉》有辑本,共收八条,大部分残缺不全,内容多记神仙事,颇符合王浮的道士身份。较完整者,仅有三则:一为《晋冶氏女徒》,取于《古文琐语》,一为《陈敏失信受罚》,一为《丹丘茗》。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一卷,赵宋法天译。文殊师利赞一百八名之梵颂也。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