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田

- 姓名:李广田
- 别名:字洗岑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邹平人
- 出生日期:1906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1月2日
- 民族族群:
李广田(1906年10月1日~1968年11月2日),现代散文作家。山东邹平人。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出身于农家,大革命时代就加入共青团,1932年在北大外文系求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6年与何其芳、卞之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不过当时李广田写得更多、成就也更高的是散文。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西南联大任教,并创作了大量散文,战后在南开、清华等高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云南大学校长,工作之余仍从事散文创作。1959年在党内反右倾斗争中,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由校长降为副校长。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
李广田的散文集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圈外》、《回声》等,还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等。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广田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李广田的散文创作以抗日战争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散文《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以很多笔墨描写故乡山东农村的风土人情或回忆作家自己童年时代的乡下生活情景。作者曾说过:“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在早期散文里,作家满怀同情,向人们呈现故乡农民的种种不幸,同时以饱含感情的文字描绘了故乡的社会风俗画面,这些作品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因此,在现代作家中,李广田有“地之子”之称。一些作品也抒发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前途的苦苦追索。
抗战以后,随着作家生活的变迁和思想的发展,他的散文的视野比早期更为广阔,题材也更加多样化。《圈外》、《回声》两个集子里的散文,大多抒写大后方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也抒发了作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光明的不倦憧憬和孜孜追求。在恳切的自我解剖中,常常显露着作家朴实、真挚的人格力量。与早期散文比,后期散文回忆往事少了,面对现实,面对未来的篇章多了,不少作品直接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思想和对黑暗的旧时代的愤怒控诉。文风也由早期散文的静美渐渐转向剑与火的炽热。
李广田的散文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散文创作不拘一格,大胆吸收各种文学体裁的长处,“不怕混淆了短篇小说、短篇故事、短篇评论以至散文诗之间的界限,不在乎写成‘四不象’,但求艺术完整,……”(卞之琳《李广田散文选·序》)。确实,李广田的散文叙事与抒情两种成分能互相和谐地交融:一方面作家长于叙述故事,长于刻画人物,笔下一些平凡甚至卑小的人物,都富有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作家以散文诗的笔调来表达自我的情怀,又使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道,呈现着恬淡静美的氛围。
李广田的散文朴实、真挚、自然的风格的形成也得之于他在语言方面的独特运用。他的作品选用的主要是那些本色的词语,简洁、素净。同时,作家还常常恰当地在文章中征引古诗、民谣和儿歌,这也使他的散文显得更古朴、淳厚。
猜你喜欢的书
仁山集
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逢辰等人所刻。此本不见传世。其弟子吴师道家藏有履祥手稿多种;至明,董遵(或作董遵道,误,董遵字道卿)又补充多篇,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刊刻问世,为四卷;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再度刻印,为三卷。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巳(1725),履祥裔孙金弘勋得到依明正德刻本之影写本,又得万历刻本,因合校精刊之,是为六卷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又雍正九年履祥第十八世孙金律亦刻全集,名为《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作四卷,附录一卷。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桐山金祠刻金集,亦作五卷。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胡丹凤辑刻《金华丛书》,亦收金集。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收金集乃据清初写本影印,作三卷。
土地与农民
《土地与农民》是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于1925年12月30日创作的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章。《土地与农民》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他把此文编入《农民问题丛刊》,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全书围绕中国历史上平均地权运动、中国今日农民破产的趋势、农民中最多数量困苦的阶级——自耕农与佃农、耕地农有、农民的要求及我们怎样在农村工作等五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
宝诰大全
宝诰:也叫诰章,在道教中,原指神仙传达的“圣意”,如道教的经典著作《真诰》,后衍伸为赞颂神仙的骈文,是道门的特定文体之一。宝诰的平仄韵律十分严谨,多以歌咏形式赞美叙述道教神仙们修行以及功德显化的典故,文字隐晦、精炼。记述了大量的教理教义、修持方法等。宝诰首句,皆以“志心皈命礼”为开头,表示虔诚顶礼膜拜。宝诰最后多为诰封之神仙圣号。
辅成王周公摄政
元杂剧剧本。简名《周公摄政》。郑光祖撰。末本。此剧曲文全存,科白简略。剧演周武王灭殷后,周公请封纣子武庚,以维殷祀。另封管叔、蔡叔、霍权前往监视,号“三监”。武王病重,周公祝告天帝,愿以身代死;开金縢木柜查看卜兆书。适王命急宣,慌乱中将祝册误置金縢木柜中。周武王托孤,赐周公“如朕亲临”剑,周公佩之坐新君周成王侧,“抱孤摄政”。三监流言:“公将不利于孺子”,伙同武庚反周,京畿震动,周公自请处分,以息流言,太后不允。周公乃请留妻儿做人质,亲自领军东征。周公东征后,周成王发现金縢木柜中周公以身代武王死的祝册,流言不攻自破。周公平叛归来,成王亲迎。武庚与三监都被擒获,并分别给予处分。于是周公请求归政。此剧本事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杂剧所演,与史实基本相符,故语言多套用经史成语,往往有生涩呆板之弊。现存版本仅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一种。
靖康朝野佥言
杂史。撰人不详。1卷。是书编年记事,始自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犯京城,迄于次年二月初七日徽宗出诣金营,凡8条。其间于金兵掳掠、百姓惊扰、宋宫混乱之情状,均有生动记载。有《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四分戒本如释
《四分戒本如释》, 律学著述。明崇祯十六年(1643)弘赞撰。十二卷。系综合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及唐怀素集《四分比丘戒本》的注释书。书首有《叙语》、《凡例》和《科》。书后附作者自撰《二百五十戒摄颂》及《戒相篇聚图》。见载于《嘉兴藏·续藏》及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