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田

- 姓名:李广田
- 别名:字洗岑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邹平人
- 出生日期:1906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1月2日
- 民族族群:
李广田(1906年10月1日~1968年11月2日),现代散文作家。山东邹平人。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出身于农家,大革命时代就加入共青团,1932年在北大外文系求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6年与何其芳、卞之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不过当时李广田写得更多、成就也更高的是散文。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西南联大任教,并创作了大量散文,战后在南开、清华等高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云南大学校长,工作之余仍从事散文创作。1959年在党内反右倾斗争中,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由校长降为副校长。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
李广田的散文集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圈外》、《回声》等,还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等。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广田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李广田的散文创作以抗日战争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散文《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以很多笔墨描写故乡山东农村的风土人情或回忆作家自己童年时代的乡下生活情景。作者曾说过:“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在早期散文里,作家满怀同情,向人们呈现故乡农民的种种不幸,同时以饱含感情的文字描绘了故乡的社会风俗画面,这些作品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因此,在现代作家中,李广田有“地之子”之称。一些作品也抒发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前途的苦苦追索。
抗战以后,随着作家生活的变迁和思想的发展,他的散文的视野比早期更为广阔,题材也更加多样化。《圈外》、《回声》两个集子里的散文,大多抒写大后方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也抒发了作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光明的不倦憧憬和孜孜追求。在恳切的自我解剖中,常常显露着作家朴实、真挚的人格力量。与早期散文比,后期散文回忆往事少了,面对现实,面对未来的篇章多了,不少作品直接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思想和对黑暗的旧时代的愤怒控诉。文风也由早期散文的静美渐渐转向剑与火的炽热。
李广田的散文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散文创作不拘一格,大胆吸收各种文学体裁的长处,“不怕混淆了短篇小说、短篇故事、短篇评论以至散文诗之间的界限,不在乎写成‘四不象’,但求艺术完整,……”(卞之琳《李广田散文选·序》)。确实,李广田的散文叙事与抒情两种成分能互相和谐地交融:一方面作家长于叙述故事,长于刻画人物,笔下一些平凡甚至卑小的人物,都富有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作家以散文诗的笔调来表达自我的情怀,又使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道,呈现着恬淡静美的氛围。
李广田的散文朴实、真挚、自然的风格的形成也得之于他在语言方面的独特运用。他的作品选用的主要是那些本色的词语,简洁、素净。同时,作家还常常恰当地在文章中征引古诗、民谣和儿歌,这也使他的散文显得更古朴、淳厚。
猜你喜欢的书
活人事证方后集
宋·刘信甫著。《活人事证方后集》乃因前集辑成药处方未备,再辑常用之方而成之。全书无序跋,惟目录前有无名氏小引一则,略叙原委。本书与前集一致,亦为二十卷,列有总目及分目,条理秩然。计分二十七门,论及中风、心气、虚损、白浊、盗汗、中暑、瘴疟、霍乱、痰饮、呕吐、肿满、疝气、肠风、胎产、淋闭、发背、血疾、中毒、咽喉、头目、口齿、耳鼻、疹痘、汤火等各病证候,分门别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病源证候多用巢元方所论,所引各方类证,更达百家之多,而引证之中时有商榷批正,发明已说。全书共集方约一千余首,皆经验已效之方,故称此方可活天下。在每方后详列了主治证,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有关药物的炮制法和药剂的修制法,因此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参考意义,且临床上亦便于采用。
太上说九幽拔罪心印妙经
元始天尊向救苦真人述一切罪根皆从心起之理,劝人了心无心,以脱轮回。
中国古典诗歌讲稿
本书是选取浦江清论述诗、词、曲、剧的文稿汇编而成,主要是讲稿,也有几篇深入浅出的专论。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了中国诗歌体制的发展变化、作家介绍、作品赏析,都是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基本涵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貌,可使读者增进文学修养,陶养性灵。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
一卷。清人撰,作者不详。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据福建反,康熙帝任命惠献贝子富喇塔为宁海将军,同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统兵讨之。次年八月,官军破耿军于台州(今属浙江),耿军遁还温州(今属浙江)。本书即记述富喇塔进兵台州之史事与功绩。因系亲见亲闻,故记载颇为详实,为研究康熙朝平叛较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有清康熙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借月山房汇钞 (嘉庆本、景嘉庆本》)第七集、《指海》(道光本、景道光本) 第十一集等。
金刚般若经疏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四一。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