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楫

- 姓名:汪楫
- 别名:字舟次,又字耻人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扬州人
- 出生日期:1636
- 逝世日期:1699
- 民族族群:
汪楫(1636—1699),字舟次,又字耻人,号悔斋。清扬州人。性伉直,意气伟然,能力学,日索奇文秘籍读之,遂得淹贯。康熙十六年(1677),以岁贡生署赣榆训导。时安丰诗人吴嘉纪有《陋轩集》诗稿,楫喜其峭拔冷峻,为付梓,嘉纪由是致盛名。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试,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二十一年(1682)春,充册封琉球国正使。后出知河南府,治绩为中州之最。尝置学田于崇阳书院,聘詹事耿介主讲席,士风丕振。寻擢福建按察使,迁布政使,莅官五载,民戴其惠。召来京,途中罹疾归。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帝第二次南巡,经扬州,楫强起迎谒,帝熟视久之,曰:“非汪楫耶?今老矣!”以御书命户部左侍郎李柟就第宣赐。三十八年(1699)卒,年六十四。
楫工诗,与孙枝蔚、吴嘉纪齐名。所作以古为宗,以洁为体,以清凄冷峭为致,务去陈言,又不堕涩体。康熙九年(1670),与施闰章、孙枝蔚、刘体仁、程邃、孙默等集红桥赋诗,有句“旗亭连画舫,树笛杂黄鹂”,为人所称。其《第五泉》云:“汲得山头第五泉,共携新火入林煎。如何天下清泠水,不上人间歌舞筵。”因小及大,意在言外,最具汪诗特色。有《悔斋集》行世。
汪楫平生业绩,以出使琉球为最著。琉球为东海岛国,所部凡三十六岛,北部九岛,中部十一岛,南部十六岛,以中岛最富。宋元史籍已具载,然未通往来。及至明代,其国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时中山、山南与山北争雄,明遣使敕令罢兵息民,三王并奉命。自洪武五年(1372)起,三王先后遣使进贡方物,又遣王室并大臣子弟入明国子监受业,而新王即位,皆由明帝颁诏册封。明朝士人亦有在琉球为官者,若江西人朱复官至中山王左长史(相当于左丞相),永乐九年(1411)已九十余岁,始致仕还乡。万历四十年(1612),日本以3000人寇琉球,掳其国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后其王释归,国势已弱,犹执藩属之礼,十年或五年一贡,与明室通好。
清顺治四年(1647),国王尚贤卒,弟尚质自称世子,遣使奉表归诚,请求册封,世祖允之,遣使奉诏印往,封质为琉球国中山王。康熙七年(1668),尚质卒,世子尚贞当立,臣民结状请封。二十一年(1682)春,翰林院检讨汪楫条上七事,其一谓国朝文教敷弘,颁赐御书于封疆大吏,宜并及海外属国。圣祖允其请,命楫为正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鳞焻为副使,持诏敕银印,往封琉球国世子尚贞为王,赐御书“中山世土”。乘传过扬州,渡闽海风顺且速,三日而至。楫至琉球,宣布德威,颁订典礼,琉球王并臣民皆大悦服;又为其国王书殿前榜额,纵笔为擘窠大字,王惊以为神。例有餽赠,楫坚却不受,琉球人建却金亭志之,感其廉明布德,风仪可钦也。琉球中山王复命长史郑洪良请以其画像留国中,楫答以诗,有句云:“稍喜文章堪报国,谁凭骨相取封侯。”时谓得使臣之体。其后也,乡人阮元钦其品节高尚,影响致远,于《淮海英灵集·甲集》云:“四十年后,复有使琉球者,其国礼仪,犹遵悔斋所改定。有诗僧宗实,年七十余,尚诵悔斋诗不辍。其所以孚远者可知矣。”楫既归,撰《使琉球杂录》详载彼地礼仪并山川景物,又因奉谕祭故王,入其庙,默记历代所立君主,兼得琉球《世缵图》,参之明代事实,诠次为《中山沿革志》。
汪楫奉使琉球一百九十七年后,即光绪五年(1879),日本大寇琉球,灭其国,夷为冲绳县。此冲绳之所由来,亦日本侵略扩张之明证也。
猜你喜欢的书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道君与七元真人所说,言招真伏魔之法。经文分三品:其一为〈七真招天真伏魔品〉。内言建立北斗七元坛场,燃灯行道,召天君神兵杀鬼斩邪,为众生消灾度厄。 其二为〈七真命招五雷神兵伏魔品〉。言召请五天云雷火铃神兵,消灭精魅,驱除疫气之法。内有召五雷神兵之咒诀和神符。 其三为〈七真招摄六洞诸魔品〉,内载九枚神符及一幅神图。据称依法佩带符图,可与百神同游,招灵伏魔,辟祸延年。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著。原系1961年起在南京佛学研究班讲课的讲稿,后经作者修改,197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建国后第一部论述印度佛学史的重要著作。除正文外,还有《附录》八篇,大部分是发表于《现代佛学》上的佛学论文。该书把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佛学研究的成果,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籍先后顺序,论述了各时期印度佛学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学发展概况,勾画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对各宗派的根本典据、师承以及前后学说的发展变化做了详尽的考证。对佛经版本、原典或异译本作了大量的校勘,所有校勘,竟委穷原,务求落实。对一些长期来被弄错了的或者模糊不清的史实,作出了较合理的答案。诸如关于佛灭年代“点记说”的提出,“分别论者”是上座部的刊定,说一切有部《相应阿含》的发现,唯识古今学的辨析等等,均属作者孤明先发之见,已为一些佛教学者所信用。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六祖坛经译注
中国人唯一被尊 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 《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 “僭越” 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典当然不可能出自慧能之手。据 《坛经·序品》称,慧能在曹溪东林寺传教,韶州刺史 (当地最高长官)韦据特意请他在城内大梵寺的法坛宣讲“以般若智慧到达涅槃彼岸” 的妙义,听众包括官员、儒士、道士及百姓,多达万人,门人法海记录其说,故称 《六祖坛经》。《坛经》 以慧能自报家门开始,详细叙述了他皈依五祖弘忍的因缘及获得法衣的前后经过,然后就是慧能宣讲阐发 “顿悟成佛”的法门。《坛经》传世的版本有多种,一般分为十篇: 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据 《坛经·付嘱》,慧能弥留之际,法海问: “衣法应该传给谁?”慧能回答: “我在大梵寺说法,现在抄录流行,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守护,递相传受,超度芸芸众生,只要依照此说,就是正法。”其实,《坛经》并非一时一地的说教,而是慧能生平言行的记录,包括他平时与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等弟子的答问,类似孔门的《论语》。《坛经》全文仅一万二千余字 (后增至两万余字),却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启迪,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真心是净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等。
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
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一卷,梵音,高丽指空校,附观世音菩萨施食,指空译,一一一三A。
兰盆献供仪
《兰盆献供仪》一卷,宋元照重集,昔孤山法师尝作兰盆礼赞文。三宝目连共为六位。启白忏悔各四句而已。仍用常途罗汉礼请之声。后真悟律师更为天竺祖礼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