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

  •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作者:骆龙吉医书。4卷。宋·骆龙吉原编,明·刘浴德、朱练增订。骆氏原编名《内经拾遗》,或名《内经拾遗方论》。内容论述病证方治,以《内经》篇目为次序,先引病证原文,其次释放并补订其治疗方剂,刘氏等鉴于《内经》中未经收入的病证颇多,遂以病证为次序,增订方论,补充了不少有关病证的效方。解放后有排印本。

  • 元和纪用经

    元和纪用经

    《作者:王冰医经类著作。原题唐王冰撰。一卷。冰有《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已著录。是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卷首有许寂序,谓唐末入四明山,有羽人梁自然授以是书,后用以疗病,起死者不可胜数。其后传本甚稀,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曾引其说,清苏州程永培得其书,残缺不全,据冰《素问》原注补之,仍有未尽者。书凡三章。上章为六气用药增损六法,以运气学说为指导,列叙用药方法,其中以药品分配每病补泻所宜之法,系冰自拟;中章为五味具备服饵九法,首列其师玄珠子秘授苗丹三方,又引伸仲景戒人妄服燥烈之品等语; 下章载今古效验八十一方,对诸方各有疏证。书中文辞典雅,多属骈偶,对研究唐代医学颇有参考价值。有清程永培《六醴斋医书十种》本,同治光绪间刻本,日本明治二十四年(1891)抄本等。

  • 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

    《作者:盛寅医经类著作。明盛寅(1390—1441)撰。二卷。寅字启东,吴江(今属江苏)人。受业于同郡王宾,系名医戴元礼再传弟子。永乐中治内侍蛊疾奇验,因受明成祖赏识,授任太医院御医,曾掌管太医院事,于正统元年(1436)返里。另撰有《流光集》。其弟盛宏、子盛僎、侄盛伦、孙盛恺,俱以医闻名于世。寅将学习医经之心得笔录成篇,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上卷为医论,载:“治病必求其本”、“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三篇,以阐发经旨;下卷载“适事为故”等十九篇,为读医经之感想及临证心得。书中较详细地讨论《内经》所述治则问题,重点论述“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补治积”、“以益气治满”、“以寒散表”、“以凉平理气”、“以温补止血”、“以攻击治不得眠”、“以攻下及补益治发热”等反治法和权变治法。并结合临证经验,辨明疑似,以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并可触类旁通。故卷帙虽简,却颇有价值,为后世所重。顾晓澜重评校是书题辞云:“实医林罕见之书。”有《三三医书》本。

  •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作者:熊宗立医经类著作。又名《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7卷(包括卷首1卷)。明熊宗立(道轩)撰于正统三年(1438年)。此书为初学而作,内容通俗,故名“俗解”。全书体例设以问答形式。卷首绘有对《难经》本文疏义之图解28幅。于脏腑邪变,罔能闲隐,井荥得穴,经络有归。正文下逐条作注,辞意周密,法理玄微,启迪后人,无论字词要义,抑或医学理论,较为浅近易晓。但也有“相传愈失其义”的评价。现存日本宽永四年(1627年)刻本及其他日刻本、清刻本。[图片可以参阅PDF版]

  •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

    《作者:张琦十卷。清张琦(生卒年不详)撰。张琦字翰风,号宛邻,阳湖(今属江苏)人。嘉庆年间举人,官山东馆陶县知县。著有《本草述录》、《张氏医集》等书。张氏颇重视《素问》,但唐朝王冰《素问注》移易篇次,多所窜改,宋朝林亿以旧书校订,亦多错误,真伪难辨。张氏欲阐发《素问》经旨,遂依王冰注本次序,不用王氏之说,参以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附以己见,去伪存真,重为诠释,历时二十载,撰成此书。书中保留前人注释精华,去误补遗,其中指为错简脱衍者,不下百数十条,为王氏所未及。校正字句,间引《甲乙经》等书为证,而多取其相同者。注释较详,便于后学。张氏之学与黄元御为近。然此书却不同于黄氏的肆意诋诃他人。为阅读研究《素问》的参考书。有道光十年(1830)阳湖张氏刊《宛邻书屋丛书》本,又有单行本。[有些生僻字可以参阅PDF版]

  • 内经诠释

    内经诠释

    《作者:徐大椿作者徐大椿,字灵胎,原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县人,清初著名医家。约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成书。《内经诠释》是徐氏摘录《内经·素问》中62篇的部分内容进行诠释。其所选内容较少,但多为《内经》中较重要的条文,然后依文理进行诠释。徐氏注释经文,注重阴阳学说,常以阴阳变化的机理阐释经文义旨,认为疾病的发生,本于阴阳的异常变化。徐氏力倡“阴阳为病之本,不识阴阳逆从,焉识病之所主!”故其注释多以阴阳为纲领,来揭示多种病证的发病机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针对这段经文,徐氏首先从阴阳着眼,分析酒的性质,再以不同人体质的阴阳盛衰,揭示“以酒为浆”者“半百而衰”的机理。其云:“酒性纯阳,阴虚得之则蒸热致损;酒质纯浆,阳虚得之则助湿致虚。”可以看出,徐氏较巧妙地运用阴阳学说阐释了酒既可“蒸热致损”,又可“助湿致虚”。然而酒的双重致病作用又取决于人体素质的阴阳盛衰。徐氏的这种解释,无论于临床实际或理论的阐发,都独具匠心之慧。《内经诠释》其注文语言畅达易懂,对经文的选择亦较精当,对于初学《内经》者,不失为较好的作品。

  • 内经提要

    内经提要

    《作者:王鸿骥清代王鸿骥撰,约成书于清宣统元年(1909),系《利博集》之一种。本书包括《黄帝内经素问提要》三卷和《黄帝内经灵枢提要》一卷。其内容为王氏摘录《素问》、《灵枢》之精粹,所选经文均一一标明篇章出处,并酌加简单注释,便于初学者检阅诵记,由约而博,藉以登堂人室。

  • 内经评文素问

    内经评文素问

    《作者:周学海《内经评文》之一,与《内经评文灵枢》为姊妹篇,由清末著名医学家周学海撰。全书分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储欣评《左传》《战国策》手法,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评注,每篇或旁注,或批注,或尾评,对文中疑问处精当校勘,并对文中义理加以阐发,以助读者理解,可师可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藏版《内经评文》单行本为底本。

  •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作者:陈修园又名《灵素节要浅注》。医经类著作。清陈念祖辑注。十二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本书成于同治四年(1865)。将所选原文按道生、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十二类进行编次,并以补注形式,对《内经》原文注释发挥。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如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诸脉者,皆属于目”曰:“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属脑,后出于项,故曰诸脉皆属于目。”又如注“肝受血而能视”,则云:“肝开窍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视。”寥寥数语竟将脉与目、肝与目关系阐述贴切、明了,使读者知其意,达其理,颇受后世医家推崇。有光绪元年(1875)南雅堂刻本,一九三六年扫叶山房刻本。【图片参阅PDF版】

  • 难经汇注笺正

    难经汇注笺正

    《作者:张山雷《难经》注本。张山雷(寿颐)编纂。张氏认为《难经》虽不乏注家,但大多望文敷衍,甚少精辟,惟滑寿《难经本义》、徐大椿《难经经释》较为条畅。遂以两书为主体,汇集其他注家择其精切不浮者予以引摘,删其空廓无谓之语,参以己意予以疏证,是为笺; 间遇经文之不可通者则直抒己见,绝不转辗附会以盲引盲,而以正字标之,是为正。其体例乃首经文,次考异、次汇注,最后笺正,作者功底较深、用心亦勤,故不乏精辟之论。然于中西两说相互比附,未免牵强,甚或以西批中亦所未当。1923年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出版石印本,19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予排印出版。

  •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作者:高士亿医经研究著作。又名《素问直讲》。9卷。清·高亿 (玉章) 撰于同治六年丁卯(1867),刊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然后分段引录全文,于段后分注与浅讲二项。注,即为个别字义解释;讲,用比较通俗文字对该段原文加以说明,共81篇。其中对原失之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第七十三亦补齐,而与通行《素问遗篇》不同,大愚子云得自三峰山韩渡观道士古本。现存版本有清同治十一年壬申 (1872)刻本。

  •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作者:马莳又名《素问注证发微》。医经类著作。明马莳撰。九卷。莳字玄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善针灸,对《内经》颇有研究。认为秦越人的《难经》是晦经之始;皇甫谧《甲乙经》多出《灵枢》,义未阐明;王冰的《素问》注释,随句解释,逢疑则默;滑伯仁《读素问钞》颇有不尽。故于万历十四年(1586)撰此书,为《素问》全注本之一,并原书八十一篇,合为九卷。卷一至卷四载“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至“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篇”;卷四至卷七载“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至“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卷八至卷九载“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至“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对原著难解词义逐条注释,对研究《素问》有所裨益。所注内容广泛; 但有望文生义之弊。有万历十四年天宝堂刻本、十六年宝命堂刻本,清光绪二年 (1876)刻本。

  • 难经译注

    难经译注

    《作者: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撰,据考证,实际成书在东汉前期(或秦汉之际)。三卷(或五卷)。以阐明《黄帝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难,即用问答体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故名《难经》。一至二十二难为脉诊,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刺。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各个方面。诊法上提出“独取寸口”,并以《内经》为基础发展经络学说,对命司、三焦、七冲司、八会的论述,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上提出伤寒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五种。对五脏之积、泄痢等亦作深刻阐发,为后世医家重视。

  • 内经知要浅解

    内经知要浅解

    《作者:秦伯未《内经》节注本。秦伯未(之济)撰。秦氏邃于《内经》,书名“浅解”,意在深入浅出,由博返约。颇得“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之旨。此编首先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题解,使知要领。其语译信达而雅,词解准确有据。于“体会”、“应用”两项着力尤雄。或决千古之疑而独树异帜,或采先哲之善而补救其失。全书着重于对李念莪所著《内经知要》予以浅解,撷取前贤注论多所补正、阐发己见,颇便于读者学习、掌握《内经》之要。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冉雪峰内经讲义

    冉雪峰内经讲义

    《作者:冉雪峰冉雪峰编著的《冉雪峰内经讲义》以《冉雪峰医学全著》为蓝本,以《内经》解读为主线,将《冉氏内经举要》及《冉氏易理》编辑为一册,易学为冉雪峰先生解读内经的理论源泉。《冉氏内经举要》分为上、下编及附篇。上编为绪论,依次为源流考证、名称诠释、篇次分和、注疏概略、学术基质、义理分析、时代关系、研究方法、纂辑意义。下编为本论,依次为理气、形身、经络、气运、标本、病机、色脉、治疗。附篇为《灵枢》《素问》原文,以便读者使用。《冉氏易理》分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18个部分予以阐释。对于学习、研读、使用《内经》者,《冉雪峰内经讲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中,均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任应秋《任应秋讲〈黄帝内经〉》主要根据1978 年任应秋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包括25 篇《素问》文献的全文讲解、《灵枢》大部分文献的提要讲解和提问答疑。对没有讲课录音的部分,依据任应秋主编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进行整理。本书将《黄帝内经》的段落结构及其段意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任应秋治《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本书以《内经》系统的文献结构为线索进行整理,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把篇解、全文讲解、分段提要、提问答疑等内容结合起来编排,又使此书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在书后还收录了任应秋对学习《内经》方法的指导,可供读者参考。

  •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作者:郭霭春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本书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利用善本20余种,引用元代以前重要医籍60种以上,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全书共出校语2450处;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全书共加注文3180条;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此书出版后,一直被视为现代人研习《素问》最权威的通用标准版本。

  •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作者:胡希恕这部《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是根据先生讲授伤寒杂病论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胡老一生于生活淡泊名利,于学术精益求精,于患家尽心尽责,于弟子子女严格要求,其坚毅质朴于师长处每多闻及。今闻其声,亦想见其为人,如身临其境,亲奉先生之教,虽未若狂,实亦欣喜至极。 这些录音的内容是胡老生平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杂病论》,此时胡老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如同天上的颗颗明星,汇成灿烂瀚海。

  • 胡希恕讲伤寒论

    胡希恕讲伤寒论

    《作者:胡希恕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胡老一生于生活淡泊名利,于学术精益求精,于患家尽心尽责,于弟子子女严格要求,其坚毅质朴于师长处每多闻及。今闻其声,亦想见其为人,如身临其境,亲奉先生之教,虽未若狂,实亦欣喜至极。 这些录音的内容是胡老生平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杂病论》,此时胡老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课录音中处处闪现,贯穿始终。如同天上的颗颗明星,汇成灿烂瀚海。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对于胡老录音的整理出版,在“存神”上我们争取,在“全形”上我们尽最大努力。

  • 难经直解

    难经直解

    《作者:莫熺医经著作。又名《详注难经脉诀直解大全》。2卷。清莫熺(丹子)撰。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作者以“讲求《难经》,须究《灵》、《素》”,而“后之学者,欲溯《灵》、《素》之源流,亦当从此而入门”为前提,对《难经》进行诠释。并以滑寿《难经本义》的学术见解为主,兼采各家,参以己见,编成此书。其注文简明易懂,是学习《难经》的通俗读本。现有《莫氏锦囊十二种》本。

猜你喜欢的书

水之焰

水之焰

看似幸福的家庭实则各有各的不幸。外人眼里婚姻美满的美丽人妻盐川信子和丈夫盐川弘治早已貌合神离。为填补生活空虚信子去参加大学函授,助教浅野被信子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可不久之后浅野却出人意料地自杀身亡……薄情寡义的盐川弘治为了投资生意不仅向妻子娘家借下巨款无意归还,还唆使情人枝理子勾引他人。为牟一己私利,弘治自以为设下了毫无破绽的骗局,其实波谲云诡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自然法典

自然法典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劳动人民启蒙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的代表作,出版于1755年。这部书集中阐述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摩莱里作为一名启蒙学者,坚定地站在反封建营垒,但他把矛头对准了私有制度,因此又不同于当时绝大多数主张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他是站在一种全新的高度去反对封建制度的。《自然法典》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母”,它使人间充满了不平等,使人类的道德堕落,使法律成为富人作恶的工具。《自然法典》批判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分权”等口号,认为他们所理想的资产阶级政权仍然是私有制的维护者,不能改变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的本质。《自然法典》对未来社会的原则提出了天才的猜想和构思,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摩莱里为未来社会制定的一部宪法。书中规定,未来社会应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每个公民都有工作和依靠社会供养的权利,都拥有充分的机会为社会贡献全部才能。此外,还对未来社会的组织原则、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划。《自然法典》对社会主义原则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他同时又在经济上倡导绝对平均主义,政治上鼓吹封建的家长制,这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说明了18世纪的法国还没有形成先进的无产阶级队伍。

一粒糖

一粒糖

丰子恺先生的一部散文作品集,作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尊重一切生命,爱惜一切生命,于是字里行间渗透了生命诗性,让人暂离尘世,诗意栖居。 本书完整收录丰子恺饮食散文集,食材火候中充盈着哲思之美、幽默之美、童心之美。饮食散文之外,本书另收录了丰子恺谈儿女的散文数篇,语句俏皮生动,令人莞尔,尘念全抛。

自由人生

自由人生

《自由人生》围绕“自由人生”这一主题,在注重所选篇目着重全面性的基础上,收录了胡适各个时期的主要著述,涵盖其一生学术文化历程;同时又有所侧重,着重选择了有启蒙意义、关乎个人修养与处事历练,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以及对人生与世局的观察与体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或是激昂或是从容的文字充满思辨力量,对当代读者仍不乏启迪的意义。

中观庄严论释

中观庄严论释

在藏传佛教中显宗拥有庞大的修学体系,其核心是闻名遐迩的五部大论: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其中中观是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本质加以探索,藏传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而本书恰好为我们阐述了中观学的博深义理,帮助我们在宏观世界中开启智慧之门、明辨智慧之义。本书令人尤为称道的是揭示了中观与唯识互不相违的密意。 中观,大乘佛教理论,以观察中道作为修行。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其在《中观论》中,以至中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又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中观思想起源于《杂阿含经》,即八正道中的正见。 唯识,是大乘佛教重要理论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

金刚三昧经注解

金刚三昧经注解

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明圆澄注并序,明河跋。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