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霭春

- 姓名:郭霭春
- 别名:郭瑞生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2001
- 民族族群:
郭霭春(1912~2001),又名郭瑞生,世居天津,我国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史学家、诗人,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民国二年生于天津,七岁入塾,及长,先后从朴学大师长洲章钰先生、史学大师沔阳卢弼先生研习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经学、史学等。年近弱冠,又于天津崇化学会历史专修科深造经史之学。他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三年后毕业即任教于该学会,与津门殷墟文字专家王襄,训诂学专家裴学海等人交游,切磋学术。二十四岁完成《颜习斋学谱》,二十六岁著《补〈北周书·艺文志〉》,而立之年编写的《续资治通鉴目录》更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卢弼、郭绍虞先生分别为该书作序。著述期间,郭霭春又拜宝坻儒医赵镕轩为师学歧黄之术四年。而这些,都是在天津沦陷的乱世之中完成的。
抗战胜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郭霭春主持崇化学会、崇化中学工作,为津门培养人才。教务余暇,为人诊病省疾,从未间断,医术日进。后转入中医学校(天津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历任多职。
先生热爱中医事业,认为欲继承发扬中医,“非致力于中医文献不能收功”。于是尽瘁精力于文献整理,历近二十年的时间,著成《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其间虽历十年动乱亦未中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书是我国目前整理研究《素问》成就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著作。后又完成《中国医史年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黄帝内经素问语译》诸书,为中医文献整理和阐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分省医籍考》则是奠定郭霭春先生文献大家地位的又一部力作。一直以来,中医医籍书目只有日人丹波元胤撰成于道光六年(1826)的《中国医籍考》和民国期间日人冈西为人著《宋以前医籍考》比较完善——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郭霭春涉足中医文献研究之初,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对此深感不安并引以为耻——此两部书广泛利用了中国的正史、类书,甚至稗官野史即文人笔记中的史料。郭霭春以其出入文史的大史料观,独辟蹊径,决心利用地方志这一外人不曾涉及的乡邦文献,从中钩稽医籍书目资料。自1958年始,二十七年间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共查阅了四千余种地方志,历尽艰辛,饱尝困苦,终于在1984年完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分省医籍考》,全书近两百万字。巧合的是,“搜罗百氏,采访四方”的《本草纲目》也用了李时珍二十七年的光阴,两书字数亦相差无几。
郭霭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艮岳记
名胜志。宋张淏撰。一卷。有《会稽续志》已著录。著有《云谷杂记》等。艮岳在汴京(今开封)东北隅,为宋徽宗政和年间所筑。是书著作年代不详。约三千字。详载寿山艮岳建置始末:竭府库之积,聚天下之伎艺凡六载始成,奇花异木、珍禽异兽莫不毕集。《百川学海》、《说郛》等均收录之。是书取宋徽宗《御制艮岳记》和蜀僧祖秀《华阳宫记》,各摭其略。首叙徽宗政和年间遣宦者梁师成督造艮岳园囿,备极侈丽。又记朱勔扰民之事。最后叙述靖康初年金兵南犯,都人避兵艮岳,台榭宫室,悉尽折毁,官不能禁。
广杂纂
《广杂纂》立类义目12题,多同前人所立,但"合弗来"、"听弗得"、"必弗得"等则是吴语,所列短语中可能是谚语、俗语。
石山医案
医案。明汪机 (1463—1539)撰。三卷,附录一卷。机另有《运气易览》已著录。此书乃汪氏弟子陈桷于正德十四年(1519) 编辑而成。上卷论述营卫气血、内科杂病医案,中卷为外、妇、儿病案,下卷为答银宋公书。汪氏持论多宗丹溪。认为丹溪的 “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结合到人体则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遇有病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不拘泥于成方,善用参芪益气补血,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著。纠正宋金以来 《局方》 用药偏于温燥,刘河间用药偏于寒凉之弊。汪氏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故案中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施治灵活,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附录载汪氏门人陈钥论参芪用法二则和李汛所撰汪机小传一篇。有《四库全书》本,上海食竹山房石印《汪氏医学丛书》本。
象言破疑
二卷。清刘一明撰。刘一明自号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史传不载栖云山座落何省,亦不记刘一明及其号,故不详其爵里平生。《丹经》万卷,堪称巨帙,然皆象言。象言者,以图象示人,不明言、不直言,取象演示。其图象或伤于特简、或虽略繁而指意难明,后人难以索解。刘一明取象若干,阐释健身冶性之学,使惝恍离迷之图象,顿成养身健体之门径。书中有七言绝句五十首说明离世、炼睡、功行、金丹、元类、识神、阳精、先天气、后天气、首经、三药、性命、天地心、道心、人心、未生时、招摄等概念及具体行功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是一部道家经典的疏解,有健身价值。有光绪六年 (1880) 刻本。
何仙姑宝卷
一名《吕祖度何仙姑因果宝卷》。清佚名撰。二卷。三万余字。宣讲吕洞宾成仙得道后,赴王母蟠桃圣会,见八仙尚少一女仙,故下凡超度何仙姑。何父逼女儿招夫生子,阻其参禅悟道。历经曲折,何女以其意坚终为吕祖度为神仙。成仙后亦下凡再度其父母,在天堂合家团聚。是书宣神仙道祖事,旨在阐“十磨十难成仙子,不磨不难不成神”,劝诫世人诵经向善,脱尘世苦海,故其现实意义并不大。吕祖、何仙姑“对药”一段,以药喻世警时,精彩独到,耐人寻味,语言精巧。为研究八仙传说提供宝贵资料。有光绪十六年(1890)常州乐善堂刊本,宣统三年(1911)刊本。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凡十二卷。宋代本觉撰。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为一编年体之佛教通史,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1027 B.C.)迄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凡一千九百余年间有关佛教之史实。南宋咸淳六年(1270)荐福用错为之作序;明天启六年(1626),毕凞志、毕抵康亦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