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

  • 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

    《作者:胡宗宪十三卷,约二十六万字,图一百一十四幅。旧题胡宗宪撰。明代论沿海边防地理类兵书。明代郑若曾撰有《海防图论》一卷,后扩编为《万里海防图说》二卷。《筹海图编》多取材于此书。题明胡宗宪辑,实出自幕僚郑若曾之手。记明代抵御倭寇事。此书在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刊印。全书有图有文,绘制的地图,“首载舆地全图,沿海沙山图;次载王官使倭略,倭国入贡事略,倭国事略;次载广东、福建、浙江、直隶、登莱五省沿海郡县图,倭变图,兵防官考及事宜;次载倭患总编年表;次载倭迹分合图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这是明代一部比较全面的抗倭的海防图。书中对当时沿海地形有比较详细的编绘,并表明倭寇的入侵路线;书中还记载了抗击倭寇几次大的战争经过。此书不仅对当时抵御倭寇有指导意义,而且是我们今天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 投笔肤谈译注

    投笔肤谈译注

    《作者:何守法本书译注工作由原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古代兵法研究室和原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军事史料研究处部分同志于一九六五年完成。《投笔肤谈》是一部明代的军事理论著作,现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陈汝忠弘钖堂刊刻的《音注武经七书》的附刻本。《投笔肤谈》卷前引中题“西湖逸士”著,上下两卷卷端下题“浙江解元钟吴何守法撰音点注”,而《音注武经乜书》各卷卷端下题为“何守法校音点注”。这里“校”、“撰”一字之羞,似可认为“西湖逸士”即为何守法。“西湖逸士”在引言中说:《武经七书》自北宋校定之后,“国初因之颁布”。他所谓的“国初因之颁布”,即指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兵部奉命重刊宋本《武经七书》一事。再者,书中所征引的战例或掌故,均不晚于宋。经查证,何守法当为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人,这也与《投笔肤谈》成书时间相吻合。

  • 尉缭子译注

    尉缭子译注

    《作者:尉缭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华陆综一九七七年译注。《汉书·艺文志》载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共五卷二十四篇。即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蹱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书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天命论的战争观,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国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同时记载了关于军队服装、军衔、编制制度等内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阵纪注释

    阵纪注释

    《作者:何良臣《阵纪》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何良臣撰,陈秉才一九八四年注释。本书对《阵纪》原文详加注释,并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深入浅出地进行评说。《‌阵纪》‌是明代军事家何良臣撰写的一部兵书,‌重点探讨战阵之间的纪律,‌治军思想是该书的重点。‌《‌阵纪》‌不仅深入探讨了战阵纪律的重要性,‌还对如何选拔兵员、‌定岗定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何良臣主张,‌要打造纪律严明的军队,‌首先需要在士卒的招募和选拔上下功夫,‌即“募选”。‌他认为,‌通过严格的选拔过程,‌可以确保军队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阵纪》‌还强调了实际作战中的军事实用性,‌反对那些只追求美观而无实际战斗效果的训练方法,‌提倡“真艺”及“功夫”,‌使武艺朝着“遇敌制胜”的方向发展。‌<br/><br />

  • 兵垣四编

    兵垣四编

    《作者:闵声 六卷。明闵声辑刻。闵声字襄子,乌程 (今浙江湖州)人。闵氏所刻书甚为精美,世称“闵板”。据此书后闵映张 《跋》称其从父襄子自束发读书以来,即有经世济民之志,仰慕古之侠烈丈夫。后辽东事起,明军屡屡败北,羽书告急,襄子不胜愤慨。自恨一介书生不能持三尺剑上前线杀敌卫国,只好“悉探秘笈,不靳流传,以裨登坛请缨者考焉。”此 《跋》述辑刻此书缘起甚明,盖资 “登坛请缨者”参考备用。《四编》六卷子目如次:《阴符经》一卷(明唐顺之评释、汤显祖解)。《素书》一卷 (宋张商英参)。《孙子》一卷(明王世贞评释)。《吴子》一卷 (明王士骐评释)。《九边图论》一卷(明许论撰、臧懋循阅)。《海防图论》一卷(明胡宗宪撰、殷都阅。末附《辽东军饷论》、《日本考略》两文)。此书据《中国善本书目》著录有明闵氏朱墨印本(五册),藏北京图书馆。另,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此编六册。<br/><br />

  • 武略神机

    武略神机

    《作者:佚名明胡献忠辑著。这是一册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兵书,其内含:边防形胜图、武略神机火药品妙卷、神机演习图说、火器图式等。书前有胡献忠、周应治序,书后有沈文辅跋。此本大致为明万历时期刊刻。

  • 孙子章句训义

    孙子章句训义

    《作者: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以清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并以明正统道藏本、谈恺嘉靖本、崇文官书局《百子全书》本对勘。害中所称“章句”,是指对诸本所长择善而从;所称“训义”,是指对《十家注》中前后重复、相互矛盾的句子“削其繁剩,笔其精粹”。钱基博先生在选辑古注精华的同时,非常注意运用近代军事观点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例对孙子军事原则予以发挥,见解透辟,析理精微,校勘也有自己独到之处。此书是民国期间较有影响的《孙子》注本之一。

  • 孙子译注

    孙子译注

    《作者:郭化若郭化若撰。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原名《孙子今译》(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对原书作了全面修订以后再版。校勘上,以宋十一家注本为底本,参照《武经七书》和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简本。对三种版本中有重大出入之处的,加以注明。在注释上,将从前以“字”注为主,改为以“句”注为主,并添加篇名注释和内容提要。对句中某些重要的命题则加试笺,即从战略理论上给以详细的解释。本书除正文以外,前言和再版的话也是比较重要的。前言最早是1961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一家注孙子》的代序,后来用作前言。前言对《孙子兵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孙子的战争思想、治军原则、知己知彼的作战指导方针以及《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哲学思想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再版的话”有作者对《孙子兵法》的成书问题的重新认识。作者指出:“《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无疑,而其成书时间大概是春秋末或战国初。”“当阖闾去世,伍子胥被伯嚭排斥时,孙武见机引退,总结过去的和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整理成较有系统的军事理论,从事讲学,经由许多门徒、学生和专门前来请教者们的口传笔录,代代相传,从春秋末到战国初,逐渐形成一部丰富而比较完整的兵法。”“《汉志》所说的八十二篇,可能就是许多口传笔录的门徒们,各自把自己大同小异的记录辗转抄录于简上,以后综合起来,才有八十二篇之多。”作者还指出:“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的出土,对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宜过于夸张,以为《孙子兵法》成书问题等疑问都已解决了。”

  • 阃外春秋

    阃外春秋

    《作者:李筌李筌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阃外春秋》十卷。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撰。起周武王胜殷,止唐太宗擒窦建德,明君良将战争攻取之事。天宝二年上。”据罗振玉说:“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阃外春秋》残卷(即卷四、卷五),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影片存卷一及卷二之上半。卷首《进书表》末署天宝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李筌上表。”这确切地证明陈振孙的著录属实。据陈振孙的《解题》,可知这是一部研究战史、战争经验的兵书。李筌固注意战史,从《太白阴经》可见,他是运用了若干战史实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他的《孙子注》首开用战例来注释孙武的原理,既高于前人,又为后人研究《孙子兵法》开创了一条新路。进书表云:“《阃外春秋》者,记将军阃外之事也。”“起周十有三年武王胜殷,终于大唐武德四年(621)太宗文武圣皇帝擒窦建德,凡一千七百四十载,真伪四十九国。”末署“天宝二年(743)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臣李荃上表”。按,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殆亡于宋以后。

  • 火龙神器阵法

    火龙神器阵法

    《作者:焦玉中国明代焦玉(生卒年不详)著。明代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专著。1350年左右,各种火器已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制作工艺水平极低。焦玉鉴于此,收集整理了各种制药配方,研究了各种火器的使用原则,撰写成书,于永乐十年(1412)发表。作者当时曾按书中制法制造了40余条火龙枪,促成了明朝军队在战争中的获胜,因而朝廷封他为大元帅,授东宁伯爵位。该书详细记述了火药配制、火器种类、性能及使用方法。按照作者的介绍,明代以后的火药成份由复杂到简单,配制更趋合理,提高了速燃性,增大了威力。火器也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引信发火枪、火药发射枪、水雷、旋转发射炮等先进火器。在使用方法上,形成了火器、兵力、阵法三者紧密结合,与气象、地形相适应的战术,充分发挥了火器的攻击能力。该书反映了明清军事技术的发展概况,发展了宋代火药制作和使用的理论,为中国和世界的火器战术运用开拓了路子,对后来火器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各种火器技术书籍的出版,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存有明刻本《火龙神书》,清抄本《火龙神器阵法》。

  • 白话百战奇略

    白话百战奇略

    《作者:刘基十卷,一百篇(条),三万馀字。亦称《百战奇法》、《新编百战百胜合法引证》、《决胜纲目》等。原作者不详。北宋专论战法的兵书。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始著录。茅元仪曰北宋人所撰,“宋有《百战奇法》,继有《百将传》”(《武备志·战略考》)。估计此书又于南宋末整理过一次,明《韬略世法》收入此书,题“宋谢枋得编辑”。清人翻刻时伪托曰明刘基撰。该书以兵学理论与历代战例相互印证的形式编撰。其首列作战之名称为目,如“计战、谋战、间战……忘战”,共一百目。每目之下则先作理论阐释,并从《武经七书》中引一句作结。之后便选一战例详加解说,以与理论部分相发明。全书所论较为广泛,涉及到古代兵学中提出的主要用兵原则和作战方法,加之在体例上理事结合,条贯清楚,简明易懂,颇具特色,故明以来多为世人所欢迎。现存有明李贽刻《武经总要》附刊本、明二卷单行本、明《韬略世法》刊本、清《帷幄全书十四种》抄本、清《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刊本等。

  • 兵要

    兵要

    《作者:诸葛亮三国蜀诸葛亮作。据记载,诸葛亮著有《兵法》等军事著作,但大都已失传。此《兵要十则》,是流传下来的一些片断、载于《诸葛亮集·文集》。它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诸葛亮以法治军的思想以及战法中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 六韬译注

    六韬译注

    《作者:吕尚《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 黄石公素书注释汇编

    黄石公素书注释汇编

    《作者:佚名爱读中国历史的人,一开始都会被帝王将相们的文韬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后的经国大计,莽原沙场的刀光剑影,舞榭歌台的杯盘交错,孤城远镇的阴谋策划,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壮士悲歌,忠臣饮恨......无不让人或击节嘘唏,或扼腕长叹。然而,看得多了,慢慢就会发觉浩翰的史籍应该记载却有意无意遗漏忽略的人事委实不少。

  • 卫公兵法辑本

    卫公兵法辑本

    《作者:汪宗沂三卷,清汪宗沂辑。一题《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李靖所著兵书除《李卫公问对》,馀已散失。然《通典》中所引李靖兵学言论甚多。汪宗沂从中辑出,分为三卷。上卷题为“将务兵谋”;中卷题为“部伍营阵”;下卷题为“攻守战具”。其虽为残编,仍可窥见李靖军事思想的某些方面。如在强调“用兵上神,战贵其速”的同时,也要视敌强弱或作持久准备,并归纳出如“敌有十五形可击”等作战经验。在阵法上除“七军六花阵”,还创制了颇有特色的“竖阵”阵法,即“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用纵队挺进的方式攻坚克敌。而撤退时,不能“一时齐拔”,必须“隔一队抽一队”,逐次掩护后撤。这也是李靖所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此外,辑本还有行军、安营、教战等方面的内容。

  • 武编

    武编

    《作者:唐顺之兵书。又题《唐荆川纂编武编》。明代唐顺之编。全书共10卷,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首刊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有明刊本、清刊本、清抄本存世。该书内容丰富,分作12大部分、296项(版本不同所列项数不等),皆论兵指要。体例如《武经总略》。所录前人旧说,自孙武,吴起诸兵家言。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卷,主要辑编历代重要的兵学理论和用兵原则,采《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及名臣奏议等资料,按类划分五十五门。卷一辑“将、士”等十一门,卷二辑“攻、守”等十五门,卷三卷四讲“阵”,卷五辑“刀、火器”等十七门,卷六辑“车、舟”等十门。后集六卷则辑录历代治军用兵的实例,归类划分为一百三十四门,一本九十七门。全书取材广泛,较重视当朝资料,并兼收反面战例,内容颇丰。书成于明嘉靖年间,即有抄本行世。现存有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 战略

    战略

    《作者:胡宗宪徐子曰:车何始者?之天星轸主车舆,毕上有五车,氐下有阵车。天幅阁道下,有车府为车贮。

  • 战略辑佚

    战略辑佚

    《作者:司马彪辑本一卷,又称《司马彪战略》,西晋司马彪撰。史志均无著录,但《三国志》裴松之注、《太平御览》多有所引。而司马彪的兵学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兵记》八卷,司马彪撰。一本二十卷。”两《唐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一般认为《战略》应为《兵记》中的篇目,该书散失已久,有清人黄奭辑本。就现存内容看,大体以兵家人物的战例或言论分条项,评述其用兵思想和作战谋略。书名“战略”,或为节略战例之义。

  • 阵纪

    阵纪

    《作者:何良臣中国古代论述治军与作战原则的兵书。何良臣撰。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和清《墨海金壶》、《珠丛别录》等6种丛书本以及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84年军事科学出版社点注本等版本。共4卷,66篇,48000余字。该书的内容分为募选、束伍、教练、致用、赏罚、节制、奇正、众寡、率然、技用、阵宜、战令、战机、摧陷、因势、车战、骑战、步战、水战、火战、夜战、山林泽谷之战,风雨雪雾之战等,共23类。书中结合历代用兵得失及明代军制弊端,主张以“选练为先”并论述用兵之法,且有所引伸发挥。

  • 蒋子万机论

    蒋子万机论

    《作者:蒋济《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称《馆阁书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非完书也。至明而二卷本亦亡。焦竑《国史经籍志》以八卷入儒家,以二卷入杂家,虚列书名,又误分为两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三篇,益以各书所征引,定著一卷。嘉庆乙亥岁四月朔。<br/><br />

猜你喜欢的书

草枕

草枕

《草枕》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中篇散文体小说。作品讲述一位青年画工为逃避现实世界,远离闹市隐居山村,追寻“非人情”美感而经历的一段旅程。 作者把《草枕》的主要舞台设在山中温泉即那古井温泉,并把它描绘成脱离尘俗的“非人情”的天地,如绕过好几道险峻的山道才能抵达的目的地,山道旁边散开着油菜花、蒲公英、山樱花,没有船无法到达的地方等等。这样的外部格局的设定,如同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世界,即夏目漱石的“非人情”天地。同时,作者还把“非人情”天地中所有登场人物都塑造成近似于“非人情”的人物形象。譬如,山崖茶馆的老太太、女主人公那美、观海寺的大辙法师、理发馆的师傅等等。作者如此处心积虑地设定与布置,其目的是把画家的“非人情”之旅描绘成“脱离世俗烦恼的超然心境”(《草枕》)的旅行。夏目漱石为了达到此目的,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境。 该小说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意蕴深刻,对于研究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你如诗美丽

爱你如诗美丽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

唐璜

唐璜

未完成的游记体叙事长诗。英国诗人拜伦的杰作。唐璜是一个漂亮的西班牙贵族青年。父亲死后,尽管他的母亲决心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让他学习军事、艺术、科学,并给予封建道德的教育,对他管束极严,但唐璜在16岁时却和一个已婚的贵族少妇发生了爱情的纠葛。他的母亲不得不将他送往欧洲旅行。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唐璜的乘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的袭击。后来,他漂浮到希腊的一个荒岛上,得到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海蒂的援救,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两人产生了爱情。在听说兰布洛在海上出事身亡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正当庆宴达到高潮时,兰布洛突然归来,粗暴地破坏了他们的婚姻。海蒂悲痛地死去。唐璜则被捆绑押上船,当作奴隶卖到土耳其王宫。王宫的黑人侍从让他穿上女服、戴上假发,晋见苏丹王的26岁的妻子古尔佩霞兹,她为唐璜的俊美所动,对他百般勾引,但唐璜心中思念着海蒂,拒绝了她的引诱。不久唐璜逃出了王宫,参加了俄国进攻土耳其伊斯迈尔城堡的战斗。由于作战英勇,立下战功,他被派往彼得堡向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递送捷报,得到了女皇的青睐,成为女皇的头等宠臣。他因在宫内放荡不羁而致病,御医建议他出国旅行,女皇就派他以特使身份去英国进行外交事务谈判,进入了英国上流社会。唐璜的俊美与才干吸引了许多贵族妇女。当他正在一个贵族的乡村城寨里经历着浪漫的奇遇,长诗就此中断(全书16章)。按照拜伦的计划,唐璜本来还要再到德国,最后到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而死。由于作者早逝,而没有完成。

考试制之商榷

考试制之商榷

在书中,李宗吾系统地阐发了他的教育主张。 李宗吾认为,旧学制的弊端,集中论之可称之为"铁床主义"的教育,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极端戕贼个性,钟点一到,先生即来授课,也不管学生对其所讲的内容是否感兴趣;铃声一响,即收书走人,也不管学生对其所授的内容是否业已了解。 程度差的学生,听完之后茫然不解,下次便无法接上先生的思路;优秀的学生,事先已于所授课也有所理解,则听之索然无味。 如此牺牲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去换取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实与"监狱"无异。 李宗吾还谈及古代的科举,他认为科举弊病虽多,但"那个时代却有一个极好的精神",只要立志读书,就有书可读。 而且在科举时代,穷人可以一面谋生活,一面自己用功,国家行使考试时,对此等人,与书院肄业的人同样待遇,并没有歧视之心。

汉皋诗话

汉皋诗话

诗话著作。宋张某撰。张某,佚其名,北宋末或南宋初人。《汉皋诗话》原书久佚,卷数不详。今传《说郛》本系节编本,仅十一则。罗根泽辑补二则,得十三则;郭绍虞辑补四则,得十五则。其论诗多偏于考据注释,尤以校正杜诗者为多,亦不为无见。然其中“鲍孤雁”一则,既误以南唐人诗为鲍当诗,又称“凡物有群而孤者皆然,何独雁乎”,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所讥。郭绍虞亦谓“其论诗不免拘泥与疏舛”(《宋诗话考》)。有《宋诗话辑佚》本。

竺峰敏禅师语录

竺峰敏禅师语录

六卷后录一卷,清幻敏说,性钜、性湛、性珩、性济等编,至善序,卷六杜臻序,有塔铭、行状。南岳下第三十世,嗣庆忠机。依驹本增入并印。序,请启,卷一上堂,卷二上堂小参示众茶话,卷三机缘佛事问答法语,卷四诗颂歌赞,卷五书问联芳杂述卷六住浙江嘉兴府楞严禅寺语录。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