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

- 姓名:郭化若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福州市
- 出生日期:1904年8月10日
- 逝世日期:1995年11月26日
- 民族族群:
郭化若(1904年8月10日—1995年11月26日),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郭化若5岁那年,曾祖郭继昌去世,生活资助随之中断,全家的生活失去了依靠。郭化若8岁时,父母被生活所迫,忍痛出卖了7岁的妹妹,此事对郭化若震动很大。
14岁那年,郭化若在叔父的资助下,进了福州崇实小学,开始高小学习生活。次年,叔父失业不能再资助学费,为了不致辍学,郭化若拼命用功,各门功课都获得了最佳成绩,争得了免费升级。这年旧历年时,郭化若凭一手好书法,租了一家小店的柜台写春联出售,除每天可供家里一些柴米外,自己还积存了几个钱。14岁的郭化若,生平第一次用自己挣的钱穿上了新衣服。
郭化若高小毕业时,校长和教师愿意保送他进基督教会办的培元中学,将来有希望到清华大学深造。就在此时,父母在贫穷的折磨下,又被迫把从小由他们抚养的侄女卖给了人家当童养媳,这对已步入青年的郭化若以莫大的刺激,他咀嚼着用卖表妹的钱换来的饭,悲愤难忍,无法下咽,终于做出了离家出走、寻求革命道路的选择。几十年南征北战,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高级 将领。
郭化若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化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印学管见
亦称《古铁斋印学管见》。印学论著。清冯承辉撰。一卷。论述治印下笔、结字、运刀、构思的内在矛盾。指出“古朴”与“秀气”、“疏落”与“整齐”、“光洁”与“锋芒”、“直”与“曲”、“虚”与“实”、“出”与“入”、高”与“低”、“绚烂”与“平淡”等审美范畴在篆刻艺术中的对应关系。强调直逼古人而又有独特风貌的创作精神。推崇“变化从心,笔意古雅”;“真力弥满,操纵自如”;“风神畅适、体度端凝”;“朴茂浑厚,矩矱前人”的时代审美风格,反映其独特的美学见解。有《古铁斋》本、《篆学琐著》本,《历代印学论文选》据此校勘收入。
得配本草
药学著作。十卷。清·严洁、施雯、洪炜全撰。刊于1761年。该书详论配伍,谓 “得一药而配数药,一药收数药之功; 配数药而治数病,数病仍一药之效”,故以 “得配”名书。全书载药647种,分部析类均同《本草纲目》。除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现有清刻本。
清史列传选
《清史列传》80卷,不著编撰人,又无序跋,莫详来源。书中记录了清代300年间著名人物的传记,共有2894篇,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等八门。叙事较《清史稿·列传》详备,又可补订《清实录》之遗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这部《清史列传》,分装80册。这是该书唯一的一个版本。为了适应现代研究工作和读者的需要,也为了纠正排印本中的讹误和不足,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承担了对本书的标点、校勘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书籍,并据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体及《满汉名臣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史列传》等书与原书逐一校勘,拾遗补缺,订误纠失,改正了原书中的错讹,并写出了2000多条校勘记,达10万言之巨。并对全书加标点分段,还编制了新的以四角号码排列的人名索引。既大大地提高了该书的质量,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研习和使用。新的点校本《清史列传》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分装20册。
慎子白话文
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著。 《慎子》在历史上影响不像法家其他著作那样大,历 史对《慎子》的记载也不详。《汉书·艺文志》法家 类著录《慎子》42篇,《隋书》、新旧 《唐书》皆著 录《慎子》十卷,宋《崇文总目》记作37篇,皆失 传。现仅存辑录7篇。7篇之中只有《威德》、《民 杂》、《知忠》较为完整,而《君臣》不足60字,《因 循》不足百字。钱熙祚辑本于7篇之后,录有慎子 《逸文》。钱云:“旧本之后有逸文,不知何人所辑。” 《逸文》共60余条,有的文字与《逸周书》、《墨子》、 《韩非子》、《战国策》等书同。现存《慎子》虽已与 最初的《慎子》书有很大不同,但在所存的文章中, 慎到重势、重法的思想倾向,仍然清晰可见。此为慎子白话译文。
正蒙
北宋张载著,苏昞篇次,凡17篇。主要篇目有《太和》、《参两》、《天道》、《神化》、《诚明》、《大心》、《乾称》。作于1070至1076年间,1077年始出示弟子,随后传播开来。张载以批判佛教、道教,宏扬儒学为己任,书名即取纠正蒙昧之意(一说取从童蒙立志做圣人之意)。提出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佛教“一切唯心”和道家“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对宋以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张载死后,本书由其门人苏炳效法《论语》、《孟子》篇次章句,分《太和》、《参两》、《天道》等篇刻印流传。现存最早版本为宋《诸儒鸣道集》本。明、清时代注本较多,较重要的有刘玑《正蒙会稿》本、高攀龙、徐必达的《正蒙释》本、王夫之《船山遗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张载集》本。
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唐代失译,梵字,汉文标题,日本佚名题记,编号八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