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

尉缭
  • 姓名:尉缭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尉缭,学界对尉缭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梁惠王时人,战国中期的军事家;有的认为是秦始皇时人,战国末期秦国大臣,又有的认为与梁惠王答对的尉缭和在秦始皇十年由大梁入秦的尉缭本是同一个人,是战国中、后期军事家。据史书记载,尉缭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曾向魏国君梁惠王献过富国强兵之策。入秦后被任命为国尉,辅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著有《尉缭子》。他从“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出发,蔑视那种靠迷信鬼神来进行战争的做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在于鬼神,而在于“人事”(《尉缭子·天官》),“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战权》)他也反对孟子关于“为人君,仁义而己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的主张,认为人君应“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制谈》)。将战争划分为“挟义而战”和“争私结怨”(《兵权》)两大类,支持“伐暴乱而定仁义”(《兵令》)的正义战争,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武议》)的非正义战争。强调将帅的修养,认为“凡将,理官也”,应“不私于一个”(《将理》),要“自治兆兆”;用兵打仗“非可以忿也,见胜利则兴,不见胜而止出”。尉缭认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是为将者必备的素质,而“心狂”、“耳聋”、“目盲”(《兵谈》)则是为将者应予避免的三大弊病。他主张“将必从己先”,“军井通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食,军垒成而后舍,饥饱、劳逸、寒暑必身度之”,鼓舞士气,“气实则斗”(《战威》)。他认为,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与严明法纪必须并重,而以道德教育为主。“夫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治本》)只有“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焉(《战威》),才能“使三军之众,诛一人无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制谈》)。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尉缭的军人伦理思想虽然还不够系统、完善,但他的许多见解却对中国军人伦理学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的书

贫穷的人们

贫穷的人们

中篇小说。作者〔日本〕宫本百合子,1916年发表于《中央公论》。小说写城市长大的地主孙女“我”,在回故乡度假期间,想接近贫困的农家子弟,却遭到无情的嘲弄和伤害,但“我”坚信“贫富人之间讨厌的鸿沟迟早会被填平”。表达了作者乐善好施、同情弱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描绘出一幅处于赤贫和蒙昧状态下的农村日常生活图景,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小说语言简洁、文风质朴。被誉为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北宋陈景元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自称幼年出家访道,老归茅山,欲诵《大洞真经》。因原经文字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比对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可见此书系《上清大洞真经》之校释本。其经文首载《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内祝隐文》,然后依次列载三十九章经文。作者又摘取经文中单字或词句,注解其读音词义,或校勘其文字。是为现存《上清大洞真经》之最早版本,可校正《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所载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文字篇卷之误。

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

长篇小说。全称《儿女英雄传评话》。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清末文康撰。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后。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自署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宝次孙。历官理藩院员外郎、安徽徽州知府,后授驻藏大臣,以病未赴任。能诗文,晚年以著述自娱。书叙安骥和侠女十三妹(何玉凤)、张金凤的婚姻故事,对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及官吏贪赃枉法等有所揭露,然基本思想倾向是宣扬封建道德。作者把“儿女”和“英雄”强揉在一起,把“忠孝节义”作为“儿女英雄”的标准,使“儿女真情”、“英雄至性”、“忠孝节义”合而为一。书中人物安骥、何玉凤、张金凤等都是“忠孝节义”概念化身,被写成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龙凤”。由于他们恪守封建道德,忠于封建统治,作出一番“儿女英雄”事业,结果安骥功成名就,位极人臣,金玉姊妹亦各生一子,子贵孙荣。表现出庸俗的封建理想。全书以纯熟北京口语写成,前半部十三妹形象刻画亦较生动,颇具侠义精神,较有艺术成就。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书局石印本、一九三五年文艺出版社铅印本。解放后有广西、西湖、上海等出版社铅印本。

马一浮词集

马一浮词集

词集,马一浮著,一卷,收马一浮词作一百零三首。

金刚经音释直解

金刚经音释直解

金刚经音释直解,一卷,明圆杲解注并序,圆衍序,日本西吟书后,外题金刚经直解。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萧梁僧伽婆罗译。大般若第七会之别译。略云文殊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