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

- 姓名:吕尚
- 别名:姜子牙
- 性别:男
- 朝代:西周
- 出生地:周初东海上(今山东郯城北)人
- 出生日期:约前1156年
- 逝世日期:约前1017年
- 民族族群:
吕尚(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西周著名军事谋略家。姓姜,其祖封于吕,故又以吕为氏;字尚,亦字子牙;因功封于齐,史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或曰太公望;周初东海上(今山东郯城北)人。少壮时极贫困,曾以屠牛卖饭为生,至年华老大,亦未闻达。但他毫无迟暮之感,或垂钓渭滨,或钻研兵法,无日不努力。后为周武王访得,任为师氏(武官名)。在政治外交上,他根据商纣王所好,采取献美女奇物之法,赎回周文王,屈事商纣,秘密进行伐商准备。在军事上,他积极加强军备,首先征服周围弱小邻国或部落,攻灭黎(今山西黎城一带)、邘(今河南沁阳西北)两国,战败犬戎(周之世敌)、密须(西北大国,今甘肃灵台南),继而兵向关中,征伐崇侯虎,攻陷崇城(今河南嵩山北),扫除了伐商的主要障碍。此后,周国成了商朝西部各邻国部落的中心,形成“三分天下,其二归周”的局面,多因太公谋。武王即位(前1038年),尊其为“师尚父”,仍多听计于他。伐纣之前,他亲入商都探察虚实,与武王制定了乘虚进军、奔袭商都的战略方针,商纣三十一年(前1029年),他辅佐武王大会800诸侯于孟津 (今河南孟津)。两年后, 商朝内部分裂, 众叛亲离, 吕尚遂建议兴师伐纣。武王以吕尚为军师, 亲率兵车300辆、虎贲3000人、甲士45000 人, 联合各部族,大举东进。牧野 (今河南淇县南) 之战, 吕尚亲临前线指挥,率领虎贲冲向敌阵,商军全线崩溃, 最后逼纣王自焚于鹿台。吕尚以功封东方营邱 (今山东临淄) 为齐侯, 并被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 位在各封国之上。他治理齐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各种制度,发展了社会经济,“修政, 因其俗, 简其礼, 通商工之业, 便渔盐之利”,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成为东方大国。传说他曾著《太公兵法》,已不传。今存世之兵书《六韬》,乃战国时人之伪托,但亦反映了吕尚的一些军事思想。参见“六韬”、“牧野之战”。
猜你喜欢的书
雷公炮炙论
本草类著作。3卷。又名《炮炙方》、《雷公炮炙》等。南朝雷敩(生卒年不详)撰。雷敩,南北朝宋药学家。约成书于公元5世纪。原书已佚。近人张骥,今人王兴法先后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药性赋解》等书中辑佚成册。本书3卷,载药300种,实存仅288种药物条文,约有佚文1.5万字。各药条文内容以介绍实际炮制操作为主。
四圣心源
又名《医圣心源》。十卷 清黄元御 (详见 《周易悬象》)撰。黄氏尊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将其称为四圣。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是黄氏为阐发《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编撰而成。上述五书黄氏曾为之作解,又加以融贯其旨。卷一为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精神、气血、营卫、经络等内容,计十六节;卷二为六气解,分六气名目、化生、偏见、衰旺等十一节;卷三为脉法解,分气口尺寸、寸口脉法、寸口人迎等二十节;卷四为劳伤解,分中气、阴阳、阴虚、阳虚等十八节;卷五至卷七为杂病解,分鼓胀、噎膈、反胃等二十九节;卷八为七窍解,分耳目、耳病、目、鼻、口等十节;卷九为疮疡解,分痈疽、瘰疬等四节;卷十为妇人解,分经脉、闭结、崩漏等十四节。此书论辨十分详审,对中医基础理论叙述尤为精当,并论述病源,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之作。书中亦反映出了黄氏治病用药注重中气,偏主温补的学术思想。有道光十二年 (1842) 刊本、1955年锦章书局石印 《黄氏医书八种》 单行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唐诗别集笺注本。明曾益原注,清顾予咸补注,顾嗣立重校。有秀野草堂本、《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新排印出版。据顾嗣立所撰《后记》可知,其父顾予咸任山阴县令时,邑人曾益注《温庭筠诗》四卷,曰《八叉集》。予咸谓其用心良苦,刻印刊出,流传一时。予咸致仕归里后,翻阅曾注,发现多有阙佚穿凿之处,便“重为笺注,广搜博考,援笔记纂。凡夫割剥支离、舛错附会之说,辄复随手删削,未毕事,而先考功殁世”(《后记》)。当时嗣立只五岁,二十馀年后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广内容,纠正讹误,依宋刻本《金荃集》分为《诗集》七卷,《别集》一卷,又从《文苑英华》等书中辑出温庭筠诗集中未收之佚诗定为《集外诗》,并加续注,改名为《温飞卿诗集》。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此编考据较为详核,注释简明,然在校勘、注释中尚有不足之处。上海古籍本据顾嗣立秀野草堂本进行校点,并用明毛晋刻本和《全唐诗》复校,择要做出校记。又辑录温庭筠的词和文,作为附录补印于书后,将原刻本中的《旧唐书》本传、诸家诗评和后记移于书后,亦作为附录。
清史讲义
《清史讲义》是盂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Ⅸ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学派扎实细密的功夫考订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
法华三大部科文
法华经三大部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日本山阴题记,玄义科五卷。文句科六卷,止观科五卷。
摄大乘论释抄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著卷数不详。原件出敦煌藏经洞,首尾俱残,今下落不明,现题据内容拟补。本文所释系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先以四门总述:第一门残,似述缘起。第二明藏摄分齐,谓此论于经律论三藏中属论藏,由对根机之不同,可分别判为声闻藏、菩萨藏乃至显教、密教。第三明教下所诠宗旨,有二:二谛与佛性。第四解释《摄大乘论》题目的意义。然后从《摄大乘论释》卷一中摘取若干重要的名词和文句,一一加以解释。文章的重点在于说明如以俗谛,则以唯识为宗旨;如以真谛,则以二无我真如为宗旨。故一切法以识为相,以真如为体。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标题作《摄大乘论抄》,未交代收藏单位与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