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两汉笔记

    两汉笔记

    《作者:钱时《四库简目》:《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皆评论《汉史》,前数卷,论颇苛刻,类胡寅《读史管见》,后数卷乃渐近人情。其谓井田封建必不可行,识在南宋讲学诸人之上。《四库总目》:《两汉笔记》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钱时撰。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熙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习,如萧何收秦图籍,则责其不收六经。又何劝高帝勿攻项羽,归汉中,则责其出于诈术。以曹参文帝为陷溺于邪说,而归其过于张良。于陆贾《新语

  • 六朝通鉴博议

    六朝通鉴博议

    《作者:李焘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卒谥文简。用力近四十年,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详细地记载了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并对其作出论断,其目的是假借历史来论述南宋南渡的一些史事,专为南宋立言,陈述治理国家的得失等等,主张修人事以自强,并极力支持孝宗加强兵备,抗击金兵。他向孝宗提出

  • 御制评鉴阐要

    御制评鉴阐要

    《作者:乾隆十二卷 此书为清高宗弘历御批《资治通鉴》,凡七百九十八条,由大学士刘统勋等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7年)编次而成。弘历所批,大抵撰者占十分之三,改佥者占十分之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时以为:“论世知人,无不抉微而发隐,所谓斥前代矫诬之行,辟史家诞妄之词,辨覆舛伪,折衷同异,其义旨皆古人所未发”,颇多溢美之词。而此书考订辽、金、元人名、官名、地名之误,则有一定的价值。

  • 历代名贤确论

    历代名贤确论

    《作者:佚名一百卷,作者不详,但在此书前面,有明人吴宽写的序言,在序言中,他称书中对名贤的论述,都出自唐宋人之手,而且散见于这些人的文集中,由于这些评述过于零散,不便于查阅,所以他对其整理编纂,辑成此编,以便观览,但对于书的作者,吴宽并未载明,史家也多评说不一。此书成书后,由锡山(今江苏无锡)钱孟浚刊刻,使这本书得以流传于世。在这本书中,观其评骘人物,是从三皇至五代时期,作者对这些人物按代分系,并标列主名,凡是在当代极为有影响的,则称“通论”加以区别。此书虽然没有标明“十七史”这样的名称,但考核其始末,正合十七史之数,故在《宋史·艺文志》中有“名贤十七史确论”

  • 左传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作者:高士奇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春秋史。高士奇编纂。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纪事本末五种本,纪事本末汇刻本,历朝纪事本末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校点本是现行较好的版本。高士奇(1645—1704),中国清初历史学家。字澹人,号江村,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由监生供奉内庭,后授翰林院侍讲、侍读,迁詹事府少詹事,终礼部侍郎。为人机巧便捷,善阿谀取容,颇得康熙宠遇。一生著述甚富,但多为随扈之作,如《扈从日录》、《随辇集》、《塞外小钞》、《松亭竹记》等。其历史著作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左传、国语辑注》。本书以南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

  • 绎史

    绎史

    《作者:马骕纪事本末体史书。一百六十卷。马骕撰。成书于清初。马骕,字宛斯,又字聪御。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任淮安推官,改灵璧知县。平生研究先秦历史,有“马三代”之称。著有《绎史》与《左传事纬》等。《绎史》有五大部分: (一)左古部分,共十卷,含《开辟原始》、《皇王异说》、《左皞纪》及《黄帝纪》等。(二)三代部分,共二十卷,含《禹平水土》、《商汤灭夏》、《周室始兴》、《文王受命》,一直到《周室东迁》。(三)春秋部分,共七十卷,含《鲁隐公摄位》、《齐桓公霸业》、《秦穆公霸西戎》、《

  • 钦定执中成宪 [四库本]

    钦定执中成宪 [四库本]

    《作者:雍正八卷。清爱新觉罗·胤祯敕撰。是书于雍正六年(1728)始撰,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奏进,宣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1738)完成,御制序文颁行。前四卷录尧以来至明孝宗之嘉言善政,后四卷为唐虞至明诸臣之论说,皆关于治国之道者。如有奥旨未显或疑义未明者,皆折衷之,以阐发其理蕴或评判其是非。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 经幄管见

    经幄管见

    《作者:曹彦约四卷,宋曹彦约 (1157—1228)撰。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南宋南康军都昌 (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 (1181)举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 (今湖南郴县) 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 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1225),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经幄管见》这本书,是曹彦约在负责讲筵时所辑,其中材料都取《三朝宝训》,作者反复阐明,以示效法。因此

  • 钦定石峰堡纪略

    钦定石峰堡纪略

    《作者:佚名二十一卷。清乾隆四十九年敕撰。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清廷对伊斯兰教新教和撒拉族人民继续推行高压政策,因而又激起了田五领导的石峰堡起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四月,田五在甘肃巩昌府通渭县北六十余里的石峰堡,发动回民反清起义。清廷急令阿桂等率军镇压,至七月初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钦定石峰堡纪略》分卷首(天章、御制诗)一卷、正文二十卷,自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固原提督刚塔奏报田五起义始,至五十年四月初十日福康安奏报各处勘察情况止,记载了清廷镇压田五起义的全过程及其善后措施,同时也暴露了清廷对起义者及其家属的残酷屠杀情况,

  • 圣祖仁皇帝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圣祖仁皇帝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作者:温达军事史书。清温达等奉敕撰。温达,姓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累官文华殿大学士,纂修政治典训,任总裁官。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凡四十卷。所记皆康熙皇帝三次率军平定噶尔丹叛乱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厄鲁特·噶尔丹奉表入贡,康熙赐敕谕,与喀尔喀修好;后来噶尔丹投敌叛国。三十五年(1696年),玄烨亲率六师远征,九月再征塞北,次年二月再次出兵,及至十月,乃廓清大漠、威定边陲,得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完成清统一大业。书前载《御制纪略》一篇,书后附告成太学及勒石记功碑文。今存康熙四十七年刻本、1971年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略丛书》影印本。

  • 蜀鉴

    蜀鉴

    《作者:郭居仁十卷。不著撰人。书前方孝孺序称,宋端平中,邵武李文子尝仕于蜀,搜采史传,起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二千年事之系乎蜀者,为书十卷云云,世遂题为李文子撰。又,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有李文子,字公瑾,光泽(今属福建省)人,李方子之弟,绍兴四年进士,官至知太安军、绵阆州、潼川府,著《蜀鉴》十卷。然书前端平三年(1236年)李文子序称,燕居深念,紬绎前闻,因俾资中郭允蹈缉为一编。据此,则该书为郭允蹈所撰,李文子特总其事,故世以李文子撰。其书每事各标总题,如《通鉴纪事本末》;每事有纲有目有论,如 《通鉴纲目》,兼以考证附目末,较《纲目》为详赡。书中所记,皆战守胜败之迹

  • 通鉴纪事本末[四库本]

    通鉴纪事本末[四库本]

    《作者:袁枢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或一事而复见数篇”。袁枢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但苦其浩博。有时一事延续数年,如果想要知其全貌,便要翻阅数卷。为解决这个困难,便以事件为中心,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按照《通鉴》原来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论,并起一题目,共编纂239个条目,另有附录66事,附在各条目之后,以类编纂,辑成一书。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记载1360余年的史事。由于每事一篇,起迄了然,故称“纪事本

  •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作者:章冲五卷。章冲撰。章冲,字茂深,湖州吴兴 (今属浙江省)人,祖籍建州浦城 (今属福建省)。章祐曾孙,叶梦得之婿。官朝散大夫,孝宗淳熙 (1174—1189年) 中尝知台州。叶梦得精于《春秋》之学,章冲亦究心于《左传》,以《左传》“事不传义,每载一事,或先经以发其端,或后经以终其旨。有越二三君数十年而后备近者,亦或十数年有一人而数事相关,有一事而先后若异。臣君之名字有数语之间而称谓不同,间见错出,常病其不属。”(书序)为使其“大小之事”,“一览尽见”,遂“捃摭惟迁,各从其类”,抄录《左传》而成《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全书大体依《左传》每年之中所记史事分类标

  • 平定两金川方略

    平定两金川方略

    《作者:阿桂一百五十二卷。清阿桂等撰。阿桂 (1717—1797),字广廷,号云岩,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他是乾隆时期举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参预清廷机要政务数十年,颇为高宗所倚重。阿桂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受任定西将军,指挥清军取得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最后胜利。乾隆二十年前后,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年老不理政务,其子郎卡主持大金川事务。郎卡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联姻后,狼狈为奸,在当地称雄霸道。郎卡死后,其子索诺木与僧格桑联合对抗清廷。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清廷进行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并最后取得了胜利。乾隆四十一年二月,阿桂等奉敕纂修《平定两金

  • 平定准噶尔方略

    平定准噶尔方略

    《作者:傅恒一百七十一卷。清傅恒等撰。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高宗孝贤皇后弟。初为侍卫,后官至军机大臣,参与清廷机要政务二十余年,颇为高宗所倚任。他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后期,积极为清廷出谋划策,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平定准噶尔方略》一书的正总裁,与来保等人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至乾隆三十五年终于纂修完成。准噶尔是我国西北部漠西厄鲁特四部之一,太宗天聪年间即遣使朝贡,世祖顺治年间清廷锡以封爵。康熙年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势力日渐强盛,并野心勃勃地要吞并蒙古各部,与清廷发生冲突。圣祖为此亲征准噶尔,迫使噶尔丹仰药自尽。噶尔丹死后,其侄策

  • 钦定兰州纪略

    钦定兰州纪略

    《作者:阿桂二十一卷。清阿桂等奉敕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初,甘肃循化(今属青海)伊斯兰新教首领苏四十三,自称回王,领导撒拉族人民起义,一路上攻势凌厉,斩关夺隘,迅速攻克河州(今临夏),趋兰州,清廷急派军机大臣和珅、阿桂等率军镇压。闰五月底,清军将苏四十三等团团围住。苏四十三在面临断水的危急形势下,镇定自若,“设誓共死”(卷十),最后壮烈牺牲,起义军战士也无一人投降。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等奉敕纂修《兰州纪略》,次年书成,并经高宗钦定。本书包括天章一卷、正文二十卷,自乾隆四十六年三月陕甘总督勒尔锦奏报苏四十三起义始,至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高宗赦免王禀望冒

  • 平定金川方略

    平定金川方略

    《作者:来保《平定金川方略》一书完整记录了第一次金川战争的始末。

  • 郑板桥年谱

    郑板桥年谱

    《作者:佚名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先生生。 先生姓郑氏,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明洪是始迁居兴化城内之汪头。

  • 中州人物考

    中州人物考

    《作者:孙奇逢明末清初孙奇逢撰。八卷。是书为作者晚岁居夏峰村时所撰,所收二百余人,均系明代河南人。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类,每类又以世次为序。各人传赞详略不等,由于史料无征,少的仅一行,并不以详略定褒贬。末卷《补遗》、《续补》,实为七类之外无所归从之人物。最后尚有列名而无传者三十四人。书前冠有自序。

  • 忠贞录

    忠贞录

    《作者:李维樾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生卒不详)、林增志(生卒不详)合撰。李维樾,字荫昌,林增志,字可任,二人皆吉州安福(今属江西省)人。生平事迹不详。《忠贞录》为记其同里卓敬事而编。卓敬,字惟恭,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明洪武年间进士,授给事中,曾密疏请徙燕王于南昌,燕王即位后,不屈死节,福王时谥号忠贞。《忠贞录》卷一为卓敬遗稿,前有卓敬像赞及遗稿序,收录其诗、序、志铭等;卷二卷三为后人记载题咏诗文,附录一卷收黄养正、陈茂烈二人传,黄为卓敬同乡、学生,又死于“土木之难”,附录收之尚有道理,陈茂烈于卓敬仅同乡而已,别无渊源,收于附录未见合理。该书有1935年

  • 诸葛忠武书

    诸葛忠武书

    《作者:杨时伟十卷。杨时伟撰。杨时伟,明末人。生平事迹及里籍均不详。著有《正韵笺》、《春秋编年举要》等。杨时伟认为王士骥所编《武侯全书》芜杂不精,于是另编《诸葛忠武书》,保存了《武侯全书》中的“连吴、南征、北伐、调御、法检、遗事”六卷,增加了 “年谱、传略、绍汉、杂述”四卷,合为十卷,书中纠正了过去记载诸葛亮事迹、文章的书籍的一些错误、伪托之处,较其他本子稍详确,且事迹编排有条理,可见诸葛亮的生平始末。旧本与陶渊明集合刻,题为《忠武靖节二编》,寓进则当为诸葛亮,退则当为陶渊明之意。《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两江总督采进本。

  • 徐闇公先生年谱

    徐闇公先生年谱

    《作者:陈乃干本书(一册一○四面六二、四○○字)不分卷,陈乃干、陈洙纂辑。乃干,浙江海宁人;洙,江苏江浦人。两人阅历不详。此谱成于民国十四年,刊在徐着「钓璜堂存稿」之前。按暗公名孚远,暗公其号,晚号复斋,松江华亭人;明末几社六于之一。崇祯壬午(十五年),学贡士。两京相继陷,航海入闽,隆武除天兴州司理;寻晋兵科给事中。闽溃,栖迟浙海;后移居厦门,颇受郑成功礼遇。永历十二年(戊戌),晋左副都御史。嗣随滇使周金汤、黄臣以入觐,失道入安南,阻而不得进,完节以还;有「交行摘稿」。后辗转止于粤潮之饶平,完发以终。两陈所辑「年谱」,引据有本,旁及时事至伙,足为研究南明与郑氏史事之资。

  • 续吴先贤赞

    续吴先贤赞

    《作者:刘凤十五卷。明刘凤(生卒不详)撰。刘凤,字子威,长洲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嘉靖二十三年 (1544)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佥事。《续吴先贤赞》收明代吴地先贤,各为之作论赞。六卷以前不分门类,序中称“节义”以上不为题目,七卷以下分为节义、死事、孝友,儒林、文学、隐逸、艺事、道术、寄寓十类。该论赞与刘凤其他著述一样,文字晦涩,行文诘屈难懂,且前六卷与后卷,体例不一。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 伊洛渊源录

    伊洛渊源录

    《作者:朱熹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

  • 元儒考略

    元儒考略

    《作者:冯从吾四卷。明冯从吾撰。冯从吾,字仲好,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明万历年间 (158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为人正直纯厚,好周敦颐、二程之“濂、洛之学”,于理学颇有研究,著有《冯子节要》、《冯少墟集》、《古文辑选》等。《元儒考略》记元代诸儒事迹,各为之传,所记以元史儒学传为主,兼采其他史料附益,广考博引。各人之传,详简不一,大体以学术高下为准,以致体例不太统一,且姓名也多舛误。但元儒事迹及著述传世不多,冯从吾之《元儒考略》尚可见元代儒林学界概貌,是研究元代思想、学术的重要资料。该书现存明万历刻本,收《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大象解

周易大象解

清王夫之撰。一卷。《船山遗书》本。此书专释《十翼》中的《大象传》。书首《自序》云:“《大象》与彖、爻,自别为一义。取《大象》以释彖、爻,必龃龉不合;而强欲合之,此《易》学之所由晦也。惟《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柯劭忞指出:“象与彖、爻,有别为一义者,亦有同义者,不尽龃龉不合;《易》本卜筮之书,谓《大象》不与于筮,亦非通论。夫之撰《易内传》,诠释《大象》之义已详尽矣,此书作于《易内传》之前,词义与《内传》间涉复重。然谓‘否而可以俭德避难’、‘剥而可以厚下安宅’、‘归妹而可以永终知敝’、‘姤而可以施命告四方’,略其德之凶危,而反诸诚之通复,则深切著明,有裨于反身之学,不当以有复重而废之矣。夫之《自序》,其文又见于《易内传发例》,不应重出于此,则刊书者之失检也。”(《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曹野人先生传

曹野人先生传

《曹野人先生传》,清代易顺鼎撰,记明末清初益阳民间学者曹宗先(号野人)生平事迹。当时学高识远而又名声不显如曹氏者当不在少数,由易氏此传可见其梗概。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地藏本愿经科注

地藏本愿经科注

地藏本愿经科注,六卷,清灵椉辑并跋,附经赞,陈镛赠言,日本妙幢净慧跋。简称《地藏本愿经科注》、《地藏经科注》。佛典注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日僧灵椉撰。是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注释书。将经文分科,并逐句进行解释。作者并撰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一卷、《地藏经科》一卷。书成后,即寄送日本悦峰师(与作者为同省人),贞享五年(1688)由日僧真常法师刻印流布。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隆兴编年通论

隆兴编年通论

亦称《隆兴佛运通论》。佛教史书。南宋隆兴二年(1164)祖琇撰。二十九卷(含目录一卷)。编年体。记述上自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凡八百九十四年的佛教史实。按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进行编录。每一朝代之前间有“叙”文,略述朝代兴废简史;每一事件后有作者的“论”。所采资料除僧传、灯录及历代正史外,还包括大量的碑铭、诏令、表文及序记等。此书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弥沙塞羯磨本

弥沙塞羯磨本

一卷,唐爱同录。五部律所用僧中之羯磨法也。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分作八品。即《大宝积经》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异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