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从吾

冯从吾
  • 姓名:冯从吾
  • 别名:字仲好,号少墟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陕西长安人
  • 出生日期:1557
  • 逝世日期:1627年
  • 民族族群:

冯从吾(1557—1627年),明理学家、教育家。陕西长安人。字仲好,号少墟。学者称“少墟先生”。与高攀龙同年、为刘宗周师兄,同师湛若水的二传弟子许孚远,是晚明时期著名的理学家、醇儒,明代关中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创办并长期主持的关中书院为晚明四大书院之一,天启年间,与邹元标、曹于汴、高攀龙等在北京创办首善书院,在当时的政界、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幼承庭训,师从督学关中的许孚远(湛若水第子),习关洛宗旨,颇受器重。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观政礼部,改任御史,官至工部尚书。为政严峻,敢于直面当朝时弊,不阿“魏党”。因直谏明神宗“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之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之危乱为可忽”,惹怒皇帝,遭群小恶之,于万历二十年(1592)削籍归里。家居26年,杜门谢客,潜心著述。“一意探讨学术源流异同”。先后讲学于宝庆寺、关中书院,听者常逾千人。晚年同江南大学者邹元标于京师共建首善书院,继续倡明理学,发明人性本善、圣人可为之旨。时有“南邹北冯”之誉,世推“关中自杨伯起、张横渠、吕泾野三先生后,惟(少墟)先生一人”(见《关学续编》本传)。其早年笃信程朱理学,后转向王守仁心学,力图和会朱王之学,互救其失。以“良知”为核心,将心、性、理统为一体,阐发王阳明“至善是心之本”的思想,谓“良知”即“善心”。认为“善即理也,即道也,即中心”。得出“吾儒之旨只在‘善’之一字”,直从源头说到究竟“理心一善”的结论。同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相反,主张心之本质本来是有善无恶的。其主张“性善”论,将善心、善性和良知合而为一,始终坚持以“性善”为头脑,以“尽性”为工夫,既纠正朱学的“支离”,又反对王学“丢过理学说心说知”,力避王学融合儒佛的“四无”之弊端。黄宗羲谓其“重工夫,提倡讲学”,而反对“异端悬空顿悟之学”(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一)。其强调学者修身养性的最高目标是体认天理或“致良知”。在促使关学摆脱朱王影响,恢复本旨,更加儒学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生平事迹见诸于《明史》、《明儒学案》、《关学续编》等书中。其著作《冯少墟集》包括:《关学编》、《疑思录》、《辨学录》、《善利图说》、《讲学说》、《语录》等,另有《元儒考略》等。

冯从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沙皇的邮件

沙皇的邮件

在这个晚会上,普雷沃布拉扬斯基和保罗斯基的军乐队不断地演奏着一首首波尔卡舞曲、玛祖卡舞曲、苏格兰舞曲和华尔兹舞曲,都是从保留节目中精选出来的最优秀曲目。无数的男男女女在新宫各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比新宫地势稍低的是“老石头房子”,那里从前曾上演过无数惨剧,今天夜晚这里重又回声不绝于耳,对舞舞曲的乐声在这里不断地回旋着。

异梦录

异梦录

传奇小说。唐沈亚之撰。篇首自叙作于元和十年。见于《沈下贤文集》, 《太平广记》二百八十二卷亦录,下注:出《异闻集》。 《异闻集》系陈翰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考《秦梦记》、《异梦録》二篇见于《太平广记》二百八十二卷, 《湘中怨解》一篇见《太平广记》二百九十八卷,均注曰出《异闻集》不云出亚之本集,然则或亚之偶然戏笔,为小说家所采,后来编亚之集者,又从小说摭入之。”见鲁迅《唐宋传奇集》本。内容是记录别人所讲述的两个怪梦。一个是邢凤梦见一个古装美人给她吟诗跳舞,梦醒后还发现自己的襟袖中留有梦中人的诗。另一个是王炎曾梦游古吴国,看见吴王为西施送葬,并要他作挽歌。

芸隐横舟稿

芸隐横舟稿

诗别集。南宋人施枢(约1235年前后在世)撰。一卷。枢字知言,号芸隐,又号浮玉,丹徒(今属江苏)人。嘉熙时为浙东转运司幕属,又为越州府僚。工诗,有《芸隐横舟稿》、《芸隐倦游稿》。此集收诗凡百六十八首。其诗多登临山水之篇,体现其豪迈不羁之精神。 亦有酬赠之作,神韵清婉,为江湖派诗人之一。 有《四库全书》本,《南宋群贤小集》本,《两宋名贤小集》本。

平倭诏

平倭诏

1592至1598年(明神宗万历二十至二十六年;朝鲜宣祖二十五至三十一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间,由于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觊觎大明帝国而引起的东亚区域性战争。是役大明因宗藩关系军援朝鲜。明神宗平定倭乱后,以此诏告天下,由此奠定了东亚三百年的稳定格局。

法华经指掌疏悬示

法华经指掌疏悬示

法华经指掌疏悬示,一卷,清通理述。

密庵和尚语录

密庵和尚语录

全一卷(或作二卷)。又作密庵咸杰禅师语录、密庵录。宋代僧密庵咸杰(1118~1186)撰,松源崇岳、笑庵了悟等编。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编录乾明禅院、太平兴国禅寺、华藏禅寺、天童景德禅寺等七会之语录,及小参、普说、颂赞、偈颂、法语、塔铭等。卷首有张镃之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