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达

- 姓名:温达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715年
- 民族族群:
温达(?—1715年),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费莫氏。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简。
八旗是清代特有的军事、社会组织。其中,正黄、镶黄、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被称为“上三旗”,其余的则被称为“下五旗”。踏上仕途,出自“上三旗”者较他人无形中多了一层有利条件。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温达便来自满洲镶黄旗。
温达姓费莫氏,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他在仕途上可说是循序渐进。起初,他由负责办理文书的笔帖式升为都察院都事,再迁户部员外郎。康熙十九年(1680),他授任都察院陕西道御史,负责核查陕西省的刑名案件,举荐和推荐官吏。康熙二十五年(1688),他升任吏科给事中。吏科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之一。康熙时期的六科是一个与御史职权相近,但又不属于都察院的谏官组织,专掌稽核章奏及建言进谏。任职都察院、吏科期间,温达表现得较为平淡。到了康熙三十四年(1695),他转任兵部督捕右理事官,掌管缉查、追捕逃亡旗人。逃亡旗人问题在顺治朝及康熙初年非常突出,至康熙中期已大有缓和,所以此时的兵部督捕衙门并无多少威权,温达本人也乏绩可言。
康熙三十五年(1696),温达参加了进剿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役。这次进剿是在康熙亲自统率下进行的。康熙对各路清军作了周密部置,命温达随皇七子胤祐、都统都尔玛等管理中路清军的镶黄旗大营。北征的清军取得大捷,而温达此次尽职尽责,往来奔走,亦获得康熙的好评。第二年冬天,内阁学士席尔登、黄茂不当上意而被解任,温达奉旨迁任内阁学士。康熙三十八年(1699)闰七月,温达又升任户部右侍郎。
既蒙康熙信任,温达不敢懈怠,遇到差遣则认真应对。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一月,他受命前往山西、陕西,察验当地驿站的马匹。驿站是为传递文书人员和来往官员提供便利的邮传机构,马匹是其依侍的重要交通工具。经过数月奔波,温达于次年三月还奏康熙:由大同府至保德州、花马池及肃州、凉州、西宁、左浪、兰州等处,对膘肥善驰的马匹已全部打上烙印,对疲瘦马匹通令换补,并移文巡抚大员,让其严劾属官中饲喂失宜、侵蚀滋弊者。康熙对此表示满意。当年十月,温达被任命为议政大臣。不久,他又远赴西南,调查处理巴锡、李芳述互劾事件。此事起初是云贵总督巴锡疏劾贵州威宁镇游击高鉴审理诉案不实,并抨击贵州提督李芳述徇隐真情,李芳述接着上疏指责巴锡置自己的咨文于不顾,题参高鉴时又不移文会商,径自具疏指陈,其做法俱与成例不符。针对这起守边大吏间的纠纷,兵部本已奉旨命贵州巡抚王燕了解实情,康熙却又表示:“李芳述在西宁为官时颇有声名,此事似乎曲在总督。而巡抚与总督同事,办理此事未必从公。”为此,他派遣温达前往审案。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日,温达被调任吏部右侍郎。六月,他自贵州返京奏称:高鉴捏词禀报,应革职拟杖;李芳述护庇属员,不立即题参,应罚俸一年;王燕不行详查,曾列名具题,应罚俸半年。康熙随后对巴锡、王燕、李芳述免去处分,但对温达认真负责的态度仍予以肯定。当年九月,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出现空缺,温达奉旨就任此职。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巴锡又疏劾威宁镇总兵孟大志扰害官兵、克扣军饷,康熙再次将温达派往贵州审察。数月后,温达奏称孟大志克扣军饷属实,孟遂被革职受惩。
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温达升任工部尚书。他在工部共呆了两年半。在此期间,他恪尽职守,对自己所辖土木兴建、器物制作、渠堰工程的勘估、报批等事务每每谨慎而行,追求实效。由此,他进一步博得了康熙的欢心。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吏部尚书敦拜因年老致仕,康熙决定让温达接替敦拜之职。吏部列于六部首位,掌管全国文官的品秩、铨选、课考、黜陟和封授。到吏部就任之前,温达接到康熙的谕示:“朕因吏部事务十分紧要,所以特地简拔了你。凡铨选官员朝廷已有定例,你到任后应遵例而行。那些才品在两可之间的人间或会滋弊生事,你不可不加意体察。”次年十二月,温达入阁拜相,授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温达虽称不上满腹经纶,但亦不无学识。在康熙朝,清廷组织人员纂修《国史》、《平定朔漠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政治典训》诸书,温达均充任了总裁官。这些书的纂修过程都是合众人之力而为,有着温达的些许心力。其中,纂修《平定朔漠方略》一书,温达出力尤多。在拜相之前,他还曾担任过经筵讲官,为康熙进讲经史,与之探讨治国安邦之道。
康熙为了巩固大清的统治,很重视以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人心。他颁行民间的《上谕十六章》即是为此目的。在《上谕十六章》里,首要一条便是推崇孝道。而温达正是一位素有孝行的人。或许,这也是他得到康熙看重的一条原因。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康熙命八旗及部院大臣推举笃行孝义之人,并谕示:“孝为百行之首,你们不可说自己对此没有深刻认识。如大学士温达、尚书穆和伦、富宁阿的孝行,不但众人都知道,而且朕也十分了解。”温达分明被康熙看成了群臣推行孝道的楷模。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被赐以御制七言诗,其中有“自少存心敦孝友”之句。
康熙五十三年(1714)正月,温达以年老乞请休致,康熙允准他以原官致仕,并赞扬他“乃耆旧老臣,才品素著,自简任机务以来,恪慎和平,实心尽职”。过了不久,康熙又觉得温达仍能发挥余热。当年十二月,他表示:“温达虽年老告退,身体却还康健,着仍任大学士。”次年四月,复出的温达一病不起,康熙特派太医诊视,又赐予治病药饵。可是,太医、药物对温达的重病终无能为力。五月,温达亡故。康熙闻讯后颇为伤怀,特派皇九子胤和大臣两员、侍卫十二员前往以茶酒致祭,并赐祭葬如典礼,加谥号为“文简”。
温达之后,其孙温福、其曾孙勒保亦先后登上了宰辅之位。一门三代皆得以拜相,这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不多见的。温福自翻译科举人出仕,曾从定边将军兆惠平息南疆大小和卓木之叛,累迁至军机大臣、理藩院尚书,后督师征剿西南大小金川,得授武英殿大学士、定边将军。乾隆三十八年(1773),其因兵败被金川兵袭杀。勒保为温福之子,初由监生充中书科笔帖式,后历任兵部侍郎、陕甘总督、四川总督等职,镇压过苗族、布依族起义及白莲教大起义,晚年进京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温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思维的本质
《思维的本质》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维为目的。杜威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思维的本质》共三大篇,第一篇是关于思维训练的问题,主要说明什么是思维、反省思维的必要性、固有的知能与思维训练、学校的情境与思维训练。 第二篇加入逻辑的考量,进行完整反省思维行为的分析、系统性的推论与试证以及阐释了判断在思维中的地位等。 第三篇则是关于思维的训练,包括活动与思维训练、语言文字与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与知识、教课与思维训练等。
二酉委谈
笔记。明王世懋(1536—1588)撰。一卷。世懋有《窥天外乘》已著录。王世懋,字敬美,时称少美。太仓人。好学而善诗文。曾官礼部主事等。王世懋著述宏富,有《奉常集》六十九卷等多部。书为随笔杂记,多载神奇怪异故事,亦述居官感受,如记雨中漫步回城,领略山川风物之自得;南昌暑热,新茗至而发狂大叫之情节,及啜茗后之舒畅,都颇清新可喜。有《五朝小说大观》本
中医入门
秦伯未著。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部分:“理论之部”阐述中医特点、基本学说、生理及病因;“法则之部”包括辨证、诊法与治法;“方剂之部”重点介绍方剂、基本方剂和处方;“药物之部”分述药物采集、炮制、药性及临床使用。秦氏强调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只要循序渐进,就可由入门而提高,书中多能结合临床心得予以阐述。由于《中医入门》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
清吴大廷编。二卷。光绪五年(1879)刊行。记道光四年(1824)迄光绪三年事,记述谱主读书、撰文及作宦等事。其中涉及安徽捻军、苗沛霖练军活动、福建盐政、船政及清廷操练海军等文字,颇有参考价值。
经典常谈
朱自清(1898—1948)著。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朱氏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江浙一带学校教书。1925年进清华大学任教,并开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1931年留学英国,翌年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始与闻一多共事。1948年,为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宁可饿死,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正义气节。他一生刻苦读书,勤奋写作,留下了约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论著。1940年在西南联大时,曾与叶圣陶合作撰写《精读指导举隅》和《粗读指导举隅》,专供当时中学国文教师掌握阅读指导方法参考使用。《经典常谈》则是作者力求概括而又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尝试。经典,在这里是广认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计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13篇。作者以青年和一般文化水平的人为读者对象,希望通过这种漫谈,达到“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的目的,所以在写作上,通俗化和反映新观点是其最大的特色。叶圣陶在该书的《重印序》中说:“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赞扬作者“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非常形象准确地指出了该书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养时,能灭四重、五逆、谤法等一切重罪,而得无量之福智,脱却生死,并延长寿命,命终后,应其志愿,于十方净土中,愿生何国即得生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