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达

- 姓名:温达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715年
- 民族族群:
温达(?—1715年),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费莫氏。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简。
八旗是清代特有的军事、社会组织。其中,正黄、镶黄、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被称为“上三旗”,其余的则被称为“下五旗”。踏上仕途,出自“上三旗”者较他人无形中多了一层有利条件。康熙朝的文华殿大学士温达便来自满洲镶黄旗。
温达姓费莫氏,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他在仕途上可说是循序渐进。起初,他由负责办理文书的笔帖式升为都察院都事,再迁户部员外郎。康熙十九年(1680),他授任都察院陕西道御史,负责核查陕西省的刑名案件,举荐和推荐官吏。康熙二十五年(1688),他升任吏科给事中。吏科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之一。康熙时期的六科是一个与御史职权相近,但又不属于都察院的谏官组织,专掌稽核章奏及建言进谏。任职都察院、吏科期间,温达表现得较为平淡。到了康熙三十四年(1695),他转任兵部督捕右理事官,掌管缉查、追捕逃亡旗人。逃亡旗人问题在顺治朝及康熙初年非常突出,至康熙中期已大有缓和,所以此时的兵部督捕衙门并无多少威权,温达本人也乏绩可言。
康熙三十五年(1696),温达参加了进剿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役。这次进剿是在康熙亲自统率下进行的。康熙对各路清军作了周密部置,命温达随皇七子胤祐、都统都尔玛等管理中路清军的镶黄旗大营。北征的清军取得大捷,而温达此次尽职尽责,往来奔走,亦获得康熙的好评。第二年冬天,内阁学士席尔登、黄茂不当上意而被解任,温达奉旨迁任内阁学士。康熙三十八年(1699)闰七月,温达又升任户部右侍郎。
既蒙康熙信任,温达不敢懈怠,遇到差遣则认真应对。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一月,他受命前往山西、陕西,察验当地驿站的马匹。驿站是为传递文书人员和来往官员提供便利的邮传机构,马匹是其依侍的重要交通工具。经过数月奔波,温达于次年三月还奏康熙:由大同府至保德州、花马池及肃州、凉州、西宁、左浪、兰州等处,对膘肥善驰的马匹已全部打上烙印,对疲瘦马匹通令换补,并移文巡抚大员,让其严劾属官中饲喂失宜、侵蚀滋弊者。康熙对此表示满意。当年十月,温达被任命为议政大臣。不久,他又远赴西南,调查处理巴锡、李芳述互劾事件。此事起初是云贵总督巴锡疏劾贵州威宁镇游击高鉴审理诉案不实,并抨击贵州提督李芳述徇隐真情,李芳述接着上疏指责巴锡置自己的咨文于不顾,题参高鉴时又不移文会商,径自具疏指陈,其做法俱与成例不符。针对这起守边大吏间的纠纷,兵部本已奉旨命贵州巡抚王燕了解实情,康熙却又表示:“李芳述在西宁为官时颇有声名,此事似乎曲在总督。而巡抚与总督同事,办理此事未必从公。”为此,他派遣温达前往审案。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日,温达被调任吏部右侍郎。六月,他自贵州返京奏称:高鉴捏词禀报,应革职拟杖;李芳述护庇属员,不立即题参,应罚俸一年;王燕不行详查,曾列名具题,应罚俸半年。康熙随后对巴锡、王燕、李芳述免去处分,但对温达认真负责的态度仍予以肯定。当年九月,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出现空缺,温达奉旨就任此职。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巴锡又疏劾威宁镇总兵孟大志扰害官兵、克扣军饷,康熙再次将温达派往贵州审察。数月后,温达奏称孟大志克扣军饷属实,孟遂被革职受惩。
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温达升任工部尚书。他在工部共呆了两年半。在此期间,他恪尽职守,对自己所辖土木兴建、器物制作、渠堰工程的勘估、报批等事务每每谨慎而行,追求实效。由此,他进一步博得了康熙的欢心。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吏部尚书敦拜因年老致仕,康熙决定让温达接替敦拜之职。吏部列于六部首位,掌管全国文官的品秩、铨选、课考、黜陟和封授。到吏部就任之前,温达接到康熙的谕示:“朕因吏部事务十分紧要,所以特地简拔了你。凡铨选官员朝廷已有定例,你到任后应遵例而行。那些才品在两可之间的人间或会滋弊生事,你不可不加意体察。”次年十二月,温达入阁拜相,授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温达虽称不上满腹经纶,但亦不无学识。在康熙朝,清廷组织人员纂修《国史》、《平定朔漠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政治典训》诸书,温达均充任了总裁官。这些书的纂修过程都是合众人之力而为,有着温达的些许心力。其中,纂修《平定朔漠方略》一书,温达出力尤多。在拜相之前,他还曾担任过经筵讲官,为康熙进讲经史,与之探讨治国安邦之道。
康熙为了巩固大清的统治,很重视以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人心。他颁行民间的《上谕十六章》即是为此目的。在《上谕十六章》里,首要一条便是推崇孝道。而温达正是一位素有孝行的人。或许,这也是他得到康熙看重的一条原因。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康熙命八旗及部院大臣推举笃行孝义之人,并谕示:“孝为百行之首,你们不可说自己对此没有深刻认识。如大学士温达、尚书穆和伦、富宁阿的孝行,不但众人都知道,而且朕也十分了解。”温达分明被康熙看成了群臣推行孝道的楷模。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被赐以御制七言诗,其中有“自少存心敦孝友”之句。
康熙五十三年(1714)正月,温达以年老乞请休致,康熙允准他以原官致仕,并赞扬他“乃耆旧老臣,才品素著,自简任机务以来,恪慎和平,实心尽职”。过了不久,康熙又觉得温达仍能发挥余热。当年十二月,他表示:“温达虽年老告退,身体却还康健,着仍任大学士。”次年四月,复出的温达一病不起,康熙特派太医诊视,又赐予治病药饵。可是,太医、药物对温达的重病终无能为力。五月,温达亡故。康熙闻讯后颇为伤怀,特派皇九子胤和大臣两员、侍卫十二员前往以茶酒致祭,并赐祭葬如典礼,加谥号为“文简”。
温达之后,其孙温福、其曾孙勒保亦先后登上了宰辅之位。一门三代皆得以拜相,这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不多见的。温福自翻译科举人出仕,曾从定边将军兆惠平息南疆大小和卓木之叛,累迁至军机大臣、理藩院尚书,后督师征剿西南大小金川,得授武英殿大学士、定边将军。乾隆三十八年(1773),其因兵败被金川兵袭杀。勒保为温福之子,初由监生充中书科笔帖式,后历任兵部侍郎、陕甘总督、四川总督等职,镇压过苗族、布依族起义及白莲教大起义,晚年进京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温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方苞集
十八卷。清方苞撰。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分读经 ,读子史 ,论说 ,序 ,书后题跋 ,书 ,赠送序 寿序 ,传 ,纪事 ,墓志铭等。
中国风俗史
张亮采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第一部风俗史著作。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将上至远古下至明代这几千年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在书中列为四编,编下各章即各历史时代。第一编,浑朴时代。为黄帝以前、黄帝至夏商、周初至周之中叶。第二编,驳杂时代。为春秋战国、两汉。第三编,浮靡时代(浊乱时代)。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第四编,由浮靡而趋淳朴时代。为宋、辽金元、明。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设置,本书原则是:风俗有为此时代所有,而为彼时代所无者,则仅著于此时代中。有为数时代所有,而非各时代所均有者,则仅著于数时代中,有为各时代所均有,而不必于各时代全列此条者,则仅著于一时代或数时代中。作者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列取,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如: “各章列饮食、衣服、婚娶、丧葬等条,以觇奢俭。列忠义、名节、风节、廉耻等条,以励忠节。列诗歌、乡评、清议等条,欲据民情舆论,以知风俗之厚薄。列淫祀、巫觋二条,以醒时俗。”此外,书中各章之末的言语一节,搜集颇多。各章之首均有概论一节作综合叙述。本书在时代划分和民俗事项选订的科学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作为早期编纂出版的一部中国风俗史的著作,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今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洞玄灵宝五感文
刘宋陆修静集。述修六斋之法及九斋十二法,并述五感之文。
秋海棠
长篇小说。秦瘦鸥著。写 于1941年。同年2月开始连载于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和《春秋》上。1942年7月由上海金城图书公司初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的优秀名篇。作品问世后,曾先后改篇为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小说以作者在二十年代亲历亲闻的许多京剧、昆剧等著名艺人的悲惨遭遇为素材,运用现实主义的彩笔,经过作者新颖别致的艺术构思,以及细腻心理描写和大众化的人物语言,迭宕迂回、引人入胜地描写了著名老艺人秋海棠在北洋军阀时代血泪斑斑的悲剧生涯:秋海棠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为生活所迫,便将十二岁的他送入梨园玉振班学戏。由于秋海棠牢记母亲的谆谆嘱咐:“只要你的戏唱好,娘就有饭吃!”所以凭借他的聪明伶俐、勤学苦练和那“一张怪清秀的脸庞”,终于成为名噪全国的男扮女装的红旦角。后来,他在天津唱戏时,认识了军阀袁宝藩的三姨太太罗湘绮。而罗原是一个女大学生,袁虽利用权势霸占了她,但湘绮却始终认为“他有本领骗到我的身子,却不能骗到我的心”, “而且也不是他的小老婆,只是给他幽禁起来的一个囚犯!”所以,他俩一见钟情,心心相印,都愿意“做—个永久的朋友”。后来,他俩生下了—个女儿梅宝,但不久事情败露了,秋海棠遭到了军阀袁宝藩毁容,被迫隐居乡下,后因打仗和坐吃山空,不得不带着亲生女儿梅宝,一路卖唱,受尽了欺凌和折磨,逃难到上海。后来,正当梅宝和罗湘绮母女时隔十几年又相认后,同乘汽车去找秋海棠时,他已悲愤地从“楼上摔下来死了。”对于小说的思想意义,早在作者1942年7月7日所写的《<秋海棠>前言》中,就有过明确的解释:“虽然有不少太太小姐们在读完《秋海棠》以后,认为结局太惨了,可是我这一部小说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不能让它离开现实太远。因为人生本是一幕大悲剧,惨痛的遭遇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史上都有,而骨肉团圆,珠还合浦等一类的喜事,却只能偶然在春梦中做到”。作品透过秋海棠“这一个”艺术典型的人生悲剧,展示了反动军阀的残酷,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旧中国艺人们的惨痛命运。
银灰色的死
《银灰色的死》是郁达夫小说的处女作,写于1920年。虽则是处女作,但已经初具了郁式文风的精髓了。小说中诸如“灰色”、“朦胧的灯影”、“息息索索的黄叶”、“苍茫的夜色”等词语无不给人一种凄凉、苍茫的感觉,再加上虚构的亡妻之痛及第二次情恋的幻灭和始终笼罩在主人公身上的飘零异国的孤苦之感,便给作品定上了沉郁、悲凉的感伤基调。
集量论释略抄
中国现代吕澂编译的印度因明经典。《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唐时义净的译本早已佚失。吕澂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写成。最初刊登在《内学》第四辑(1928)。保留了《集量论》原250颂中对理解或认识瑜伽行派思想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删去一些平铺的资料性内容。该译本译文精当,义理忠实,为因明研究的可靠资料。在其附录部分引用的陈那所破五家之说(即“成质难论”、“正理论”、“胜论”、“数论”、“弥曼差论”)的内容,对了解中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陈那因明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