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伟

- 姓名:杨时伟
- 别名:字去奢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554
- 逝世日期:1634
- 民族族群:
杨时伟(1554—1634),字去奢,又字去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经学家。生平不详。
时伟勤于古籍整理和校勘,凡涉音韵、诗文、经学,均有成就,平生著书主要有《诸葛忠武书》十卷、《正韵笺》四卷、《狂狷裁中》十卷、《春秋编年举要》。这四部著作中《诸葛忠武书》、《正韵笺》是在前人基础上改编而成,如:《正韵笺》,《四库全书》按语曰:“以《洪武正韵》不行于当代,故因其原本,增注于下。谓之‘补笺’。又取吴棫《韵补》、陈第《古音考》诸书所据古书之音,附于各韵之后,谓之‘古音’。又取熊忠《韵会举要》、杨慎《丹铅录》诸书所收字,增附于韵后,谓之‘逸字’。其用意颇勤。然《洪武正韵》分合舛误,窒碍难通。虽以天子之尊,传国十馀世,悬是书为令甲,而终不能使行于天下。二百六七十年之中,若存若亡,无人置议。时伟乃于举世不用之中,出奇立异,冀以匹夫之力颠倒千古之是非,抑亦难矣。”所著《正韵牋》, 取《洪武正韵》原本,搜采它书音释义训,兼以己意, 补而注之, 谓之“补牋”,取宋吴棫《韵补》、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等书,所据古书之音附于各韵之后,谓之“古音”,又取元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明杨慎《丹铅录》等书所收字增附于韵后,谓之 “逸字” 。用意颇勤, 但所据材料及所补牋注,疏误均不少。今传于世。(见《小学考》卷三十四。)
杨时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忍经
《忍经》是一本言“忍”的书,作者元代吴亮,内容包括元朝以前历史书籍当中关于“忍”的名言警句、名人逸事,以及民间谚语等等。《忍经》的出现意义重大,从《忍经》当中可以探寻中国忍文化的发展脉络。因为《忍经》的编排大体是按照朝代顺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各朝代“忍”的变迁。《忍经》是中国忍文化到一定阶段的总结,承前启后。
草堂集
王丹桂撰。明正统本《道藏·太平部》有《草堂集》一卷,无序跋,题“五峰白云子王先生撰”,词一百四十五首。按集中《行香子》注云:“忆师父训号白云子,名丹桂,字昌龄。”知为王丹桂撰。饶宗颐《词籍考》卷七云:“其《水调歌头》云:‘赵舍人又写日本国人词,索和其韵。’盖词中所少见。其《齐天乐》下片四字对句,作‘啰噔哩噔,唇歌舌诞’,亦全真《捣练子》之类。”《全金元词》据《道藏》本入录。
三家宫词
唐宋诗歌总集。3卷。明毛晋编。此书收唐代王建、前蜀花蕊夫人和宋代王珪宫词各100首。以人分卷。王建首创“宫词”一格,即以宫闱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七言绝句。王建卷后有跋语,称王建“宫词凡百绝,天下传播,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毛晋历校古本,删除他作,得100首。花蕊夫人卷后有据说是王安国(王安石之弟)写的跋语,称熙宁五年(1072),于崇文院中校理蜀国故书,“得二敝纸所书花蕊夫人诗”,“词甚奇,与王建宫词无异。”王安国定为后蜀孟昶妃号花蕊夫人者所作。然而,据今人浦江清根据宫词内证考定作者不是后蜀孟昶妃,而应该是前蜀王建花蕊夫人小徐妃。因为宫词中所咏多为前蜀宣华苑中的景物和事实。王建纳徐耕2女,姐为淑妃(大徐妃),妹为贵妃(小徐妃),小徐妃生后主王衍,封顺圣太后,后为后唐庄宗所杀。其宫词所传版本较多,其98首者最为近真。或作百首者,系混有他人诗2首或有混入王建、王珪的宫词。浦江清有校定本,并附有按语,收入《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王珪,字禹玉,北宋文学家。三家宫词,题材相似,皆以宫苑生活为主,词风柔靡,情调轻艳。唯花蕊夫人宫词真实地反映出前蜀宣华苑富丽堂皇的建筑和游戏宴乐的生活,为前蜀王衍荒淫误国的史实提供了佐证。有《诗词杂俎》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大扎撒
元代建立之前蒙古国之法律条文。“扎撒”,蒙语“法令”之意。宋代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又有三段剗杀,彼曰扎撒,此曰条法,彼曰大扎撒者,大条法也。”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开始出现成文法——扎撒,为部落首领发布之号令。窝阔台继位后,将成吉思汗之扎撒整理重新颁布,称为“大扎撒”,令蒙古世代遵守,直到蒙古灭掉西夏和金,占领中国北方领土之后,其断理狱讼、始采用金律(即金之《泰和律》)。
高丽史
朝鲜断代史。总编审郑麟趾,参加编纂的前后约数十人。1451年成书,用汉文写成。郑麟趾,朝鲜李朝领议政(首相)。著作除《高丽史》外,还有李朝的《世宗实录》、《文宗实录》、《资治通鉴训义》、《治平要览》、《历代兵要》等。本书共139卷,150多万字。分世家、志、表、列传4部分。世家46卷(1—46)记载高丽王朝34代国王在位时期活动的传记。志书39卷(47—85)记载高丽王朝的典章制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在各志中又分成若干条目,分别叙述。表即年表2卷(86—87)。将高丽时期的史事用表格形式简要表示,采取高丽年号与中国年号并用的方法。从“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契丹太祖神册三年、〔高丽〕太祖天授元年”起,到“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恭让四年”止。列传50卷(88—137)。记载高丽时期950余人的传记。分后妃、宗室、公主、诸臣、良吏、忠义、孝友、烈女、方技、宦者、酷吏、嬖幸、奸臣、叛逆各类。本书史料价值很高。书中保有大量原始资料,诸如国王诏书、大臣奏疏、外交文书、各种条规和法律条文等,有的全文照录,有的摘录于各篇中。由于高丽王朝的档案资料及其他重要著述毁于兵火,本书保存的史料,就更显重要。但书中所载事物也有失真之处,将禑王和昌王定为辛盹之子孙,不把他们做为国王,两王执政15年,被列入叛逆传中。
得道梯橙锡杖经
全一卷。又作锡杖经、得道梯橙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本经内容为佛陀告示诸比丘皆应受持锡杖,其理由为锡杖可彰显圣智之意,故称智杖;锡杖亦为行功德之本,故称德杖。此既为圣人、贤士之表征,亦为趣向道法之标帜。其次列记持杖威仪之二十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