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

    《作者:林之翰诊法著作。清林之翰撰。八卷。之翰字宪百,别号慎庵、苕东逸老,乌程 (今浙江湖州) 人。壮而习医,精求医说十载,撰有《痰证论》、《临证元机》等。是书以《内经》 色脉并重为依据,抉取历代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而编纂,成书于雍正元年(1723)。作者强调望诊的重要性,故推之为首,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虚里、体表诸部的望诊,对五色主病及五脏绝证论述颇详。对妇人、小儿之望诊尤为重视,如强调望小儿指纹、虎口纹、面色等。闻诊以听取患者的声音气息为主,察其寒热、虚实、内外诸症,以及痛症、坏证、诸风、神志等,以辨其元气之盛衰及疼

  • 养老奉亲书

    养老奉亲书

    《作者:陈直亦名 《奉亲养老书》、《寿亲养老书》、《养老全书》。北宋·陈直撰,一卷。成书不晚于1085年。书分上、下两籍。上籍载录十六种老年常见病的饮食疗法,方药虽采自《太平圣惠方》、《食医心镜》等书,但颇多心得与发明;下籍论述老年的形证脉候、性气嗜好、宴处起居、忌戒保护、四时摄养之法与用药诸方,多发前人所未发。全书理法一线贯穿,方药大体完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养生家如周守忠 《养生类纂》、张果 《医说》、邱处机《摄生消息论》等,皆争相引用,奉为圭臬;元代泰宁总管邹铉的高祖、叔祖、二母夫人均用此

  • 广成子解

    广成子解

    《作者:苏轼《广成子》取自《庄子·在宥篇》之黄帝问广成子一章。北宋苏轼为之解。一卷。“广成子”,中国神话中的仙人。后为道教所尊奉。相传为轩辕时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前往问修身至道之要。该书借托广成子答黄帝之问道,提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谓“慎守汝身,物将自壮。”主张清静无为,保精守一以处其和,可以长寿。收入《道藏精华录百种》第三集。

  • 时方妙用

    时方妙用

    《作者:陈修园《时方妙用》系医方书。4卷。清·陈修园撰于嘉庆8年(1803年)(嘉庆8年)。此书在《时方歌括》108首方剂基础上,详论病原。陈氏认为“时方固不逮于经方,而以古法行之,即与经方相表里亦在乎用方之妙也”,故名书为《时方妙用》。卷1首论望、闻、问、切,作为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的基础。此后各类共列38种常见病症,末附“妇人科”、“伤寒科”证治。各症先论症,次议治法及选方,能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常阐述自己的独到经验。如他辨泄泻时说:“难经有五泄之分……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简要实用。陈氏平生素不喜用寒凉药,但在“疡症”中,仍

  • 市隐庐医学杂著

    市隐庐医学杂著

    《作者:王德森医论。清王德森撰。一卷。德森另有《保赤要言》已著录。积多年行医经验心得,于咸丰三年(1853)撰成是书。载苦口婆心语、论湿温症因用药之误、麻症喉痛误以喉症治之必死说、急慢惊风辨、产前以攻病为安胎说、阴证忌用寒凉说、血症不尽属火论、喉证亦有阴寒论、暑病有宜用参论等,凡十四篇。论述了临床辨证施治诸问题。多从病证误治辨别分析,反对不究病因证候,概以平稳方药论治。如反对时医治湿温必用豆豉,多以温热相助; 主张芳香、苦寒、淡渗,不可滋阴; 其论治疹,反对温散,主张以清火透斑化疹论治。辨论清晰,文笔流畅,所论颇多见地。有咸丰三

  • 孙真人海上方

    孙真人海上方

    《作者:孙思邈又名《海上方》、《海上于方》、《海上名方》。方书。托名唐孙思邈撰。一卷。约四千字。思邈有《备急千金要方》已著录。书中列治暑月伤热、伤寒咳嗽、鱼脐疮等百二十一病方,多为单、验方。包括临床各科病证,均编以七言歌诀。概述主症、用药,便于习诵。后附孙真人枕上记、孙真人养生铭两篇,系有关养生内容。隆庆六年(1572)秦王守中重刻。其版本不一,后附内容也不尽相同。其撰者据《郑堂读书记》、《书录解题》记载,当为宋人钱竽撰。有道光十八年(1838)孝友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原本周易本义

    原本周易本义

    《作者:朱熹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自为十卷,卷首载有《九图》,卷末有《周易五赞》和《筮仪》。后人董楷等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将《彖传》、《象传》、《文言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清《四库全书》收录原本《周易本义》为十二卷,系南宋咸淳间

  • 周易音义

    周易音义

    《作者:陆德明音义书。唐陆德明撰。为陆氏所著《经典释文》第二卷《周易音义》单行者。此书征引汉魏经师有关《周易》的注解音切,包括子夏、马融的《传》,孟喜、京房、费直、刘表、董遇的《章句》,荀爽、郑玄、宋衷、虞翻、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干宝、黄颖、蜀才、尹涛、费元珪的《注》,陆绩的《述》,张璠、荀爽的《集解》,谢万、韩伯、袁悦之、桓玄、卞伯玉、荀柔之、徐爰、顾欢、明僧绍、刘瓛的《系辞注》,王肃、李轨、徐邈的《音》,褚仲都、周弘正的《义》等。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此书保存其部分音读训诂,为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和词义的变迁,

  • 石山医案

    石山医案

    《作者:汪机医案。明汪机 (1463—1539)撰。三卷,附录一卷。机另有《运气易览》已著录。此书乃汪氏弟子陈桷于正德十四年(1519) 编辑而成。上卷论述营卫气血、内科杂病医案,中卷为外、妇、儿病案,下卷为答银宋公书。汪氏持论多宗丹溪。认为丹溪的 “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结合到人体则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遇有病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不拘泥于成方,善用参芪益气补血,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著。纠正宋金以来 《局方》 用药偏于温燥,刘河间用药偏于寒凉之弊。汪氏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

  • 石室秘录

    石室秘录

    《作者:陈士铎综合类著作。清陈士铎撰。六卷。士铎有《辨证录》已著录。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等发明,雷公增补。卷首有三序,亦题岐伯、张仲景及吕道人撰,殊为诡诞。实为傅山遗著,经士铎补充整理而成。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卷一至卷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急治、缓治、正治、反治等百二十八法,各附列方剂。所论不同凡响,见解独特,尤多新意。如言治则,除内治外治、劳治逸治外,又有因人而治的男女治法、老少治法、产前产后治法、贫富治法。因时而治的春夏秋冬治法,因地而治的东南西北治法,因病而治的寒治、热治、正治、

  • 时病论

    时病论

    《作者:雷丰《时病论》系外感病著作。8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因专论春夏秋冬不同时令所见外感病,故名书为《时病论》。雷氏认为古来论时病的医书很少,而一年之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精研时病,临症未免茫然无据。主张“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决何时而解,随时斟酌”,故撰此书。全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领,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分述时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并备有常用成方,末附雷氏治验案。卷1首论“冬伤于寒,春

  • 慎柔五书

    慎柔五书

    《作者:胡慎柔内科著作。明胡慎柔撰。五卷。慎柔法名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幼年家贫,寄育僧舍,性喜读书,博通经史。从学于查了吾,后师周慎斋,尽得其传。归里行医,疗效显著。死前将临证手札及著述授予石震,由石震订正撰成此书。约四十五万字。卷一,为查了吾之训教;卷二,为医劳病例,多为胡氏治虚劳证经验,卷三,为虚劳证治;卷四,为痨瘵病证治,包括脉法、临床各类痨证病因、病机与治法;卷五,为医案。胡氏有感于历代医家对虚劳认识笼统,不知证有不同,治有相反,故将虚劳分为虚损与痨瘵两种。认为损病自上而下,痨病自下而上;以痨法治损,多转泄泻;以损法治痨

  • 慎斋遗书

    慎斋遗书

    《作者:周之干综合类著作。明周慎斋撰。十卷。慎斋名之干,太平(今属安徽)人。临床治验丰富,在医林颇具影响,撰有《周慎斋三书》、《脉法解》等。本书系周氏门人记录整理,成于万历元年(1573)。卷一至卷五论述脏腑阴阳升降及五行亢害承制、望切脉、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与药物炮制、古方解、古今名方等; 卷六至卷十分寒热、辨内外伤、九十八种病证的证治,并附以验案或方剂。周氏对《内经》、《伤寒论》研究有素,医术高超。书中介绍的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本、寒、热、补、泻、提、越、应、验二十六字元

  •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

    《作者:薛雪原名《湿热条辨》温病著作。1卷。清·薛雪(生白)撰于十八世纪中期。(又据王孟英考证,认为非薛氏所撰。)本书重点是叙述湿热病的传变规律及其辨治原则,分条辨析证治,故名书为《湿热条辨》。因湿热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有不同表现,故本书着力予以阐析,从此书的论病范围而言,较为单纯;但在叙述病证变化方面,或有庞杂之弊。由于作者受《金匮要略》论痉、湿、喝(暑)及后世“暑湿同源”的影响,将湿热与暑病、痉病等混同立说。但该书辨治湿热病颇为精详,可以说是湿热证治代表性的著作。原书已佚,仅于《重刻医师秘籍》及《温热赘言》中得传,后经章虚

  • 十剂表

    十剂表

    《作者:包诚本草类著作。清包诚撰。一卷。诚有《伤寒审证表》已著录。本书据《本草述录》整理编成。包氏认为《本草经》、《名医别录》诸书,言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方》、《外台秘要》之方,详所主而不审其因,致后人学习难得其中之奥。故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徐之才十剂说为纬,列成表格。列载十剂表序、十剂解、十剂表、药物别名等内容。以表格形式清晰明了,使药物性味、功用、归经、主治及十剂所属,一览无余,颇切实用。后附七十七味药物之别名、俗名,对临床运用大有裨益,惜载药数太少。有同治五年(1866)刻本。一九八二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同耿世珍之《

  • 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发挥

    《作者:滑寿针灸学著作。全书共3卷,元代滑寿撰。滑寿(十四世纪),字伯仁,号樱宁生,祖籍为河南人,后徙居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县)。古代有十二条正经,虽也提到督脉与任脉,但与十四经的关系,并未明言。滑寿则强调全身除十二条正经各有穴位,遍布全身外,而督脉、任脉是“苞乎腹背,有专穴;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所以二脉应与十二经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因而著成《十四经发挥》。本书分成三卷,前二卷是以同时代之忽泰必列所著之《金兰循经》为基础,上卷论述手足各经脉的循行路线,名之为“手足阴阳流注”;卷中则以十二条正经、督脉、任脉的顺序以歌诀形式论述各穴

  • 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经

    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经

    《作者:佚名《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原为《洞真玉清隐书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卷分三篇。第一《高上玉清刻石隐铭内文》。内载符文一百七十字,皆为鬼神之隐名秘讳。据称太平道君以此隐文刻于酆都山鬼神宫室,学者依法书写佩带此隐文,可以制鬼检神。第二《高上灭魔杀鬼上法》。内载「杀鬼玉文」(咒语)五条,据称乃高上玉帝授与五位杀鬼都吏。学者依法思神唸咒,书写玉文,可以制御万魔,剪灭群凶。第三《高上九天驱除邪精神慧上法》。内载两条咒诀,一名「九天玉帝神咒」,一名「玉帝咒鬼卫灵上法」

  • 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

    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

    《作者:佚名《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原为《洞真玉清隐书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卷分三篇,其一为《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又名《高玄真经》。内载五言诗一首,骈文一篇。其中隐含仙真魔鬼之名讳。据称学者修诵《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先诵此诗文一遍,可以招仙灭魔,通理幽关。其二为《大洞消魔神慧内祝隐文》。内载三十九条思神口诀,学者诵读《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时,依此诀思神唸咒,可以解结散怨,招仙灭魔。其三为《九天玉清紫文丹章绿字隐文》,内载符文一百二十字,学者诵习

  • 上清黄书过度仪

    上清黄书过度仪

    《作者:佚名《上清黄书过度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早期天师道经典。《宋史‧艺文志》着录《黄书过度仪》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容与《洞真黄书》近似,言修行黄赤之道。但该书以讲述理法为主,本书则讲述行道时过灾度厄之仪法。书称黄赤之道为「黄书契令大度之法」,亦称「天地大度之法」或「八生大度之法」。凡入道之人,年过二十者,皆须受此过度仪法。其行法仪次颇为繁杂,有入靖、思神、思炁、行炁、自导、布九宫、释天罗、越地网、婴儿回等二十法。其行文亦颇隐晦。如第十三条「解手八生」,解释「八生」之意为戏龙虎、转关、

  • 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

    《作者:傅仁宇《审视瑶函》系眼科书。6卷。又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审视瑶函》。明·傅仁宇(字允科)撰,由其子傅国栋(字维藩)刊于1644年(崇祯17年)。卷首介绍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及前人医案23则; 卷一为总论,叙述五轮八廓所属论、目为至宝论、钩割针烙宜戒慎论、内外二障论等;卷2论病因病机,内容录自《原机启微》;卷3~6介绍眼病症侯,述其证因治法,兼论小儿目疾,眼科针灸等。此书将眼病分为19类、108症,收载三百余眼病方,论前附有歌括,便于记诵。书中又介绍金针拨障术,钩、割、针、烙、点、洗、敷、吹等眼病外治法以及用药宜忌。书中又绘图说明多种外

  • 慎疾刍言

    慎疾刍言

    《作者:徐大椿又名《医砭》。医论。清徐大椿撰。一卷。大椿有《医学源流论》已著录。为指出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而作,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凡分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阴证、老人、妇女、小儿、外科、治法、制剂、煎药服药法、延医、秘方、诡诞、宗传诸篇,对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的区别、外科病证治法等简要论述,倡导因病施治。议论中肯,颇多临证体验。有《徐氏医书》诸种本,道光十八年(1838)蔡氏涵虚阁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二十余种本。

  • 食鉴本草

    食鉴本草

    《作者:宁原食疗著作。2卷。清·宁原撰。李时珍评曰: 《食鉴本草》, 嘉靖时京口宁原所编。取可食之物, 略载数语, 无所发明。

  •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

    《作者:佚名《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洞真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文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无上秘要》卷四五亦全录其文。此书内载「玉清智慧戒」(又称观身戒),包括下元戒品一百八十条,中元戒品二百十六条,上元戒品三百条,共计戒律六百九十六条。据称此戒乃太上高圣道君授元始天王,元始天王又传授太微天帝、太极高仙,道学之士皆应尊奉戒文。

  •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作者:佚名《上清高上龟山玄箓》,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载真文、符箓数种,言书符伏魔之法。其内容文字大致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第二卷相同,但真文、符图稍有差异。盖系同一经典之不同版本。

  •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

    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

    《作者:佚名《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原为《洞真玉清隐书经》中一篇,后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符咒灭魔之法。内载北帝大魔王及八方魔王隐讳、「玉清金玄百神内咒隐文」一条、「消魔智慧咒隐文」八条、「隐书金玄内文」(符文八枚)。据称道士存呼以上魔王隐讳,诵唸咒诀,佩带符文,可以制伏诸魔。

猜你喜欢的书

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文选

记述拿破仑执政前军事活动和对若干军事著作评论观点的文集。主要内容是拿破仑在晚年被囚禁时口述的笔录。由后人收集、编辑成书。中译本据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56年俄文版翻译,俄文本译自法文原版。原书为1卷本。中译本分上下两卷,共6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于1982年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译者陈太先,校者胡平。拿破仑一世(Napoleon Ⅰ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统帅,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国皇帝。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少年时即入军事学校。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成为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极少数军官之一。在镇压王党叛乱时表现果敢,取得重要兵权。后统兵作战,指挥了一系列战争,功绩卓著,威望日隆,成为法国的执政和皇帝。1814年兵败退位,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恢复短期统治,又失败,再次退位。1821年死于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本书详细记述了拿破仑所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斗、1796—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他对交战国开展的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等等;收录了他对若米尼等人军事专著所作的几十条评论和批语。这些回忆录和评论、批语,体现了拿破仑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反映了他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是研究拿破仑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尉缭子

尉缭子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29篇,并注“六国时”三字,另著录兵形势家有《尉缭》31篇。今本共5卷24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武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尉缭子》将战争分为“挟义而战”的义战与“争私结怨”的非义战两种,赞成“诛暴乱、禁不义也”之义战,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之非义战,指出杀害无辜,滥施武力是强盗的行径。认为将帅应有良好的品德,“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盖,寒不重裘,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战威》篇)“凡将,理官也”,应“不私于一人”(《将理》篇),公正地处置各种事情。指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兵谈》篇)是将帅应具有的素质,而“心狂”、“耳聋”、“目盲”则是为将者的弊病,应加以避免。主张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战威》篇),认为只有“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重刑令》篇),才能使军队“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制谈》篇)。《尉缭子》的武德思想是以“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是反对“卜筮”、“祷词”等迷信做法而重视人的因素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此书集先秦法兵家之大成,被后人称誉为“不在孙武之下”的兵书名著,在军人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产论

产论

产科著作。一名《子玄子产论》。4卷。日本贺川玄悦(子玄)撰。成书于日本明和二年(1765年)。卷1孕育;卷2占房;卷3已娩;卷4产椅、镇带论。全书共收51条论述、74条治则、13条治术,概述妇女胎前产后诸疾的病因证治,以及难产的处理方法。于“产椅、镇带论”中着重批评日本妇女妊娠5月以带束腹,及产后于产椅跪坐7日等不利胎儿发育和妇女产后养息的陋俗旧法。末附作者临证治验48则。现有日本明和二年(1765年)平安济世馆刻本。

劝戒图说

劝戒图说

《劝戒图说》,四卷。明邹迪光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书林安正堂刻本。半页13行,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左文右图,有版画200幅。版框20.5cm×13.5cm。4册1函。首冠万历癸巳(二十一年,1593年)邹迪光自序。从自序中可知,此书是作者为官期间编撰的,选用了民间喜闻乐见的图绘,配以文字,编辑刊印。该书有版画200幅,图文并茂,是面向广大百姓的普及性读物。主要故事情节均为主人公行善而得到好报。成书的目的在于评断民间讼事并劝戒百姓要以善心对待人与事,在封建社会制度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卷四末有书牌,上刊“万历岁次甲午孟冬月书林安正堂刘双松梓”。此书最早的刻本为万历十七年(1589年)邹迪光的自刻本。此本为翻刻本,古代公私目录均不见著录。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此一部。

冷庐杂识

冷庐杂识

笔记。近代陆以湉著。八卷。全书系据作者读书所得以及日常见闻随手记录而成,内容以清代学者文士的学术、文艺撰述成就、言行事迹为多,对他们的师承交游关系、学术源流等的记载,可以作人物传记的补充史料。对清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与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书画以及医药、地理等的考证、评述,也颇有参考价值。所录诗词楹联乃至印文、砚铭、箴言等,“亦清逸警炼”,“虽品格各殊,而皆可供人玩味”(崔凡芝《点校说明》)。所记清代著名文人有方苞、吴伟业、金农、胡天游、黄任、阮元、郭麐、陈文述、舒位、姚莹等。前有咸丰六年(1856)自序。有咸丰六年初刻本,附续编二篇,另有《笔记小说大观》本、《清代笔记丛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乌程庞氏刊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经法眼注疏

金刚经法眼注疏,二卷,清性起述。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