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青囊全集秘旨

    青囊全集秘旨

    《作者:黄廷爵外伤科著作。清黄廷爵撰。二卷。廷爵字虎臣,今湖南长沙人。因世间所传外、伤科方术者虽多,但指明穴络,确定方位者甚少,乃将家藏秘方汇为一册,成书于光绪十二年 (1886)。全书约二万四千字。内载针刀灸法,以按穴络而分部位。卷上,首为药性赋。以辨药之性味,明主治; 次为各种图说及以伤科为主之方百十余首。卷下,论述疔证为主。首为总论,述疔证的治疗原则及禁忌; 次则分述各种疔证的治法及手指各分属脏腑; 继则膏、丹、丸、散汤头歌,歌下列药味及加减。全书对外、伤科病症论述颇详,从辨症到治疗较为全面,既有图像,又有歌诀,对病因病机也有阐述。其论简赅精确

  • 外科备要

    外科备要

    《作者:佚名 外科著作。又名《外科证治方药备要》。4卷。清易凤翥(丹山)编辑。易凤翥生平不详。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书中列外科疾病为35部,分别阐述近300种疾病的脉候、症状、病位、经脉所属及其引经药物;并将医方、治法分为托里、补养、洗溻、吹药、敷贴、麻药、膏药、丹药、生肌散、金疮药、灸法、针法、验方等13类。全书详述经脉辨证,治疗用药内外并重,述证简明。现存易氏家藏原刻本。

  • 入药镜注

    入药镜注

    《作者:傅金铨《入药镜注》为清代傅金铨所著,是对道教内丹经典《入药镜》的阐释之作。《入药镜》全文 246 字,以三言韵语形式,托言设喻,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采药炼丹过程及火候。傅金铨的《入药镜注》运用其深厚的丹道知识,结合传统易学、中医理论等,对《入药镜》中先天炁、后天炁、火候、药物等内丹修炼的关键概念和方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隐晦的内丹术语和修炼要诀,揭示内丹修炼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 枕藏外科

    枕藏外科

    《作者:佚名《枕藏外科》作者佚名,成书时间约为明末清初。书分“诸症”和“必用诸方”。“诸症”绘八十形图,每图一至多症不等,标示病症名称、部位,偶及性状,图后附文论其病因、病机、传变、治法、禁忌、方药、预后。图直观,文精审,相得益彰。“必用诸方”录九十余方,多汤剂,其次为散、膏、丸、饼、药酒方,方水煎,或酒、姜汤送服,外用方以敷、洗浴为主。本次整理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胡瑔刻本为底本。【图片见PDF版】

  • 疡科捷径

    疡科捷径

    《作者:时世瑞外科著作。清时世瑞撰。三卷。世瑞字静山,道光间外科名医,亦善治内科,经验丰富,理论精湛。时氏鉴于外科著作虽多,或详而过繁,或简而过略,乃“选集诸篇,撮取要领,汇成一书,署曰 ‘捷径’,取其便于诵习云尔”,撰成于道光十一年(1831)。上卷为疡科总论,首以十篇歌诀论述痈疡的病源、辨证、治法及预后,而后记述头、面、项、背、腰、眼、鼻、耳、口、唇、齿部常见痈疽疔疮。中卷为舌、喉、胸、乳、腹、腋、肋、内 (脏腑)、肩、臑、臂、臀、股、膝、胫、足部外科诸疾,并附有十二经起止图与正面和背面疮疡全图。下卷为外科杂证如癣、丹毒、蛇咬、河豚鱼及砒霜中毒

  • 外科医镜

    外科医镜

    《作者:张正外科著作。清张正辑。一卷。正字贞庵,号药樵,嵊县(今属浙江)人。先习儒,因其母患臀疽久治不愈,遂习疡医。“采摭前贤之精义,考验心得之无微”,念其“以儒习医,析理若镜”,故称。书中对一般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证治均予论述,然缺乏辑者临证见解。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外科选要

    外科选要

    《作者:唐黉外科著作。2卷。清唐黉(芹洲)辑。刊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此书系以《外科正宗》、《外科大成》、《疡医准绳》诸书摘录而成,其中又以选录《外科正宗》内容为多。全书具有简要之特色,唐氏认为初学外科者宜于先读,以为阶梯,进之则可以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现有初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

    《作者:佚名《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是道教全真派日常修持的重要经典,也是道士每日早晚必修的功课仪范。全书分为《早坛功课经》与《晚坛功课经》两部分,内容汇集了道教核心经典、仙真宝诰、咒诀偈赞等,如《清静经》《心印妙经》《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及诸天尊圣号,旨在通过持诵经诰、礼拜仙真、澄心静虑等方式修持身心,培养道性。 该经不仅是道士日常修行、持戒炼心的法门,也被视为沟通人神、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其内容融合了道教哲学思想、养生智慧与宗教仪轨,体现了道教“性命双修”的宗旨,强调清静无为、积功累德。作为道教斋醮

  • 外科证治秘要

    外科证治秘要

    《作者:王泰林本书一卷,系清末无锡名医王旭高先生所著,内容概括了中医外科临床辨证论治常法,言简意赅,叙证扼要,用方平妥,故能由博返约,要言不烦,实为中医外科入门之书。该书虽文字简略,原为先生课徒之书,但对初期临证者确有帮助,因临床病证千头万绪,方剂药物繁复不一,初临病人,未免茫然。若能辨证得其要领,论治明其常法,则临床施治便有方向可循,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开辟门径。

  • 外科心法

    外科心法

    《作者:薛己外科著作。明薛己撰。七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薛氏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是书在广集诸家医论基础上,于嘉靖七年(1528)撰成。卷一至卷二集各家外科医论。卷三至卷六为治疗外科诸证医案,及外科针灸之法。卷七为各卷所用方药,并附验方。薛氏博采各家医论,不拘泥于成方、成法,有独到见解。书中所载医案,条分缕析,辨证准确,方药允当。有明嘉靖七年(1528)新书堂刻本,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贻经堂镌本(附外科选要)。

  •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作者:汪机痘疹专著。明汪机(石山)辑。刊于嘉靖十年(1531年)。此书系辑录钱乙、陈文中、魏直等医家有关痘疹论述,参以己见编成。于痘疹学术理论尤推崇魏氏。全书包括痘辨、痘图、痘方3部分。阐述痘疹病因、预防与饮食起居宜忌、痘疹与伤寒异同、痘症轻重顺逆、不治之证等。并论述痘疮初出、出迟、不出、痘出未透、痘出太盛、陷伏倒靥、痘疮变黑证治及诸兼变证治,并述及治痘药味品性制法;书中绘有痘疹各阶段形态图16幅,选录方剂150余首。论治用温里法,或用攻里法,皆随证变通,不拘旧说。现存《汪石山医书八种》本。

  • 痘疹生民切要

    痘疹生民切要

    《作者:喻昌中医,儿科,清代喻昌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卷上列痘疹预防调理,治法二十八条,辨汗下两说,春冬寒盛、夏秋热盛用药准绳等;卷下列辨气血两虚,火攻法,以及小儿麻疹等证治。

  • 片玉痘疹

    片玉痘疹

    《作者:万全又名 《万氏秘传片玉痘疹》。儿科著作。明万全撰。十三卷。全有 《育婴秘诀》 已著录。是书乃万氏总结家传及个人治疗痘疹经验,辑成,约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卷一痘疹碎金赋,卷二痘疹始终歌方,卷三痘疹始终验方,卷四痘疹始终歌方,卷五痘疹总论方略,卷六至卷十二分别为发热、见形、起发、成实、收厌、落痂、余毒等症治。卷十三痘疹骨髓赋、痳疹西江月,末附症治方略。每证先有歌括概言其要,中有简要说明,末附治疗方药。内容丰富,辨证较详,多有祖传痘疹经验及有效方药,颇为实用。有清康熙二年 (1663) 刻本,五十一年 (1712) 视履斋刻本,雍正二年 (1724)

  • 痘疹心法

    痘疹心法

    《作者:万全痘疹专著。又名《痘疹世医心法》。23卷。明万全 (密斋)撰。刊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卷首载《痘疹碎金赋》 2篇。次论痘症病因、脏腑经脉见症、部位形色疏密、轻重顺逆、虚实荣枯、兼症与治则、饮食宜忌、常用药物药性与修制法。并摘录前贤有关痘疹论述。其论治法按痘症不同阶段,分发热证治、出见证治、起发证治、成实证治、收靥证治、落痂证治、痘后余毒证治等类。次述疹毒证治、妇女痘疹证治。书中收治痘疹方近150首。另收录作者若干医案,并用歌诀予以概括说明。全书内容详备,立论以临床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痘疮

  • 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

    《作者:程国彭又名《华佗外科十法》。外科著作。清程国彭撰。一卷。国彭有《医学心悟》已著录。是书成于雍正十年(1732)。分别叙述外科十种治疗方法:第一,内消法;第二,艾灸法;第三,神火照法;第四,刀针砭石法;第五,围药法;第六,开口消脓法;第七,收口法;第八,敷药总论;第九,复论五善七恶;第十,将息法。后有外科治症方药百一十余首,并附论症名法治篇。选方多为外科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其间亦杂有宗教咒语等内容。有雍正十一年书粟轩刻本,抄本,见载于六卷本《医学心悟》。

  • 痘疹精详

    痘疹精详

    《作者:周冠儿科著作。清周冠撰。十卷。冠字甄陶,来水(今安徽来安)人,清代医家。周氏认为《痘疹心法》和《种痘新论》二书系发挥《活幼心法》而成。或失之详,或失之精,均有未尽之处,遂取二书合参,并博采诸书,参以己见而撰是书。后,其胞弟冕南加以补辑,而刊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卷一,总目;卷二,初热证治; 卷三,见点症治; 卷四,起胀症治; 卷五,灌浆症治;卷六,结痂症治;卷七,痘后症治;卷八,妇女症治;卷九,麻前症治;卷十,麻后症治。书中多以歌诀,概括其证治大法,附注以疏明其意,颇便初学。有乾隆五十九年刊本,嘉庆十年(1805)让三堂新刊本等。

  •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作者:郭霭春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本书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利用善本20余种,引用元代以前重要医籍60种以上,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全书共出校语2450处;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全书共加注文3180条;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此书出版后,一直被视为现代人研习《素问》最权威的通用标准版本。

  • 痘科辑要

    痘科辑要

    《作者:文起痘疹专著。6卷。清文起(梦弼)辑于嘉庆六年 (1801年)。此书汲取《痘疹定论》、《活幼心书》、《种痘新书》之精华,并博采诸家之长以汇辑成书。首论痘源、气血、虚实寒热、避气禁忌、种痘等内容,强调痘以血气为主,不可妄用解毒之药。次列述初热、见点、起胀、灌浆、结痂、痘后余毒等不同时期之痘疹,每一时期又详列顺、逆、险证治,并介绍痘疮各种兼变杂症及治疗,异痘证治与水痘、赤痘之鉴别。后选收痘科诸方230余首。并有续集补充前所不足。末卷为 《麻科辑要》,专论麻疹证治。现存道光间 (1821~1850年) 刻本。其中道光九年 (1829年)刻本,附刻庄在田著

  • 疹科类编

    疹科类编

    《作者:武之望麻疹专著。又名 《疹科枢要》。明武之望(叔卿)撰。刊于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此书以 《保赤全书》为蓝本,参考诸家有关方论,结合作者个人经验编纂而成。全书分医论、治方两大部分。医论系该书之正文,分为总论、发热、见形、出疹,并分述麻疹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原则。附录之治方,共收载方剂148首。此书详于疹科辨证及兼症证治,选方较为精审。全书论述简要,内容丰富。现存清康熙五十年 (1716年)刻本等数种刊本。

  • 紫微斗数全书

    紫微斗数全书

    《作者:陈抟四卷,托名宋初陈抟(希夷先生)著。中国古代命理术数。它以紫微星系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命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紫微斗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人出生时的星曜组合、宫位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涵盖事业、财运、感情、健康等诸多方面。其星曜系统丰富繁杂,不同星曜各具特性,相互交织产生千变万化的解读。每个宫位也有特定象征意义,彼此关联形成命运图谱。 这部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命理学提供了详实资料,展现了古人对命运探索的智慧结晶,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对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命理爱好者将

  • 中国儿科医鉴

    中国儿科医鉴

    《作者:大塚敬节儿科著作。日本大塚敬节撰。刊于1926年。共列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耳下腺炎、小儿赤痢(附疫痢)、佝偻病、夜惊症(附夜啼症)、脑膜炎、夜尿症、腺病(附肺门淋巴腺结核)等12种病证,内容侧重于介绍病因、症候和疗法。此书收入《皇汉医学丛书》。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

  • 原瘄要论

    原瘄要论

    《作者:佚名麻疹专著。一卷。清嘉庆年间袁氏(佚名)撰。刊于1828年。本书简要论述麻疹(即瘄)的诊断、治疗及合并症的防治等。并附虞氏麻疹治法一文。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周易今注今译

    周易今注今译

    《作者:王云五《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被许多学者认定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本今注今译一书,由我国著名出版教育家王云五先生主编,由国学大师南怀瑾、易学大师徐芹庭为注译,出版至今深得学界赞誉,再版二十余次。全书体例为原文、今注、今译、今释依序排列,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是国学典籍的优良读本。王先生编今注今译,所望读者能借由本书的启发,对周易全书寻言观象,而极深研精,领会周易全书之奥旨,弘扬中华文化,领略文字之美。

  • 痘疹济世真诠

    痘疹济世真诠

    《作者:佚名清代陈宏晓撰,儿科。初集列调治论、虚实寒热辨论、痘出五脏形证歌、面部吉凶论、辨痘之伏陷等论述痘疹诊治;二集列脉要及治痘医案十六例等;三集为麻科,载脏腑论、形色论、麻疹正治论及医案二十例等。末附痘科方六十一首,酒芪内托散等麻科方二十五首。

  • 麻疹专论

    麻疹专论

    《作者:李聪甫麻疹专著。全书4章。李聪甫著。此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兼采西医论说,将麻疹分为前驱、发疹、落屑3期叙述。全书分病源、症状、诊断、护理、预防及类症等15节,列举48首方剂,选录病案8例。1940年由唤民书局出版,195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予以再版。

猜你喜欢的书

百夷传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采芹录

采芹录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

元李道谦编。道教全真道经书。十卷。一名《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据篇首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遇真仙于终南山甘河镇,饮以神水,付以真诀,从此尽断尘缘,弃家修道。本书因此得名。书中录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给全真道五祖七真的诏书,收集了全真道祖师及弟子与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碑记,存录全真道的宫观碑铭等,系关于全真道的诏书、碑志汇集。是研究全真道派史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道教史者所重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庐山集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儿童中国史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正仇满论

正仇满论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