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作者:佚名八洞仙祖合注,收入重刊道藏辑要。

  • 叶氏医案存真

    叶氏医案存真

    《作者:叶桂内科学著作。3卷。清·叶桂撰。本书系叶桂元孙叶万青将家藏先祖叶桂医方验案及《天元医案》所收录的叶桂医案合并刊出。全书以治疗内伤虚劳疾患医案为多,不再细分同类,每案辨证有据、立方遣药精确。后经周学海整理点评及分门别类,更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收入《周氏医学丛书》。本书末还附有马元仪《印机本》1卷及其它医家医案数则。现存道光三年(1823)活字本、民国年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及1936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周学海评点本等版本。

  • 李中梓医案

    李中梓医案

    《作者:李中梓又名《里中医案》。医案。明李中梓撰。一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此系其门诊医案,初未刊行,后由李延昰收入《脉诀汇辨》刊行。不分门类,共收载临证医案五十余则,多为内科杂病之疑难证治脉案。叙案清晰,始末详明。李氏精通脉诊,以脉参证,辨治精细灵活。收载医案虽然不多,其学术思想从中亦有体现。有康熙五年(1666)李氏自刊 《脉诀汇辨》 本,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 薛案辨疏

    薛案辨疏

    《作者:薛己医案。明薛己撰。钱临疏。二卷。原案成书于嘉靖八年(1529),注疏年代未详。按病证分为元气亏损、内伤外感、饮食劳倦等二十一类,约八万二千余字。以证为题,每证载若干案例,均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简述证候、辨证与治法。其中叙述脾胃肝肾亏损的证治颇多。确有独创之处。钱氏疏文,结合薛氏辨治要点,进一步阐明辨证之理,分析理法方药,并详析案中对方药记载不详者,有助于对正文的理解。对薛氏学术思想有所阐发,便于临证研究参考。有乾隆间刻本,民国七年(1918)绍兴药学报社《国医百家》铅印本。

  •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

    《作者:王士雄原名《回春录》。医案。清王士雄撰。周鑅辑录。二卷。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同郡周字光远,搜集王氏自道光四年(1824)至二十三年临证验案,编辑成帙,于二十三年刊行。书中以年代为序收载外感、内科杂病、妇科等医案近百则,约二万言。其中以内科杂病为多。每案详叙患者里居姓氏、病症病因、脉法方药,溯因求源,辨证精当,论治灵活。叙案详细完整,阐发精辟,析理超卓。于枢机气化,升降出入,独具只眼。如治伏气诸病,多用轻清流动之品助其升降,疗温热多以凉润清解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故后人评隲“用药多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是书为有实用价值的医案著作

  • 王氏医案续编

    王氏医案续编

    《作者:王士雄原名《仁术志》。医案。清王士雄撰,张鸿辑。八卷。士雄有《温热经纬》 已著录。鸿字柳吟。收集道光二十年 (1844) 至三十年间王氏临证验案,并于道光三十年编辑成书。此书仿《王氏医案》体例,以年代为序,列载各科临证治案,其中以外感证治为多,补充了前书之不足。叙案繁简不一,或简叙证治,或议病论证,或论诊法,解析方药。辨证精细,施治灵活,临证经验丰富。有《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道光间刊本,咸丰十一年 (1861) 吟香书屋刊本。

  • 王氏医案三编

    王氏医案三编

    《作者:王士雄 医案。清王士雄撰,徐亚枝辑。三卷。士雄有 《温热经纬》 已著录。亚枝继《王氏医案》及《王氏医案续编》之后,续采自咸丰元年至四年王氏临证验案,仍仿编年体例编辑成帙,于咸丰四年 (1854) 刊行。收载王氏诊治各科病证治案凡一百四十则。其中亦有连续复诊详案,有利于了解辨证施治全过程,研究其学术思想。有咸丰四年刻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 本。

  • 慎五堂治验录

    慎五堂治验录

    《作者:钱艺医案,本书前十卷为钱艺所著,后四卷则为钱艺后人续编。书中收录了钱氏及其后人自光绪元年(188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三十余年间记录的医案、医话共529则。全书不分门类,随诊随录,基本按年代时间排列。从书中收录的医案看,大多数医案属内科病案,其中又以时疫外感病为主,也有不少妇科、儿科、外科案例。许多医案记录十分详细,记叙了整个疾病的发病演变和治疗过程,并且对误治、变症都有所分析,这对指导后学有积极意义。从第十一卷起,同时记录多则医话,是作者对所诊治医案的见解阐述,以及对当时医学界某些时弊的看法。由于历史的原因,书中也有一些迷信的地方,如用

  • 古今医案按选

    古今医案按选

    《作者:王士雄医案。清俞震辑,王士雄选。四卷。震有《古今医案按》已著录。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士雄认为“俞氏所辑,虽不如续案之网罗繁富,而所附近案暨按语颇可补魏氏之未逮”,遂选其优善者,分类编辑,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载案按病证分为八十六门,多为内科杂病验案。每案依原貌录出,仍附俞氏按语,后附王氏评按。王按以简捷语言阐明案中辨证之理,或评论方药,指出其精华与不足。咸丰五年,杨照藜又加评语,逐案评析,周详细致。足资临证参考。有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齐氏医案

    齐氏医案

    《作者:齐秉慧医案。清齐有堂撰。六卷。有堂名秉慧,以字行 。戎州 (今四川宜宾市) 人。幼时学儒,体弱多病,弱冠因家道中落而经商。后自学成医。素喜积累验案,并结合医理钻研。晚年集一生之临证经验,于嘉庆十一年(1806)撰成本书,时年七十岁。全书约十二万言。首论临证必读、切脉须知、杜执病困医之弊、医门十劝、杂志俚言等,提倡医德。卷一卷二详释六经,力主分经治病,罗列伤寒、温病证治于后。卷三至卷五首载先天后天图说,次叙内伤杂病证治。卷六载妇科、儿科及瘟痧证治。末附绪言和病家十戒。每类证治后附若干治验,详析病因、病证、理法方药。门分类别,叙述条达。书

  • 松心医案笔记

    松心医案笔记

    《作者:缪遵义医案,清·缪遵义著,一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本书载述了半术丸、菟丝煎、千金散、伏龙肝饮等治验案四十则,涉及内、外、妇、儿等临证各科。其中多为缪氏诊治疑难杂证之经验。虽卷帙不多,但论证透彻,内伤外感辨别清晰,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现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抄本。

  • 王九峰医案两种

    王九峰医案两种

    《作者:王之政①系以民国时期医家朱方依据邗江徐荫庭、入门弟子蒋宝素所录九峰医案复抄本为底本校注而成。原书恭楷笔录,字迹工整,然鲁鱼亥豕,差错衍缺,亦所在不少。按底本将内容分为正卷一、副卷一、副卷二计三部分。副卷二中附有“补遗”和“集方”。为存原貌,校注者对全书内容归类及先后次序未作变动。就书中 医案内容看,比以往任何付梓面世的王氏医案类书更丰富、更广阔。 综观王氏医案,其病机分析,深入浅出,遵经发微,脉络清晰;针对病情,一语中的;其证治方药,善用脏腑五行生克制化之机、阴阳交感相错互根互用之理,注重扶正补肾、培运中土之法,把握养生保精、怡情悦性

  • 贯唯集

    贯唯集

    《作者:佚名《贯唯集》一名《通意子医案》,作者号璇玑洞主通意子,不载姓名,生于公元1825年,卒年不详。行医五十年以上,师承有自。《贯唯集》共载医案247则(复诊除外),包括内、妇、儿、眼等科共32个病种,均为“业经见效者”(自序),由其门人辈笔录汇集而成。

  •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作者:佚名医案,辑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三册。本书首册为《叶氏医案》,载录春温、夏暑、冬温、疟疾、痢疾、泄泻、痰饮、喘咳、肿胀、水气、黄疸、痘症、痈疡、痔漏等案,共计三百七十八则;次册为《曹氏医案》,载录曹仁伯胃脘痛、胁痛、久痢、噎膈、痿症、小肠气、乳痛及外感温邪、风湿等各类治案七十则;后册为《何氏医案》,载录何元长经治中风、肝风、呕吐、吐血、虚劳、胸痹、泻痢、便血、遗精、淋浊、肿胀、黄疸、哮喘、痹症、痞块、不寐、三消、痫症、晕眩、头痛等各科病案共计三百零三则。本书反映了清代三位杰出医家的精湛医技和不同治疗风格,可师可法。

  • 徐养恬方案

    徐养恬方案

    《作者:徐养恬《徐养恬方案》为清代徐养恬所著。系徐氏临诊处方实录。所列案例,多系一诊一方,标明复诊者较少。方前记述病名症状、病因病机、辨证治法,详略不同。详者诸项周备,略者仅数字而已。各案文辞质朴,叙述简约,不着粉饰;却喜论病挈要。辨证准切,处方循法,遣药精当,内蕴医理深邃,荷载经验丰厚。

  • 汪艺香先生医案

    汪艺香先生医案

    《作者:汪艺香《汪艺香先生医案》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间,由黄卓人、黄绍宗、黄蕴华等人搜罗所得手抄而成,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孤本。本书共四卷,记录了艺香先生所诊医案,不分病种,多无标题,论病以时症温病、疟痢之疾为主,兼及妇、儿。医案透彻详明,论病切中肯綮,用药灵通活变,每定一方载明经典著述,且常于汤方中合用丸散为引导,独具匠心,自成一家。

  • 临诊医案

    临诊医案

    《作者:佚名《临诊医案》中所记医案,收集的是上海及临近地区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著名医家的医案,实属宝贵。内容广泛,记录真实。医案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内、外、儿、妇各科。本书医案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具有原始记录的特征,无加工修饰的痕迹。有的医案仅有一次诊治,有的具有多次诊治,均如实记载治疗过程。如钱老荣一案,受惊奔走,哮喘,以三拗汤合旋覆代赭苏子降气法。次诊开出方药,方后记录“此方未服,适痰壅气升而亡”。这说明医案是记录者留作自己总结经验所用,并非加工后供人阅读,因而具有明显的真实性,极具价值所在。医案完整,再现全貌。书中有多个疗程很长

  • 临症经应录

    临症经应录

    《作者:刘金方医案,分四卷,卷一为“六气杂感门”,卷二为“七情内伤门”,卷三为“妇女杂病门”,卷四为“幼童痘疹门”,合计收载137个病例。刘氏善以古方加减,因人随证施治,颇具灵机。所附《晰微补化全书》为论痧胀之专书,对痧胀之命名、诊断辨证、治法方药、药食宜忌等皆有论述,列汤丸六十四方,医案八十余则,倡“痧有实无虚”之说。

  • 王仲奇医案

    王仲奇医案

    《作者:王仲奇近代新安医学代表人物王仲奇的临床诊疗经验汇编。王仲奇(1881—1945)出身安徽歙县四世中医世家,22岁行医乡里,1923年迁居上海后以精湛医术闻名沪上,被《海上名人传》列为近代名医。其学术思想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气血调和,善从督脉、任脉等经络循行阐释病机,如将耳聋归因于“肾脏精气亏损,督脉精血不充”,诊疗时强调“酌盈济虚,辅偏救弊”的平衡理念。该书系统收录其1920—1945年间诊治的700余例病案,涵盖内科杂症(如湿温病、肝郁胃弱)、妇科(月经不调、产后病)及疑难病症,其中65例湿温病诊治经验尤为突出。

  • 李冠仙医案

    李冠仙医案

    《作者:李冠仙医案,清代李文荣撰,约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不分卷。全书共辑内、妇、外等科病症验案二十七类,每类皆以典型案例冠其首,后列数案以相发明,并置按语穿插其中。辨证用药颇具独特之处,惟文词稍冗。

  • 沈菊人医案

    沈菊人医案

    《作者:沈菊人《沈菊人医案》,清·沈菊人撰。分上下两卷。上卷列病症35门,下卷列病症22门,共收医案481例。

  • 退庵医案

    退庵医案

    《作者:凌淦清代凌淦撰,李龄寿批注,医案。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本书共载医案五十二则,包括风疹、咯血、咳呛多痰i乳泣、经事、感冒、痫证等病证。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 旌孝堂医案

    旌孝堂医案

    《作者:赵履鳌医案,清赵履鳌撰,《旌孝堂医案》记载医案近二百。常先论病机,次述脉证,立法处方有当。所载医案包含内、外、妇、伤、五官等多种疾病,从目录上看,涉及四十余种病证。反映出医家学识广博,勤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医疗经验。

  • 江泽之医案

    江泽之医案

    《作者:江泽之清代江泽之著,医案,成书年代未详。原分上下二卷,共272则,涉及病证有54类之多,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外科及五官科。病案中既有外感时病,又有内伤重证,用药繁简不一,剂型丰富多样,基本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江泽之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学术见解。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 王应震要诀

    王应震要诀

    《作者:王应震清王应震著,该书首论四十四字要诀,为王氏临证经验之总结,颇切实用;再列润脾阴汤等五方,亦具新意;后收医案二十三则,擅长补益而重肺脾肾三脏;末附程绍南医案八十七则,理法方药亦颇精当,有一定临床价值。现存清光绪间傅颜庄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的书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

1卷。金孙不二、清沈一柄(太虚)撰。撰年不详。此书先述女子练功戒律9则;次述女子起居调摄、静坐叩齿、肢体导引之法;并述断经妇女之练功方法。对练功之正常效应与注意事项,亦予介绍。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书隐楼藏书》刊本

返生香

返生香

一卷。叶小鸾撰。《惜阴堂汇刻明词》本。有词八十九首。《明词综》卷一一录其词七首。《白雨斋词话》卷三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赵尊岳跋称“《返生香》,一题《疏香阁遗集》。今汰诗赋古文,仅录其词而略缀遗事”(《明词汇刊》)。

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

胡适著。是一部记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写于1930年至1932年间。最初分载于《新月》杂志上,193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6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胡适自传》时,收此书为《自传》之一种。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作者原打算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未果。现在流行的《四十自述》实际上只是他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后到留学之前生活的记述,所记仅为19年间的经历。全书连序幕共六章。序幕为《我的母亲的订婚》,第一章为“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二章为“从拜神到无神”,第三、四章为“上海”,第五章为“我怎样到外国去”。作者以自己生活发展的时间顺序,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幼时在家乡读书的生动而有趣的经历,勾勒了自己从小的思想发展倾向,表现了在上海求学的过程,记述了报考留学生的原因和经过。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隐讳,生动而不枯燥。既写出了自己幼时的聪慧,也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一时误入歧途;既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反映了母亲崇高品格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又写出了母亲的严格。作者并不是以流水帐的方式而是选取有意义的对自己具有影响的人和事来突出传主的生活发展的脉络,结构因而显得严谨,内容也相当集中。作品情感真切,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倾注了深厚的敬仰之情。序幕的安排别具匠心,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诚挚深切的爱,也表明了作者生命生活的起源都应归于母亲,因而俱有深意。全书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

东溪日谈录

东溪日谈录

明周琦撰。琦字廷玺,马平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琦之学出於薛瑄。是编记所心得,分十三类。凡性道谈二卷,理气谈一卷,祭祀谈二卷,学术谈一卷,出处谈一卷,物理谈一卷,经传谈三卷,著述谈一卷,史系谈二卷,儒正谈一卷,文词谈一卷,异端谈一卷,辟异谈一卷。《广西通志》载其著《日谈录》十八卷,又著《儒正篇》论薛河东之学。今考儒正,即此书之第十五卷,非别有《儒正篇》也。前有吕景蒙序,谓书刻於嘉靖丁酉。而此本乃系传写。或其版已佚,后人录存之欤?琦为人以端直谨厚,见重乡里,其书亦一本濂、洛之说。不失醇正。盖河东之学虽或失之拘谨,而笃实近理,故数传之后,尚能恪守师说,不至放言无忌也。

菜根谭

菜根谭

明洪自诚著。是一部以语录体行世、溶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的修身处世之书。因汪信民之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语,名曰菜根谭。内容包括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部分。“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清人三山病夫通理语),可明心,可补过,可进德。故内中诸多精辟词语,早已被名人学者引用,成为封建社会修身处世之铭。在现今日本、东南亚,书中的精华亦被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益。该书坊间多有刻本,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浅释本。

罗摩伽经

罗摩伽经

三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即《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从无上胜长者。至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识事。而内有咒语几则。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