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万氏女科

    万氏女科

    《作者:万全妇产科著作。又名《万氏妇人科》。3卷。明万全(密斋)撰。初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此书分调经、崩漏、胎前、产后4章。卷1为总论及妇科杂病;卷2、3分述胎前产后诸疾,末附保产良方。治疗上主张“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行滞为主”。全书条分缕析,洞悉原委,简而实用。现有《万密斋医学全书》丛书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妇科冰鉴

    妇科冰鉴

    《作者:柴得华妇产科著作。清柴得华撰。八卷。得华字丽东,乾隆间医家。序中记述作者“少年病温,几为医误,于是弃儒业医,酷嗜岐黄家言”,孜孜以求,苦读多年,尤长于妇科。作者深感古代医著“率多论而不详,语而不畅,或存论而遗脉,或有治而无方,使留心斯道者,非失遗珠之恨,即生望洋之叹”,因而编撰本书。依《医宗金鉴》编目体例,凡分十二门。立论悉本内经奥旨,博采先哲精萃,复加探讨,创为一家之言。各门首论病情症状,次详脉法方药,辨证精审,论理透彻,立方遣药,丝丝入扣。读之易于领会,豁然贯通。本书对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及学习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稿本,藏于长

  • 郑氏秘传万金方

    郑氏秘传万金方

    《作者:薛古愚又名《女科万金方》。妇产科著作。宋薛古愚原撰,郑玉峰增辑。一卷。主要论述妇人调经及胎、产诸病及方剂。包括妇人生理、孕育、胎元论、保胎论、气血论、胎前产后脉论、产科歌诀及四物汤、催生太平丸等方剂。后有郑氏增辑八十四方,不立方名,简述主治、药物组成、服法。全书有论、有方,对研究妇、产科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参考价值。有崇祯二年 (1629) 抄本,存北京图书馆。

  • 产后十八论方

    产后十八论方

    《作者:佚名《产后十八论方》是清·道先氏编著的一部妇科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道先氏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全书一卷。本书以产后十八方论为主,条分产后十八种病症加减用药,辨证灵活;后述生化汤以及加味证治,两方各具特色,疗效神验。

  • 秘珍济阴

    秘珍济阴

    《作者:周诒观妇产科著作。清周诒观撰。三卷。诒观字孚若,湖南湘潭人。少习儒,屡试不售,遂志于医,受业于其族高祖。医术渐精,名噪邑里。晚年感妇科之难,爰撰是书。卷一调经、求嗣、胎前门;卷二临产、产后,间附《达生编》之内容;卷三为产后与妇科杂证。分门别类,简要明了。主要病症多以歌诀述之,颇便诵读。是书乃周氏古稀之年所撰,所选方药,多经历验,颇切实用。有道光十年(1830)两酉堂自刊本。

  •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

    《作者:佚名《女丹合编选注》系据光绪丙午年重刊二仙巷藏版贺龙骥氏所编《女丹合编》选注,作者精选其中“壶天性果女丹十则”、“女金丹上下卷”、“樵阳经女丹修练”、“女功炼己还丹图说”、“女丹要言”、“西池集”六篇加以点校注释。《重刊道藏輯要》

  • 彤园二集小儿科

    彤园二集小儿科

    《作者:郑玉坛儿科学著作。4卷。清郑玉坛编辑。《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是书卷一为四诊及小儿推拿、灯火、艾火、拭口断脐、浴儿、脐风胎病、初生杂症、五官风毒诸法; 卷二列惊风、痉病、痫病、神病等10门;卷三列乳子伤寒、伤风感冒、四时瘟疫等10个病证辨治;卷四列霍乱、疟疾、呕吐等10门。全编奉《医宗金鉴·幼科》为主,荟萃诸家幼科精华可相互发明者而折中之,分门别类,辨证立方,庶可收按图索骥之便。

  • 彤园三集妇人科

    彤园三集妇人科

    《作者:郑玉坛妇科学著作。6卷。清郑玉坛编撰。《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是书卷一为妇科总括、调经门、经闭门、崩漏门等10门;卷二为嗣育、种子、受孕、养胎、保胎5门;卷三为妊娠伤寒、妊娠感冒、妊娠中风等14个妊娠病证的辨治;卷四为胎前本病门,列述妊娠期诸病及临月调理等;卷五为生育、催生、产后3门;卷六为乳疾、前阴、瘰疬、头面、足胫5门。全编折中群言,旨归中正,辨证立言,抉摘幽隐,不托空言,多有作者创见。

  • 彤园四集外科

    彤园四集外科

    《作者:郑玉坛外科学著作。6卷。清郑玉坛编撰。《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是书卷一为外科图形脉证,脉误总括、痈疽辩论、治法总括以及灸法、砭法、针法等12门;卷二为颈部、脑后、面部等11个部位的外科病证以及瘰疬门;卷三为胸、乳、腹、腋、肋、背、腰、下阴、后臀、臑肘、臂腕等18个部位的外科病证;卷四为疔疮、杂证、损伤3门及婴儿外科;卷五、卷六为外科医方考,列肿疡、溃疡、肿溃、疡溃、前后应用、去腐7门。全编以《医宗金鉴·外科》为主,汇集诸家之说足以相互彰明者以附之,绘图立说,旨归切要,外以辨其形色部位、十二经络穴道骨度,内以察其脏腑脉息、气血精髓

  • 竹林女科证治

    竹林女科证治

    《作者:佚名亦称《竹林女科》。清·竹林寺僧撰。4卷。卷1为调经,从月经先期至白浊证治,计110余则;卷2为安胎,120余则;卷3为保产,110余则;卷4为求嗣,从求嗣总论至继病,110余则。书内详论女科生殖医学、男性房中求嗣。有光绪十七年(1891年)皖江节署重刻本。

  • 妇人规

    妇人规

    《作者:张景岳妇产科著作。明张介宾撰。二卷。介宾有《类经》 已著录,此为其妇科部分。张氏认为妇人诸病本于男子无异,而其异者,惟经水胎产之属。乃将妇科病证分类论述,于明天启四年(1624)撰成此书。约四万八千字。有妇科总论及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类、子嗣、瘕类、前阴等九类。类下赅病,每病多择取诸家之精要,详述辨证施治之法,后附效验之方,书中分类明晰,辨证清楚,治法井然,多以温补为主,立论多有独到之处,颇为后世医家所重。有明刊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瀛海贾棠刻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后岳峙楼刊本影印精装本

  • 海上大成懒翁集成先天

    海上大成懒翁集成先天

    《作者:黎有晫越南黎有卓著,谢雄峰 校注,《海上大成懒翁集成先天》系越南钞本医书,专论先天水火,即肾中之水火。撰者遵从“命门为一身之主”的基本理论,推崇八味丸、六味丸,立论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书中多引中国历代医学文献,又根据撰者自己的临证经验,正其讹误,逐条辨解,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价值。越南医圣黎有卓的医论集《海上大成懒翁集成先天》对中国明代医学的"肾命学说"进行了继承和发挥。黎有卓对著名医家赵献可医易理论的完善和诠释,使"肾命学说"在越南得以传播和接受。他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论证了"命门"的地位;二是严格辨别了相火和龙雷

  • 薛氏济阴万金书

    薛氏济阴万金书

    《作者:薛古愚《薛氏济阴万金书》作者薛古愚,字将仕,宋代医家,生卒不详,擅长女科。著有《女科万金方》(简称《万金方》)、《女科胎产问答要旨》(三卷)、《产后歌诀治验》、《玉峰郑氏女科秘传》等,均有抄本传世。《薛氏济阴万金书》三卷,是在薛氏《万金方》基础上,由郑敷政编撰。郑字和阳,明代昆山人,郑氏女科传人,得家传薛氏《济阴万金书》更为铨次,而成《薛氏济阴万金书》。全书涉及经、孕、胎、产及妇科杂病,每证后均有治方,且加减详微,“叙证颇详,立方显豁”,文体流畅简练,论理明彻易懂。理法方药贯为一体,对临床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 脚气概论

    脚气概论

    《作者:浅田宗伯《脚气概论》是清代日本浅田惟常撰的一本内科类著作,为《皇汉医学丛书》之一。全书分三十五章,以历验实效专论脚气病证治。首列脚气总论,次述种类、证别、诊治、缓急、变化、摄养,末附妇人脚气之诊断。浅田氏认为脚气证候多端,可分九道论治。脚气既可由伤寒、疟痢、停饮、蛔虫、疥癣所致,亦可由大病产后所并发者。治宜审其本证,先治其急者,继后从容调理。本书还记载了脚气外治法,如针灸、渫洗、砭刺、外敷等,并载录治脚气验方八十三首。

  • 脚气钩要

    脚气钩要

    《作者:今村了庵脚气病专著。2卷。日本今村亮(了庵)撰于文久元年(1861年)。书中论述脚气病病因、证候、诊法、治疗、饮食宜忌及并病等,指出脚气乃水毒为病,可分为内因、外因和并病3种。内因系膏腴过分,酒食越度所致,治宜开泄;外因系冒雨蹈淖,坐卧湿地而致,治宜发表;与诸病并发者,则随证治之。全书载方40首、案例7例,分析治疗脚气常用药物43种。其说多以我国历代医家论述结合个人心得。原收入《皇汉医学丛书》,建国后有排印本。

  • 痢症三字诀

    痢症三字诀

    《作者:唐宗海内科学著作。1卷。清·唐宗海(容川)撰。刊于1884年。本书以三言韵语夹注文的形式论述痢疾。包括病理、辨证及治法、方剂等,内容简明,切于实用。又一种版本附张骥补撰的《痢症三字诀歌括》,以七言歌诀介绍治痢常用方剂17首,并加注以说明其主治、方义。本书现存1935年双流张氏刻本。1935年三星书店石印本。又见于丛书《陈修园医书》 中。并有石印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单行本。

  • 妇科秘书八种

    妇科秘书八种

    《作者:佚名汇集清·陈佳园《妇科秘方》、郑氏《妇科问答》、《张氏妇科》、《妇科秘书》、清·钱少楠《钱氏秘传产科方——试验录》、《产后十八论》、《家传女科经验摘奇》、《毓麟验方》经点校而成的妇产科丛书。较大篇幅论述了女性性医学及房中方药学。尤其是《毓麟验方》,载100首房中方药及冶容秘方。有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 宁坤秘籍

    宁坤秘籍

    《作者:佚名又名《竹林寺女科》。妇产科著作。竹林寺僧撰。三卷。清代刊行。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萧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妇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至清初始有传抄的刊本行世。其后,版本多达三十余种,内容、体例,均有较大出入。《宁坤秘籍》为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上卷载月经病、胎产病、产后病凡九十一症,方七十九首。中卷为产后生化汤论。下卷为经验良方,乃为育嗣而设。是书论述颇简,每症条下寥寥数语,后附方药,所论产后诸病,悉以生化汤为治,加减进退,化裁灵活,足资师法。是书流传较广,影响亦大。有乾隆五十一年 (17

  • 秘传大麻疯方

    秘传大麻疯方

    《作者:佚名方书。清佚名撰,蒋抡元校订。一卷。约二万字左右。首载三十六种大麻疯症神效方,继详论疠风病症、辨验方法、禁治法、不治症及各种治疗方法:如静养、食疗、洗浴、汗、泻等。后有药性简汇及药品炮制和预防麻疯方黑虎丹。对麻疯病之辨证、立法、处方及预防论述较详,皆为经验所得,所用药物除蛇、蝎一类以毒攻毒外,多用大枫子,据病症不同而份量稍殊。为后世治疗麻疯病提供了宝贵经验。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治疟机要

    治疟机要

    《作者:刘裁吾近代医家刘裁吾著,成书于公元1912年。该书主要论述了疟疾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其治疗方法。刘裁吾在书中特别强调了荣卫在疟疾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荣卫是人身之化机,凡百疾病皆系焉,而疟疾尤为显著。他详细分析了荣卫的生始会合、内外出入、阴阳顺逆、道路异同、度数疾徐等方面,并探讨了疟疾与荣卫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 疟痢成法白喉辨证合刻

    疟痢成法白喉辨证合刻

    《作者:王裕庆疟痢、白喉著作。两书均不分卷。清王裕庆(祉庭)撰。约刊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本书为合刻: ①疟痢成法,内收治疟3方、治痢3方。谓疟初症在半表半里,法宜使邪从太阳经出,不可用槟榔、常山截之,鳖甲清之,雄黄、苍术避之。于痢症治疗舍厚朴、木香、槟榔、枳实等破滞之品,选用大黄人煎,巴豆为丸以涤荡之,下后则调和脾胃。②白喉辨证,作者辨驳时医或以白喉色白为寒,或以白喉属疫症为热之偏,主张应审其寒热虚实施治。书中详述辨别寒热之法及相应治疗方药。作者认为白喉虽非疫病,但具传染性,传与不传在于人体正气充实与否。现存清末石印本。

  • 内伤集要

    内伤集要

    《作者:蔡贻绩内科著作。又名《虚损失血集要》。6卷。清蔡贻绩(乃庵)撰。成书于道光二年(1822年)。本书专论内伤虚损、失血病证,其辨治强调审证求因、脉证互参、并引《内经》之文,阐发医理,后载治方100余首。现有初刻本。

  • 痢疾明辨

    痢疾明辨

    《作者:吴士瑛清代吴士瑛著,成书于清咸丰十七年(1857)。本书集吴氏四十年治痢疾的心得,辨六经、列四纲,从痢疾初症到痢疾坏症,以及老人虚痢、休息痢、产后痢、胎前痢、噤口痢,详论古今方法之得失,并附以附有治验诸案,堪称治痢疾的专书。现存版本见于《三三医书》。

  • 医学碎金

    医学碎金

    《作者:周礼四卷,明代医家周礼著。撰于1415年。卷一概述人之孕育胚胎、五脏主五窍、五邪所乱、五劳所伤、五劳之疾等5卷二介绍人身之表里病见、治病举纲论、五脏四时更病、病机十九条等5卷三为五运化生、标本运气歌、五郁之发、五运主病等,卷四为诊脉法、诊四季脉法、七方十剂等内容。

  • 医学答问

    医学答问

    《作者:梁玉瑜 医论。清梁玉瑜撰。四卷。玉瑜字特岩,茂名(今属广东)人。世医出身,曾官新疆太守。撰有《舌鉴辨正》等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撰成此书。卷一首问四诊,以望诊为先,详叙脉诊,如分别七十二脉、七怪脉、相似脉等,对舌诊亦有阐述。次叙十二经脉,详论六经表里,寒热虚实诸病状及辨治大法,逐一辨析,附以成方。卷二至卷三,论述虚劳内伤、血症等证治,及阳火阴火并绝证之别,喉科之要,十二经温凉补泻药味功用等。对历代医家,亦有详论,如指出缪希雍喜用石膏,陈修园持论过偏等。卷四论食物损益,制方用药方法,并采录古方百余首,简便验方二十余首。末为家训秘传和卫生简言。全

猜你喜欢的书

百夷传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采芹录

采芹录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

元李道谦编。道教全真道经书。十卷。一名《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据篇首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遇真仙于终南山甘河镇,饮以神水,付以真诀,从此尽断尘缘,弃家修道。本书因此得名。书中录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给全真道五祖七真的诏书,收集了全真道祖师及弟子与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碑记,存录全真道的宫观碑铭等,系关于全真道的诏书、碑志汇集。是研究全真道派史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道教史者所重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庐山集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儿童中国史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正仇满论

正仇满论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