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

- 姓名:王廷相
- 别名:字子衡,号浚川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河南仪封(今属河南兰考县)人
- 出生日期:1474
- 逝世日期:1544年
- 民族族群:
王廷相(1474—1544年)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属河南兰考县)人。幼有文名,是明代文学上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博学好议论,诗文尚摹拟。弘治十五年(1503)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监察御史、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史、湖广按察史、兵部左右待郎、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廷相正直刚毅,不畏权势。正德初,因反对宦官刘瑾,谪亳州判官,也曾因反对宦官廖鹏被逮下狱。嘉靖中他挺身而出,抨击严嵩弄权,在当时的朝野士大夫中,气节卓然,很有威望。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针对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抑豪”、“稽籍”、“正租”之法。关心社会生产,主张“求贤才”反对“以文取士”的科举制。他对自然科学也很有研究,特别是天文学和音律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有《岁差考》、《玄浑考》、《律尺考》等著作。
在哲学上,他否定佛、道两家“有”生于“空”“无”的说法。他批判王守仁,有似于罗钦顺。对程朱理学,他一方面认为朱熹之学美矣,但又认为博而未真。反对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这也是王廷相的主要贡献之一。针对朱熹的“太极即理”的观点,他提出“太极即气”,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源。他说:“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雅述》上)这个元气,又叫“太虚之气”,是产生万物之本原。作为宇宙之本体,它是无形无象,无生无灭的物质实体。气聚而成万物,气散而为太虚。从气本论出发,他否定“天即理也”的理学思想,认为先有太虚之气而后有天地。“天者,太虚气化之先物也。”(《慎言》)认为“元气”包含有阳阴二气,阴阳之气是一切造化的源泉和关键。先有阴阳之气,后有各种天象。他否定五行说,认为万物皆由气化而成,不必加进五行,五行只是五种材料,“取其养民之义也”。对邵雍的“象数学”提出批判。指出邵雍“牵合附会”。从气化学说出发,他提出先有自然后有社会,先有动物后有人类,先有夫妇后有名教的人类进化思想,富有一定的辨证法精神。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有太虚之气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气化,有气化而后有牝牡,有牝牡而后有夫妇……是故太虚者,性之本始也。天地者,性之先物也。夫妇、父子、君臣,性之后物也。”(《慎言·道体篇》)他还用历史进化的思想,直接批判了复古论,用历史进化的观点承认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在理气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气为理之本”的命题,以批判程朱的“理为气本”的观点。他说:“夫万物之生,气为理之本,理乃气之载,所谓有元气则有动静,有天地则有化育,有父子则有慈孝,有耳目则有聪明是也。”同时,他还提出了“理者气之理”的命题,批判了心学派所谓“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万有不齐。故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世儒专言理一而遗万,偏矣。”(《雅述》)这样,他既同理学派划清了界限,又同心学派划清了界限。最后,他提出“气变而理变”的思想,批判了理学家认为气有变而理不变的思想。在动静问题上,王廷相认为,宇宙并不是“寂然不动”的,而是元气的“生生不息”的过程。整个宇宙万物如同一条大河“往而不返,流而不息”。并提出动静互涵论,认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他反对程朱把“理”视作气化根源的外因论,在张载“动非自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天乘气机,自能运,自能立”。还提出“阴阳相侍”的观点,认为阴阳即元气,是派生万物的两个不相离的对立面。而事物的性质是由阴阳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决定的,“气有偏盛,遂为物主矣”。这是王廷相对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在认识论上,王廷相提出“知者,思与见闻之会而已”,指出认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这是王廷相在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关于认识过程和方法,王廷相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提出“必从格物致知始”(《慎言·潜心篇》)。王廷相所谓“格物致知”,是指从客观事物取得认识,这既不同于朱熹,也不同于王守仁。王廷相认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把知行紧密联系起来,主张“知行兼举”。他不讲知行先后,也不讲知行合一。但他认为,只有见闻、思、行三者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认识过程。因此,他很强调“笃行实践”的重要性。“事机之妙得于行,徒讲说者浅”(《慎言·见闻篇》)。王廷相也讲“天人之分”,认为“天所能为者人不能为,人所能为者天亦不能为之”(同上),进而论证了天人交胜的思想。批判了秦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论,也批判了“炼丹成仙”和“风水”一类的迷信思想。他坚持“性气一贯”的人性学说,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离气,性从气出。王廷相著作有《慎言》、《雅述》、《横渠理气辨》等,编入《王氏家藏书》和《内台集》。
猜你喜欢的书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德国康德著。1797年出版。是阐述其法权哲学的著作。认为自然权利的原则是哲学的系统的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法学家和立法者必须从这门权利的科学中推演出所有实在法的不可变的原则,这个不变原则即作为法律基础的道德的绝对命令。按照康德的体系,道德论、法的理论与永久和平论是从实践理性的根本命题出发的,所以该书开始的“序言”、“道德形而上学总导言”、“道德形而上学的总分类”是属于道德形而上学这个总类的范围内的,用以说明其权利科学的基础。在这一部分之后才是权利科学,即专门论述法权的部分。权利科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私人权利,即私法,第二部分论公共权利,即公法。关于私法部分,该书论述了一切外在的我的和你的原则,即所有权的形式,其次是论我的和你的获得的主体的分类,即如何获得所有权。继续说明婚姻与家庭的成员的权利;由契约获得的权利的划分,即契约行为的原则。公法部分,首先论述文明社会中的权利,包含国家的权利、宪法、法律关系、国家形式,其次是民族权利和国际法,即世界范围内人的权利,他称为世界法,认为世界内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均应由其道德原则加以调节的说明。康德的权利学说以其实践理性和道德律为基础,强调人的行为可以分为道德的与合法的,因而分为道德的自由和合法的自由。认为道德的自由是合法行为的基础,每个人不以别人为手段,每个人均以其自身为目的,则每个人均有其为人的尊严。以此原则推之于国家,则国家均应自律,由自律而取得国家的自由,则国与国之间就没有战争,国与国均以善良意志相互对待,则世界就保持其永久和平。法的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世界的永久和平。
吕氏杂记
又名《侍讲杂记》、《侍讲日记》,二卷。北宋吕希哲(1039—1116)撰。书中杂记经史百家、释道之言及朝野遗闻轶事。看似融儒佛道为一家,实质则重儒。如记顾临使北之对,谓为世教者当重儒;又谓祖孔宗孟,学之正也,苟异于此,皆学之不正;又记司马光辟佛之语;又斥老子剖斗折衡之说,深辨孔子非师老子;又极论礼乐之不可废等等,皆以儒家思想为宗,兼收佛道等百家思想。书中对王安石父子无贬,个别事稍有微词,不持门户之见,颇多可取。其他所记家世旧闻、朝廷掌故等,多可与史传相参考。书中还载有许多诗话,颇为珍贵。此书成书后,不知何时刻版,后佚失,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卷帙不可考。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抄出,重新编为二卷,以广其传。今传尚有《指海》丛书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作《傅讲杂记》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侍讲日记》,不分卷。
秘传大麻疯方
方书。清佚名撰,蒋抡元校订。一卷。约二万字左右。首载三十六种大麻疯症神效方,继详论疠风病症、辨验方法、禁治法、不治症及各种治疗方法:如静养、食疗、洗浴、汗、泻等。后有药性简汇及药品炮制和预防麻疯方黑虎丹。对麻疯病之辨证、立法、处方及预防论述较详,皆为经验所得,所用药物除蛇、蝎一类以毒攻毒外,多用大枫子,据病症不同而份量稍殊。为后世治疗麻疯病提供了宝贵经验。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七侠五义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石玉昆《三侠五义》的重订本。《三侠五义》于光绪五年(1879)刊行,至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曲园)始见此书,遂予重订、改名,于同年由广百宋斋刊行,作者署“石玉昆述,俞曲园重订”。卷首有光绪十五年七月既望曲园居士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和人物绣像30幅。俞樾“重订”的《七侠五义》,与原本《三侠五义》仅有3点不同:其一,俞樾认为《三侠五义》的“第一回叙述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故“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加以“别撰”。其二,俞樾又认为,“书中所载,南侠(欧阳春)、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其三,俞樾还认为《三侠五义》后半部主人公颜查散的“查散”二字“殊不可解”,“疑‘查散’二字乃‘昚敏’之讹。昚”为古文“慎”字,以“昚敏”为名,取慎言敏行之文”,故又改“颜查散”为“颜 敏”(以上引文均见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除以上3点以外,《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完全相同。《七侠五义》产生后,与《三侠五义》并行于世,其影响与《三侠五义》不相上下,尤其在南方流行更广。
中国史学名著
钱穆著。197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主要历史著作,内容包括《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附《国语》、《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附吴兢《贞观政要》)、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新唐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通志》、《文献通考》、《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文史通义》等书。作者主要叙述了这些书的内容、体例、写作方法,说明其精神与特点,兼及成书的时代背景和各史家治学的特殊成就。
金刚摧碎陀罗尼
一卷,宋慈贤译。纯咒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