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

- 姓名:王廷相
- 别名:字子衡,号浚川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河南仪封(今属河南兰考县)人
- 出生日期:1474
- 逝世日期:1544年
- 民族族群:
王廷相(1474—1544年)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属河南兰考县)人。幼有文名,是明代文学上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博学好议论,诗文尚摹拟。弘治十五年(1503)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监察御史、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史、湖广按察史、兵部左右待郎、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廷相正直刚毅,不畏权势。正德初,因反对宦官刘瑾,谪亳州判官,也曾因反对宦官廖鹏被逮下狱。嘉靖中他挺身而出,抨击严嵩弄权,在当时的朝野士大夫中,气节卓然,很有威望。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针对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抑豪”、“稽籍”、“正租”之法。关心社会生产,主张“求贤才”反对“以文取士”的科举制。他对自然科学也很有研究,特别是天文学和音律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有《岁差考》、《玄浑考》、《律尺考》等著作。
在哲学上,他否定佛、道两家“有”生于“空”“无”的说法。他批判王守仁,有似于罗钦顺。对程朱理学,他一方面认为朱熹之学美矣,但又认为博而未真。反对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这也是王廷相的主要贡献之一。针对朱熹的“太极即理”的观点,他提出“太极即气”,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源。他说:“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雅述》上)这个元气,又叫“太虚之气”,是产生万物之本原。作为宇宙之本体,它是无形无象,无生无灭的物质实体。气聚而成万物,气散而为太虚。从气本论出发,他否定“天即理也”的理学思想,认为先有太虚之气而后有天地。“天者,太虚气化之先物也。”(《慎言》)认为“元气”包含有阳阴二气,阴阳之气是一切造化的源泉和关键。先有阴阳之气,后有各种天象。他否定五行说,认为万物皆由气化而成,不必加进五行,五行只是五种材料,“取其养民之义也”。对邵雍的“象数学”提出批判。指出邵雍“牵合附会”。从气化学说出发,他提出先有自然后有社会,先有动物后有人类,先有夫妇后有名教的人类进化思想,富有一定的辨证法精神。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有太虚之气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气化,有气化而后有牝牡,有牝牡而后有夫妇……是故太虚者,性之本始也。天地者,性之先物也。夫妇、父子、君臣,性之后物也。”(《慎言·道体篇》)他还用历史进化的思想,直接批判了复古论,用历史进化的观点承认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在理气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气为理之本”的命题,以批判程朱的“理为气本”的观点。他说:“夫万物之生,气为理之本,理乃气之载,所谓有元气则有动静,有天地则有化育,有父子则有慈孝,有耳目则有聪明是也。”同时,他还提出了“理者气之理”的命题,批判了心学派所谓“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万有不齐。故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世儒专言理一而遗万,偏矣。”(《雅述》)这样,他既同理学派划清了界限,又同心学派划清了界限。最后,他提出“气变而理变”的思想,批判了理学家认为气有变而理不变的思想。在动静问题上,王廷相认为,宇宙并不是“寂然不动”的,而是元气的“生生不息”的过程。整个宇宙万物如同一条大河“往而不返,流而不息”。并提出动静互涵论,认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他反对程朱把“理”视作气化根源的外因论,在张载“动非自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天乘气机,自能运,自能立”。还提出“阴阳相侍”的观点,认为阴阳即元气,是派生万物的两个不相离的对立面。而事物的性质是由阴阳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决定的,“气有偏盛,遂为物主矣”。这是王廷相对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在认识论上,王廷相提出“知者,思与见闻之会而已”,指出认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这是王廷相在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关于认识过程和方法,王廷相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提出“必从格物致知始”(《慎言·潜心篇》)。王廷相所谓“格物致知”,是指从客观事物取得认识,这既不同于朱熹,也不同于王守仁。王廷相认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把知行紧密联系起来,主张“知行兼举”。他不讲知行先后,也不讲知行合一。但他认为,只有见闻、思、行三者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认识过程。因此,他很强调“笃行实践”的重要性。“事机之妙得于行,徒讲说者浅”(《慎言·见闻篇》)。王廷相也讲“天人之分”,认为“天所能为者人不能为,人所能为者天亦不能为之”(同上),进而论证了天人交胜的思想。批判了秦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论,也批判了“炼丹成仙”和“风水”一类的迷信思想。他坚持“性气一贯”的人性学说,反对程朱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离气,性从气出。王廷相著作有《慎言》、《雅述》、《横渠理气辨》等,编入《王氏家藏书》和《内台集》。
猜你喜欢的书
青年同盟
《青年同盟》(1868—1869)是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剧本,是易卜生在德国用散文写的第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为了掌握适当的戏剧艺术表现方法,追求新时代的艺术效果,剧作家为创作这出喜剧整整工作了一年。 这个剧本取材于挪威现实社会生活。《青年同盟》直接表现了自由主义政客和投机分子的嘴脸,折射了挪威社会政治制度的丑恶。他借剧中人物之口,提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只有靠不住的人才能当政客!”对于揭露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和资产阶级政客的嘴脸,这是一语中的经典台词。
觉醒
The Awakening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所著小说,于1899年发行。1899年发表之后,有好几十年遭受谴责,圣路易斯等地的图书馆甚至把它列为禁书。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重视,如今已是经典美国文学作品,并已改编成歌剧演唱。小说讲述了埃德娜·庞德烈为了打破传统女性桎梏与当时的道德斗争的故事。小说背景设在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和南路易斯安那州沿岸地带,剧情以埃德娜·庞德烈为中心,记叙了她在19世纪末充满传统女性与母性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努力应对自身反传统的挣扎。小说是第一部关注女性问题而不自高自傲的作品,被认为是早期女性主义的里程碑,并继续在当代读者与评论界中产生不同的反响。
月亮和六便士
英国作家毛姆的著名长篇小说,发表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尔·高庚的经历为原型,表现了现代人对社会的逃避、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艺术的追求。小说写一个伦敦中年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在经历婚后17年的庸碌无聊的生活后,突然弃家出走,前往法国习画。在巴黎,他的绘画风格受到大多数人的嘲笑和指责,而且生活无着。一次他孤身一人卧病于一间肮脏的小阁楼上,一位荷兰画家德克·斯特罗夫就劝说妻子布兰奇允许将病人接至家中养病。后来布兰奇竟随斯特里克兰私奔了,但不久遭到冷遇,于是服毒自杀了。斯特里克兰只关注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流落马赛,一贫如洗。一次参与酒店斗殴,为逃避报复,乘船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他认为这个远离西方文明的原始岛屿生活正是发挥自己艺术才华的自由天地。因此,他割断了与过去生活的所有联系,与当地土著人共同过一种纯朴的原始生活,创作了许多绚丽多采、形状奇特的画幅。他不为任何名利所困挠,最终死于小岛。死后他的画使他闻名于世。此作具有浓郁的原始生活情趣,展现了奇异的异域风光。作品表现了20世纪西方社会中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家庭婚姻生活之间的深刻矛盾。
金刚经译注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或《能断般若波罗密多》。大乘佛教经典。中译本有402年鸠摩罗什译本1卷及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磨笈多、唐玄奘、义净等人的译本。梵文本现存。还有中译藏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本,和英、法、日等外国文字的译本。收入历代《大藏经》。一般认为本经是公元1世纪的作品,属于大乘经藏般若部中较短的一类经典,全文共5000余字,32分(段落)。用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问,佛回答的问答体例,阐述了佛教教义。前5分讲菩萨乘布施的重要性;第6—12分述佛、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等佛教最胜庄严功德;第13—32分释般若智慧的如实观想道理。全经一以贯之“诸相实相非相”的般若思想,虽整篇谈空,但不提“空”字,却言明性空之法的假有存在性质。卷末4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的精髓所在。全经文字流畅,道理浅显,篇幅适中,通俗易懂,得到佛教徒的喜爱,流传最广。本经问世以后,马上受到印度佛教僧人注目。古印度著名大乘佛教学者、哲学家无著,世亲等人都为此经作过注疏。本经在中国的影响超过印度,据载唐初已有800家注的说法,历代撰注者不绝,至今仍存几十家注释。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敕天下《御注金刚般若经》,将其与儒家《孝经》、道教·《道德经》相提并论,认为此经最具有代表佛教的特点。明太祖、成祖也编纂了《金刚经集注》,并敕天下读颂奉行。在佛教内部,各宗派也按本宗需要作不同解释。天台宗用“佛性说”理解经文;华严宗附入“真如缘起论”;禅宗直接以此为心印,尊奉为不立文字、立地成佛的常用主要经典。寺庙的日常颂经课事活动,僧人日常讲经也以此经为主讲,在民间影响尤甚,甚至不识字的人也能背出经中段落,该经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产生过重要影响,日本僧人也围绕此经撰过多种注疏。
弟子死复生经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优婆塞先事外道,后奉佛戒,死去十日复生,说冥中所见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见佛得果。
佛说须赖经
梵名Su^rata -paripr!ccha^ 。有二译:一为曹魏白延译。一为前凉支施伦译。皆一卷。又称须赖菩萨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古印度舍卫城中有一贫穷之人,名为须赖,品德优越,坚守戒律,修持十善。帝释天尝以暴力威逼,金银诱惑之;然须赖志在求不生不灭之道,以救度三界众生,故不为所动。次叙悭贪之波斯匿王与须赖之间,关于贫富问题之争论,后佛陀为之裁决,谓虽贫而心净犹为富,虽富而欲深犹为贫。波斯匿王闻后,遂皈依佛陀及须赖菩萨。本经之异译有支施仑译之须赖经、菩提流志译之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及现已不存之支谦所译须赖经、求那跋陀罗所译贫子须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