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

  • 旅路:我挚爱的风景

    旅路:我挚爱的风景

    《作者:井上靖本书将井上靖关于风景及旅途这一主题的文章汇集成册。这些景物描写的部分放到小说之中时,常常被淹没被忽视,井上靖极其中意这些与景色风物相关的文字段落。或者说,井上靖极其中意这些文字段落中的景色风物。现在专门将其抽取出来,给了读者机会思考这些景致的美。 井上靖一生足迹遍布日本及国外,他的旅行或伴随着工作,或是为写作取材。 为了写小说,井上靖时常会出门,去观察旅途的风景。就这样,从九州的南端尽头一直到北海道的北方尽头,都遍布着井上靖的足迹。 而在井上靖小说中,各地风物作为事件发生的舞台,或与主题联系紧密的意象要素被安排与布局。这

  • 伐林

    伐林

    《作者:托尔斯泰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著。故事发生在一八五几年仲冬,炮兵连的分队被派驻在大切奇尼亚山。二月十四日晚上,士官生 “我” 获悉自己代为指挥的排被指派参加第二天的伐林纵队,并在当晚接到正式命令。夜里三点,“我” 被叫醒,步兵准备出发,“我们” 也随后集合,然而出发时却发现士兵韦连丘克失踪,上等兵安东诺夫去寻找他,好在两人很快追上了队伍。 “我们” 在黑暗中行进了三个来钟头,经过一条小溪后奉命停下来,此时东方的雾霭开始发白,四周的景物也渐渐显露出来。到达目的地后,八连为 “我们” 打掩护,士兵们带着枪和斧子进入树林,很快四面八方就生起了篝火,大家开

  • 台球房记分员笔记

    台球房记分员笔记

    《作者:托尔斯泰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著,聚焦于一位台球房记分员的日常与内心世界。故事以记分员的视角展开,记录了台球房里形形色色的客人 —— 有沉迷博弈的爱好者、为输赢争执的对手,也有借台球消磨时光的普通人,通过对他们言行举止和性格特点的细致描摹,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与人性百态。记分员作为旁观者,冷静观察着眼前的胜负、欲望与悲欢,既见证着人们在台球桌上的执着与失态,也在日常琐碎中暗藏着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作品以朴素的笔触传递出对人性、欲望与平凡生活的洞察,延续了托尔斯泰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于细微处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 袭击

    袭击

    《作者:托尔斯泰《袭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52年5月至12月创作的短篇小说,1853年发表在《现代人》杂志第三期,取材于他在高加索战争期间的军旅经历。该作品以帝俄军队与车臣山民的冲突为背景,被公认为托尔斯泰战争文学创作的开端。 小说通过士兵与下级军官的视角,描写俄军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展现战争中的道德困境与人性的复杂。作品以战地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既揭露沙皇扩张政策对山民的压迫,又通过赫洛波夫大尉与志愿兵关于"勇气本质"的辩论,呈现托尔斯泰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叙事融合高加索自然景观与军事细节描写,在展现残酷战场的同时,塑造出阿拉宁准

  • 科学作为天职

    科学作为天职

    《作者:韦伯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 卢梭评判让-雅克

    卢梭评判让-雅克

    《作者:卢梭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对话体著作,写作于1772至1776年,该书与《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共同构成卢梭晚年自我探索的三部曲,采用“卢梭”与“法国人”围绕“让-雅克”展开三场虚构对话的形式进行自我辩护。全书包含三篇对话及“作品始末”叙述,附录收录《致德·圣-日耳曼先生函》等文献。通过辩论法律、公正、人权等议题,批判封建制度,阐释“自然使人幸福且善,社会使人堕落”的哲学观。 作品采用分裂叙事将作者身份解构为对话双方和被评判对象,展现卢梭晚年遭遇政治迫害后的精神困境。 该作被视为卢梭思想体系定型之作,包含《致德

  • 希望的原理

    希望的原理

    《作者:布洛赫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的代表作之一,1938~1947年成稿于美国,1959年出版。作者通过对人类精神的分析和历史进程的追溯全面论述了“希望的原理”。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又分四部分: (1)世界的本质存在于未来中。期待、希望并对尚未形成的可能性的意向不仅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而且是全部客观现实内部的基本原则。思想意味着超越现实,但并非是忽略现实,真正的超越是认识到那些在历史中所形成的辩证发展的趋势。由乌托邦愿望构成的希望引导了全部的自由解放运动,引导人们面向未来的创新。 (2)白日梦。这是所有人都可能产生的,是人的欲望和追求的一种反映,但它与夜

  •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作者:莎士比亚英国诗歌。威·莎士比亚著。梁宗岱译,1600年以前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大部分完成于1593年与1596年之间,1609年由出版商托·索普出版,题为:“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唯一的促成者W.H.先生。”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式为abab cdcd efef gg,即前12句以4句为1组,分成3组,最后是一个对偶句,对前面的3个4句予以精辟的总结。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诗人都写过十四行诗,这些诗表达出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向自己的心上人倾诉衷肠,抱怨她冷漠无情、变幻无常,但是莎士比亚在许多十四行诗中却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他的一些十四行诗是献

  • 一切的峰顶

    一切的峰顶

    《作者:梁宗岱《一切的峰顶》是梁宗岱于20世纪30年代编译的西方诗歌译集,收录歌德、雪莱、波德莱尔等欧洲诗人的代表作,涵盖抒情诗、戏剧片段等体裁。原版因历史原因长期湮没,后于八十年代起陆续重刊,译集翻译工作完成于梁宗岱与沉樱在日本叶山度蜜月期间,融合其留学欧洲的文学积淀与中国诗歌传统。 译集以逐行对应、模仿原诗韵律的直译理念为核心,强调对原作字句结构与音乐性的忠实移植,如采用中国古体诗形式对应德语古典韵律。所选篇目包括《浮士德》选段、《月光曲》等反复推敲的经典。

  • 般若之旅

    般若之旅

    《作者:佚名印度灵性导师J·克里希那穆提的宗教哲学著作,基于其在伦敦、阿姆斯特丹等地讲座对话整理,全书以问答形式探讨人类内心困惑与解脱之道,融合禅宗、密宗“大手印”思想,阐释“烦恼即菩提”“转贪嗔痴为戒定慧”等核心命题。通过分析自我认知、恐惧根源、意识运作等内容,系统剖析生存本质与二元对立的局限性。全书涵盖14个章节,包括“自知之明”“痛苦的根源”“脑细胞与圆满世界”等主题,主张通过无观察者的纯然观照摆脱知识权威束缚,在行动中实现内在自由与真实快乐。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作者:佚名《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是印度瑜伽大师帕拉宏撒·尤迦南达创作于1946年的灵性自传,记录了其对克利亚瑜伽的修行实践与思想体系。作者1920年赴美弘法,成为近代将该瑜伽体系引入西方的重要先驱。 全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描述了与圣尤地斯瓦尔的师徒传承、泰戈尔和甘地等名流的交往,以及通过瑜伽修行体悟宇宙意识的历程。书中包含42至49章不等的叙事章节,涵盖分身显现、物质显化等超自然体验,系统阐释克利亚瑜伽的哲学原理与科学方法,融合自传文学与宗教哲学的双重特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作品展现了20世纪瑜伽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轨迹。

  • 漫步者的遐想

    漫步者的遐想

    《作者: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临终遗作,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自己的剖白与总结;是在其“孑然一身,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的思想和感情。卢梭在这十篇文笔优美而充满哲学思辨的遐想中,品味自然美景,与心灵亲切交谈,他推崇真理、自由,赞扬自我,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向往,亦可窥作者真实坦诚的状态。本书也凭着自身散发的思辨光芒,照亮了无数世俗中卑污的灵魂。

  • 有效思维

    有效思维

    《作者:佚名英国哲学家L.S.斯泰宾创作的哲学著作,初稿基于1936年学术报告扩展而成,1930年代整理成书,全书以“有效思维如何促进民主社会”为主线,系统分析人类思维因无意识偏见、语言模糊性及宣传手段导致的认知偏差,提出“罐头思维”等概念批判固化模式。通过剖析比喻误用、数字误解、群体心理等案例,强调逻辑训练与理性自省对消除思维陷阱的重要性,内容覆盖逻辑基础、语言批判、民主思想自由等15个章节。书中结合逻辑学与心理学方法论,构建了识别思维误区并建立清晰分析框架的理论体系。

  •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作者:卢梭本书为卢梭的一篇重要论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1749年公布的有奖论文竞赛题目,并被评为最佳,获得了该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这篇文章独树一帜,把论述重点放在抨击社会风气的日趋败坏上。其中心思想是: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在人们陶醉于科学和艺术的兴盛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把重振道德作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风俗才能日趋纯朴,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

  •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作者: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晚年的著作,1644年用拉丁文出版。在书中,笛卡尔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医学、机械和伦理学是树干上长出的主要分枝。书中分为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阐述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论述了人类知识的原则。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要发现一些确实而明白的真理,这要用怀疑的方法达到。提出通过怀疑,排除了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最后剩下不能怀疑的 “我” — —心灵和思想,它是知识的第一原则,清晰明白,确实可靠,从它推论出完美的上帝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及其属性的各种知识。在这一部分中,他提出了著名的 “我思故我在”

  • 民主化的进程

    民主化的进程

    《作者:卢卡奇本书是卢卡奇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 卢卡奇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民主化的论述,建立在其对“革命辩证法”的总体性重构之上。他始终坚持总体性辩证法立场,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指出了变革时代国家的建设要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在社会主义民主化问题上,卢卡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批判了资本主义民主化的有限性和虚伪性,反思和批判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性。

  • 史学原论

    史学原论

    《作者:佚名法国历史学家朗格诺瓦与瑟诺博斯合著,1898年在巴黎出版。本书包括初基知识、分析工作、综合工作三篇与结论,附录二章,专论法兰西历史教育情形,实与本书主旨无关。本书著者朗格诺瓦与瑟诺博斯都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史学名家,两人合撰此书,专门讨论史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他们总结前人的治史经验;在本书中阐述了历史学家在进行工作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从搜集史料到外形鉴定、内容鉴定,直至综合历史事实、落笔成书,这一系列工作都有严格的方法论上的要求。本书作者十分重视史料,认为历史由史料构成,无史料则无历史;无论研究某一方面,必事先将其史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作者:佚名薄复礼,瑞士籍英国人,1922年,受英国基督教会派遣携妻子来华传教,任英基督教中华内地会派驻贵州镇远教堂的牧师。1934年10月在贵州旧州(黄平)境内,与征战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部队相遇而被扣留,后于1936年4月在云南富民县被释放。期间,与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相识。1936年8月,在脱离红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薄复礼口授并在伦敦出版了这本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1985年,在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的帮助下,薄复礼与萧克将军时隔50年后再通音讯,重叙当年佳话。20世纪90年代初,这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去世。夫妇两人虽生前无子、身后飘零,但他们的名字和亲历长征

  •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作者:布罗代尔16世纪地中海地区史著作。F.布罗代尔著。1949年初版,1966年增补版。1972—1973年出英文版。F.布罗代尔(F. Braudel 1902—),法国当代历史学家,第2代年鉴派的核心人物和新史学的先驱。曾主持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6部,即“经济和社会科学部”工作。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整体观、多节奏论和中心观。本书是其花费20年时间写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名之作。著作还有《法国经济社会史》、《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论历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长时段》等。本书论述了16世纪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期(1556—1599)地中海地区的历史,强调地理因

  •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作者:卡尔当代西方史学理论著作。爱·霍·卡尔著。1963年纽约艾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出版。爱·霍·卡尔(Edward HallettCarr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早年曾在外交部和情报部工作,当过《泰晤士报》助理编辑,40年代后被聘为威尔士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和牛津大学国际政治学指导教师,1956年任英国学术院院士,著有14卷本《俄国革命史》和《巴枯宁传》、《从拿破仑到斯大林》等书。本书共分6章:1.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2.社会与个人;3.历史、科学和道德;4.历史中的因果关系;5.作为进步的历史;6.在扩展中的天地。本书主要是回答一个千百年来历史学家们不断思考的

  • 莱茵河

    莱茵河

    《作者:费弗尔本书以莱茵河为研究对象,综合历史学、地理学与社会学方法,批判了将莱茵河简单定义为法德分界线的传统观念。作者通过分析罗马化进程、中世纪教会影响、城邦国家发展等历史脉络,揭示该河流在政治象征与民族认同中的复杂角色。书中着重指出:19世纪以来关于"莱茵河天然边界"的论调实质是政治话语构建,其真正价值应体现在促进欧洲民族联合的经济文化功能。

  • 西方的智慧

    西方的智慧

    《作者:罗素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史著作,全书共11个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涵盖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演变,结合历史案例与图表解析哲学概念 。内容涉及古希腊哲学奠基、基督教哲学形成、启蒙运动发展等阶段,呈现哲学与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强调哲学作为探索未知领域的思辨活动特性 。罗素在前言中自述该书为西方文明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通过通俗语言与图片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性思维框架。

  • 金枝

    金枝

    《作者:弗雷泽副题《巫术与宗教之研究》。1890年第一次出版,后曾多次增修重版(1910、1911—1915、1920)。第1版到第3版依次为2卷本、3卷本和12卷本。第4版为1卷的节本。节本共有69章。民族学著作。弗雷译著。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猜测的事实,即在意大利湟米狄爱娜圣所祭师职位的特殊继承习惯。作者对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仪式的历史作了详尽而有趣的说明。内容既谈到灵魂信仰和植物人格化,又涉及土地崇拜、树木崇拜、禁忌、魔法、洁净仪式、人祭、神圣婚姻等。决定本书结构的主要思想是作者关于人类智力发展阶段连惯性的理论,即人类智力发展可分魔法、宗教

  • 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

    《作者:卢卡奇卢卡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部代表作。1923年出版。副标题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该书是一部由八篇论文组成的论文集,分别写于1919~1922年间,其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1922)一文是该书的核心部分。该书内容庞杂,晦涩难懂,基本上继承了黑格尔哲学思辨性特点。该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异化理论、辩证法和总体范畴等。该书从抽象的人本主义出发,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作为核心范畴,用它来阐述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从而推演整个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就是人和人所生产的商品之间的矛盾。在他的理

  • 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

    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

    《作者:显克维奇又译《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支创作的历史小说,于 1888 年在华沙出版,是其 “波兰 17 世纪历史小说三部曲” 的最后一部。小说以 1668 至 1673 年波兰 — 土耳其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波兰贵族共和国在面临外部强敌入侵时的艰难处境。当时,土耳其以巴尔干半岛为据点,不断向北扩张,波兰南部边城卡缅涅茨成为抵御土耳其入侵的前沿阵地。 主人公米哈乌・伏沃迪约夫斯基是一位小个子骑士,他少年从军,刀法出神入化,曾与鞑靼人、哥萨克人等众多敌人作战。在感情上,他历经坎坷,曾爱慕过安钮霞、奥伦卡、克瑞霞等多位女性,但都未能修成正果。

猜你喜欢的书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

中国现代散文家丰子恺的散文集。1931年出版,内收散文20篇。在集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描写,抨击了世俗中人性的自私与虚伪,表达了对淳朴人性的向往以及企图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作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于社会生活的庸俗与腐朽进行抨击的作品,像《剪网》、《楼板》、《姓》等篇。作者在这里深刻地描写出了物质利益对人的心灵的束缚,表达了摆脱这束缚的愿望。第二通过描写儿童世界歌颂优美纯朴人性的作品,如《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篇。第三表达人生短暂试图以艺术超越现实获得永恒的作品,像《自然》、《天的文学》、《晨梦》、《艺术三味》等等。散文集在艺术上代表了丰子恺早期的风格特色,它往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朴素洒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了真挚自然的感情,有一种淡泊飘逸的风格。

安雅堂集

安雅堂集

元代诗文别集。13卷。陈旅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题《陈众仲文集》。《安雅堂集》的主要版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传本比较少见。本集卷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张翥序,至正十一年林泉生序。卷1为赋、辞等及五七言绝句,卷2为五七言律诗,卷3为五七言古诗,卷4—6为序,卷7—9为记,卷10为碑,卷11为碣、墓铭,卷12为墓志铭,卷13为杂文。卷末有明人杨士奇跋等文字。据《元史》本传,陈旅有集14卷。但本集及明入焦竑的《国史经籍志》都作13卷。今存《安雅堂集》13卷系陈旅之子所编,首刊于元末,是流传有绪的善本。陈旅的诗文颇得虞集赏识,《元史》本传说:虞集见到陈旅的文章,“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这一点,也为张翥的《安雅堂集序》所证实。从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而言,陈旅是无法与虞集比肩的。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共设问答近60条,重在中医药理讨论。作者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为主,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时或以西学论证中药。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由门人光深等编,内容包括上堂(二十则)、小参(二则)、茶话(一则)、机缘(五则)、颂古(一则)、印偈(十一首)、杂偈(二十二首)等。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一卷,赵宋法天译。文殊师利赞一百八名之梵颂也。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