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弗尔

- 姓名:费弗尔
- 全名:吕西安·保罗·维克多·费弗尔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南锡
- 出生日期:1878年7月22日
- 逝世日期:1956年9月11日
- 民族族群:
吕西安·保罗·维克多·费弗尔(/ˈfɛvrə/FEV-rə,法语:[liesjɛ̃pɔlviktɔʁfɛvʁ];1878年7月22日-1956年9月11日),法国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成就是创立了历史学年鉴学派。他与阿纳托尔-德-蒙齐(AnatoledeMonzie)是《法国百科全书》的最初编辑。
吕西安-费弗尔出生并成长于法国东北部的南锡。他的父亲是一位语言学家,向费弗尔介绍了古文字和语言研究,这对费弗尔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20岁时,费弗尔前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读。1899至1902年间,他主要学习历史和地理。大学毕业后,费弗尔在一所省立中学任教,并在那里撰写了关于西班牙腓力二世和弗朗什-康地的论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费弗尔被迫离开教职参军,并在部队服役四年。1919年,斯特拉斯堡省回归法国,费弗尔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职。在那里,费弗尔结识了马克-布洛赫(MarcBloch),后者与费弗尔有着相同的哲学和政治观点,两人因此走到了一起。
费弗尔在巴黎度过的时光对他世界观的重塑起到了巨大作用。流行的艺术、哲学和现代思维方式对费弗尔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接受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以至于后来自称已经与旧世界和旧思维方式“格格不入”。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费弗尔将历史事件与他所写的时代的地理、心理和文化相结合。对于费弗尔来说,历史不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堆砌。
1911年,费弗尔发表了关于腓力二世和弗朗什-康泰的第一篇论文,显示了这种方法的优势。在这部作品中,费弗尔试图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费弗尔通过将历史事件与当时的地理和环境相结合,重建了法国一个传统小省的村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通过描述弗朗什-康泰省的河流、盐矿、葡萄园和其他周边环境,费弗尔准确而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氛围和面貌。通过这种方式,费弗尔还揭示了当时法国政府对该省生活的负面影响。这种历史方法被称为“全史”(histoiretotale)或“宫廷史”(histoiretoutcourt)。后来,费弗尔的著作成为“年鉴学派”的典范,并成为一种新的历史思维方式。
费弗尔的另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涉及新教。Unequestionmalposée》发表于1929年的《历史评论》上,试图通过观察和量化人类行为来研究大众宗教。通过大量的研究,费弗尔从不同的修道院和礼拜堂收集资料,研究新潮哲学对宗教的影响,以及神职人员如何理解并向普通人传达他们的观点。通过这项工作,费弗尔开始涉足人种学领域,这是一个量化人类行为的研究领域。一些评论家认为,这项工作深受费弗尔本人对周围世界看法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费弗尔越来越怀疑神学。他拒绝把人看成是被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所束缚。他认为,宗教和旧的思维方式在现代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危险的。“费弗尔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混乱中,旧思想拒绝消亡,仍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他深信,改变宗教观点和态度就像试图影响任何政治或社会动荡的结果一样困难。他认为,人们需要接受教育,以避免旧思维方式带来的危险。
1929年,吕西安-费弗尔与他的同事兼好友马克-布洛赫一起创办了一份学术期刊《经济和社会历史年鉴》(俗称《年鉴》),他们独特的历史风格的名称即取自于此。该杂志沿用了费弗尔描述历史的方法。它的方针是教育世人旧世界思维的危险性,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和政治灾难。其目的是影响学术界“研究......现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过去”。这份期刊与当时其他任何学术刊物都不同。
《年鉴》在创刊初期受到了好评,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需求旺盛,1932年该杂志得以增加出版频率。然而,1938年,该刊物似乎走到了尽头,出版商停止了对它的支持。
1933年,费弗尔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席。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他都在积极发表作品,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他的工作(法国沦陷后,法国部分地区被德国占领)。
根据纳粹政权的规定,法国编辑部必须按照德国的种族政策清除犹太人;布洛赫主张不服从命令,而费布尔则热衷于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年鉴》。他认为值得做出让步,以维持杂志的生存和法国知识界的活力。布洛赫被迫同意,将《年鉴》交由费弗尔独自编辑,费弗尔随后将杂志更名为《社会历史》。布洛赫被迫以马克-福热尔(MarcFougères)的笔名为该杂志撰稿。
1944年6月,马克-布洛赫被处决,于是费弗尔将《年鉴》带入了战后时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培养了费尔南-布劳戴尔(FernandBraudel),并与他人共同创办了高等师范学院第六分院,即后来的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
1956年,费弗尔在法国圣阿穆尔去世,圣阿穆尔的吕西安-费弗尔学院和吕西安-费弗尔大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贝桑松和斯特拉斯堡的街道名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费弗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剧院情史
《剧院情史》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小说主人公马克苏多夫实际上便是布尔加科夫本人,独立剧院即莫斯科艺术剧院,而剧院领导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分明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化身。
印度之行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未婚夫。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爱·摩·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复杂而神秘,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此外,该书呈现了福斯特的实验写作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大英帝国企图控制的外域文化,即印度文化。小说结构看似简单,然而福斯特反复使用的主题和意象都非常深刻。
我的心只悲伤七次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纪伯伦最著名的两部诗集:代表真理的小“圣经”《先知》和智慧格言集《沙与沫》,由著名文学家冰心翻译,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的箴言书。“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在纪伯伦的笔下,四季流转,云朵变幻,生命的解答蕴藏其中。《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堪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点滴深入读者的心灵,而纪伯伦的《沙与沫》比起《飞鸟集》的灵动洒脱,则更显端庄大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起泰戈尔对一花一草的关注,纪伯伦则将目光投向更显得深邃而遥远的宇宙。“对于从银河的窗户里下望的人,空间就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先知》被誉为“东方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巅峰之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嘉祐集
文集。亦名《嘉祐新集》、《老泉先生集》。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累官秘书省校书郎。是集凡十六卷,附录二卷,有《心术》,《远虑》二篇, 《权书》、《衡论》各十篇。其《审势》、《强弱》、《攻守》、《用间》、《驭将》、《法制》、《心书》、《权书序》等八篇为兵法专论。如《心术》篇强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攻守》篇提出攻守有三道:一为正,二为奇,三为伏,认为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等等。其《六国论》,以六国之亡喻宋赂之不当。有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婺州州学刻本,题曰《嘉祐新集》;清康熙间苏州邵仁泓刊本,题曰《老泉先生集》;《四部备要》本,为十五卷。
陈第年谱
金云铭撰,用编年体裁记载陈第生平事迹。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游击将军,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先生少禀异质,博极群书,倜傥自负,喜谈兵。嘉靖壬午戚继光征倭至连,即与定平倭策。应俞大猷聘以边事上书,大司马谭纶奇而荐之。起家京营,守古北口。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以忤巡抚拂衣归,时年五十。绝意仕进,六经皆有撰述。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作者是方诗铭、王修龄。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辑《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是目前最完善的古文《竹书纪年》辑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