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 姓名:托尔斯泰
  •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性别: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28年9月9日
  • 逝世日期:1910年11月20日
  • 民族族群: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俄国作家。出生于图拉一个名门望族之家。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长大,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入法律系,由于无心学习,1847年退学回到出生地雅斯纳亚·波良纳,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50年代曾志愿在高加索地区服役,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战。在高加索地区时开始写作。先后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自传体的《童年》(1852)、《少年》(1852—1854)年《青年》(1855—1857),表现了主人公在道德内省中成长的经历。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使他在文学界中有了名气。由于思想艺术方面的分歧,1859年与《现代人》杂志分裂。这一时期他还写下了《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家庭幸福》(1858—1859)、《哥萨克》(1853—1863)等社会生活小说。这些创作已经显示出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心灵辩证法”和道德净化思想。


60年代农奴制改革前后的社会状况使托尔斯泰内心矛盾重重,一度中断创作。他在农村开办学校,并在改革时期当过地主与农奴纠纷的调解人,后来因此招来麻烦,最后关闭了他所办的学校。


1862年9月与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结婚。由于社会形势渐趋平稳,他逐渐克服了内心危机,恢复了写作。从1863年起花了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宏伟的史诗般著作展示了19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阔场景,他把大量取自真人实事的生活素材编织到巨大的历史事件中,对材料以及人物形象的处理表现出惊人的客观和准确。他在主要人物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祖霍夫身上表现出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倦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探索,特别是女主人公娜塔莎形象的塑造更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大师的卓越艺术才能。小说肯定和赞颂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70年代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另一部重要代表作,它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资产阶级的兴起与贵族阶层的没落,贵族家庭关系的解体和道德水准的下降。这部小说是社会分析、道德评价与事件描写结合得比较完满的长篇巨作。但小说流露出悲观情绪和宿命论思想,主人公的道德与精神有严重缺陷,他们所思考的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这些因素又直接造成了他们精神或肉体上的悲剧。


70年代初开始托尔斯泰又进入另一次精神危机,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期。思考的结果使他最终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中表达了他对旧制度、教会以及贵族阶级生活方式的猛烈抨击。但是同时他又宣扬勿以恶抗暴,用道德净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他厌弃自己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并积极投身各种社会活动:上书请求赦免政治犯,访问贫民窟,救济灾民,保护受教会迫害的信徒,后来还对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者寄予同情。90年代发表《论饥荒》(1891)等许多政治、宗教论著,触怒了当局和教会。后来由于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的发表,东正教会于1901年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但他不改初衷,仍然我行我素。


晚期的托尔斯泰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重要作品有《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活尸》(1911)等,表达了他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不以恶抗暴的思想,但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种说教。


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谢尔盖神父》、《舞会以后》(均死后发表)是他这一时期较为出色的作品,揭露资产阶级的丑恶,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表现精神的觉醒。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他以贵族聂赫留道夫对青年时犯下罪过的忏悔和对以往经历的反省归纳出作家本人的思想主张和救世说教。小说忏悔和说教的比重过大,损害了小说的艺术完整性。


思想转变后的托尔斯泰几次想弃家出走,这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有所反映。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秘密出走,途中患病,不久病逝。


托尔斯泰被誉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一座顶峰,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猜你喜欢的书

圣诞忆旧集

圣诞忆旧集

《圣诞忆旧集》是美国作家卡波特回忆童年往事的短篇故事集,作为当代文学经典被收入“现代文库”丛书,是多年来人们在节日互赠的礼物。曾三度被改编为电影,由好莱坞传奇凯瑟琳·赫本出演。 自幼父母离异的卡波特被寄养在亚拉巴马乡间亲戚家中,单纯善良的老妇人苏可小姐的陪伴使一个本可能苦情的童年变成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时间过去,当年的乡下小男孩已是纽约名流圈里的优游客,豪掷一场黑白舞会被称为世纪派对。眼前光华流转,他却一次次回溯童年。 书中的三个短篇写于卡波特生命的不同时期,分别是在初成名、声名顶峰和去世前夕,却仿佛一气呵成,乡愁绵延,在不经意处催人泪下。浮华生活之下,童年时代的回忆成为他一生的心灵栖息地。 亲情和友善是世间最明媚的色彩,无论背景多么灰暗,大萧条年代,寄人篱下的孤童,寂寥的老妇人,也可以相互涂抹出足以温暖一生的记忆。

九加死等于十

九加死等于十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案件。爱德华迪克号从纽约出发,驶向某个英国的港口。昔日的豪华游轮,此时却成了运送军火的交通工具。轮船上除了危险的货物以及船员、服务生之外,只有搭载了九名乘客,战争之中还敢穿越大洋,这九个人可谓各怀心事。很快,一名乘客被人杀害,犯罪现场竟有凶手留下的清晰的血指纹。这样的案子应该非常简单,只要采集船上所有人员的指纹,一一比照即可得出答案。然而比照之后,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枚指纹并不属于船上的任何人!恐惧、幽灵、战争,笼罩着前途未卜的轮船……

古欢堂集

古欢堂集

诗文别集。清田雯(1635-1704)撰。三十七卷,附《黔书》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雯字紫纶、纶霞,号山姜,(一作山子),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康熙进士,授中书舍人,历官江宁、贵州巡抚,至户部左侍郎。着有《榕树四书说》、《榕村全书》、《山诗选》等。此集约三十四万字。含文二十二卷,其中杂着八卷、序四卷、题辞一卷、记二卷、铭表二卷、传一卷、跋一卷、杂文三卷。收文凡二百二十七篇。又诗十五卷,收诗一千一百余首。各体皆备。其诗文,如《淘金谣》、《采砂谣》诸篇,反映人民苦难生活,风格平易通畅,组织繁富,自成一家,更欲雄伟奇丽,别辟门庭。王士祯《居易录》称“《黔书》篇不一格”,“是亦好奇之一证,存备文章之别格云尔”。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乾隆年间刻本,《四库全书》本。

春秋占筮书[四库本]

春秋占筮书[四库本]

三卷,清毛奇龄著。此书取《春秋》内、外传所载占筮,以明古代《易》学。实为《易》作,不为《春秋》作。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可验者,莫早于《春秋》。故从《春秋》推求古代筮法,实能探本溯源。《西河合集》本。此书采摭《左传》、《国语》(合称《春秋内外传》)中所载占筮之例,以揭明古人之《易》学,故名曰《春秋占筮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

未完的忏悔录

未完的忏悔录

长篇小说。叶灵凤著。1936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小说写一名叫韩斐君的青年在上海与歌舞名星陈艳珠的相识、结合与离异的过程。陈艳珠原是一位歌舞名星,后到保险公司做事,她年轻貌美,追慕她的人很多,然而对她的私生活添油加醋的传闻也多,她被描述成一个下流堕落的女人。但是韩斐君为陈艳珠的风采所倾倒,不听任何人劝阻,与她来往,并向她表明爱慕之心。正在这时,小报对陈艳珠大肆渲染,说她有十三个情人,加之她有一次失约,于是两人之间闹了一次大的误会。陈艳珠自杀相白才消除误会。两人同居后,艳珠谢绝了一切社交活动。尽管社会上对韩斐君飞短流长,但艳珠则不信一切,与斐君在小亭子间住着,过了一段安宁的日子。但是没过多久,有关陈艳珠的艳史传到了香港,斐君的父亲得知后,马上叫他回香港。斐君到港后,把艳珠的正常交往也看成是对他的不忠,两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他们的孩子阿珠出生后,斐君对艳珠看得更死。斐君再度去香港时,被其父扣留住。艳珠于是搬回北京居住。秋天,韩父去世,斐君回到上海,想与艳珠重修旧好,但她不同意。后来艳珠给韩斐君去了一封信,说她是一个坏女子,只求斐君不要怀疑他们俩纯洁的孩了阿珠。小说结构新颖,以文学家叶先生为线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小说寓意深刻,告诉人们两人若是真心相爱,就不得相互猜忌。同时小说也在客观上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世道人心的险恶与无聊,一个弱女子的悲哀的不可避免。

明季遗闻

明季遗闻

清初邹漪撰。四卷。漪,字流猗,江苏梁溪(今无锡)人。是书记述南明史事。卷一述李自成起义本末,卷二、卷三述弘光政权始末,卷四述隆武、永历政权始末。条理详明,首尾完善。尤其对福王时马士英、阮大铖政治腐败情况抨击甚力,言之痛切。作者非东林党人,故于书中颇有微词。是书有刻本及商务印书馆《明季稗史汇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