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

卢卡奇
  • 姓名:卢卡奇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匈牙利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5年4月13日
  • 逝世日期:1971年6月4日
  • 民族族群:

卢卡奇·格奥尔格(György Lukács,或Georg Bernard Baron Lukács von Szegedin,1885年4月13日—1971年6月4日),匈牙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885年4月13日出生于一个犹太银行家家庭。1902年在布达佩斯新教文科中学高中毕业,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和国民经济学。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曾两次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听狄尔泰、韦伯和齐美尔等教授的课,进入韦伯的学术圈子。同时又开始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著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1908年,以《现代戏剧发展史》一书获得基斯法卢狄协会授予的奖金,1909年,将其改编为《戏剧的形式》一文,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旅居德国的海德堡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地,写出了《心灵和形式》、 《艺术哲学》 (未完成)和《小说理论》等富有创见的著作。大战期间,从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从韦伯和齐美尔的信徒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12月加入刚成立的匈牙利共产党。1919年担任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文化和教育副人民委员。同年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开始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总结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欧洲特点的革命变革道路。1923年出版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该书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机械论、宿命论的观点,提出并论证了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物化)等问题。该书一出版即受到当时苏共和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批判,被指责为“修正主义”。1928年因在为匈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准备的政治报告《布鲁姆提纲》中的观点而遭到匈共党内库恩集团的强烈反对,被扣上“取消主义”的帽子,被迫作违心的自我批评。此后,转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从20年代末到1944年12月,大部分时间旅居苏联。先在苏共马列研究院工作,参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的编辑工作。后又到苏联科学院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工作。在那里,还先后开展了对俄苏、法、德等国重要作家的研究和评论工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和创建工作,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创建工作以及德国哲学史的研究,完成了两部哲学巨著。《青年黑格尔》完成于1937年,首开了现代黑格尔研究的新风气;《理性的毁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成,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渊源。1944年12月回国任布达佩斯大学美学和文化哲学教授。1956年苏共20大后思想有变化,参加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因担任纳吉政府的文化部长,一度被流放罗马尼亚。此后著作在国内无法出版,只得拿到西方发表。1963年, 《美学》第一卷《审美特征》在西方出版。 (第二卷《艺术作品与审美态度》,第三卷《艺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未能完成和出版)这部著作以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为依据,系统地多层次地探讨和论述了审美现象,同时又以较大篇幅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在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间,发表《民主化的现在和未来》一书,批判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社会主义的前途。逝世前几年致力于写作三大卷的名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第一卷《黑格尔的错误和真正的本体论》,第二卷《马克思的本体论的基本原理》,第三卷《劳动》),生前没有完成,只发表了一章,这是总结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著作,又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不足加以弥补。该书依次分析了劳动、实践、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再生产,价值、理想、意识形态、异化等范畴,并申明“社会存在本体论只能建立在自然界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承认了自然辩证法的前提性。1971年6月4日,在布达佩斯去世,享年86岁,临终前被赞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的全集(20卷左右)将在匈牙利和西德出版。他的研究涉及到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的许多学科,如哲学、哲学史、艺术和文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哲学等,特别是在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上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哲学上,他反对把社会存在归结于经济基础,主张用总体性的原则考察社会。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同一的,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存在中是同一的。把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认为异化(物化)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消除异化和实现“真正的人性”。主体一客体在社会中的辩证统一,无产阶级获得自我意识而消除异化的设想,总体性原则,是卢卡奇哲学的三个基本点。卢卡奇的思想和他的生平一样曲折复杂,尽管他一生中受到过很多批判和争议。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有人称他为“修正主义者”,有人称他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过,在他逝世后,他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肯定。

猜你喜欢的书

禁色

禁色

日本男同志性爱长篇小说,作者三岛由纪夫,分两部,于1951年~1953年间发表。第一部描写一个老作家桧俊辅的第一任妻子是窃贼,第二任妻子是疯子,第三任妻子是荡妇,三次婚姻都失败,同时又被几个情人所背叛,于是他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的容貌丑陋而被现实、也被女性所拒绝。当他发现了英俊青年悠一是个不能爱女性的性倒错者,就让悠一与其寄予爱情的少女康子结婚,并让与自己相恋过的镝木夫人和恭子接近悠一,利用悠一的美的力量,让三个女性互相嫉妒和争风吃醋,对现实也对背叛过他的几个女性进行了报复。悠一与女性无缘,缺乏作为“现实的存在”的资格,他是借助俊辅复仇的惰念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的。第二部描写悠一试图不再借助俊辅的力量,按照自已的意志行动,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摸索一条构筑“现实的存在”的路。于是,他让妻子康子怀孕生产,同时又往来于男色的世界,过着两重性的生活。后来由于同性恋者的告密,让他的母亲和妻子知道了,在这紧急时刻,他得到镝木夫人相助而得救了。俊辅通过悠一对现实也对女性复仇的计划失败了。最后恭子受到悠一替代俊辅对她的诱惑和侵犯,镝木夫人目击自己的丈夫与悠一同衾的场面而绝望,下落不明,她们都遭到报复而落入悲惨的结局。这时俊辅自白自己也爱着悠一,他给悠一留下巨额遗产自杀了。但是,悠一却相信,正是这时候自己正式开始了作为“现实的存在”的新的生活。

石室秘录

石室秘录

综合类著作。清陈士铎撰。六卷。士铎有《辨证录》已著录。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等发明,雷公增补。卷首有三序,亦题岐伯、张仲景及吕道人撰,殊为诡诞。实为傅山遗著,经士铎补充整理而成。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卷一至卷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急治、缓治、正治、反治等百二十八法,各附列方剂。所论不同凡响,见解独特,尤多新意。如言治则,除内治外治、劳治逸治外,又有因人而治的男女治法、老少治法、产前产后治法、贫富治法。因时而治的春夏秋冬治法,因地而治的东南西北治法,因病而治的寒治、热治、正治、反治法等。论述方剂亦精,如分析补中益气汤“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去参、芪则柴、麻无力”,颇合临床实际。余如论精神疗法,析乌梅止虫痛和饥时服去虫药之理等,皆有参考价值。卷五后半部论及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诊断及儿科论治等,简捷明了。卷六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并载若干验方。提出治痿症不独取阳明,更重补肾等观点,颇有发明。内容较繁,间有重复。夹有鬼神、报应等不经之语,应去粗取精。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本澄堂刊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明德堂刊本,雍正八年(1730)广陵萱永堂镌本,一九五五年锦章书局石印本等数十种刊本。

学易笔谈

学易笔谈

四卷。近人杭辛斋撰。杭辛斋,浙江海宁人,民国时曾为国会议员,因反对帝制入狱。于易学颇有研究,著述颇丰。除本书外,尚有《学易笔谈二集》、《易楔》、《易数偶得》、《读易杂识》、《愚一录易说订》、《沈氏改正揲蓍法》等书,人推为民初易学巨擘。杭氏此书论说广泛,无门户之见,无汉宋之分。纵论历代易学的发展和变化,阐述历代易学著作的得失,乃至今后周易研究的发展趋向; 横则述世界各国乃至西方传教士的易说。于《周易》内则解说经文,述及纳甲、爻辰、卦气、星象、阴阳上下往来、九宫八卦、爻位乘承之法,于《易》外又论《周易》与《大学》、《中庸》及现代科学、哲学、宗教之关系,并从祭祀、典礼、司法、教育各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周易》的精微之处,可谓搜罗宏富,涉猎广泛,为开辟周易新时代的著作。有1919年、1922年研几学社铅印 《易藏丛书》本。

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

现代长篇童话·张天翼著。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10月初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7月初版时,改书名为《好兄弟》,列入“少年读物丛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修订本,再改书名为《大林和小林》。作品描写了兄弟两人从不同思想出发,走了不同的道路,落得不同的结果。生于穷苦农民家庭的大林和小林,在父母死后出门求生。大林一心想“当个有钱人”,“吃得好,穿得又好,又不用做事情”;小林却认为“一个人总得干活”。途中遇见妖怪,为了脱险,他们分头逃跑。小林落到坏蛋手里,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战胜了坏蛋与吃人的“四四格”,当上了火车司机。他始终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为追求自由幸福而勇敢、坚强地斗争着。大林则遇见兔绅士。兔绅士满足了大林的企求,让他当了大富翁“叭哈先生”的养子。大林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变成了肥胖的寄生虫,最终因贪婪而饿死在富翁岛上。作者以他独特的夸张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幻却又非常现实的童话世界,日本学者伊藤敬一指出:“(周作人的)‘以现实的事物为素材,而整个气氛却是非现实的’这一要求,在中国的童话史上”,“正是由《大林和小林》才开始实现的”。(《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

般若心经一贯疏

般若心经一贯疏

般若心经一贯疏,一卷,明益证疏并序,日本宗信跋。

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应供于长者婆私腻迦家,其女不出。佛遣化女以残食与之,女念其夫,其夫即至。乃同见佛。与舍利弗及文殊师利菩萨问答,明生以不生生为生义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