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 姓名:卢梭
- 全名:让-雅克·卢梭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瑞士日内瓦
- 出生日期:1712年6月28日
- 逝世日期:1778年7月2日
- 民族族群: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卢梭刚出生几天,他的母亲苏萨娜·贝纳尔就去世了。对此,卢梭悲痛地说:“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见《忏悔录》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10岁时,卢梭父亲因与法国一陆军上尉发生纠纷而被迫逃离日内瓦。父亲走后,舅父贝纳尔做了他的监护人,将他送到一位牧师家住了两年,学习拉丁文。从12岁时开始,他不得不独立谋生,先后当过手艺学徒、仆人、伙计和随从,受尽了人生的艰难和凌辱。后来,他经过勤奋自学,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定居巴黎。在这时期,他同一位贫穷善良的客店女仆勒娃瑟尔结婚,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把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这给他造成了终生的痛苦和自责。在巴黎,卢梭结识了激进的青年狄德罗以及许多哲学家、诗人和文学家,并阅读了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49年。卢梭经历了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一次,他去克桑尼城堡看望被关押的好友狄德罗。途中看到茅戍科学院《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的征文题目,一时有感写了《论科学和艺术》一文,文中卢梭大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谴责了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在这种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基础上出现的腐朽与堕落的文明。1750年7月此文获得科学院的第一名奖。由此,卢梭大获声誉,立时成为政治论坛上的著名人物。1755年他又应征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论文虽然没有获奖,但他在法国学术界更加引人注目了。1761年至1762年卢梭先后发表了三部著作:《新哀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和《爱弥儿》。通过这三部著作更深入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哲学、政治、教育、宗教和伦理思想。但是,这些包含着新的世界观和成为革命派的“圣经”著作,却激怒了官方和教会。巴黎高等法院和教会下令把《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列为禁书;法国政府发布了逮捕令,卢梭逃到普鲁士属下的纳沙秦尔。巴黎教会宣布卢梭“是上帝和人们的敌人”,煽动舆论,挑起对卢梭的憎恶和攻击。1766年,受尽凌辱和困苦的卢梭抱病到了英国,不久他的精神受到过度的刺激,表现失常,改名易姓跑回法国。回到法国后,卢梭断断续续地写回忆录,有的收在《对话录》中,有的收在他去世前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最集中的就是他的《忏悔录》。卢梭晚年生活是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的,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宁肯以抄写乐谱为生也不接受皇室的佣金和权贵的赠礼。
猜你喜欢的书
化身博士
又译《杰克尔博士和海德先生的奇迹》。英国作家史蒂文生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杰克尔是位医学博士,他决定把人身上的善与恶的本性分开,使二者摆脱互相制约。为此目的,他发明了一种药物,并且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服药以后,高大的杰克尔变成一个瘦小的人。杰克尔给他取名海德。海德集中了杰克尔的全部邪恶,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他再服下药物,又变成受人尊敬的杰克尔。久而久之,杰克尔身上的邪恶占了上风,海德服药已不起作用,无法复原,他终于杀了人。这时杰克尔感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最后只好用自杀来摆脱可怕的海德。
山斋文集
明代诗文别集。郑岳(字汝华)著。郑岳著述较丰,所著诗文有《蒙难录》、《西行记》、《南还录》、《山斋吟稿》及漫稿、净稿、续稿、奏议等,因雕版焚毁,所存不过数集。此集为其曾孙郑炫所编,于万历十九年(1591)梓行,凡24卷。其中诗7卷、文17卷。据郑炫跋,是集视旧集十不能存二三。清人在郑炫刻印本基础上进行过增修,前加印了郑岳像。《四库全书》著录的也是郑炫刻本。《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人与其集说:“柯维骐《续莆阳志》称其所作诗文,俱畅达蕴藉。朱彝尊《明诗综》引谢山子之言,亦称其诗深于讽喻之体。考《明史》岳本传,称其屡拒中官崔文之干请,争宁王宸濠之侵占,又以争兴献王袝庙,忤旨夺俸。其居官颇著风节。而为江西按察使时,与李梦阳互讦,为兵部侍郎时,又为聂豹劾罢。所与龃龉者,乃皆正人。盖其天性孤介,非惟与小人相忤,即君子亦不苟合也。其文章落落远俗,因亦有由焉。”其诗作颇能吐露真情,较有个性,五言诗尤优,弥见风韵。
三辅黄图
城镇志。南北朝佚名撰。成书约在南北朝前。并杂用晋以后至唐时地名。二万三千余字。书名最早见于《水经注》,《隋书·经籍志》亦著录。原书一卷,今本为六卷三十六篇。记载秦汉时期长安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峙等。所记建筑均指明所在方位,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清毕沅、孙星衍、近人张宗祥均有校本。宋人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南朝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认为唐肃宗以后人作。但因*《水经注》曾引用此书,《隋书·地理志》亦曾著录,故成书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
帛书相马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从它的文体类似赋,以及文中提到的南山、汉水、江水这些情况来考察,大约是战国晚期楚国人的著作。全书有三篇,(其中第三篇即是第一篇的解释),没有书名与篇目,共计为5200字。主要写的是对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当是出于抄录者的爱好,只抄录了这部书的相骨部分。例如第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勿相其余。”又例如第三篇解释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鬐(脊)。”这说明了作者的相马,不仅注意眼睛,而且还注意到头、肩、耳、盹、膺、鬐、脊等等部位。这部书,将良马分成一般良马,国马(或称“国保”即“国宝”)和天下马(或称“天下保”,即“天下宝”)三等。这与《庄子·天下篇》所说的相马有“四马”和“天下之马”之别,是一致的。第一篇还讲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说明作者所论述的是以伯乐的相马理论为基础的。还说“吾请言其解”,说明作者的意图,是要进一步阐述伯乐的相马法。第二篇在详细叙述马目的相法之后,根据相马法中的一些话,引出了十五个连贯的答问。例如说:“法曰: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又例如说:“能为变者良也,能变而不良者何也?”这又说明作者针对原来相马法上的结论,而提出的疑问,以便作进一步的解释。作者在十五个相连贯的答问中,从马的盈满程度、眼的光泽、眼的活动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说明与马是否善走的关系;还把马的驱体和目力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归因于“起居”(生活条件)是否相宜和“通利”(消化代谢)是否正常。这部著作中,有许多术语不容易理解,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仅就上述我们已经理解的部分,便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的相马术已相当的细密了。
八大人觉经译注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八大人觉者,有八法为菩萨声闻缘觉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 ,亦称“八大人念”、“大人八念”。佛教用语。指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教法。据《八大人觉经》是: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燃)苦恼无量觉。据《中阿含经·八念经》等,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
十八卷,清净挺说。智淙等编。俍亭净挺禅师,清僧。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俗姓徐,名继恩,字世臣,别字逸亭,又号俍亭。崇祯十五年副贡。曾以抨击马士英获罪。明亡后隐居,四十七岁出家为僧,居云溪寺。有《逸亭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