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 姓名:卢梭
- 全名:让-雅克·卢梭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瑞士日内瓦
- 出生日期:1712年6月28日
- 逝世日期:1778年7月2日
- 民族族群: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卢梭刚出生几天,他的母亲苏萨娜·贝纳尔就去世了。对此,卢梭悲痛地说:“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见《忏悔录》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10岁时,卢梭父亲因与法国一陆军上尉发生纠纷而被迫逃离日内瓦。父亲走后,舅父贝纳尔做了他的监护人,将他送到一位牧师家住了两年,学习拉丁文。从12岁时开始,他不得不独立谋生,先后当过手艺学徒、仆人、伙计和随从,受尽了人生的艰难和凌辱。后来,他经过勤奋自学,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定居巴黎。在这时期,他同一位贫穷善良的客店女仆勒娃瑟尔结婚,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把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这给他造成了终生的痛苦和自责。在巴黎,卢梭结识了激进的青年狄德罗以及许多哲学家、诗人和文学家,并阅读了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49年。卢梭经历了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一次,他去克桑尼城堡看望被关押的好友狄德罗。途中看到茅戍科学院《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的征文题目,一时有感写了《论科学和艺术》一文,文中卢梭大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谴责了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在这种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基础上出现的腐朽与堕落的文明。1750年7月此文获得科学院的第一名奖。由此,卢梭大获声誉,立时成为政治论坛上的著名人物。1755年他又应征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论文虽然没有获奖,但他在法国学术界更加引人注目了。1761年至1762年卢梭先后发表了三部著作:《新哀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和《爱弥儿》。通过这三部著作更深入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哲学、政治、教育、宗教和伦理思想。但是,这些包含着新的世界观和成为革命派的“圣经”著作,却激怒了官方和教会。巴黎高等法院和教会下令把《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列为禁书;法国政府发布了逮捕令,卢梭逃到普鲁士属下的纳沙秦尔。巴黎教会宣布卢梭“是上帝和人们的敌人”,煽动舆论,挑起对卢梭的憎恶和攻击。1766年,受尽凌辱和困苦的卢梭抱病到了英国,不久他的精神受到过度的刺激,表现失常,改名易姓跑回法国。回到法国后,卢梭断断续续地写回忆录,有的收在《对话录》中,有的收在他去世前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最集中的就是他的《忏悔录》。卢梭晚年生活是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的,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宁肯以抄写乐谱为生也不接受皇室的佣金和权贵的赠礼。
猜你喜欢的书
海底两万里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潜水艇的发明者。他在海底进行巨大的科研工作。但这并非他的唯一目的。他同时在海洋深处寻找自由和躲避他的政敌。他把在洋底发现的宝贵财富赠给被压迫并为真正的生存而斗争的人们。和尼摩船长同游海底的还有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最后到达挪威港口。《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是由阿龙纳斯讲述的。这部名著使读者对奇妙的海底世界罕见的海生动植物等等,有所了解,而且由于叙述生动,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新刊校正音释易经
此《新刊校正音释易经》,全书共两册,四卷,分:周易上经、下经,系辞上传、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以《周易》白文为主。此为明代刊本,卷首有新刊会通馆校正音释周易程子传序,可能是翻刻明弘治年间华氏会通馆音释五经。序(序首叶前半面残) 新刊会通馆校正音释周易程子传序 卷一:周易上经 卷二:周易下经 卷三:系辞上传 卷四: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推背图
相传唐贞观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撰。一卷。清潘永因《宋稗类钞》作李淳风撰。《宋史·艺文志》著录,但无撰人。凡六十图象,以卦分系之。每象之下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兴亡变乱之事,预言后世治乱兴废之事,至六十图,袁推李背而止,故名。传本不一,词意隐晦难明。宋太祖时诏禁谶书,以此图流传已久,命取旧本,混乱其次序而杂书之。后世流传更随意附益,不足为据。收入《宋史·艺文志·五行类》,一卷。
古潭的声音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载《南国周刊》1卷1期(1928年9月)。1929年修改,增加一个人物,再发表于《南国月刊》1卷2期(1929年6月1日),这个剧,从剧名看一种诗意(甚至是禅意)的象征,其主题是作者由读日本诗人芭蕉翁的诗句“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得来的。整个剧给人的感觉只是这个从远方漂泊归来的诗人在赞美他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来的舞女,给一个肉的迷 醉的人以灵魂的醒觉。在这里田汉表现了“灵与肉”的主题。在剧中,“鞋”和“潭”的意象是一种女性的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在剧中,诗人见舞女留下的高跟丝履,取一只来玩,“你看她还穿这双鞋!这要算她过去快乐生活的唯一的纪念了。……啊,鞋,和踏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啊!……为什么一双人工做的小小高跟鞋,一上了她的脚就会变成一对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的魔鬼!”在这里,诗人对于鞋的迷恋, 以致可以引诱诗人和她一样跳入深潭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鞋”是一种引诱, 那么“潭”则是一种回归。剧中的古潭,象征着生命的归宿,是“漂泊者的母胎”, “漂泊者的坟墓”,而最神秘的是舞女愿意投身于古潭去听那里面“发出的一种声音”。最后诗人自己也挡不住“古潭的诱惑”,纵身跳入了古潭。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唐义净译。补录卍十九题记。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是现存律藏文献中最为浩繁者,也是最晚译出者,为藏传佛教徒所遵循。汉译为唐代义净翻译,藏译于吐蕃时期译出,藏译在内容上比汉译全面。1931年在吉尔吉特(今属巴基斯坦)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梵文本。传统上分为四部分,即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律上分。律分别包含比丘分别、比丘尼分别、比丘别解脱戒经、比丘尼别解脱戒经四部分。藏汉译本全,汉译为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50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20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1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1卷。
念佛起缘弥陀观偈直解
念佛起缘弥陀观偈直解,一卷,清张渊述并序,解阿弥陀佛身金色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