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
辽文萃
《作者:王仁俊》辽代诗文选集。七卷。清王仁俊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辑成。王仁俊,字捍郑。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民国二年(1913年)。江苏吴县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于上海创办实学报馆,后随张之洞,任存古学堂教务长,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副局长,兼大学堂教习。中年以后致力于金石文字研究。著有《辽史艺文志补证》、《西夏艺文志》、《西夏文缀》等。王仁俊因先秦直至明各代均有诗文总集,而只有五代及辽尚缺,遂潜心搜辑。光绪二十四年辑成。后来见及缪荃孙辑的《辽文存》,遂将《辽文萃》中与之复出的均删去,剩一百余篇,编为四卷。故本书当与《辽文存》并行合用,作为《辽文存》之补编,方可见有辽一代现存诗文之概貌。本书正文四卷,《补遗》一卷,《作者考》一卷,《逸目考》一卷。其分类体例亦与《辽文存》大体一致,分诗、诏令、策问、文等。因本书为避与《辽文存》重复,删却的自是辽文中之重要部分,故难免影响其独立性。但亦正因此,本书所补《辽文存》之不足,自有其独到而不可或缺的作用。故《辽文存》必须配以本书方为完璧。而本书虽补了《辽文存》部分缺漏,但仍有遗佚,舛误失当之处也还有。而仍不失为填补辽文总集缺如的有用资料性总集之一。本书有光绪三十年(1904年)无冰阁刊本,及《辽海丛书》本(见第六集,金毓黻辑,后附《辽史艺文志补正》一卷,辽海书社1931—1934年排印本)。
-
古文苑
《作者:佚名》诗文总集。佚名辑。二十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世传孙洙巨源(1032—1080)于佛寺经龛中得之,唐人所藏也。”所辑录诗赋杂文, 自东周迄于南齐,凡二百六十余篇,皆史传、《文选》所不载。其汉魏诗文,多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删节,石鼓文亦与近体相同,真伪难辨。南宋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1118—1190? )加以整理,分为九卷。绍定五年(1232),章樵又加以增订,并为注释,重分为二十一卷。唐以前散佚之文,赖此以存。韩元吉整理的宋淳熙本九卷,有嘉庆十四年(1809)孙氏坊刻本。章樵绍定本二十一卷,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张世用刻本。近世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守山阁丛书》本。清孙星衍(1753—1818)仿其例,又辑金石、传记、地志和类书中的遗文,从周迄元,编为二十卷,名《续古文苑》。引文均注出处,辑佚并有校订,有案语疏通隐奥,颇有实用价值。有嘉庆十二年(1807)原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原刻本。
-
后周文纪
《作者:梅鼎祚》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后周”之谓,源于卢思道所作《兴亡论》;仅以史称,以别国号,固无实义。然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唯以令狐德棻《国史》但曰“周书”,而指梅鼎祚以“后周”名集为“失于刊正”,与古来史家有违。收中所录宇文氏一代之文,不过八卷;而庾信一人乃居五卷,次则王褒撰著尚十八篇。苏绰曾受命作大诰,宣示群臣,命当世文章咸依此体。观本书所载一代诏敕,大抵温醇雅令,有汉魏遗风,少齐梁绮艳之习。而庾信集中《春赋》,《镫赋》之类,在梁旧作居多,其入北以后诸篇,亦皆华实相扶,风骨不乏。是为六朝靡丽之风,极而将返,实至周而一小振。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
皇霸文纪
《作者:梅鼎祚》十三卷。明梅鼎祚(1553—1619)编。鼎祚字禹金,安徽宣城人。守德子,以古学自任,诗文博雅,王世贞尝称之,申时行欲荐于朝,辞不赴,归隐书带园,构天逸阁,藏书著述其中。有《才鬼记》、《青泥莲花记》、《梅禹金集》、《历代文纪》、《汉魏八代诗乘》、《古乐苑》、《书记洞诠》、《宛雅》诸书等。此书共十三卷,为梅鼎祚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 《文纪》,以配冯惟讷 《诗纪》,此编上起古初,下迄于秦,故曰《皇霸文纪》。此书虽然网罗繁富,周秦以前之作莫备于斯,不乏菁英,但多辑录多疏,不可据为典要。如屈原《楚辞》,只载三篇,则删所不当。杨慎之伪石鼓文,并出近代,漫无考证。又如 《穆天子传》诗序之类,本各自为书,亦登文集,则录所不当录。但芜杂之中,不乏菁英。陆机所谓: “虽榛楛之勿剪,亦蒙茸于集翠者也”,故病其滥而终取博焉。有 《四库全书》本。
-
皇清文颖
《作者:陈廷敬》一百二十四卷。清陈廷敬、张廷玉等奉诏编修。陈廷敬,初名敬,字子端,泽州 (今山西晋城)人。顺治进士。曾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修辑三朝 《圣训》、《政治典训》、《一统志》、《明史》 任总裁宫。有 《午亭文编》、《老姥掌游记》。此集又称 《清文颖》。康熙帝以为 “有典有则,可久之道”(《序》),乃命陈廷敬等选辑 《清文颖》,编成之后,“束之高阁,未及刊布”(同上)后乾隆帝又命张廷玉等加以重新编排,增录,共得御制诗文二十四卷,臣子赋颂及诸体诗文一百卷。所录诗文,全属“经进之作”(即上进给皇帝之作)。分三部分排列。首登御制之文 (圣祖仁皇帝康熙居首),次列宗亲 (如藩王、王公等),再次为臣僚。体例则仿刘知己评 《古史辨》,钟荣 《诗品》之体,极力推崇 “雅”、“正”。所录之文体裁广博,包括箴铭赞赋、碑文志记,序跋谒耒,祭文奏疏乃至各种古近体诗。时间大致包括康熙元年(1662) 至乾隆八年 (1743)约八十一年间的诗作。但多属为统治者唱赞歌之类,有些篇幅对于清史和诗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最早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后于乾隆四十三年 (1778)录入《四库全书》,现有 (1983)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行世。
-
金石例
《作者:潘昂霄》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0卷。潘昂霄著。《四库全书》曾据山东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本书卷1—5记述志铭的源流,对于品级、茔墓、德政、神道、家庙、赐碑等有关制度,一一详考。卷6—8以唐代散文家韩愈所撰碑志为例,对于家世、宗族、职名、妻子、死葬日月等内容,都条列其文,标为程式。卷9专门评述金石文体。卷10为史院凡例。在本书中,潘昂霄强调文章“各有其体,不知其体,则喻人无容仪,虽有实行,识者几人哉”。对于具体写作技巧,他是十分重视的,起头、结尾、层次、波折都给予足够的关切,认为这些地方“要须自得于古人”。《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昂霄是书,以《金石例》为名,所述宜止于碑志,而泛及杂文之格与起居注之式,似乎不伦。”“其书叙述古制颇为典核,虽所载‘括例’但举韩愈之文,未免举一而废百,然明以来,金石之文往往不考古法,漫无矩度,得是书以为依据,亦可谓尚有典型。”本书是由潘昂霄之子潘诩刊刻于元至正五年(1345),元代曾刻过3版。本书自问世以来影响较大,曾编入《式训堂丛书》等多种丛书,并与明人王行的《墓铭举例》4卷、明末清初人黄宗羲的《金石要例》1卷,合刊为《金石三例》。近人缪荃孙还专为本书撰有札记1卷,与本书合刊于《随庵徐氏丛书》之中。
-
崇古文诀
《作者:楼昉》文论著作。35卷。南宋楼昉编著。楼昉为文汪洋浩博,对散文鉴赏和创作的见解与吕祖谦大体相同,故于兴化军任上,以吕著《古文关键》为基础而加以扩大,选录秦汉至宋代的散文作品200余篇,编为此著。因其书篇目较备,繁简得当,所作评论既承袭师说,又时出新见,阐述更为详密,故有裨于学者,颇得时人好评。《直斋书录解题》评此书:“大略如吕氏《关键》,而所取自《史》、《汉》而下至于本朝,篇目增多,发明尤精当,学者便之。”南宋时,选编前人散文作品加以评论的著作颇多,但后世留存者仅寥寥数部,此书为其中之一,故对了解宋人在散文创作上的文学主张,很有参考价值。该书卷首有宝庆三年(1227年)姚珤序云:“四明楼公假守莆邦,积其平时苦学之力,䌷绎古作,抽其关键,以惠后学。广文陈君锓诸梓以传之,使世之学者优游而深求,餍饫而自得。”据此可知,此书在宝庆时已有刊本行世,且流行颇广。后世留存者有宋刊本、元刊麻沙巾箱本、明嘉靖吴氏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
-
东汉文纪
《作者:梅鼎祚》三十二卷。明梅鼎祚 (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 《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一。他的 《西汉文纪》,根据 《史记》、《汉书》,多为典确。此编虽亦以正史为宗,而杂书之作盛于东汉,即刘珍、张璠诸记,著录正史者亦逾八家;沿及六代,小说繁兴,其时去洛京最近,故依托附会尤较西汉为多。至于集古、金石诸录,博古、考古诸图,以及隶释、隶续而下,搜括旧刻,争奇炫博者,弥不一家;而西汉自五凤砖数事以外,寥寥无多。其碑碣文词、器物铭识,亦往往唯称东汉。梅鼎祚搜罗既富,意取全收,其间真赝互陈,异同蜂起,而订讹正舛亦不及《西汉文纪》之详。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
古文辞类纂
《作者:姚鼐》清姚鼐编古文总集。姚鼐字姬传,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兼方苞、刘大櫆之长,为桐城派“三祖”之一,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桐城派讲究“义法”,标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精蕴。此书的编辑正反映了桐城派散文的标准和观点。全书分75卷,选录上自战国下迄清代的古文辞赋约700余篇,依文体分为13类,即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辞赋、哀祭,文体分类更趋合理。书前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书中有评点,阐发桐城派文学观点。选录重点为《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方苞、刘大櫆的古文,间选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等人的文章。魏晋六朝作品,在辞赋类中仅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仅选晋代袁宏的赞1篇。此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嘉间皆以抄本流传,嘉庆末康绍庸始刻于广东,道光五年吴启昌复刊于金陵,光绪间李承渊重刻本为姚氏晚年定本。1988年岳麓书社出版标点本,以《四部备要》刻本为底本,并据通行各篇所出原书订正。此外,清末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收乾隆至咸丰诸家古文,以补姚编之阙,可称“续书”。黎庶昌也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扩编姚氏之书,堪称“广古文辞类纂”。
-
古文关键
《作者:吕祖谦》文论著作。2卷。南宋吕祖谦编著。南宋前期,散文创作日趋繁荣,与之相应,以指点散文写作技巧为宗旨的各类文选、文论著作亦纷纷问世。祖谦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散文作家,于散文创作和鉴赏有独特而精深的见解,遂编此书,选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八家散文共62篇,一一标举其命意布局,评论其长短得失,以实例示学古文者以门径,故名“关键”。卷首有《总论》1篇,下分《看文字法》、《看韩文法》、《看柳文法》、《看欧文法》、《看苏文法》、《看诸家文法》、《论作文法》、《论文字病》等8节,概述了阅读和写作散文的基本法则,所论颇多新颖精当之处。如提出:“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阅读中,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关于写作,其云:“为文之妙在叙事状情,辞源浩渺不失之冗,意思新转处多则不缓”;关键在于“笔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语新而不狂。常中有变,正中有奇。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结前生后,曲折斡旋,转换有力,反复操纵”。对入选之文,祖谦亦逐篇进行具体的讲评,并加以批语,使读者既得其要领,又对行文的段落间架和开合变化有所领悟。故此书刊行后,风行一时,深得推崇。后世传本有明嘉靖刊本、清康熙徐氏刊本以及《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等。
-
古文集成前集
《作者:王霆震》古代散文总集。78卷。南宋王霆震编。王霆震,字亨福。庐陵(江西吉安)人,余不详。此书收春秋至南宋散文522篇。在编排上以天干为序,甲集6卷,乙集8卷,丙集7卷,丁集9卷,戊集8卷,己集8卷,庚集8卷,辛集7卷,壬集8卷,癸集9卷,并标明为“前某集”,可能此书有后集失传,也可能计划续编后集而未果。每集又按文体分门别类编排,甲集为序,乙集为记,丙集为书,丁集为表,戊集、己集为论,庚集为铭和箴,辛集为封事和疏,壬集为图和辩、原,癸集为辞、议、问对、设论、戒。书中所收大多为宋代散文,不少文章加有评注,除引用了吕祖谦《古文关键》、真德秀《文章正宗》、楼昉《迂斋古文标注》之外,还引用了诸如槐城、松斋、郎学士等人的评注以及《戴溪笔议》、《东塾燕谈》等久已失传了的材料。评注采用首批与夹注、夹批的方式,着眼于文章的立意、结构,或简要加以评说,目的是向读者指出古文的精妙之处。此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不少后来别集失传的宋代作家与作品,如马存、程大昌、陈谦、方恬、郑景望等等,只是借助于此书,才得以保存其部分作品的。有《四库全书》本。
-
黄氏日抄
《作者:黄震》南宋哲学家黄震著,又名《东发日抄》。原九十七卷。佚二卷,今存九十五卷。其中,前六十八卷,系黄震阅读经、史、子、集诸书的札记,也有文章摘录。还有作者所读著作的篇目,并“断以己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二)。六十九卷以下,收录作者的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铭等作品。作者崇尚宋学,而不率意苟同。对朱熹对《周礼》和《周易》的某些解说不以为然,对邵雍的“先天之说”驳斥甚多。对其他理学家谢良佐、杨时、陆九渊、张九成、杨简也颇有微辞,认为他们言理而杂禅,“以禅说儒”、“以禅证儒”(卷四十一),“借儒谈禅”(同上),实际上是将禅学儒学化,又将儒学禅学化。对王安石则更为不满。极力批判佛、道等“异端”,指出“佛、老之害极矣!”(卷九十)维护自尧舜禹,至孔孟所传的道经。该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学思想,把“道”解释为“大路”。认为“夫道即日用常行之理”(卷九十五),“非超出于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卷八十二)。以孔子的人性说统一各种人性说,认为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此六字“参之圣人,稽之众庶,求之往古,验之当今,无人不然,无往不合,此平实语也”(卷八十五)。强调躬行,提出“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卷八十二)的知行观,要求把义理与践行结合起来,认为“六经之旨”已被宋儒,特别是朱熹所彰明,“入耳著心,以正躬行,此正今日紧事,又暇于文公脚下添注脚乎?”(卷八十四)该书最早有元沈逵本。乾隆中汪佩锷校刊本,附入《古今纪要》十九卷。《四库全书》收入。
-
成都文类
《作者:佚名》地方诗文总集。五十卷。凡赋一卷,诗歌十四卷,文三十五卷。宋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何惪固、宋德元、徐景望、程遇孙编集。袁说友于庆元五年(1199)为四川安抚使。袁以为“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奇观绝景,仙游神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名公才士,骚人墨客,窥奇吐芳,声流文畅,散落人间,何可一二数也”。于是“爰属寮士,摭诸方策,裒诸碑志,流传之所脍炙,友士之所见闻,大篇雄章,英词绮语,折法度,极炫耀。其以益而文者,悉登载而汇辑焉,断自汉以下迄于淳熙”(见袁序)。可知扈仲荣等八人系袁说友之僚属,奉命而编此书。全编凡赋一卷,诗十四卷,文三十五卷。以文体相从,故曰“文类”,类中又各有子目,如诗中分都邑(包括城郭、宫苑、楼阁)、寺观、陵庙、亭馆、时序(包括故事、宴集)、题咏(包括书画、器物、雨雪、风月、草木、虫鱼)、赠送、道释、歌谣、宫羽、鬼谣等,颇嫌琐碎。每类之中所收篇目次序以作者时代为先后。此编宋刊本已不可见,有明翻刻本传世,似为明嘉靖、万历间刊刻,《四库全书》据以著录。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荣进集
《作者:吴伯宗》明代诗文别集。吴伯宗著。吴伯宗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状元。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吴伯宗有集24卷,内含《南宫》、《使交》、《成均》、《玉堂》4种,今皆未见。《四库全书》收其集,为4卷,似据某抄本为底本。四库馆臣介绍此集情况说:“此本中有《奉使安南》、《国学释奠》、《玉堂燕坐》诸诗,疑原集散佚,后人掇拾残剩,合为此编也。一卷冠以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小传一篇,次为乡试、会试、御试卷。二卷、三卷皆诗,而附以赋及诗补遗。四卷为杂文。目录首列序文,而卷首无之,盖传写佚脱。”另存有万历间刻本。原题:“明开科第一状元吴伯宗著,族裔孙吴兆璧辑,后学傅文兆校,金陵后学周文华梓。”此刻本为3卷。前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黄直序。《四库全书》馆臣认为,其“诗文皆雍容典雅,有开国之规模,明一代台阁之体,胚胎于此。”另外,其集第3卷有《上问安南事》五言诗,与诸选本所载日本使臣嗐嘿嘛哈《答明太祖诏问日本风俗》诗,仅字句小异,很可能是吴伯宗后人误入其集中。
-
滹南遗老集
《作者:王若虚》一作《滹南集》。文集。金王若虚撰。四十五卷。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不复为官,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慵夫集》等。死后六年(1248)由藁城令董彦明编辑此集,含《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杂辨一卷,文辨四卷,诗话三卷,杂文五卷。凡所读书都有自己见解,发现问题一一予以辨证,五经四书、史籍文论均有辨惑与质疑。其中文辨宗苏轼而于韩愈等人间有指谪,诗话尊杜甫而贬黄庭坚诸家。观点虽不无偏颇,但金元间文学巨子当以若虚学识居首。文辨多讲修辞、写作方法等,颇切实用。论文崇尚真实、自然,强调文章风格及其体式,有的见解十分有益。对前人批评有的放矢,不虚美,不苛责,不避圣人、尊者,堪为后人师法。有《四部丛刊》、《畿辅丛书》、《九金人集》本。
-
隐居通议
《作者:刘壎》三十一卷,宋末元初刘壎撰。此书当为晚年退休时所作,故名《隐居通议》。全书共分十一门,其中理学三卷、古赋二卷、诗歌七卷、文章八卷、骈俪三卷、经史三卷、礼乐一卷、造化一卷、地理一卷、鬼神一卷、杂录一卷。每门之下分条记事,各立标题。有考证,也有议论。其中论“理学”一门,以“悟”为宗,尊陆九渊为理学正传,又引据朱熹的学说以相讨论,并附载陈亮、叶适等人的学术观点。“经史”门中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未废儒,也未烧光书籍;“造化”门中认为天地有初;“地理”门中论南阳山川形势;“鬼神”门中认为神怪窈冥之事,知道者不言且不信,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评诗论文达二十卷,所称引之文,今多散佚,所称引之人,有的名不见史志记载,都备录全篇,首尾完具,可以补诸家总集之遗失,对征考文献有很高的价值。书中所记遗文轶事,可补史传之缺。版本主要有《读画斋丛书》、《海山仙馆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猜你喜欢的书
四明文献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王应麟著。王应麟原有《深宁集》100卷,久佚。此集系明代鄞县人郑真、陈朝辅辑。按郑、陈所辑《四明文献集》原为总集,意在保存四明乡邦文献,后散佚,仅存王应麟此集,遂以别集而冒总集之名。卷1为记、序、跋;卷2为赦文、诏;卷3为表、露布、檄文;卷4为制、祭文、乐章;卷5为诰、墓志、赞、诗。集中共收文章170多篇,制诰居十之七,史料价值颇高,多可与史书相参证。如诏中保存了给江万里、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以至贾似道等人的诏书,皆保存了当时事实原貌;文字亦典雅温丽,“有承平馆阁之遗”(《四库全书总目》)。诗仅有《悼袁进士镛》长诗1首,对袁镛为国捐躯深表悲痛,有“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诸句。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第一集)本。王应麟是宋末著名学者、作家。其学术著作尚多有传本,唯其诗文散佚殊甚。辑本除此集外,尚有《两宋名贤小集》辑《王尚书遗稿》1卷,仅收诗5首;清代叶熊辑《深宁先生文钞摭馀编》3卷,皆远非《深宁集》之原貌。
文堂集验方
验方著作。四卷。清·何京辑。刊于1775年。本书辑录方书中备用成方与单验方。分为中风、风痫、感冒伤风、伤寒等39类临床各科病症。其中有一部分单方验方属于民间效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禅真逸史
又名《妙相寺全传》、《残梁外史》。章回小说。明方汝浩著。八卷四十回。故事内容据明刊本“凡例”所云,为写齐梁“两朝隆替兴亡”。鲁迅《小说旧闻钞》则以为系“凭空结撰”。前半主叙东魏镇南大将军林时茂的经历,后半主叙其徒聚义起兵的故事。林因得罪丞相高欢之子高澄,弃官为僧,号澹然,奔梁,为妙相寺副主持,旋又受住持钟守净的排挤、诬陷而出逃。几经磨难,因得天书三卷而有异术,遂广结江湖豪杰。大盗苗龙先是为林复仇,火烧妙相寺。其后代杜伏威、薛举、张善相等众小英雄又拜林为师,三人同习武艺韬略。因偷习天书,得异术,义结金兰,聚义造反,树起“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旗帜,攻城略地。只因听从了林澹然的指点,顺时而行,先受招安于梁,复归大唐受封。林澹然也功德圆满,坐化升天。此书有明天启古杭爽阁主人履先甫原刻本,题“清溪道人(方汝浩)编次”。清初有翼圣斋复刻本。光绪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妙相寺全传》,另一石印本则作《残梁外史》。近有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略有删节。
简斋诗集
诗集,陈与义撰,三十卷。《外集》一卷。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本;《武英殿聚珍板丛书》本。
养正图解
蒙学读本。明万历间,焦竑任皇子讲官时,为劝导皇长子朱常洛续封建道统而编撰此书。明焦竑撰,丁云鹏绘图,黄、黄德奇镌刻。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玩虎轩刊本。二卷,是一部以插图为主的书。图中自“寝门视膳”至 “借事纳忠”为传六十,图亦六十,外各附诗赞。绘图者丁云鹏 (南羽) ,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故所绘的人物、景色,都是古香古色,典雅绝伦,一望即知为上乘之品。刻工黄鏻、黄德奇系歙县虬川黄氏一族,技术高超,刊刻此书时,也细磨细琢一丝不苟,惟恐有失原画的神意,遂使南羽的这部大作品相得益彰,成为完美无疵的艺术作品。出版后即博得很大的声誉。沈德符云:“乙未丙申间焦毅侯竑为皇长子讲官,撰《养正图解》,进之东朝。既而徽州人所刻,梨枣既精工,其画像又出新安名士丁南羽之手,更飞动如生。京师珍为奇货,大珰陈矩,购得数部以呈上览”。(《野获编》卷二十五) 。此书备受清代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乾隆帝为其作诗,嘉庆帝为其作赞,光绪帝命将书与御制诗赞一并刊刻颁行。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
一卷,唐慧琳集。说立坛及择地之法。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