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宗

吴伯宗
  • 姓名:吴伯宗
  • 别名:名祐,以字行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金溪人
  • 出生日期:1334
  • 逝世日期:1384
  • 民族族群:

吴伯宗(1334~1384),名祐,以字行,金溪人。生而颖悟,十岁通举子业,先达见其文,叹曰:“玉光剑气,终不可掩。”洪武三年(1370)解元,四年廷对擢第一(被称为“明开科第一状元”),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性刚直不屈,忤胡惟庸,坐谪凤阳。未几召还,累迁国子司业、武英殿大学士,后降检讨,洪武十七年卒于官。


洪武三年(1370)夏五月二十二日夜,抚州(州治临川,今属江西)通判王黻梦见抚州城奏乐,迎接荣归的新科状元。王黻很是惊奇。二十五日,从南京来了使者,宣布今秋开科取士。


这年,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仅3年,百废待兴,正需人才,故明太祖迫不及待地开科取士。


抚州府辖下的金溪县(今属江西)有个书生,姓吴名祐,字伯宗。他的名很少有人叫,以字行。他踌躇满志地赴南昌(今属江西),参加八月举行的乡试。


乡试分3场,头场于八月九日举行,试《四书》义3道,经义4道;第二场于八月十二日举行,试论1道,判语5条,诏、诰、表内科1道;第三场于八月十五日举行,试经史策5道。考试地点在南昌贡院。贡院门口警备森严,有专官负责搜身,不许夹带。吴伯宗进入贡院,到了自己的“号舍”。这是一个小单间,有两块板子分别架在“号舍”两边壁上,一高一矮,高的当桌,矮的作凳。“号舍”门口还有一名凶神恶煞的士兵监视。


3场之中,头场考试最重要;头场之中,3篇《四书》经义最重要。吴伯宗学识广博,答得称心如意。


按照太祖的规定,江西一省乡试可以录取40人。吴伯宗入选,且名列榜首。乡试第一,俗称“解元”。


于是有人说,通判王黻大人的梦已经应验了。


翌年,吴伯宗赴京师南京,参加会试。会试在礼部贡院举行,也分3场,于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内容基本与乡试一样。但入场时的搜查极宽,这是按照太祖的诏令放宽的,他说:“那些考生都已考中举人,干吗还像盗贼一般搜查他们?”不过,“号舍”的规矩还是有的。


主考官是陶凯,临海(今属浙江)人,时为礼部尚书,在诗文上造诣颇深。


二月二十八日发榜,吴伯宗榜上有名。


三月初一殿试,试时务策1道,时间以1日为限,日落前交卷。太祖对第一次殿试很重视,亲拟了考题。殿试入殿也不搜查,数十排试桌呈东西排列,一人一桌。桌子很矮,如炕几,北方睡炕的考生盘腿而坐,很习惯;出生于南方的吴伯宗就不行了。后来,准许南方人携带折叠式桌子入内。当然,这是后话。答完卷后,卷子弥封,即把姓名、籍贯密封起来。


殿试名为太祖亲自策试,实际上看卷的乃“读卷大臣”。他们评阅完试卷,挑出10份最好的,排定名次,送呈太祖裁决。他在最满意的一份卷子上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


待拆开弥封一看,此卷乃吴伯宗的。


此科共录取进士120名。


三月三日发榜,殿上传胪,第一声传唱“吴伯宗”时,吴伯宗和众考生及文武大臣才得知,这大明第一状元的桂冠落在了他的头上。太祖也很高兴,赐吴伯宗冠带袍笏。


官府差人驰报金溪吴家,吴家欢天喜地。


抚州人闻讯,纷纷传言:通判王大人的梦,至今日方应验。


吴伯宗中状元后,太祖诏授礼部员外郎。礼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掌礼仪、贡举;员外郎是礼部的官员之一,尚书、侍郎、郎中之下便是员外郎。洪武六年,吏部尚书詹同上疏,奏请编纂《大明日历》,太祖诏准,命詹同与开国元勋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具体负责编撰。第二年五月,书成,记事自起兵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迄洪武六年,共100卷。这是吴伯宗步入仕途后做的第一桩大事。


编完《大明日历》不久,吴伯宗便酝酿一个重大的举动:弹劾右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太祖起兵第3年上,即至正十五年(1355),胡惟庸来投奔,明太祖很器重他,把他从一个地方小吏提拔为中书省副丞相。当时,丞相(即左丞相)空缺,胡惟庸以副相的身份执掌中书省大权。他仗着皇上的信任,专权跋扈,独操生杀黜陟权,有些事连皇上都不奏问,独断专行。百官的奏疏,他往往先私下拆看,不利于己的就藏匿不报,寻机报复上疏人。就连赫赫有名的开国第一元勋徐达,他都敢暗算。《明史、奸臣传》收录六大奸臣,胡惟庸名列第一。


吴伯宗官位不高,但他是开国第一状元,很有些名声,胡惟庸想拉他入伙,结为腹心。吴伯宗刚正不阿,不肯攀附。胡惟庸大为愤恨,找了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师,谪居凤阳(今属安徽)。


吴伯宗不是个轻易屈服的人,虽遭贬谪,但决不肯向权臣胡惟庸低头。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弹劾胡惟庸专恣不法,告诫太祖不宜让胡惟庸独理中书省事,否则,必将祸国殃民。言辞极为激切。值得庆幸的是,胡惟庸漏看了他的奏疏,送到了太祖手中。太祖御阅,大为吴伯宗的刚直而感叹,下诏召他回京,特赐衣纱。


到洪武十三年,太祖终于不能容忍胡惟庸擅权了,以谋反罪对他处以极刑,并下令废黜丞相,永不再设。


吴伯宗被召回京师后,太祖遣他出使安南。


安南卫(治安南,今贵州晴隆)地处南疆,为少数民族杂居区。吴伯宗出使,以名望、德行为当地人所敬重。后来,洪武二十一年的状元任亨泰以礼部尚书出使安南。安南人提起两位状元来,引以为荣。吴伯宗完成使命回奏,太祖很满意,授他国子监助教一职。助教是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官,位次博士。接着,太祖命他进讲东宫,为皇太子朱标讲解经义。他是第一个向朱标灌输“正心诚意”之理学说教的人。后改任翰林典籍,掌管图书。太祖出了10个题目,让吴伯宗为赋,吴伯宗操笔立就,极其优美,明太祖很高兴,赐他织金锦衣。


后来,吴伯宗被授予掌管祭祀事务的太常任司丞,他辞不就;任他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国子司业,他又辞不就。太祖火了,把他贬为金县(今甘肃榆中)教谕。金县偏在西北,教谕是县学的教官。吴伯宗离京赴任,还没有到金县,太祖觉得他是个人才,贬谪金县殊为可惜,遂召他回京,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翰林院检讨位次翰林院编修,是个小官,一般以第三甲进士留馆者充任。


至此,吴伯宗的官位几度升降,一直都不高。


洪武十五年,太祖诏设殿阁大学士。原来,太祖杀胡惟庸废丞相后,从前属于丞相分管的事务,都压在他的身上,日理万机,仍忙不过来。于是,他决定设置殿阁大学士来襄理事务。殿阁大学士名目很多,有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皆以官位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充任,帮助他阅读奏章,处理和起草文书,顾问应对。吴伯宗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


有明一代,状元官为大学士者23人,吴伯宗为第一人。


翌年冬,吴伯宗的弟弟、三河(今属河北)知县吴仲实,荐举人才不实,遭处罚,他的供词牵连吴伯宗,吴伯宗的武英殿大学士官被革掉,降为翰林院检讨。不久,他老死于翰林院检讨任上。

吴伯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张果星宗

张果星宗

《张果星宗》是一本中国传统的星命学著作,有“星学鼻祖”之称。成书于明朝时代,《四库全书》未收录,《古今图书集成》收在艺术类星命部内。这种星命术也被称为七政四余之术。该书的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二年金间书业堂刊本;咸丰八年经纶堂刊本。此本未见,不知与《古今图书集成》所录者有何不同。而且《图书集成》也未题何人自辑。此书挂名张果,其实并非张果所作,其中只有果蹬问答及几篇论,署名为张果,其余的内容则系后代星命家收罗编辑而成,故内容十分宠杂。

金台集

金台集

元诗别集。2卷。廼贤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所收为明末藏书家毛晋所刊《元人十种诗》本,此外尚有诵芬室影刊元刊本,两种版本都来源于同一元刊本,内容完全一样。卷首有至正十二年(1342)欧阳玄序,李好文序,至正十年黄溍序,至正十二年贡师泰序。本集署:“南阳廼贤易之学”,“临川危素太朴编”。诗未按体裁类编,某些诗篇之后,附有时人的跋语或赞词。卷末有虞集题诗,至正三年揭傒斯跋,至正九年泰不华识语,至正八年张起岩题诗4首,危素后序,至正十一年程文后序,至正十五年杨彝跋。本集序跋除了肯定廼贤诗作,还纷纷指出:作为葛逻禄族,能如此自如地运用汉语诗歌这一形式,正是元代大一统才能有的特殊现象。集中所收入的,都是廼贤早期诗作,由于以后的《海云清啸集》及作于桑哥实里军中的《铙歌集》都已亡佚不存,他后期所作只存有个别篇章,如今论及廼贤只能依靠《金台集》。危素就住在大都金台坊,廼贤入京后也寓居于金台坊,而这一地名又来源于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处郭隗一典,所以本集题名为《金台集》。

十力语要

十力语要

熊十力论学语录、笔札的汇编。凡四卷。卷一以193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十力论学语辑略》为基础略加修改,并补进四十年代初的若干书札而成。卷二收录了1936至1938年及1940年短札,曾于1940年单印行世。卷三收录了1942至1947年的文章书信和生平自叙,其中阐释《新唯识论》主旨的一些重要文章曾在《哲学评论》、《文哲月刊》、《思想与时代》等刊物上发表过。卷四即以作者于1930年自印的《尊闻录》为基础,增加了部分抗战期间的短札而成。作者在《增订十力语要缘起》中说:“此四卷之书,虽信手写来,信口道出,而其中自有关于哲学思想上许多问题及作人与为学精神之砥砺者,似未容抛弃。”本书对中、西、印文化和哲学均有所论列,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各个时期的思想变化及“新唯识论”体系萌发、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行本为1947年湖北“十力丛书”本。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春秋属辞

春秋属辞

十五卷,元赵汸著。至正丁酉(1357),赵汸《春秋集传》定稿,因《礼记·经解》之说,悟《春秋》之义在比事属辞,而著此书。赵汸《东山集·与朱枫林书》:“《春秋》随事笔削,决无凡例。前辈言此亦多,至丹阳洪氏之说出,则此段公案不容再举矣。其言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此论甚当。至黄(泽)先生则论鲁史有例,圣经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则又精矣。今汸所纂述,却是比事属辞法。其间异同详略,触事贯通,自成义例,与先儒所纂所释者殊不同。然后知以例说经,固不足以知圣人;为一切之说以自欺,而漫无统纪者,亦不足以言《春秋》也。是故但以《属辞》名书。”书中实以杜预《春秋释例》、陈傅良《春秋后传》为本,并有所补正,分例为八:①存策书之大体;②假笔削以行权;③变文以示义;④辨名实之际;⑤谨内外之辨;⑥特笔以正名;⑦因日月以明类;⑧辞从主人。所分八门,较诸家言例者有绪。其中不免穿凿,但宏纲大旨可取者多。收入《四库全书》。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纯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