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宗

- 姓名:吴伯宗
- 别名:名祐,以字行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金溪人
- 出生日期:1334
- 逝世日期:1384
- 民族族群:
吴伯宗(1334~1384),名祐,以字行,金溪人。生而颖悟,十岁通举子业,先达见其文,叹曰:“玉光剑气,终不可掩。”洪武三年(1370)解元,四年廷对擢第一(被称为“明开科第一状元”),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性刚直不屈,忤胡惟庸,坐谪凤阳。未几召还,累迁国子司业、武英殿大学士,后降检讨,洪武十七年卒于官。
洪武三年(1370)夏五月二十二日夜,抚州(州治临川,今属江西)通判王黻梦见抚州城奏乐,迎接荣归的新科状元。王黻很是惊奇。二十五日,从南京来了使者,宣布今秋开科取士。
这年,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仅3年,百废待兴,正需人才,故明太祖迫不及待地开科取士。
抚州府辖下的金溪县(今属江西)有个书生,姓吴名祐,字伯宗。他的名很少有人叫,以字行。他踌躇满志地赴南昌(今属江西),参加八月举行的乡试。
乡试分3场,头场于八月九日举行,试《四书》义3道,经义4道;第二场于八月十二日举行,试论1道,判语5条,诏、诰、表内科1道;第三场于八月十五日举行,试经史策5道。考试地点在南昌贡院。贡院门口警备森严,有专官负责搜身,不许夹带。吴伯宗进入贡院,到了自己的“号舍”。这是一个小单间,有两块板子分别架在“号舍”两边壁上,一高一矮,高的当桌,矮的作凳。“号舍”门口还有一名凶神恶煞的士兵监视。
3场之中,头场考试最重要;头场之中,3篇《四书》经义最重要。吴伯宗学识广博,答得称心如意。
按照太祖的规定,江西一省乡试可以录取40人。吴伯宗入选,且名列榜首。乡试第一,俗称“解元”。
于是有人说,通判王黻大人的梦已经应验了。
翌年,吴伯宗赴京师南京,参加会试。会试在礼部贡院举行,也分3场,于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内容基本与乡试一样。但入场时的搜查极宽,这是按照太祖的诏令放宽的,他说:“那些考生都已考中举人,干吗还像盗贼一般搜查他们?”不过,“号舍”的规矩还是有的。
主考官是陶凯,临海(今属浙江)人,时为礼部尚书,在诗文上造诣颇深。
二月二十八日发榜,吴伯宗榜上有名。
三月初一殿试,试时务策1道,时间以1日为限,日落前交卷。太祖对第一次殿试很重视,亲拟了考题。殿试入殿也不搜查,数十排试桌呈东西排列,一人一桌。桌子很矮,如炕几,北方睡炕的考生盘腿而坐,很习惯;出生于南方的吴伯宗就不行了。后来,准许南方人携带折叠式桌子入内。当然,这是后话。答完卷后,卷子弥封,即把姓名、籍贯密封起来。
殿试名为太祖亲自策试,实际上看卷的乃“读卷大臣”。他们评阅完试卷,挑出10份最好的,排定名次,送呈太祖裁决。他在最满意的一份卷子上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
待拆开弥封一看,此卷乃吴伯宗的。
此科共录取进士120名。
三月三日发榜,殿上传胪,第一声传唱“吴伯宗”时,吴伯宗和众考生及文武大臣才得知,这大明第一状元的桂冠落在了他的头上。太祖也很高兴,赐吴伯宗冠带袍笏。
官府差人驰报金溪吴家,吴家欢天喜地。
抚州人闻讯,纷纷传言:通判王大人的梦,至今日方应验。
吴伯宗中状元后,太祖诏授礼部员外郎。礼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掌礼仪、贡举;员外郎是礼部的官员之一,尚书、侍郎、郎中之下便是员外郎。洪武六年,吏部尚书詹同上疏,奏请编纂《大明日历》,太祖诏准,命詹同与开国元勋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具体负责编撰。第二年五月,书成,记事自起兵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迄洪武六年,共100卷。这是吴伯宗步入仕途后做的第一桩大事。
编完《大明日历》不久,吴伯宗便酝酿一个重大的举动:弹劾右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太祖起兵第3年上,即至正十五年(1355),胡惟庸来投奔,明太祖很器重他,把他从一个地方小吏提拔为中书省副丞相。当时,丞相(即左丞相)空缺,胡惟庸以副相的身份执掌中书省大权。他仗着皇上的信任,专权跋扈,独操生杀黜陟权,有些事连皇上都不奏问,独断专行。百官的奏疏,他往往先私下拆看,不利于己的就藏匿不报,寻机报复上疏人。就连赫赫有名的开国第一元勋徐达,他都敢暗算。《明史、奸臣传》收录六大奸臣,胡惟庸名列第一。
吴伯宗官位不高,但他是开国第一状元,很有些名声,胡惟庸想拉他入伙,结为腹心。吴伯宗刚正不阿,不肯攀附。胡惟庸大为愤恨,找了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师,谪居凤阳(今属安徽)。
吴伯宗不是个轻易屈服的人,虽遭贬谪,但决不肯向权臣胡惟庸低头。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弹劾胡惟庸专恣不法,告诫太祖不宜让胡惟庸独理中书省事,否则,必将祸国殃民。言辞极为激切。值得庆幸的是,胡惟庸漏看了他的奏疏,送到了太祖手中。太祖御阅,大为吴伯宗的刚直而感叹,下诏召他回京,特赐衣纱。
到洪武十三年,太祖终于不能容忍胡惟庸擅权了,以谋反罪对他处以极刑,并下令废黜丞相,永不再设。
吴伯宗被召回京师后,太祖遣他出使安南。
安南卫(治安南,今贵州晴隆)地处南疆,为少数民族杂居区。吴伯宗出使,以名望、德行为当地人所敬重。后来,洪武二十一年的状元任亨泰以礼部尚书出使安南。安南人提起两位状元来,引以为荣。吴伯宗完成使命回奏,太祖很满意,授他国子监助教一职。助教是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官,位次博士。接着,太祖命他进讲东宫,为皇太子朱标讲解经义。他是第一个向朱标灌输“正心诚意”之理学说教的人。后改任翰林典籍,掌管图书。太祖出了10个题目,让吴伯宗为赋,吴伯宗操笔立就,极其优美,明太祖很高兴,赐他织金锦衣。
后来,吴伯宗被授予掌管祭祀事务的太常任司丞,他辞不就;任他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国子司业,他又辞不就。太祖火了,把他贬为金县(今甘肃榆中)教谕。金县偏在西北,教谕是县学的教官。吴伯宗离京赴任,还没有到金县,太祖觉得他是个人才,贬谪金县殊为可惜,遂召他回京,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翰林院检讨位次翰林院编修,是个小官,一般以第三甲进士留馆者充任。
至此,吴伯宗的官位几度升降,一直都不高。
洪武十五年,太祖诏设殿阁大学士。原来,太祖杀胡惟庸废丞相后,从前属于丞相分管的事务,都压在他的身上,日理万机,仍忙不过来。于是,他决定设置殿阁大学士来襄理事务。殿阁大学士名目很多,有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皆以官位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充任,帮助他阅读奏章,处理和起草文书,顾问应对。吴伯宗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
有明一代,状元官为大学士者23人,吴伯宗为第一人。
翌年冬,吴伯宗的弟弟、三河(今属河北)知县吴仲实,荐举人才不实,遭处罚,他的供词牵连吴伯宗,吴伯宗的武英殿大学士官被革掉,降为翰林院检讨。不久,他老死于翰林院检讨任上。
吴伯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又名《全真正宗仙源像传》,元朝全真道道士谢西蟾、刘志玄编撰。书成于泰定四年(1327),原本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真部谱录类,原书上卷辑录「列圣诏书」数篇,包括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见丘神仙(丘处机)诏书、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封全真道五祖七真制词、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五祖七真制词,以及封赠丘处机十八弟子之制词等。下卷收入混元老子及全真道五祖七真传记,五祖即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子钟离权。纯阳子吕喦。海蟾子刘操、重阳子王嚞。七真即王重阳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每人一传,略述其生平事迹及历代帝皇封号。每传前有图像,后附赞语。
洪氏集验方
方书,五卷。宋·洪遵撰。刊于1170年。本书汇集作者本人多年试用于临床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或传闻的验方共167首。共录治痢茱连丸、肉豆蔻散、祛疟散、大交感丹等167方,分列于伤寒、中风、痢、疟、霍乱、虚损等病证。该书对炮制的论述较多,如赤脚蜈蚣:酒浸一宿,焙干。草果:面裹煨,面裂为度。苍术:米泔水浸三日,切,焙干。虎骨:细镑,须用酥炙令酥。大半夏:汤洗七次,用生姜自然汁做饼子,炙。天南星:慢火炮裂,去皮脐。但未分类编次,又无标题。对于病证和治法,缺乏必要的阐述。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宋人医书三种》排印本。
放翁诗选
宋诗别集选本。有《四部丛刊》本,书题为《精选陆放翁诗集》。分《前集》、《后集》、《别集》三部分。《前集》,南宋末罗椅编选。椅字子远,号涧谷,宝祐进士。该集只加圈点而无评批语,前有序,落款为“大德辛丑立夏日適孙憼百拜谨识”,可知此集于“大德辛丑”(1301)夏由罗椅之孙罗憼再刻。又序中有“善和书卷存者仅十一於千百”之语,可知前此尚有“善和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曰:“元大德辛丑其孙憼始刻之”,其语不确。《后集》八卷,南宋刘辰翁编选。该本前后无序跋,句下及篇末时有附批,其体例与所评杜甫、王维、李贺等集相似。详考其词意观点,确为刘辰翁所选评,非伪托本。“明人刻刘辰翁评书九种,是编不在其中,盖偶未见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前集》、《后集》开始时本各自单行,至元朝时坊贾始将二书合刻,并追题《前集》、《后集》之名,又删其重复者,故两集中无一首重见。《别集》一卷,未题编纂者名氏。其诗皆见之于《瀛奎律髓》中。当是合刻时增补,以补二集之遗。
吴逆始末记
《吴逆始末记》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大约出于清康熙间人之手。所记始于吴三桂降清,止于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文末附有《觚剩》(清初钮撰)故事一则,当是后人所加,因涉及吴三桂生平,今仍保留;但所引个别句子有删节,今为保存原貌,仍据《觚剩》卷四原文将所删补入。
韩诗外传
汉初的一部征引《诗经》诗句以证事的著作。韩婴作。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韩诗》的创始者韩婴,曾“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汉书·儒林传》)。据此则《韩诗内传》与《韩诗外传》皆为阐述《诗经》旨意的著作。《韩诗内传》于南宋时已经失传,无从考究其内容。但现今流传的《韩诗外传》的内容,并不是阐释经义的,它的每章都是先讲一则故事,尔后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加以证实。这种引《诗》以证事的方法,早在《论语》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即已运用。汉代除《韩诗外传》外,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也用此种体例。可见《韩诗外传》虽然关乎到《诗经》,但它并不是一部研究《诗经》的学术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说:“《韩诗外传》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它并不是关乎《诗》义的著作,因此,《四库全书》只把它附在《诗经》类的最后。关于《韩诗外传》的流传与版本,据《汉书·艺文志》说共6卷,《隋书·经籍志》作10卷,今本也是10卷。清人赵怀玉有《韩诗外传校》,周廷寀有《韩诗外传注》,吴棠合刊为《韩诗外传校注》,一般被认为是善本。现代学者许维遹有《韩诗外传集释》,有中华书局1980年初版本。
宝髻大王菩萨本缘
《宝髻本缘》,全名为《吉祥圣雄宝髻大王菩萨本缘》,来自德国学者 Michael Hahn 编校的《大本生蔓》第四十七章。 《大本生蔓》发现於尼泊尔,是集本生与本缘故事为一体的一部古代佛教文献的集子。它的年代及最初产生、流传的地域目前尚不清楚。全书共五十章,本书最古老的写本现仍存尼泊尔。书中主要内容是传说故事,特别是关於佛修习善业的各种美德,着重强调的是佛的慈悲和他为获得最高正觉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其中第十至四十二章很接近大乘经典《悲华经》。这些故事都反复警示这样一个真理:在日益没落的世界上,人们一定要用完美的行为,走正确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