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当代书信集。傅雷著。三联书店1981年8月初版。书中摘编了傅雷和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百余封家信,其中主要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4月。书前有楼适夷作的序《读家书,思傅雷》。书后附傅敏写的《后记》。这本家书是一部极好的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的读物,也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明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青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反“右派”运动中,傅雷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不久传来消息,在波兰留学的傅聪突然出走,去了英国。在形同隔世、遥遥万里的两地间,傅雷的家书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把培育儿女作为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来做这一切。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闪射着傅雷对艺术的高深造诣和才智、学识、修养的光辉,跳动着一颗崇高的父亲的心,以及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在成才道路上所受的陶冶与教养。傅雷作为父亲给儿子浇灌了大量的心血。文如其人,《傅雷家书》表现出作为艺术家的傅雷那“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独特的人格力量。

  • 枫山集

    枫山集

    《作者:章懋四卷。《附录》一卷。明章懋 (1437—1522)撰。章懋字德懋,号暗然子,晚号谷滨遗尧,浙江兰溪人。成化二年 (1466)举进士第一,改庶吉士,授编修,因疏谏元夕张灯,庭杖谪官,迁福建按察司佥事,政绩甚著,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有《枫山集》、《枫山语录》(已著录)。此集为嘉靖二十年 (1542)虞守愚刻本,收入章懋所作诗文共四卷。集前有余祜、唐龙序。章懋为人耿直,以敢于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对诗文创作却不十分重视,有人劝其著述,则以文章“小技耳,予弗暇”,“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对之。可见其于语言文字之间非所留意,而刻意于身体力行。陈田的《明诗纪事》也说他“以清望重一时,不欲以文藻见长。”集中的首篇 《原疏》,考元旦张灯未为失德,反复力陈其根据,虽有些言语过激,仍不失于秉公持正,有君子之风。从其诗 《禁中闻莺》“不随舞袖歌金缕,却伴仙韶奏玉墀。长信梦回欹枕处,琐闺吟罢绮阑时。”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章懋虽不着意于诗,但诗中仍不乏清丽可诵之句。章懋所作的诗文虽不多,但所存诗文皆辞意醇正,有和平温厚之风。除本集外,《枫山集》还有嘉靖九年 (1530) 张大纶所刻九卷本 (收入《金华丛书》) 传世。

  • 凫藻集

    凫藻集

    《作者:高启五卷。明高启 (1336—1374)撰。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不受。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太祖借故腰斩。其诗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对明的统 一也作了歌颂。又能文。著有 《高太史大全集》 十八卷、《凫藻集》五卷《扣舷集》一卷。有人评其诗。说:“高启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擘。而古文则不甚著名。然生于元末,距宋未远,犹有前辈轨度,非洪宣以后渐流为肤廓冗沓,号台阁体者所能及之。”此集为文集,不知何人所编,共五卷。以其按诗集体例编次,可能为高启自定。集末有《魏夫人宋氏墓志铭》。魏夫人是江苏苏州知府魏观之母。按《明史》本传,高启坐为魏观作《上梁文》见法,则为其末年之作。盖平生古文,尽于此集。初无刻本。周忱为苏州巡抚时,始得其抄本于郡人周立。周立之姑,即高启之妇。正统九年(1444),监察御史浙江钱塘(今杭州)郑士昂又得本于忱,因命教授张素校刊,而周忱为之序。此本为雍正六年(1728)浙江桐乡金檀所刻,即因郑本而正其讹,多所校正。金檀辑注其诗题为《高青立诗集注》并附 《扣舷集》、《凫藻集》 刊刻行世,而成一家完书。

  • 浮山集

    浮山集

    《作者:仲并宋代诗文别集。仲并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及《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此集16卷,其书至明初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录,当于此后即佚而不传。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文,重编为10卷。前3卷为诗词,以下各卷载奏议、书、序、跋、记、赞、行状、墓志、祭文、表、启及杂著等各体文章。又将周必大《平园集》中所载《浮山集序》移录于卷端。周序称其集16卷系仲并外孙、南安太守孟猷所编,“君之古律如王良,造父驭骏马、驾轻车,有奔轶绝尘之势”;“其四六叙事虽闳肆而关键实密,属对虽切而非骈俪所能拘”;“其它论时事、条利害,深切明白,务在可行”;“杂著题跋清雅可爱,复以馀力出入释氏、游戏、歌词,无不过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古文颇高简有法度,四六能以散行为排偶,尤得欧、苏之遗;诗亦清隽拔俗。”以此可以略见其诗文风格与成就。

  • 浮溪集

    浮溪集

    《作者:汪藻诗文别集。宋汪藻(1079—1154)撰。三十二卷,拾遗三卷。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后以显谟阁学士、左中大夫,知徽州、宣州。卒封新安郡侯。另有《浮溪词》、《浮溪文粹》。《宋史·艺文志》著录有集凡百二十卷,原本久不传,明嘉靖中胡尧臣合旧传诗文,成《浮溪文粹》十五卷刊行,清乾隆间,四库馆臣又自《永乐大典》辑抄补缀,重编为是集,文二十八卷,有奏疏二卷十五篇,表四卷百○八篇,外制文四卷百七十七篇,内制文五卷百七十二篇,序跋等一卷十六篇,记二卷十五篇,碑、传、铭赞、祭文、书札三卷二十八篇,启二卷四十七篇,神道碑、行状一卷四篇,墓志铭四卷三十六篇,凡五百四十八篇。诗四卷,有古诗五言四十九首,七言二十三首;律诗五言四十七首,七言七十八首;五言排律六首;绝句五言十五首,六言三首,七言六十一首;词三首,凡二百八十五首。藻学问博赡,文章淹雅,为南渡后词臣之冠。文如代隆祐太后手书建炎德音诸篇,皆明白洞达,典当情事,诏令所被,无不凄然愤发,天下传诵,足以动人,为辞令之极,擅绝一时。其他杂文,也多深醇雅健。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今观其诗受苏轼影响尤深,情感真实,不乏忧念国事之作。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附清孙星华辑《拾遗》三卷,数量也可观,并逐一注明来源。另有《四部丛刊》本,无《拾遗》;《四库全书》本作三十六卷。今人栾贵明又自残存《永乐大典》中辑得清四库馆臣漏辑诗五首,文十二篇,见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浮溪文粹

    浮溪文粹

    《作者:汪藻十五卷。宋汪藻撰。此集乃明胡尧臣刊,至于何人所编则无可考。所载仅诗文八十五篇,未能尽窥全豹,但所载多为诗文中精华,颇足以资讽诵。昔欧阳修有《文忠全集》,而又有《欧阳文粹》;黄庭坚有《山谷全集》而又有《山谷精华录》,谈艺家俱两存不废。今用其例,说明《浮溪集》三十六卷与《浮溪文粹》十五卷一并著录之目的,使读者有所选择,“见一斑以知全豹”也。《浮溪文粹》十五卷有 《四库全书》本。

  • 世相物语

    世相物语

    《作者:林语堂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全书共分“世相漫议”,“茶余清话”,“人生写意”和“学艺琐思”四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非常值得一读。

  • 读禅阅世

    读禅阅世

    《作者:苏曼殊天才诗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苏曼殊经典名篇结集,著名学者章太炎、陈独秀高度评价苏曼殊并对其推崇备至。苏曼殊文学艺术造诣极高,与弘一大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诗人柳亚子盛赞其为“灵界诗翁”“千秋绝笔”!《读禅阅世》收录他大部分作品,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

  • 甫田集

    甫田集

    《作者:文徵明诗文集,明文徵明撰。徵明(1470—1559),名璧,以字行,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此集收诗十五卷、文二十卷,附其子文“行略”一卷。内容有诗、叙、记、赞、字辞、颂、题跋、祭文、书、行状、传、墓志、墓表、墓碑、阡碑等。明刻本。函套后附一纸为耿文光题跋:“右《甫田集》三十五卷,附录行略一卷,明翰林待诏文徵明撰。徵明名璧,以字行。工诗善书画,同游诸人为杨循吉、祝允明、郡族唐寅皆一时名流。其诗文笔法皆有所授,非特一艺之精也,余独服其一介不取可医俗士贪鄙之怀,景行其人心向往之,今山重欲行流连不释,因录其考帖诸跋付之坊友李子俊。光绪壬午(1882)十月十日耿文光题。”钤有“耿文光印”、“星垣”等印。祁县图藏。

  • 华泉集

    华泉集

    《作者:边贡十四卷。明边贡(1476—1532)撰。边贡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给事中,升太常丞,出任卫先军,荆州知府,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因人弹劾其纵酒废职,罢归。著有《华泉集》。边贡的诗文集先由刘天民编辑,于嘉靖十七年(1538)刊刻行世。此集为万历年间魏允孚刊刻;共十四卷,包括诗八卷,文六卷。其诗在当时颇享盛名,尤其是五律创作的艺术功力,一向为论者所叹赏。何良俊《四友丛说》评论说:“世人独推李、何为当代第一。余以为空同关中人,气稍过劲,未免失之怒张,大复之亮节俊语,出于天性,亦自难到,但工于言句而乏意外之趣。独边华泉兴象飘逸,而语尤清圆,故当推此人。”陈子龙在《明诗选》中也说:“尚书才情甚富,能于沉稳处见其流丽。声价在昌谷之下,君采之上。今考其诗,才力雄健,不及李梦阳、何景明善于用长。意境清远,不及徐祯卿、薜蕙善于用短。”陈田《明诗纪事》指出:“华泉古诗佳作不及何李之多,律体翩翩,自是风流一代人豪。”这一评价似较为全面、公允。

  • 斐然集

    斐然集

    《作者:胡寅三十卷。宋胡寅(1098—1156)撰。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胡安国之侄,收为养子。宣和间进士。靖康初,荐为秘书省校书郎。曾从杨时学。历官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寅父子兄弟皆笃信程氏之学,学者称“致堂先生。”寅尤以气节著名,秦桧当政时,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皆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乃至流窜。所著《斐然集》三十卷,为嘉定三年(1210)郑肇之刻于湘中,章颖序之。端平元年(1234)冯邦佐又刻于蜀,楼钥为之序。集中十二至十四卷,内外制词,皆秉正不阿。其中有《慈云长老开堂疏》、《严州报恩开堂疏》、《光孝长考请疏》、《光孝抄题疏》等为讲佛文字,与胡室主张自相矛盾。今有《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方斋存稿

    方斋存稿

    《作者:林文俊文集。明林文俊撰。十卷。文俊字汝英,号方斋。莆田(今属福建)人。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卒谥文修。原未刊,仅家藏旧抄,后辑入《四库全书》。十一万八千余字。含疏、表各一卷,序四卷,记文杂著三卷,诗一卷。其文章醇雅,其诗亦从容恬适,不事雕琢。有《四库全书》本。

  • 方舟集

    方舟集

    《作者:李石诗文别集。又称《方舟先生集》。二十四卷。宋李石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正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未著录,知传世不多。《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为一部四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同《直斋书录解题》。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其书已久佚,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二十四卷:卷一至卷六收赋二首、五古五十六首、七古八十首、五律四十八首、七律六十一首、五绝四十五首、六绝三十首、七绝一百九十一首、词三十四首。卷七至卷一八,收奏议、札子、表、状、策问、议、书、序、赞、记、启、辨、说、题跋、简、铭、疏、文、偈、祝文、墓志铭、祭文、杂著等各体文共二百七十二篇。卷一九至二四,录所论《周易》、《左氏》、《诗》之语。今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十首、赋一首。

  • 方洲集

    方洲集

    《作者:张宁二十六卷。附《读史录》四卷。明张宁(约1469前后在世)撰。张宁,字靖之,号芳州,浙江海盐人,一说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奉命使朝鲜。回国后,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不久,托疾致仕。家居三十年,屡荐不起。著有 《方洲集》、《方洲杂言》、《奉使录》。是集首有弘治四年(1491)浙江仁和 (今杭县)夏时正序,称《方洲集》四十卷。又有浙江余姚谢丕续集序,称夏复拾林下之作为四卷。又有钱升募刻疏,称僭作补遗,是又在四卷之外。而今本止二十六卷,合以所附《读史录》仅三十卷。或钱升重刊时有所改并。张宁官给事中,謇谔自持,六科章奏,多出其手。会有边衅,奏使宣抚,竟谕定而还。其才略为一时所称。后以建言忤李贤,与岳正同调外。其气节尤为天下所重。今观其奏疏诸篇,伟言正论,通达国体,不愧其名。他文亦磊落有气。诗虽颇杂浮声。然亦无龌龊萎弱之态。其出使朝鲜之时,与馆伴朴元亨登太平馆楼,顷刻而成七言长律六十韵,亦说明其才情横溢。其诗亦常有画意,显露出构思的工巧。但缺乏深层的内涵,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其诗“如小棹急流,一瞬而过,无复雅观”。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所收本集为三十二卷。

  • 芳谷集

    芳谷集

    《作者:徐明善元文别集。徐明善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汪如藻家藏本是明抄本,2卷,收入文章120篇。《豫章丛书》所收《芳谷集》为3卷,收入文章111篇。两种《芳谷集》均无序跋,不知何人、何时所编。其中误收入元明善所作《赠平章董士选三代官制启》3篇,可知本集是后人所辑,并非由徐明善手定。《豫章丛书》所收《芳谷集》3卷,内容是:卷1—2为序,卷3为说、记、制、题跋,卷末有丛书编者胡思敬的跋语,说“芳谷恪守先民矩矱,所著多有物之言。元儒自刘静修、吴草庐、黄文献外,未有能过之者。”徐明善的文章的确较少有浮言虚语,但比于刘因、吴澄、黄溍,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而言,都是有明显差距的。

  • 将相遇托付给别离

    将相遇托付给别离

    《作者:苏曼殊收录了曼殊大师绝大部分原创作品,包括诗、小说、杂著、书札等,是苏曼殊文学因缘全纪录

  • 范忠贞集

    范忠贞集

    《作者:范承谟诗文集。清范承谟(1624—1674)撰,清刘可书辑。十卷。承谟字见公,号螺山,属汉军镶黄旗,辽东沈阳(今属辽宁)人。顺治进士,康熙间巡抚浙江,授弘文院编修,官至福建总督,后加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奉职勤劳,居官刚正,耿精忠反,执之,幽囚三载,至死不渝。著有《吾庐存稿》、《画壁诗》、《百苦吟》等。全集,约十一万字。卷一为谕祭文、御制碑文、御题祠额附以家传及祠堂记。卷二、三为抚浙、督闵奏议二十二篇。卷四为《吾庐存稿》,卷五为《百苦吟》,卷六为《画壁遗稿》,卷七为杂著,卷八至十为题跋、哀挽诗文。其奏议具见经略,多关国计,明白敷畅。诗文皆正气凛然,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如《画壁诗》、《百苦吟》皆“备尝诸苦形之咏歌,悲壮苍凉痛切不忍卒读。”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刻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序刻本。

  • 方壶存稿

    方壶存稿

    《作者:汪莘宋代诗文别集。4卷。汪莘著。全书以诗词为主。诗风飘逸,颇有气势。《水天月歌》、《击鼓行》、《放歌行》等三首长篇歌行,均能抒发豪放跌宕的情感。近体诗如《秋怀》“四野秋风交敝庐,时平不用蔺相如。有人来问生涯事,指点蓑衣学钩鱼”,则又表现恬淡闲适的情趣。词作崇尚苏轼、朱敦儒和辛弃疾。《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中〔水调歌头〕二首,至以持志存心为题,则自有诗余,从无此例。苟欲讲学,何不竟作语录乎?”由此也可看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对他的影响。但〔沁园春〕《忆黄山》 一阕,写黄山的奇丽风光,在宋词中足可与名家媲美。

  • 方简肃文集

    方简肃文集

    《作者:方良永十卷。明方良永(约1506前后在世)撰。方良永,字寿卿,福建莆田人。生卒年均不详,大约生活在正德元年 (1506)前后。弘治三年 (1490)进士,历官浙江左布使政,其时,钱宁方得志,众公卿不敢出一言,方良永讼诛之。世宗时,官至右副都御史。谥号简肃。著有《方简肃文集》十卷。此集为沙南按察使郑茂所编。隆庆年间,方良永之孙山东布政使方攸续刊之。方良永为官颇有作为,故乞休后廷推屡及,他均以养亲为由推辞,如此奏疏俱收在本集中,进退颇为不苟。其文信笔挥洒,虽不刻意求工,而和平坦易不事钩棘。其论劾朱宁一疏,慷慨壮烈,犹有牵裾折槛之风。曾写信给王守仁,探讨定乱大计及生平言学,而信中之语皆隐刺王守仁,可见,其既使对所好者,仍是卓然不阿。该集有 《四库全书》 本。

  • 方麓集

    方麓集

    《作者:王樵明代诗文别集。王樵(字明逸)著。《四库全书》收录其集时,曾说明其版本情况:“其集凡有 二本,一为文九卷、老子解一卷、诗一卷;一即此本,凡诗文十四卷,又《戊申笔记》一卷、《紫薇堂札记》一卷,较初本颇为完备。”前本计11卷,现已无刻本存,但有清抄本流传,从中可知此版本情况。后者虽有明刻本传世,但现存的两本已有残缺,这样,就显出《四库全书》所收14卷本的珍贵。《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樵研思著述,于《易》、《书》、《春秋》及《四书》皆有解诂。《江南通志》称其性素简默,至谈经则娓娓不倦,故文章具有根柢。又《通志》述樵之言曰:‘士大夫以留心案牍为俗吏,文墨诗酒为风稚,夫饱食官禄,受成吏胥,谓之风稚可乎。’故其文章颇切实际,非模山范水、嘲风弄月之词。其诗虽不能自辟门径、而冲和恬淡,要亦不失雅音。盖当七子争驰之日,尤能守成,宏先正之典型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还指出其诗有“清婉轶伦”的特长。其诗文风格确实少见激昂蹈厉之辞。

猜你喜欢的书

四明文献集

四明文献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王应麟著。王应麟原有《深宁集》100卷,久佚。此集系明代鄞县人郑真、陈朝辅辑。按郑、陈所辑《四明文献集》原为总集,意在保存四明乡邦文献,后散佚,仅存王应麟此集,遂以别集而冒总集之名。卷1为记、序、跋;卷2为赦文、诏;卷3为表、露布、檄文;卷4为制、祭文、乐章;卷5为诰、墓志、赞、诗。集中共收文章170多篇,制诰居十之七,史料价值颇高,多可与史书相参证。如诏中保存了给江万里、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以至贾似道等人的诏书,皆保存了当时事实原貌;文字亦典雅温丽,“有承平馆阁之遗”(《四库全书总目》)。诗仅有《悼袁进士镛》长诗1首,对袁镛为国捐躯深表悲痛,有“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诸句。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第一集)本。王应麟是宋末著名学者、作家。其学术著作尚多有传本,唯其诗文散佚殊甚。辑本除此集外,尚有《两宋名贤小集》辑《王尚书遗稿》1卷,仅收诗5首;清代叶熊辑《深宁先生文钞摭馀编》3卷,皆远非《深宁集》之原貌。

文堂集验方

文堂集验方

验方著作。四卷。清·何京辑。刊于1775年。本书辑录方书中备用成方与单验方。分为中风、风痫、感冒伤风、伤寒等39类临床各科病症。其中有一部分单方验方属于民间效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禅真逸史

禅真逸史

又名《妙相寺全传》、《残梁外史》。章回小说。明方汝浩著。八卷四十回。故事内容据明刊本“凡例”所云,为写齐梁“两朝隆替兴亡”。鲁迅《小说旧闻钞》则以为系“凭空结撰”。前半主叙东魏镇南大将军林时茂的经历,后半主叙其徒聚义起兵的故事。林因得罪丞相高欢之子高澄,弃官为僧,号澹然,奔梁,为妙相寺副主持,旋又受住持钟守净的排挤、诬陷而出逃。几经磨难,因得天书三卷而有异术,遂广结江湖豪杰。大盗苗龙先是为林复仇,火烧妙相寺。其后代杜伏威、薛举、张善相等众小英雄又拜林为师,三人同习武艺韬略。因偷习天书,得异术,义结金兰,聚义造反,树起“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旗帜,攻城略地。只因听从了林澹然的指点,顺时而行,先受招安于梁,复归大唐受封。林澹然也功德圆满,坐化升天。此书有明天启古杭爽阁主人履先甫原刻本,题“清溪道人(方汝浩)编次”。清初有翼圣斋复刻本。光绪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妙相寺全传》,另一石印本则作《残梁外史》。近有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略有删节。

简斋诗集

简斋诗集

诗集,陈与义撰,三十卷。《外集》一卷。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本;《武英殿聚珍板丛书》本。

养正图解

养正图解

蒙学读本。明万历间,焦竑任皇子讲官时,为劝导皇长子朱常洛续封建道统而编撰此书。明焦竑撰,丁云鹏绘图,黄、黄德奇镌刻。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玩虎轩刊本。二卷,是一部以插图为主的书。图中自“寝门视膳”至 “借事纳忠”为传六十,图亦六十,外各附诗赞。绘图者丁云鹏 (南羽) ,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故所绘的人物、景色,都是古香古色,典雅绝伦,一望即知为上乘之品。刻工黄鏻、黄德奇系歙县虬川黄氏一族,技术高超,刊刻此书时,也细磨细琢一丝不苟,惟恐有失原画的神意,遂使南羽的这部大作品相得益彰,成为完美无疵的艺术作品。出版后即博得很大的声誉。沈德符云:“乙未丙申间焦毅侯竑为皇长子讲官,撰《养正图解》,进之东朝。既而徽州人所刻,梨枣既精工,其画像又出新安名士丁南羽之手,更飞动如生。京师珍为奇货,大珰陈矩,购得数部以呈上览”。(《野获编》卷二十五) 。此书备受清代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乾隆帝为其作诗,嘉庆帝为其作赞,光绪帝命将书与御制诗赞一并刊刻颁行。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

一卷,唐慧琳集。说立坛及择地之法。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