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

苏曼殊
  • 姓名:苏曼殊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18
  • 民族族群: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元瑛、玄瑛,出家后法号曼殊,曾用过的名号有四十多个。苏家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其父苏杰生,名胜,字仁章,在日本横滨充英商万隆茶行买办,娶有一妻三妾,长妾河合仙是日本人。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清光绪十年八月初十)生于日本横滨,其生母是日本一位叫若子的下女,他出生后未满三个月,生母就与苏杰生脱离关系,独自返回自己的家乡,曼殊幼时由河合仙抚养,以后他只知河合仙是自己的生母。


苏曼殊六岁时,随嫡母黄氏回到广东香山老家,翌年随乡儒苏若泉读书,课余喜欢绘画。他在家不被嫡母黄氏爱护,在校又受到同学的歧视,被人视为“异类”,使他从小就产生了对封建家庭及社会的反感,曾想去庙里当和尚。九岁那年,他父亲经商失败,从此家道中落,每况愈下。十三岁时,他从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学英文。其后,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初寄食于上海姑母家,后受表兄林紫垣的资助读书。


1898年春,苏曼殊东渡日本求学,入横滨大同学校学习,与冯自由、郑贯一诸人同学。1902年,他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中国留学生部,学习期间参与兴中会的活动,与廖仲恺、朱执信等结识。当时大多数留日学生受到革命思潮的熏陶,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一年后,他转入成城学校学军事,又结识刘季平、黄兴、陈天华、蓝天蔚等人。基于爱国热忱,他先后加入中国留日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以及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成为留日学生革命运动中积极的一员。


1903年9月,由于表兄林紫垣反对从事革命活动而断绝接济,苏曼殊被迫回到国内,先后在苏州、长沙、芜湖、南京、安庆等地教书;也曾在上海《国民日日报》任翻译、编辑;还为了与养母河合仙团聚,曾多次前往日本。在此期间,正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之时,他满怀爱国热忱,与秦毓鎏等参加过华兴会在长沙的起义准备活动,并是光复会活动的中坚分子,与革命志士陶成章、刘少白、章士钊、杨笃生、张继、章太炎、陈独秀、柏文蔚、赵声等相往还。苏曼殊一面继续参加革命活动,而以主要精力从事于“词客飘蓬”的文学生涯。


苏曼殊是一个很有文学天才的人,他以满腔的爱国热忱撰写杂文及诗,并作绘画,寓其反清、反帝革命激情于作品中。重要著作有《女杰郭耳缦》、《呜呼广东人》、《本事诗十首》、《岭海幽光录》、《清秋弦目图》等;编译有《悲惨世界》、《娑罗海滨循迹记》、《文学因缘》、《拜伦诗选》、《燕子笺》等;绘画有《儿童扑满图》、《猎胡图》等。他用批判的武器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突出反清、反帝、反封建思想。其中特别强调“排满”,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传统的统治思想,对孔子持否定态度,也谴责帝国主义的奴才。他鼓吹起义、暗杀,对无政府主义颇为欣赏。他同情穷人,憎恨富人,对未来新世界主张“公正”、“自由”,反对剥削和压迫。


由于对身世有“难言之恫”,加之苏曼殊生活漂泊,造成经济拮据,而思想伤感,时常有悲观厌世和颓废倾向。当上海《民国日日报》在1903年12月停刊后,他经冯自由的介绍,去香港见《中国日报》负责人陈少白,希望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结果受到冷遇。在救国无门、生计断绝之际,他一气之下跑到广东惠州一座破庙削发为僧。苏曼殊跟着老和尚靠化缘糊口,结果受不了饥饿和僧侣的戒律,只好拿了已故师兄法号曼殊的度牒回到香港,从此即以曼殊之名行世。


其后,苏曼殊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与文学创作,一度只身前往暹罗(泰国)、锡兰(斯里兰卡)、越南等地游历,热衷于佛教。时常学佛典、学梵文、译梵文典,撰《梵书摩多体文》,钻研律宗,以苦为极,致力于佛经的研究。他主张改革佛教,强调佛教的独立性和发挥其教化作用,阐扬“唯识论”和“禅宗”的境界。同时反对崇拜偶像,针对佛教、寺庙、教徒生活,与章太炎合撰《敬告十方佛教弟子启》、《告宰官白衣启》等文。其间,他曾应聘于曼谷青年会、锡兰菩提寺;回到国内后,曾与章太炎等发起组织“亚洲和亲会”,以反帝为主旨。


辛亥革命起义前的一年左右,苏曼殊再次游历新加坡、爪哇等地,一度在爪哇惹班的中华学校教英文,当他获悉武昌首义成功的消息时,欣喜若狂地于1912年春回到上海,在《太平洋报》主笔政,不久加入南社。袁世凯篡权后,他一面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发表《讨袁宣言》慷慨声讨;一面以“批判的武器”通过文字形式进行斗争。在《太平洋报》、《民国》、《甲寅》、《小说大观》、《青年杂志》及《南社丛刊》等刊物,先后发表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未完稿)、《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小说;杂文《南洋话》;与人合编《汉英辞典》和《英汉辞典》等工具书;续成《燕子龛随笔》;还选编中英诗合集的《英汉三味集》,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此外,尚有《东居杂诗十九首》等诗歌问世。


民国初年,在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统治下,“莽操尸位”,一切成空,国家和社会依旧黑暗腐败。苏曼殊深感幻灭和失望,厌恶某些原革命党人“乘时得位”,鄙视争权做官,自己宁愿卖文自给,或向朋友乞贷,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也不肯随波逐流。他对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十分悲观,厌世和颓废思想更加严重;加之长期养成狂吸雪茄,滥饮冷水,喜食摩登糖及其他甜食,且饮食无节,致使肠胃病日益严重,身体极度虚弱;由于思想厌世,看破红尘,早想结束生命,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不顾。1917年夏,他从日本回国后肠胃病大发,之后又患肺炎,多种疾病缠身,长期住在医院治疗。翌年2月,他的病情恶化,5月2日,苏曼殊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位革命者,其短暂一生的主要成就是文学著作。他的诗歌、小说及翻译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有较深的影响。其遗著主要载于柳亚子编的《苏曼殊全集》及施蛰存辑的《燕子龛诗》等书。

猜你喜欢的书

爱的徒劳

爱的徒劳

《爱的徒劳》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剧本,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598年。该剧讲述那瓦国君臣四人发誓要清心寡欲,拒绝一切物质享受,不近女色,专心读三年。可是当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侍女们来到宫廷后,他们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争先恐后地向她们求爱。但由于他们缺少真实的感情,法国公主把他们训斥一番以后离弃他们而去。威廉·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讽刺了宫廷贵族的爱情言辞和爱情观。

洛阳记

洛阳记

地理志书。西晋陆机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

伤寒论述义

伤寒论述义

日·丹波元坚撰。成书于1843年。全书约6万字,分为5卷。卷一列叙述、阴阳总述,卷二分述六经病,卷三述合病并病、温病风温,卷四述坏病、兼变诸证,卷五述霍乱、瘥后劳复。作者在钻研其父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的基础上,参考各家学说,针对《伤寒论》中所述病情、病机予以重点剖析,以补《辑义》之不足。其特点有三:①论病机,注重正气。认为邪气侵入,随其人阳气之盛衰化而为病,于是有寒热之分。大抵阳之变阴,皆因其人胃气本弱。②以病情,贯通大论。指出唯以病情读大论,则无所而不通。故本书自始至终,一以病情贯之。征之经文,既无前后牴牾。验之事为,亦莫切近乎此。③辨疾病,重察脉证。认为仲景之旨,先辨定其病。辨病之法,在察脉证。就脉证而认得寒热表里虚实之真,则病无遁情。总之,本书阐发《伤寒论辑义》一书未尽之义,予以覆核辨订,并斟酌诸家之说,而补充《辑义》之所阙。其中反映了作者学习《伤寒论》一书的心得。1851年,作者又撰《伤寒论述义补》一篇,附刊于本书之末。本书有1843年万籍堂版本,1884年杨守敬购得原版辑印。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

风雨像生货郎旦

风雨像生货郎旦

简名《货郎旦》。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旦本。剧写李彦和娶妓女张玉娥为妾,玉娥不贤,竟将彦和之妻气死。玉娥与其奸夫魏邦彦合谋,盗了彦和的财产,烧了他的房舍,又将彦和及其家人骗至河边,推彦和于河中,彦和后得救;正勒杀彦和之子春郎及其奶母张三姑时,为人撞见,春郎及三姑幸免一死。张三姑因衣食无着,无法养活春郎,乃将春郎卖与拈各千户为子;自己跟随说唱货郎儿艺人,学唱谋生。十三年后,春郎长大成人,承袭千户之职。一日外出,停歇馆驿之中,找来艺人说唱消遣,巧遇说唱货郎儿的张三姑与李彦和,三人相认,一家团聚。张玉娥和魏邦彦因欺侵窝脱银被捉,送到春郎千户处。春郎依法将他们处斩,报了昔日之仇。此剧谴责妓女,反映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家庭矛盾,为元剧中常见主题,但亦可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斑。第四折的〔九转货郎儿〕描绘生动,曲词甚美,别致动人,艺术价值颇高,为元剧中的精品。

麓堂诗话

麓堂诗话

一名《怀麓堂诗话》。诗论。明李东阳(1447—1516)撰。一卷。东阳有《怀麓堂集》已著录。此编论诗,推重盛唐,极赞李白、杜甫。理论上反对“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的泥古之风,实则已开“前七子”摹拟之论。强调诗人有“真情实意”,注重诗之法度、格调,艺术上有独创精神。东阳论诗,强调“诗与文不同体”,不能“以文为诗”,或“以诗为文”。他批评当时“以文章自命”的人,一写到诗,就不成其为诗,离诗的要求“毫厘千里”,并“终其身而不悟”。他重视诗的法度音调,认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

白话法华经

白话法华经

佛教经典。译名全称《妙法莲华经》。重点宣传大乘佛教“三乘归一”,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同于佛乘的思想,调合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主张一切众生都可成佛。是大乘佛教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一。尼泊尔有“九宝”的说法,此即九宝之一。佛经固然富有禅意,可是佛经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除了少数学者外,即使是终日诵习的佛门弟子,也常常受到“文字障”的困扰,更不用说一般读者了。此为注解破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