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寅

- 姓名:胡寅
- 别名:字明仲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公元1098年
- 逝世日期:公元1156年
- 民族族群:
胡寅(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南宋哲学家、无神论者。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胡安国之侄,养为己子。生于北宋元符元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从杨时受学。中宣和进士甲科。靖康初,荐授秘书省校书郎。张邦昌称楚帝,弃官归。建炎三年(1129),擢起居郎,因反对高宗践帝位,遂奉祠。绍兴二年(1132),起知永州。四年,复召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以反对遣使入金,出知邵、严、永三州。后官至礼部侍郎兼侍讲,直学士院。秦桧当政,求致仕,归衡州。桧复以讥讪朝政名,安置新州。桧死,复官。卒谥文忠。
留心国事,数上书论恢复大计。生平气节豪迈,虽与秦桧友善,但及桧当国,却不肯阿附,故为其所恶。反对当时不切实用的章句之学,认为“后世学者从事于章句,耽玩于词藻,以为己则无增益智思之力,为人则无制世御俗之略,而所学遂为无用之具”(《衡麓语要》)。在哲学上,重视心的作用,主张“圣学以心为本”(《崇正辩》),并明确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圣人之心即是理,理即是心,以一贯之,莫能障者。”(同上)由此而强调治心,称“圣人教人正其心”(同上),尤重视格君心之非:“莫难强如怠心,莫难制如欲心,莫难降如骄心,莫难平如怒心,莫难抑如忌心,莫难正如僻心。然皆放心也,大人格君心之非者,格此等也。”(《衡麓语要》)用禀气原因解释人的性情及善恶、寿夭、贫富的异同:“人之禀气不同,或昏或明,或拙或巧,或静或躁,或刚或柔,千条万端,非一言可尽也。” ( 《辩正论》)。又称:“颜回、伯夷之生也,得气之清而不厚,故贤而不免乎天贫,盗跖、庄蹻之生也,得气之戾而不薄,故恶而犹得其年寿。此皆气之偏也。” (同上)此说实阴取汉代王充的观点。对佛教批判甚力。强调客观世界的实在性,认为佛教“物我皆空”论根本站不住脚:“佛之道,以空为至,以有为幻,此学道者所当辨也。今日月运乎天,山川著乎地,人物散殊于天地之中,虽万佛并生,亦不能消除磨灭而使无也。日尽而月夜,山止而川流,人生而物育,自有天地以来,至今而不可易,未尝不乐也。”(同上)又指出万物及人虽有存毁与生死变化,但不能归结爲空无:“此物虽坏而彼物自成,我身虽死而人身犹在,未尝皆空也。”(同上)斥责佛教的空观乃乱世之说,“以心爲空,起灭天地,僞立其德,以扰乱天下”(同上)。还揭露佛教空观産生的理论原因,认爲其 “物我皆空” 的思想乃是主观幻造的産物:“佛教以心爲法,不问理之当有当无也。心以爲有则有,心以爲无则无,理与心二,谓理爲障,谓心爲空,此其所以差也。”(同上)对佛教的生死轮迴说进行批判,认爲死与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不可能长住不灭:“人死犹其生,其来不可御,其去不可止。若可留一年,则十年、百年,皆可引申而常存,此理之所必无也。”(同上)以儒家思想爲据批评佛教之说,认爲其离弃世俗的主张与纲常名教是完全相背的:“何谓道之至善?父慈而子孝,君仁而臣忠,兄友而弟恭,夫义而妇顺是也,此儒教也。何谓道之不善?离天性之自然而外立其德,自以爲得道者是也,此佛也。”(同上)其对佛教所作的理论分析与批判,在某些问题上超过了前人的见解,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理学思想上接二程,近承杨简,对朱熹亦有影响,于洛学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著作有 《斐然集》三十卷、《崇正辩》三卷、《读史管见》三十卷。
猜你喜欢的书
克力同
古希腊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的早期著作。该书以对话体形式叙述了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囚禁在狱中,老友龙克力同前去劝说他越狱逃跑,他婉言谢绝并阐述其道德思想等内容。首先,他主张用理智深思熟虑,反对凭感情“以错对错,以恶报恶”。诬告、错判固然是错,越狱潜逃也是错,正是以错对错,是违反理智原则的。其次,越狱潜逃,是不服法,最后必将破坏法律的崇高威望;一个尊重德性者,绝不会有损国家和法律的尊严。再则,祖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和法律,依照法律的契约生活。若越狱逃跑便犯下不孝父母、不服教养、不遵命守约三大罪,较之于诬告与错判更为有罪。最后,他认为越狱潜逃是苟且偷生、害人害己。若越狱必牵连朋友,小则流放、大则家破人亡;逃亡后隐姓埋名乔装打扮、贪生怕死丧失廉耻,也就无颜再谈正义与法治、人生道德和人生价值。该书表现了苏格拉底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以身伏法,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是研究苏格拉底生平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该书见严群的中译本《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回首四十年
新加坡著名报人、作家连士升的回忆录,收录于其五卷本《连士升文集》第二卷。该书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结合游记体例,记录了作者跨越四十年(约20世纪上半叶至中期)的所见所闻,尤其聚焦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与艰难重建,是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人文关怀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以细腻的纪实笔触描绘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图景,如1947年南京“破破烂烂”的战后城市面貌与凋敝民生,揭露权贵奢靡与底层困苦的尖锐对立,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思。
(嘉靖)安溪县志
福建地方志。明汪瑀修,林有年纂。八卷。汪瑀,直隶歙县(今属安徽)人。监生,官安溪知县。有年字塞谷,福建莆田人。曾官贵州提刑按察司副使、监察御史。安溪县建南唐保大十三年。县志始修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于嘉靖八年。是志以旧志为底本,询于故老,并续嘉靖以后事,书成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约八万二千字。分地舆、规制、官制、学校、选举、人物、文章、杂志八类。为该县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比较全面记载了该县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其地舆较为详赡,含建置、星野、山川、形胜、疆域、屯堡、隘堑、乡里、风俗、气候、土田、屯田、户口、土产等十目, 载山、 岭、峰、岩百余;溪、湾、潭、滩三十余。坑冶有龙崇银场,清洋铁矿山铁场等。户口自唐开元后有记载,但甚为疏略,至明颇详。尤以土产较为详备, 分谷、货品、蔬、果、药、木、竹、花、草、毛、羽、鳞、甲等十四类,二百六十余种。有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河汾诸老诗集
总集。元代房祺编。一卷。祺,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自称“横汾隐者”,后曾入仕,为大同路儒学教授(高昂、高霄跋文)。约生活于元初,此书成于大德五年(1301)。平阳府一带,地当黄河、汾河之间,为金末入元隐居诗人麻革、张宇、陈赓兄弟、房、段克己兄弟、曹之谦等人的出生地或宿居地,故房祺集其诗为《河汾诸老诗集》。卷以人分,共录诗二百○一首,书前原有郝氏序及目录,今佚。各家无小传,仅于卷首标出某一作家名号。河汾诸诗人身处金元易代之离乱社会,又多隐逸山林,身接下层人民,故集中多反映民间疾苦及故国之思。其描绘山川,见景生情诸作,亦颇感人。河汾诸人大抵排江南诗派而取径唐人,故房祺在此书《后序》中说:“诸老之诗,有深而冲澹如陶、柳者,……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于杜草堂之域者。”可见风格多样,才思横溢。然其思想内容,多因时代趋势深受当时诗坛盟主元好问影响。故元人杨仲德认为不观遗山之诗,无以知河汾之学,不观河汾之诗,无以知遗山之大”。故此书亦可视为元氏《中州集》之续编。有《汲古阁》本、《粤雅堂》本、《四部丛刊》影印乌程刘氏藏影写元《尊贤堂》本。
大胜金刚佛顶念诵仪轨
大胜金刚佛顶念诵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日本亲尊题记,编号九八〇。
仁王经科疏
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石万程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