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

文徵明
  • 姓名:文徵明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1470
  • 逝世日期:1559年
  • 民族族群: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停云生等,曾授翰林待诏,人称文待诏。苏州人。活了九十岁,是一位长寿的艺术家。


《明史》本传说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他祖上好几代都作过官。其父文林,曾任温州太守,当文徵明三十岁时,父亲便去世,家境比较清寒。四十多岁时,明皇室宁王朱宸濠派人送来信件和厚礼聘请他,文徵明推说身体不好而辞掉了。五十四岁那年,被荐入京,经过吏部考试,授职“翰林院待诏”,参与编写《武宗实录》的工作。因为他是画家,虽是地主官僚出身,仍被同僚轻视和妒嫉,竟有人在翰林院公开说:“我们的衙门不是画院,怎么容留画匠在这儿!”文徵明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深感官场的黑暗和为官的荣枯无常,朝不保夕。嘉靖初,为议大礼事,触怒了皇帝,朝廷多人被廷杖,恰巧文徵明因腿跌伤,休养在假,幸免于辱。为时不到四年,他便辞官南下,回老家苏州筑室玉罄山房,从此过着书画生活,以终其一生。


文徵明时代的苏州,是当时丝织和棉纺织中心,是江南重要的对外开放的商业城市,自“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商业经济的繁荣刺激和影响了绘画向手工业商品的性质发展。文徵明的画在当时的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他到了晚年,名望更高,求他作画的也更多了。据说:“接踵于道”,“户履常满”,“缣素山积,喧溢里门”。他卖画有“三不应”:即不卖给藩王贵族、宦官和洋人。买画者,除了一般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外,更多的是商人。当时有不少人以复制或仿制他的作品为业,所谓“寸图才出,千临万摹”“文笔满天下”。


文徵明在艺术上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金石篆刻,无不擅长。他曾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吴宽学诗文,在诗歌创作上有较高的成就,出入柳宗元、白居易,而不拘成法,皆传情而发,具有娟秀妍雅的特色。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在文学上共称“吴中四才子”。著有《甫田集》三十六卷传世。他从书法家李应祯学书法,博取前代名迹,精研各体书法,其行草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他八十九岁时还能在画上用蝇头小楷题跋,而笔力不衰。


许多文献记载,文徵明从沈周学画,工山水、人物、花卉,尤精山水。他的人物画有《文信国公像》、《湘君图》、《昭君图》、《洛神图》、《老子像》、《寒林钟馗图》、《烹茶图》、《采桑图》、《忙闲图》、《四时渔乐图》等。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有他四十八岁所作《二湘像》(故宫博物院藏),写屈原诗意,描绘湘君、湘夫人内在的性格、情感,刻画了在舜死后悲痛欲绝神态。人物描法继承了顾恺之“春蚕吐丝”的传统,线和晕染,浓淡变化微妙,可以了解他在人物画方面的水平。


文徵明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数量最多,学董源、巨然、郭熙、李唐、赵孟頫与“元四家”,而受赵孟頫的影响尤深。早年细致清丽,中年用笔粗放,晚年则粗细兼具。总的说来,其画风有粗、细两种,名曰“粗文”、“细文”。如《雨山图》、《古木寒泉图》、《寒原宿莽图》,即所谓“粗文”,一看就知道是学沈周的,水墨淋漓,笔致挺拔,苍劲豪迈,粗放中包含着宁静典雅的气质,足与沈周抗衡,但这不是他的主要风格。代表他画风的是所谓“细文”,这类作品占多数。如《万壑争流图》(南京博物院藏)、《真赏斋图》、《春深高树图》(以上上海博物馆藏)等,均以工致取胜,小青绿设色,文雅秀逸,虽多从赵孟頫变化而来,而不失自家面目。


文徵明的花卉,以兰竹为主,据说他“以风意写兰,以雨意写竹”,所作兰花,人称“文兰”。


文徵明经常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画有不少纪游作品,如《石湖图》、《洞庭西山图》、《天平纪游图》、《拙政园图》、《金焦落照图》、《金陵十景图》等,表现了画家的真实感受,使我们领略到苏州和江南一带湖山园林的秀美。


文徵明的家人和学生继承他画风的人甚多,“吴门画派”自文后,实际完全成了文家的天下。文氏家族传其画派而见于著录的就有三十多人。其子彭、嘉,从子伯仁,侄台,孙元善,孙女英,玄孙从简,曾孙女淑,曾孙柟、震亨,及震亨子点,柟子掞等,都是能手。其中以文嘉、文伯仁、文震亨、文淑成就较高。文徵明弟子及传其画派者,也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如陆治、陆师道、钱榖、陈淳、王榖祥、周天球、孙枝、侯懋功、刘原起等。

文徵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永嘉郡记

永嘉郡记

又作永嘉记、永嘉志、永嘉地记。南朝宋郑缉之撰。已佚,今有清陶珽辑本,刊于《说郛》,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清末孙诒让辑本。所记永嘉郡(今浙江温州、丽水)山川、乡亭最为详悉,旁及物产、佚闻、传说。其辑本是研究六朝浙江南部经济的重要原始资料。

崇实堂医案

崇实堂医案

医案。清姚龙光撰。一卷。龙光字晏如,丹徒(今属江苏)人。幼承庭训,治文史,明算学。二十七岁时因患病误治,后又有请医难至之苦,遂矢志于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集个人验案撰成是书。计二万余字。卷首为崇实堂医学刍言,论述病分客惑(即伤寒温病)和杂证两种,及习医者学问由博而约、由粗而精,才能左右逢原,并抨击医界积习。次叙医案四十余则。包括伏邪温症、阴虚火结、血崩、脾虚湿重等证治。每案简述病症、病史,分析病因病机,并述诊断、辨证、方药及预后,简要明了。所载多为延治误治者,其中以外感温病证治为多。有光绪二十七年刻本,一九二三年裘吉生刊《三三医书》本。

养真集

养真集

《养真集》是一部清代谈道说养真的书,托名隐士养真子撰,有白鬓老人王士端评点和序跋。其序云:“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面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便可坐洞天十二。”“以后寻真不用白云观里,从兹访道何须黄鹤楼头!”我们知道,得道岂有捷径,然而入门最好方便,读之可以静心,总可以有所感悟的。

我们夫妇之间

我们夫妇之间

当代短篇小说。萧也牧著。初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卷第3期。小说以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一对革命夫妻进城后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在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由隐忍而争吵,愈演愈烈,几至离异,最后在认识到“夫妇之间的感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一个原则问题,才又重归于好的故事。作品的男主人公李克是个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虽然离开大城市已经12年,但一进了北京,就为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所诱惑。他希望妻子进城以后把“农村脑瓜”慢慢改变过来。他也认为城市要改造,但“不能要求城市完全和农村一样”。而妻子“张同志”却对城里男人抹头油、妇女涂口红、穿裙子等现象都“看不惯”,更常常斥责丈夫那些“忘了本”的思想和行为。她从“改造城市”的信念出发,在生活上艰苦奋斗,把丈夫的稿费寄给遭水灾的乡亲,而且激公好义,挺身而出去整治那些仍在“压迫人”的资本家,把劳动者当成自己的阶级亲人。作者运用不少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张同志”这种“倔强、坚定、朴素、憎爱分明”,同时又包含着“狭隘、保守、固执”成分的性格,以至写她思想上的飞跃,承认自己有弱点,同丈夫应“彼此取长补短”。小说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被4家报纸转载,并被搬上银幕。但到1951年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却相继发表署名文章,指责作者“歪曲”革命知识分子,“丑化”工农干部,“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并且已经形成了必须加以批判的“不健康的倾向”。(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作者本人于1951年在《文艺报》5卷1期发表题为《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文章。1979年前后,康濯、王蒙等相继发表文章,重新肯定了《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当年被批判的萧也牧的其他作品。天津百花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的《萧也牧作品选》,收入了这篇小说。

吽字义

吽字义

一卷。日僧空海撰。又作《吽字义释》、《吽字真言》、《吽字一字真言》。为日本真言宗十卷书之一。又与《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并称为三部书。本书系为显示法身如来所说身语意三平等句的法门──本有法然之实义,而立吽字之密号密仪,以之为万法的本源,并开显此第一实际本有之三密、性德之四曼,悉至妙极之境。文中以吽(hu^m!)之一字,系由阿(a)、诃(ha)、汗(u^)、么(ma)四字所合成,复解释此四字之字相与字义,并将之配于法、报、应、化四身。又就吽字一字之字义,重重解释,以论述吽字所含广博之旨,而谓一切万法皆含摄于此一字之中。且认为远离所谓生灭、因果、损益、增减之相对性,则能验证永远、绝对、无限、常乐的大日法身之境地。注释书有《吽字义勘文注》(道范)、《吽字义秘诀》(道宝)、《吽字义探宗记》(赖瑜)等书。收在《大正藏》第七十七册。

大乘入楞伽经译注

大乘入楞伽经译注

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