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

汪藻
  • 姓名:汪藻
  • 别名:字彦章,号浮溪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079
  • 逝世日期:1154
  • 民族族群: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州学教授。大观三年,提举江南西路学事司干当公事。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改宣教郎,迁著作佐郎、符宝郎。宣和初,受时相王黼忌害,出通判宣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家晋陵近八年。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进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建炎元年,试中书舍人,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兼侍讲,直学士院。四年,拜翰林学士,转朝议大夫,于时诏令多出其手。绍兴元年,出知湖州,移抚州,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复命修日历。八年,上所修日历八百册,除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十二年,知泉州,徙宣州、镇江府。十三年,坐尝为蔡京客而夺职,谪居永州,屡经赦书不宥。二十四年,卒于贬所,年七十六。汪藻博览群书,以鸿文硕学闻名于世,当时俗语有“江左二宝,胡伸汪藻”之称。在南宋初,执掌制诰,工四六体文,孙觌谓其“深醇雅健,追配古作”(《浮溪集序》);黄震亦云“浮溪之文,明彻高爽,欧、苏之外,邈焉寡俦,艰难扈从之际,敷陈指斥,尤多痛快,殆有烈丈夫之气”(《黄氏日钞》卷六六)。如《元祐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德音》、《宋齐愈责词》、《贺收复杭州表》、《抚州谢上表》等篇,用事贴切,对仗工稳,读之者无不感激愤发(《云庄四六馀话》)。他曾向徐俯请教作诗法门,并从韩驹学诗,但诗风更接近苏轼,而没有江西诗派那种峭硬生瘦之习。孙觌谓其“诗律高妙,兴寄深远”(《墓志铭》);清潘德舆也以为“深厚丽密,非南渡诸人可及”(《石洲诗话》卷四)。其诗歌具有现实感与时代感,像《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描写靖康战乱之实,诗语警切悲恸,神情气骨颇似唐杜甫“安史之乱”时的诗作(《瀛奎律髓汇评》卷三二)。其馀诗如《春日》、《旅次》、《书宁川驿壁》、《醉别李侍郎》诸篇,都清新疏朗,意气高旷(《游宦纪闻》卷三、《载酒园诗话》)。也长于作词,如《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点绛唇》(新月娟娟)铺写词人的别情离恨,表现得清丽俊爽,蕴藉悠远(《蓼园词评》),久为时人传诵。著有《浮溪集》六十卷、《后集》若干卷、《裔夷谋夏录》二卷、《青唐录》三卷、《古今雅俗字》四十四篇(孙觌《墓志铭》),又有《猥稿外集》一卷(《读书附志》卷下)。文集于明初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浮溪集》三十六卷,今存《四库全书》本。明洪武间赵子常又辑有《浮溪文粹》十五卷,由胡尧臣刊刻流传,今存明万历、正德、嘉靖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一四三三至一四三七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三三六三收有其文。事迹见孙觌《宋显谟阁学士左大中大夫汪公藻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四)、《宋史》卷四四五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百花历

百花历

百花历,也有称花月令,即将一年四季中,一些主要花卉的开花、生长状况,以诗歌或者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利于花事农事。历史上的花月令,有几种,最早的始于夏代,但多数与今天已不甚合辙。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

经名: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撰人不详,约出於晋代。系古《灵宝经》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灵宝中盟经目》著录《太上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三部八景自然至真上经》1卷为六朝灵宝经。本经盖与之相当。《洞真部》收录《太玄八景箓》,与本书大致相同。述符图劝人服之并与服气、存思结合。

夜雨飘流的回忆

夜雨飘流的回忆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的心境底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得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底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黯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象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光宣诗坛点将录

光宣诗坛点将录

汪国垣著。初稿民国八年(1919)写于南昌,民国十四年作修改后连载于《甲寅》第一卷第五号至第九号。民国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又刊登于《青鹤》第三卷第二期至第七期。民国三十三、三十四年,又在重庆作修改和补充,写成定本。今通行本为其门人程千帆整理本,见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汪辟疆文集》及198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前有作者化名铁棒栾廷玉的赞语。诗坛旧头领一员属王闿运,都头领二员属陈三立、郑孝胥,机密军师二员属陈宝琛、李瑞清,参赞军务一员属陈衍,五虎将属袁昶、范当世等,八骠骑属陈曾寿、沈曾植等。有时一员头领下有一作某人的情况,故所录诗人实际上不止一百零八人。且早期发表之《甲寅》本与定本多有不同。点将录后又附额外头领三人:教头王进属郑珍,黄面佛黄文煜属释敬安,铁棒栾廷玉则作者自属。定本有民国三十三年作者跋,另有1983年整理者程千帆后记。

楞伽经通义

楞伽经通义

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述并序,蒋之奇经序,苏轼书经跋。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通义》,简称《楞伽通义》。佛典注疏。南宋嘉定二年(1209)善月撰。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究一经始末,节句义起,尽按吾台宗规矩,大体申述其旨,目曰通义”。书中将经文卷一分为二十一章,卷二、卷三均分为十七章,卷四分为十三章,逐章注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维摩经义记

维摩经义记

佛典注疏。北辰32、S.2732。作者不详,四卷。前者首残尾全,存七百五十二行。尾题:“一校流通。释琼许,大统三年(537)正月十九日写讫。”S.2732,首残尾全。尾题:“龙华二儒共校定也。更比字一校也,大统五年四月十二日比丘惠龙写记流通。”“保定二年(562)岁次壬午于尔锦公斋上榆树下大听僧雅讲《维摩经》一遍私记。”两号所疏均为鸠摩罗什译三卷本《维摩诘所说经》。北辰32自《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疏至《观众生品第七》;S.2732自《佛道品第八》疏至《嘱累品第十四》。首尾恰好相接。因卷一不存,科分纲要不清。但知科分颇细,每品一般分为大段、段、子段。注疏也较详尽。行文中时以“又解”、“旧解”标示引用异解。但全疏没有引征其他经典。北周建德二年(573)周武帝灭法,毁像焚经,上距题记所叙保定二年听经文仅十二年。此《义记》仍得保存,良可珍贵。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将S.2732收入第八十五卷,题名为《维摩经义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