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
文山集[四库本]
《作者:文天祥》诗文别集。南宋文天祥撰。二十一卷。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二十举状元,历官江西安抚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江西,天祥兵败,退入广东,次年,在五坡岭(海丰北)被俘,囚禁元京都四年,劝降不就被害,卒年四十七岁。天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爱国诗人。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其遗作,编成《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卷,世称“道德堂刻本。”明初,其本散佚,尹凤歧《内阁得之,重为编次。有诗、文十七卷,收宝祐三年(1255)至咸淳十年(1274)间之作,皆入仕后及入己临安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录》一卷,《指南后录》二卷,则自德祐二年(1276)奉使入元营至囚禁燕间之作,为在囚禁中亲自编定,得诗凡六百余首,前期受江湖诗人影响颇深,后期师法杜甫,皆感于时事而发,不拘于字句声调之工拙,而直抒胸意。所作《读杜诗》、《六歌》等诗,皆得杜诗沉郁苍凉之神髓。被俘前,其诗表现百折不挠抗战到底的爱国精神,被俘后,抒发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奋的乐观精神。感情奔放,词气磅礴。如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深得后人传颂。如《正气歌》、《高沙途中》,词《酹江月·驿中别友人》、《念奴娇·水天空阔》,文《指南录后序》等,皆为宣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世杰作,为宋末平庸诗风,独树一帜。有《四库全书》本,附《纪年录》一卷,亦文天祥在狱中自述,后又复集众说以益之;天祥尚有《集杜诗》二百十八首,以世久单行,未缠收入。另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题《文山全集》;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刻有《庐陵文丞相文山先生全集》。
-
文泉子集
《作者:刘蜕》一名《刘蜕集》。唐刘蜕撰。6卷,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刘蜕为桐庐人,官至中书舍人。所叙爵里不同,或疑是别一刘蜕,尚不得而知。是集前有《自序》说:“自褐衣以后,辛卯(87)以前,收其微词属意古今上下之间者为内外篇,复收其怨抑颂记婴于仁义者杂为诸篇焉,物不可以终杂,故离为10卷。离则名之不绝,故授之以为文泉”。其书不传。明崇祯十三年(1640)闽人韩锡所编仅1卷,系从《文苑英华》等书采出,非其旧帙存本。在此之前,天启四年(1624)吴馡于携李僧寺得桑悦藏本,考索同异,重新编成6卷付梓。是集有序、书、论、铭等体50余篇。刘蜕在《献南海崔尚书书》中说他因时著书满10卷,还有旧役刺书1卷,杂歌诗2卷。可见散佚实多,此集仅十之三四。有《四库全书》本、《别下斋丛书》本、《湖南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
吾吾类稿
《作者:吴皋》元代诗文别集。3卷。吴皋撰。原书自明初就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吴皋诗120余首,杂文十余篇,重编为《吾吾类稿》3卷。卷首有胡居敬序,梁寅序,张美和序。据胡居敬序,吴皋所著诗文很多,但经过元末战乱多有散失,吴皋死后十余年,由其子吴均汇次遗作编成本集。据张美和序,可知吴皋诗文结集后,“临江税课大使、京兆赵君师尝见而说之,遂率郡中士友,命工刻梓,以永其传。”卷1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卷2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杂著。现存吴皋诗当中,以五言古诗最佳,《拟古七首》、《拟古杂诗十二首》、《杂诗四首》、《拟古十首次刘闻廷韵》等组诗写得颇具汉魏风致。《四库全书总目》评本集:“所作大都以朴澹为主,不涉元末佻巧纤靡之习。”“虽其骨格未坚,尚不能抗行古作者,而缠绵悱恻,要不失变雅之遗意焉。”这个评价大体上是恰当的。
-
文安集
《作者:揭傒斯》又名《揭文安公全集》。诗文集。揭傒斯撰。十四卷。 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延祐初荐授国史院编修。迁国子助教。天历初擢奎章阁授经郎。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参修《经世大典》与辽、金、宋三史。卒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诗文推为大家,与虞集等齐名。一时朝廷典册、名公碑版尽出其手。文集最初为门人锡喇布哈所编,约成于至正中。收诗二百七十余首,文一百二十余篇。诗和婉清丽,语言浅显。有的明显受北朝乐府民歌影响。文章严谨。语言简括。而《大元敕赐修堰碑》则详细记述修都江堰工程之始末及工料、用具,颇具科技史及文献价值。传世有抄本、刻本,且书名、卷册多不一致。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较通行。《豫章丛书》本分诗八卷、文九卷、并附校勘记。
-
文定集
《作者:汪应辰》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
张文端集
《作者:张英》诗文别集。清张英(1637—1708)撰。四十六卷。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恒产琐言》、《聪训斋语》、《笃素堂文集》等。此集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约三十万字。《存诚堂应制诗》四卷,《存诚堂诗集》二十五卷,《笃素堂诗集》七卷,《笃素堂文集》十卷。作者生平酷好看山种树,有写台阁山林、言情赋景之作,多清微淡远。应制诗无不典雅和平,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散体诸文称心而出,不事粉饰”,“原本经术,词旨温厚。”(《四库总目提要》语)有《四库全书》本。另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桐城张氏刻本,题《张文端集》,六种,五十九卷。
-
惟实集
《作者:[元]刘鹗》元代诗文别集。7卷。刘鹗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较少见,仅有几种清抄本传世,全称为《吉永丰鹫溪刘楚奇先生惟实集》,别本并为4卷(另有外集2卷)。《四库全书总目》也著录为4卷,但《四库全书》本《惟实集》实为7卷,或系《四库全书》编者所析。卷1为疏、论,卷2为序及其他文体,卷3为记及其他文体,卷4为五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五六言绝句(各1首),卷6为七言古诗、律诗,卷7为七言绝句。附录(相当于清抄4卷本的外集2卷)有《元故江西参政刘公挽诗》,由梁潜作序(序作于明永乐五年[1407]),并收有梁寅、邓雅等人的挽诗;刘玉汝撰《刘公墓志铭》等有关刘鹗生平的资料。吴澄、许有壬、欧阳玄、揭傒斯等人都曾为刘鹗文集作序,但《四库全书》本《惟实集》均未收入,吴澄、许有壬序仅保存在各自的文集当中。《四库全书总目》评刘鹗之作说:“今观其集,大都落落不群,无米盐龌龊之气,可以想见其平生。”又以“体裁高秀,风骨清遒”来总括刘鹗的创作成就。附录(即外集2卷)是刘鹗裔孙刘于廷等重辑。
-
未轩文集
《作者:黄仲昭》十二卷。《补遗》 二卷。《附录》一卷。明黄仲昭撰。黄仲昭名潜,以字行,号退岩居士,莆田 (今属福建) 人。成化二年 (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因直谏被杖谪官,弘治初(1488年)起江西提学佥事,旋乞归,以讲学为事,世称未轩先生。有《八闽通志》(已著录)、《未轩文集》、《延平府志》、《邵武府志》等,此集为其门人刘节所编,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由黄迈琮在嘉靖黄希白刻本基础上,加以增修,另加补遗二卷,重新刊刻行世,凡正文十二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陈田在《明诗纪事》中说《未轩集》十四卷,即是将补遗二卷也计算在内。黄仲昭并不看重诗词创作,他与章懋、庄咏共同遭贬,有“翰林三君子”之称。后章懋、庄咏皆聚徒讲学,而他则刻意于地方史志的撰写,因此虽在诗文创作方面,不及章懋、庄咏著名,但仍别具一格。林瀚在黄仲昭墓志中称其“作为文章,浑厚典重,无艰深聱硗之语。”藏书家徐时栋在《未轩集》题记中也说:“未轩诗质实无华,明之中叶流尚如此,然亦时有佳句。而其题丰园十诗,竟无一二语可以入摘句图也。”由此可见,他的诗文的文学价值并不很高。另外,还有《未轩公文集》不分卷的清抄本行世。
-
温恭毅集
《作者:温纯》诗文集。明温纯撰。三十卷。纯字景文(《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作“希文”)。三原(今属陕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官光寿知县、户科给事中、左都御史。于隆、万之际立朝。初忤张居正,罢官。再起又与中使争矿税。卒以忤沈一贯致仕。纯清白奉公,时称名臣。卒谥恭毅。是集有二十七万二千余字。卷首有目录,正文含疏六卷一百四十首,序二卷四十三首,记一卷九首,墓志铭二卷三十二首,传、行略二卷六首,议一卷四首,杂著一卷十五首,祭文二卷二十四首,古乐府一卷十三首,古近各体诗六卷二百一十三首,尺牍五卷一百三十首,理学一卷六十一则。其奏议皆切中情事,指陈利弊,明白晓畅;尺牍多关时政,而理学则大旨以程朱为本。其诗风格与七子之派相近。纯一生以国事为己任,于诗文非所用心。有《四库全书》本,《温氏丛书第一集》本,题名作《温恭毅公文集》。
-
唯室集
《作者:陈长方》四卷。《附录》一卷。宋陈长方(1108—1148) 撰。陈长方,字齐之,号唯室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八年 (1138)进士。曾官江阴县学教授。长方父陈侁,与游酢、杨时、郑浩、陈侁等交游颇深,因而长方之学以程氏为宗。长方奉母居吴,依外祖材旦,家于步里。闭户穷研经史,以教学者,人称 “唯室先生”。长方著有 《步里客谈》二卷、《尚书传》、《春秋传》、《礼记传》、《西汉论》、《唐论》等。《唯室集》原本十四卷二百篇,清四库撰官据《永乐大典》掇拾残缺,仅得诗三十九首,文五十五篇,勒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铭、状、记、序附录于后为一卷。今见 《四库全书》 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
王子安集
《作者:王勃》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韦斋集
《作者:朱松》诗文别集。又称《朱韦斋集》、《韦斋朱先生集》。十二卷。宋朱松撰。《朱子大全》卷九七《皇考朱公行状》谓松“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世,《外集》十卷藏于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别集类著录《韦斋小集》十二卷,而卷二○诗集类复著录《韦斋小集》一卷。疑卷一八所著录的《韦斋小集》即《韦斋集》。《宋史·艺文志》著录即作“《韦斋集》十二卷、又《小集》一卷”。《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一部三册,完全,入于诗词类。《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韦斋朱先生集》六册,卷四著录《朱韦斋集》三册;前者诗、文合刊,后者为诗。知其时诗有单行本。今通行本有《四部丛刊》续编影铁琴铜剑楼所藏明刊本,卷首有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傅自得序,卷末有淳熙八年尤袤跋,知其源于宋刊。另有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邝璠刻本、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程垲刻本、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朱玉刻本、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紫霞洲祠堂刊本。《四部丛刊》本前六卷为诗,共四百十七首;后六卷为文,共八十四篇;末附朱槔《玉澜集》一卷。
-
王魏公集
《作者:王安礼》宋代诗文别集,王安礼著。 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封为魏郡公,故集名《王魏公集》。其集本为20卷,《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明代叶盛《篆竹堂书目》亦载其书6册,但其后即不见载于诸家书目,大约明中叶后已亡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散见于各韵之作,重编为7卷,计诗1卷、制敕2卷、札子1卷、表1卷、启并书1卷、志铭祭文1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如沈季长、元绛诸志铭尤足补史传之阙。以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在王安礼兄弟7人中,只有他与其兄王安石、王安国文章有盛名。本集曾收入《豫章丛书》。
-
王著作集
《作者:王蘋》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猜你喜欢的书
人,做得到任何事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课,《自卑与超越》姊妹篇,更适合普通人阅读,更具指导意义。阿德勒勇气之书,送给焦虑迷茫中对自己仍有期待的你。《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认为是作者阿德勒更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全书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论道说理,所呈现的人文观点,极具启发性与前瞻性,有待你慢读细思,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故事即人生。他的不完美哲学、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镜,深入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故事的内在,照出更真实的一面。
御纂周易述义
清傅恒、来保、孙嘉淦等奉敕撰。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历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著有《孙文定公文集》等多种。是书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一卷。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所解皆融今群言,摘取精要,不罗列姓名,亦不驳辩得失,而随文诠释,简括宏深,以实用为本,大旨谓《易》因人事以立象,故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其观象多取于互体,尤能发明古义。其版本有:乾隆二十年(1755)刊本。山大图藏。《四库全书》本。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凡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人周游仰止集”、 “靖竹居士王黉子承释”。封面镌“钟伯敬先生原评”、 “古吴麟瑞堂藏板”。有图二十四叶四十八幅。首王黉序,署“崇祯岁在旃蒙大渊献(乙亥)春王正月人日靖竹居士王黉子承父书于柳浪轩”。小说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按史叙至“周武王吊民伐罪”。作者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头竟先抬出释迦牟尼云: “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照见天下万国一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乃派座下的一位名毗多崩娑那的菩萨转世,左手执凿,右手持斧,以开天辟地,位置日月。此即为盘古氏。盘古功完行满,即返西天。盘古之后,又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帝”等继续出世以统治天下,以后则叙尧、舜及夏、殷二代,最后,周武王商郊一战,大败殷兵,纣王不得不于鹿台投火自焚, “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于周”。本书所叙故事大抵本于史书,汇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杂以迷信之说。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甚为拘束。篇幅虽比同一题材的《盘古至唐虞传》增加不少,但也未能创造出生动形像。
银瓶梅
全称《后唐奇书莲子瓶演义传》,又名《银瓶梅》、《第一奇书莲子瓶》、《第五奇书银瓶梅》。四卷二十三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同治元年(1862)。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满宫残照记
1946年4月26日,秦翰才回到上海,结束了他长达八年半的征途,并接任中国纺织机械公司职务。在与家人欢度团聚短短的一周后,他又立即投入写作。他利用公余的分秒时间,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有关溥仪的著作。秦翰才在前言中写道:“我五游满宫,都在下午三时左右。其地在市尘之外,积雪笼罩了一切,车马之声几绝,鸡犬之声无闻,固已寂寥如墟墓。其时又值冬天晷短,西边黯淡的斜日,格外映出一片凄凉景色。这些都正是象征了满洲国的末日,所以这书也就叫做《满宫残照记》了。”该书于1947年出版,在时隔四十年后由长沙岳麓书社重印。
懈怠耕者经
全一卷。全名佛说懈怠耕者经。南朝刘宋惠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耕人遥见佛来,发心欲见。寻退,欲俟闲时。佛放光集众,说其已过六佛,今又懈怠。彼人闻已,乃趋见佛,悔过闻法,得不退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