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纯

- 姓名:温纯
- 别名:字希文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三原县北城人
- 出生日期:1539
- 逝世日期:1607
- 民族族群:
温纯(1539—1607),字希文(一作景文),号一斋。因两次为形势所迫返故里躬耕于“二园”(井园、猪园)之中,又称“二园先生”,三原县北城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寿光县(今山东省寿光县)知县、河南省参议、浙江省巡抚、户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尉史、南京吏部尚书、工部尚书、掌都察院事等。性格刚直,执法严明,坚持正义,敢于谏诤,不惧豪强,治理有方,政绩显赫。宦官陈洪请求给其父母加封号,他认为非法,上疏坚决反对;言官李己、石星因言事获罪,他上疏将其救出。浙江历来号称难治,巡抚其地者,刚则易折,柔则政废。他到任后,著《齐民要书》,惩恶吏、奖忠义、褒廉孝、劝耕读,力扼滥造佛堂寺庙之风,又改漕折、减织造、修陂塘,兴利除弊,民心大顺。他一切从简,平时外出一马一夫,不轻用邮传。万历年掌都察院事时,神宗已连续两年派出许多宦官充任矿监税使,这些宦官往往借机强占土地,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他们手下豢养的拳师棒手直人民宅,奸污妇女,甚至随意杀人,民怨沸腾,不少大城镇相继掀起了反矿监、税监斗争。他目睹这种情况,奏请罢矿税、惩阉官,奏疏均被扣押,联合朝中诸大臣,伏阙大哭,一连跪了三四个时辰,朝野震惊。神宗闻讯,问谁是倡导者,温纯慨然答道:“是臣温纯。为了社稷和百姓,不敢不冒死。”神宗知道温纯别无他意,怒气稍减,宣旨安慰说:“疏将发下。”群臣皆呼万岁。当时,巡案广东的御史顾廷龙因言语不合,殴打了布政使王泮,王因此弃官回家。温纯上疏要求罢免顾廷龙,由此引起朝官互相弹劾。温纯上疏抗争,所述之事牵连到首辅沈一贯,沈亦上疏分辩。皇帝偏袒首辅一方,温纯更加不满,又连上三疏论辩,触怒了沈一贯。于是,温纯请求致仕,上疏达20次,皇帝不许,遂连续9个月闭门不出。皇帝再三挽留,温纯不得已又勉强上朝理事。在任期间清白奉公,五次主持对南北二京的朝官进行考察、甄别、挑选,百官整肃,风纪大振,虽然辞官,时称名臣。在三原县和泾阳县民间流传着“温尚书修桥真修桥,李渐安修塔修死他”的歌谣。清浴河横贯三原县城,南北阻隔,河谷深,水势大,交通不便,商旅和当地百姓过往涉水艰难,常为水溺,死于非命。温纯居家为双亲守孝期间,与知县高进孝商议修石桥,自己陆续捐银数千两以为倡导,又动员邑中富户、地方监司、守令各行捐助,于万历十九年(1561)破土动工,历时12年,于万历三十一年修成雄伟壮观的三原石桥。龙桥修成,南北沟通,行旅方便,百姓乐道,便有了这首歌谣。温纯曾作《龙桥颂》:
龙桥飞渡俯清流,为依慈航在上头。
题柱不劳歌蜀道,吹笙肆已到扬州。
又题: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据《王征遗著·龙桥名议》记载:“曾闻桥成,与情欲以温公名之,先生力止,功成不居,自是先生撝谦美意。顾先生一片济人利物真实心肠,于此正露一斑。每忆先生肇造之物,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精神毕注于此,自己家事莫过也。”当今“龙桥飞虹”成为三原县“八景”之首。而万历十九年李世达(号渐安)重修泾阳崇文寺院时,拟议在院内建塔,万历二十一年鸠工,每年修建一层,修建至第九层时李世达去世,由其女以道士身份继承父愿才于万历三十三年修成。温纯致仕回乡后见原有学宫已颓塌,为了振兴故里文化事业,又捐资修葺,新建尊经阁一座。阁建成后,将家中收藏的书籍尽数置于阁中,又以京官身份鼓动陕西巡抚、藩司各官员捐献所藏典籍。城内先贤雒昂家中藏有善本书籍甚多,经他亲自劝说,亦尽数移于阁中,是三原县最早藏书较多、典籍较丰富的图书馆。他在题《新筑尊经阁》诗中说:“满架鳔缃过二酉,重看文献在西京”。此举对促进三原文化事业发展,使其成为陕西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起了重要作用。万历三十五年(1607)温纯去世,终年69岁,赠太子少保。天启元年(1621)追谥恭毅。《明史》记载:“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允称名臣。”平生力主节俭,自俸甚薄,家无余积,民戴其德,立生祠敬颂。温纯工于诗文,时人称其“文步趋马迁,诗模仿少陵,各得其精义。”在“二园”之中著有《四书评点》《诗经评点》《大婚礼汇记》《历官疏草》《学一堂纪》《汉魏诗选粹》《唐诗选粹》《杜律一得》《杜律颇解》《文法品汇》《诗法品汇》《二园学集》《二园续集》《自省录》《齐民要书》《宝剑鸾刀》《温恭毅公集》30余卷。
温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余集
宋代诗文别集。黄彦平著。此书世无传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其赋诗2卷、杂文2卷,合编为4卷。卷首列谢谔及汤思谦序。《永乐大典》辑自此集的诗文,有70余篇题为黄次岑,篇题为黄次山,而其《见山堂记》一文篇末则自署黄次岑。《永乐大典》另载谢谔撰《三余集序》及《宋史·艺文志》又题为黄季岑。此外《国史经籍志》及载录其诗1首、文3篇的《前贤小集拾遗》亦题为黄次山。直至清初厉鹗撰《宋诗纪事》才说:黄次山字季岑。据集中《先大夫述》说:“先考讳得礼,字执中,洪州丰城黄氏”。查《丰城县志》,宋人黄得礼,字执中,元祐间进士,曾为柳州军事参军。其长子名黄彦辅,字伯强,登政和进士;次子黄彦平,字季岑,号次山,登宣和进士。故知此集作者即黄彦平。集名“三余”当系取三国时董遇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空闲读书之意。
宁古塔山水记
山水志。清张缙彦(1600?—1672? )撰。二十二篇。缙彦字坦公,河南新乡人。明崇祯进士,历官知县、布政使、兵部尚书。仕明、大顺、清三朝。康熙初年,因文字狱流宁古塔,死于戍所。辑有《天下名山胜概记》。曾游览考察今牡丹江一带城镇村屯、名胜山川,于康熙九年(1670)成书,约一万八千字。冠序三篇,记山十一座,水五处,城村五处,名胜三处, “杂记”所载民族、风俗和黑龙江流域草木鸟兽虫鱼颇有价值。是黑龙江地区第一部山水志。有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据康熙年间松石斋刻本标点铅印本。
赤水玄珠 [标点本]
30卷,约138万字,是大型综合性临床著作,博引历代医学名著170余部,经史、典章、地志、诸杂家言近百种,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泛论述了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按证候分为76门,每门又各条分缕析,如风门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喑痱,心痛门分心痛、胸满、胸痛、胸痹、虫痛等。每病以明证为主,以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纲为辩证纲领。书中澄清了古籍中一些长期混淆的病证名称,如张机、刘河间、李东垣等多以泄泻、痢疾混同论治,本书乃析为泄、痢两门。在小儿病诊断方面,鉴于3岁以内小儿脉诊和指纹难以凭借,提出应注意观察其声色、动静、哭笑、大小便。由于本书广征博引,实际上起到在治疗学上汇粹诸家之长的作用。卷7所附“方外还丹”,讲求“以人补人”的采炼之法和服食钟乳、紫石英以求延年益寿,是其不足。
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
五十二卷,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大事志。仿于阮文达广东通志之前事略,其后江西通志等皆因之,吉林通志则更名曰大事志。实则志与史相表里,前事略等,即如一省之本纪。今拟仿吉林诸志之名,曰大事志。几历代立国建都置州郡方镇按抚制置司行省及督抚部院等,一应关国家盛表系生民休戚者皆入之,是为全书之纲领。如尹氏江南通志之诏谕一门,可节录入大事志。山西通志大事记如代魏、北汉建都山西,方域即以之纪年,此亦仿之。
诗广传
五卷。王夫之撰。王夫之对《诗经》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他曾经遍注群经,除是书外,尚有《诗经稗疏》、《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诗绎》等。或辨证名物训诂、或辨析异体、或考辨字音、或研究艺术形式、或阐发义蕴,多精深独到、异于凡说。是书乃王夫之阅读《诗经》的杂感集,依次议论二《南》、十三 《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和《商颂》。共五卷二百三十七篇。是书以随笔杂记之形式,对《诗经》内容推求阐发,故不全载经文,遇有疑义,乃为考辨。于涵泳文句之时,往往借题引申发挥,得美刺之旨,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及文字观点,发表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如读《国风·陈风》各诗,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主张“君子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以其安”。认为“欲”为人们的生存要求,乃公理,应该满足,从而反驳程、朱理学“灭人欲存天理”之说。是书似一本政治论文集,其社会改良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和时代局限,论诗也多有臆测之处。然其诠释,往往能得 “兴、观、群、怨”之旨,较之前代经师的诗说有较大进步,且开启了《诗经》研究的重大革新,对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先驱龚自珍、魏源有深刻影响。魏源称赞此书“精义卓识”,所著《诗古微》一书全取其说,且在下编全文收录此书。《诗广传》之版本凡七,钞本有船山五世从孙嘉恺之钞本和衡阳刘氏藏旧钞本两种。印本有湘潭王氏所刻《船山遗书》本,金陵节署所刻之《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铅排之《船山遗书》本,1964年中华书局排印之繁体字标点本,1992年岳鹿书社出版之《船山全书》本为最新版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义疏
湛山倓虚大师述,夫佛法本旨,毫无别事,唯了生死而已。然生死本无,乃众生妄自计度为生死也。若生死果是真实,虽释迦及诸佛亦不能了。何以故。以真则不妄,实则不虚。既不虚妄,何能破除得了。是因本无生死,妄自执着。但能破此执着之性,而生死即了。故我佛唯自能破执情,名曰了脱生死。又以善巧方便导众生,亦了此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