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桃色的衣裳
《作者:章衣萍》短篇小说。章衣萍于1925年创作。作品以主人公逸敏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在恋爱与家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小说中,逸敏与菊华陷入热恋,同时还涉及到启瑞,三人有着复杂的情感关系。菊华提到启瑞为了她已与前妻离婚,这一情节为他们的感情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伦理冲突。逸敏还回忆起自己与秀芳的过往恋情,秀芳已与他人订婚,这引发了他们对婚姻制度的讨论,认为结婚制度不打破,恋爱总不能美满。 逸敏因恋爱而长期未回家,他的祖父病重去世时他都没有回去,这成为他心中的愧疚。母亲和祖母多次写信催他回家,他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敷衍,因为他认为回家会影响他与菊华、启瑞三人的理想,体现了新青年在追求自由恋爱与面对家庭责任时的矛盾心理。 小说中不乏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如逸敏看到菊华时,心从忧愁转到肉欲,又在与菊华的相处中,经历了情感的起伏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在情感表达上的大胆与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
-
皇家饭店
《作者:陆小曼》《皇家饭店》是陆小曼于 1947 年夏天创作的唯一一篇小说,原名《女儿劫》,收录于赵清阁编辑的《无题集》中。小说以沦陷时期的上海为背景,主人公婉贞是一位小职员的妻子,为给发烧病重的儿子二宝买药,她不顾丈夫反对,应聘到贵族化的皇家饭店,在舞厅的女子休憩室内担任售卖化妆品与饰物的女职员。上班当晚,婉贞目睹了出入饭店的富贵者的种种丑态,如富婆们的贪婪、虚荣、粗鄙等,这些场景让她感到惶惑与沉重。尽管皇家饭店的环境比她的家舒适得多,但她最终还是因看不惯这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工作两日后毅然离去。小说通过婉贞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善恶,也体现了主人公置身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
-
绣枕
《作者:凌叔华》短篇小说,凌叔华著。收于1928年出版的《花之寺》。写“五四”以后仍然受传统礼教束缚的旧式女子的不幸遭遇。一个家道中落的大小姐,在酷暑的夏天,仍专心致志绣着一副靠垫套子。这是她父亲要作为生日贺礼送给白总长。要是白总长看中她的手艺,很可能让她做他二公子的妻子。她化了半年时间精心编织。两年以后,小姐并未出嫁,而她的绣枕,送去的当天,就被一个客人,一只当了脚凳,一只则被呕吐而成污物,主人就把它丢弃了。靠垫子的受辱和结局,成了主人公被人轻蔑、践踏的象征。然而她没有勇气挣扎,默默地忍受折磨。作品通过一个旧式女子理想破灭的故事,蕴含着作者的同情和讽刺。小说运用象征、对照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结构上,前后两个场面互为因果,遥相呼应。
-
古韵
《作者:凌叔华》1953年出版。《古韵》》描绘了生长在清末民初官宦人家中的一个小女孩整个童年的生活体验及所观所感。这个复杂的旧式文人的大家庭中,有威严的父亲;美丽聪慧又哀婉的五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三妈和六妈;还有自己那位贤良无争的母亲;十几个兄弟姐妹;远近亲姑妈等等及佣人仆妇无数。她从小就见惯了姨太太为争宠幸、地位而争风吃醋的场面。书中还为读者讲述,淑华随了花匠老周,出门去逛隆福寺,买花肥,看曾给慈禧太后管理颐和园的花匠朋友;当那位精通六国语言的辜鸿铭来访时,叔华站在一旁,看爸爸和他一起赏竹,争论国事,等着吃云片糕;年少时留学日本,体味樱花开时绚烂之极的快乐和悲凉。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读者可以领略到明末的政治、民风、习俗等一系列风光。
-
炸弹与征鸟
《作者:白薇》现代长篇小说。白薇著。最初连载于1928年《奔流》第1卷第6至10期、1929年第2卷第2至4期。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2月20日出版单行本,1930年再版。作品描写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两位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生活和斗争经历。当南粤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的时候,北京官僚阶层的投机者们纷纷南下,试图谋求更荣显的地位,余玥、余彬两姐妹也充满了对革命的渴望和向往。余彬有着“纯洁的天真”和“炸弹一般的热情”。她怀着用“炸弹去炸毁黑暗”的理想来到新都武昌,进了汉口妇女协会交际部。但她很快失望了,她在这里名为工作,实为“花瓶”,整天沉溺在交际、舞会和谈情说爱之中。她痛苦地感到自己的热情和勇气“没有机会可以应用”,枯燥无味的工作将会把她炸弹一样的心与力渐渐耗尽,“自己的一点灵光,将在阴霾的黑夜里被暴雨打灭了”。经过一段彷徨、消沉的生活,她与爱人一起参加了北伐军,踏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姐姐余玥性格软弱,她在父母的强迫下匆匆地嫁到一个寡妇家做媳妇。新婚之夜,她遭到了婆婆和丈夫的粗暴虐待,她恨透了吃人的旧礼教,勇敢地逃出火坑,并以“征鸟”的英姿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武昌,她先后在中央党部、妇女部和政府某部任职。当她看到妇女部并没有为妇女解放而斗争,而只是“装模作样”地喊喊口号,许多党国要人实际上是一些混迹革命的新官僚、新军阀以后,便参加了暗杀反动魁首的秘密活动,最后被捕入狱。作品通过余玥、余彬两姐妹的不同性格和生活经历,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大革命的一个侧面。
-
创业史
《作者:柳青》当代长篇小说。柳青著。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等。1949年以后创作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全家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落户,体验生活。写有散文集《皇甫村三年》、中篇小说《恨透铁》等。195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该书原计划写4部。1959年完成第1部。1977年他抱病修改并续第2部,未竟而逝。 本书以1953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以陕西黄土高原青年农民梁生宝所率领的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为中心事件,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图画,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小说中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年青的共产党员。在土改运动以后,他不顾继父梁三老汉的反对,响应党的号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为了实现稻麦两熟的设想,风餐露宿,为自己的互助组去郭县买早熟稻种;为了解决春耕春种资金不足的问题,他率领大伙到南山去砍竹子,运扫帚。但是他的行动触及了蛤蟆滩一些人的利益。村代表主任郭振山对梁生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富裕中农郭世富和富农姚士杰则明里暗里和互助组对抗,使梁生宝几度陷入困境。然而梁生宝毫不气馁,在上级的鼓励和贫困村民的支持下,他所领导的互助组终于夺得了秋粮的丰收,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灯塔农业社,梁生宝担任了社主任。梁三老汉的思想也开始转变。 本书的成就在于它的历史真实性。作者亲自参加了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对人物、事件、及整个历史背景的描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在小说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反映中国50年代农村社会变革的史诗性作品。
-
官官的补品
《作者:吴组缃》现代作家吴组缃写于 1932 年的一部短篇小说,后被选入短篇小说集《一千八百担》。 小说以第一人称 “我”—— 一个地主少爷官官的视角展开叙述。官官好吃懒做,以喝人奶为荣,是一个目睹农民被砍头也毫无同情心的反派人物。小说开始,官官回乡看母亲,母亲因他身体不好,要为他雇个奶婆,挤人奶给他喝。奶婆 “铁芭蕉嫂子” 领来一个 30 多岁的女人,官官的母亲像鉴别货品一样审视奶婆的乳房,以确定奶水是否合格。官官还对奶婆发表了一段荒唐的议论,他认为奶婆比牛聪明,因为牛酿了奶要人替挤捏出来卖钱,而奶婆会自己用手挤奶卖钱养家,但实际上他的这番话恰恰暗示了自己的愚蠢。 后来,官官在城里开舞会、坐车兜风时出了车祸,结果卖血给他的正是奶婆的老公陈小秃。再后来,陈小秃被抓住帮土匪传信,官官目睹了他被杀头的血腥场面,却仍然麻木愚蠢地看好戏。最后奶婆发疯,村里人围观,而官官依旧没有任何同情和反思。 《官官的补品》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述者官官自己讲述自己的言行,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读者却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荒唐和麻木,这种叙事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反讽效果。作品典型地代表了左翼小说的农村社会分析,对 30 年代阶级斗争的背景有形象概括,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奶是否应该被成人食用等人类伦理话题的思考。
-
梅雨之夕
《作者:施蛰存》小说 1929 年 8 月收入施蛰存的小说集《上元灯》。施蛰存(1905-2003),学名施德普,字蛰存,是中国现代小说家、编辑家、文学翻译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也是 “新感觉派” 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梅雨天气中徒步回家,中途遇雨,在店铺檐下避雨时邂逅一位没有带伞的美丽少女。男子为她的姿色所动,久等雨不止后,与她共伞结伴上路。途中,男子觉得她貌似自己初恋的女子,还因少女姓刘而怀疑她是初恋者故意隐瞒姓氏,联想到相关诗句,重温初恋的感觉。但最后发现少女嘴唇太厚,并非初恋女伴,心境顿时松弛。与少女分别上车后,男子还几次想张开手中的伞,回到家中听见妻子的声音,也仿佛是少女的声音。 小说通过 “我” 因少女想起已逝的青春时光、对往事的潜在依恋以及现实与之无法调和,抒写了主人公又酸又甜又惆怅的感觉。同时,通过对 “我” 对美的爱慕之心以及由此而来的 “越轨” 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开朗、纯真、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对禁锢、世俗、刻板的现实的抗争。
-
旧小说 丁集
《作者:吴曾祺》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丁集收录了宋代小说 129 种,包括朱熹的《记外大父祝公遗事》、苏轼的《东坡酒经》《方山子传》、陆游的《姚平仲小传》《陈氏老传》、乐史的《绿珠传》《杨太真外传》等诸多作品,还包含《北梦琐言》《梦溪笔谈》《夷坚志》等笔记小说的部分章节。
-
旧小说 丙集
《作者:吴曾祺》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丙集收录的是五代时期的作品,共十四种,包括《开元天宝遗事》《唐阙史》《唐摭言》《墉城集仙录》等笔记小说名篇。
-
旧小说 乙集
《作者:吴曾祺》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乙集主要收录唐代小说,共 6 册,包含众多经典篇章,如《灵应传》《洛神传》《吴保安传》《聂隐娘传》《虬髯客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还辑录了《小说旧闻记》《灵鬼志》《集异记》《广异记》等众多古代笔记小说中的故事。
-
旧小说 甲集
《作者:吴曾祺》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书前有庚戌年(1910)编者序,当编于清末。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集,选录汉魏六朝、唐、宋、五代、金、元、明、清代的古体小说,选目约一千种左右。例言称“是集宗旨,为学文之助而辑”,因此每集在杂记之前,选录一些古文传记。所收范围很广,实不限于传统的小说。宋代以前作品,大体上承袭《五朝小说》及《说郛》(重编本)等书,有些“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也沿讹踵谬,未能改正。金、元以后作品,选录文章较多,传奇类的作品收得极少,如清人小说,收《阅微草堂笔记》而不收《聊斋志异》,可见其取向所在。但本书取材较广,对常用的笔记杂说各选若干则,能使读者得到“尝鼎一脔”、开拓见闻的兴趣。编者也曾直接从第一手材料开发新的选目,不完全因袭旧的选本。全书断句基本正确,错字很少,在近代的小说总集中还不失为比较精当可读的选本。商务印书馆重印时(1957)只出到宋代为止,金、元、明以后删去未印。甲集主要收录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包含《汉武帝内传》《列仙传》《西京杂记》《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众多经典作品,共辑录了数十种古代小说,所选篇章涵盖了志怪、轶事、传奇等多种题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风貌。它为后世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社会、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代的神话传说、社会风俗、人物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承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斗
冯玉奇著。八章。1949年2月上海文粹书局出版。一册。通过在战争年代,对两位主人公曾静和仲林的境遇描写,来深刻反映当时的这个时代背景。主人公的境遇虽然凄惨,但是精神却百折不挠,令人敬佩。在临死前对于光明的渴望尤其令人动容。结构严谨,笔触细腻。
-
金翼
《作者: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金翼》一书突破性地运用文学笔触,通过福建黄村的具体案例呈现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过程和个体精神世界转变的探索。本书的中心问题是黄东林为代表的“金翼之家”和以张芬洲为家长的“龙吐珠”之家有着相似的起点,为何前者走向兴旺而后者却走向衰败。书中的主体部分,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各个行动主体的处事之道进行对比,揭示了在观念层面上,命运为风水所决定;而在社会学意义上,社会关系决定个人的兴衰。黄东林及“金翼之家”的众人,捕捉了时代变化的讯息,逐渐脱离原有的观念系统。林耀华对“命运”和人际关系的讨论背后,同时受A.R.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C.H.库利和G.齐美尔的交往互动论影响,前者导向社会结构平衡论,后者侧重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对形塑自我认识的影响。两者综合的结果,是当一个社会平衡结构被外力打破的时候,个体努力恢复的平衡状态已经不是原来的结构,因为在个体的精神结构和社会的精神结构上都发生了新的改变。
-
暖谷生春
冯玉奇著。1949年上海文立书局出版。一册。描绘了秋兰和白萍这对亲密无间的好姐妹的故事。一次外出游玩时,她们邂逅了男主人公乐明,而乐明恰好是秋兰父亲的学生。乐明被朴素纯真的秋兰深深吸引,情愫悄然滋生。然而,白萍也在不经意间对乐明动了心,一段复杂纠结的情感纠葛就此展开。历经生活的种种波折与考验,最终乐明与秋兰携手相伴,白萍则和乐明的弟弟乐天走到了一起。作品不仅以哀婉动人的笔触书写了爱情故事,还巧妙地透过人物的经历与感悟,映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风云变幻,更借主人公之口,发出青年应为国家人民谋福祉、反抗列强与军阀欺凌的激昂呼声,具有相当积极的思想意义 。
猜你喜欢的书
复活
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半养女、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受“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他反对官方教会,却又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用一种“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没有“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鼓吹“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的基督教“博爱”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在艺术上,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在《复活》中达到十分精致、高超的程度,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荒诞观点,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复活》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福音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
易经古本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合为一图,共计三十六图。最后再将《乾》、《坤》等八错卦分立八图,以见八卦自综之义;又合为四图,以见连反错综之法。按廖氏运用此类图式,表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反、变易及错综诸义,图解明显,足资考览。但前代学者所言“《易经》古本”,皆指《汉书·艺文志》“十二篇”旧次第,未有以“错综”诸图当“古本”者。故廖氏此书立名实未切当。书中又言:“合上下经诸卦,有顺逆两读,而每卦又有顺逆两读之法。上经主内,顺行,每卦当由初而上,旧读不误;下经逆行,主外,每卦当由上而初。”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平议》指出:“此说昔儒所无,亦无甚确切之义据,则未免故为新说以矜奇立异矣。”【此书有大量图片,需下载图片才能阅读!】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原题饶洞天定正,邓有功重编。二人皆为北宋天心派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全书收载上天「驱邪院」法律科仪一百二十余条,据称皆仿「国家法律」而定。三卷内容概略如下:上卷载「鬼律」六十三条,皆为约束神兵将吏、城隍社令、龙神树神,亡魂妖祟等鬼神之法律。凡有徇私失职,传奏误时,危害人民者,皆按律处罚,轻则杖徙流放,重则灭形处死。 卷中载「玉格」十六条,乃上天驱邪院法官受职、行法、传付之规则。 卷下载「仪」三十六条,乃行天心正法之威仪;「式」十二条,乃上天驱邪院行法所用之各种款式,如印式、步罡咒诀式、誓神将文、正法榜式、补驱邪院官告式等等。
春明外史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4年4月 12日至1929年1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5月出版单行本。收《后序》1篇。小说以“报人”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展示了军阀时代北京纷纭的人生画面。杨杏园旅居北京5年,仍孤身一人。后结识了妓女梨云,两人情投意合。当梨云病势沉重,被鸨母送往小屋时,杏园尽心服侍。在梨云去世后,杏园又将她当未婚妻殓葬。其后,杏园在朋友剑尘家又认识了女士冬青。从此,两人时有诗文酬作,感情日深。杏园意欲与冬青永结良缘,然冬青因身患暗疾,自知薄命,故不得不在手绢上血书“我不负君”,愿以兄妹相称,并决心促成杏园与她的女友史科莲的婚事。杏园倍感冬青的深情厚谊,良苦用心,但仍表示非冬青不娶。在杏园病危之际,冬青突然赶到,执手相对,难受万分。杏园口授七绝4首,字字血泪。他又挣扎着写了两副自挽联后,便投笔死去。冬青也哭得晕倒于地。作者在《后序》中说:“予书既成,凡予同世之人,得读予书而悦之,无论识与不识,皆引予为友,予已慰矣。”
明道编
明学者黄绾撰。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早年宗程朱理学,后转向王阳明心学,晚年又批评王学。其子黄承德将其所撰《久庵日录》八卷与学生听讲所记《习业录》四卷合并为十二卷,总名《明道编》。今存《明道编》系他晚年所写的《久庵日录》中之六卷,其余大多散佚。黄绾认为,人的私情乃“天性人情之真”,喜怒哀乐之情出于人性之自然,“盖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人情之所有”(同上书,卷一)。书中叙述了他由相信宋儒到信仰王守仁,晚年又 背叛王学,对致良知说展开批判的过程。书中论治学、论修养、论时弊,亲切平实,语多剀切。有清刻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