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

吴组缃
  • 姓名:吴组缃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8年4月5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月11日
  • 民族族群:

吴组缃(1908年4月5日—1994年1月11日),现当代作家、学者。原名祖襄,曾用笔名有寄谷、野松等。安徽泾县人。1920年入宣城省立第八中学,经常听恽代英讲演。1921年转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主编过校刊《赭山》。1923年第五中学因遭军阀压迫而改组,他又先后就读于南京私立新民中学、上海私立持志大学,并在《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短文。1925年3月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鸢飞鱼跃》。1927年因结婚停学在家,任茂林村养正小学教员。1928年9月复学于上海持志大学。1929年9月入清华大学经济系,1年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后继续在清华研究院学习。1932年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大同盟。1933年6月在《文艺月报》创刊号上发表了《评茅盾的〈子夜〉》。1934年先后创作并发表了颇有影响的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太平天下》、《樊家铺》。他在1934年和1935年发表的小说、散文,编成《西柳集》、《饭余集》出版。1935年1月受聘到泰山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和秘书。1937年随冯玉祥参加抗日工作,并协助冯玉祥修改《我的生活》。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41年发表了描写农民参加抗战过程的长篇小说《鸭嘴涝》(后改书名为《山洪》),作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青年农民的形象。1946年6月至1947年7月,随冯玉祥赴美国考察。9月,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1949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50年代以来,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等职。自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吴组缃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发表了《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一点理解》、《关于向优秀古典作品学习技巧的问题》、《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物的安排》、《论贾宝玉典型形象》等学术论文。其中后两篇被选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中,他还与人合作编著有《历代小说选》。文学史专著《宋元文学史稿》、《明清文学史稿》,古典小说评论集《说稗集》也即将出版。此外,吴组缃还出版有文艺评论集《苑外集》、散文集《拾荒集》,《吴组缃小说散文集》,及收录于“熊猫丛书”中的《吴组缃作品选》等。

吴组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沙之书

沙之书

小说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最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近代中国史纲

近代中国史纲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在少数客观。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聊聊数语,又极传神。 本书自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大势扒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七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之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其间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在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金丹四百字解

金丹四百字解

《金丹四百字》,乃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二,二而一也。

清史论丛

清史论丛

张荫麟除史学外,在哲学、伦理学、 社会学、政治学、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涉及,其涵盖面广,概括性强,识见高明, 富于现代批判精神。其学术作品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张荫麟自承“尝有志于近世史”,投身清史研究甚早,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曾为研究生开设“清史专题研究”等课程,研究亦颇有成绩。本书主要收入张荫麟的清史研究论著,是张氏清史论文的首次汇总出版,既包括其正式的论文,也有论学函札与史料整理,以期展现其清史研究的全貌,呈现张荫麟丰富的学术世界。另附张尔田和温廷敬的商榷之文,以供参考。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曹余章著。讲述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钦定皇朝通典

钦定皇朝通典

一百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通典》。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开始编修,大约完成在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二年之间。其编纂目的正如其书总目中所指出的“用以昭示万年”。是书共分九典,分别为:“食货典”十七卷,“选举典”五卷,“职官典”十八卷,“礼典”二十二卷,“乐典”五卷,“兵典”十二卷,“刑典”十卷,“州郡典”七卷,“边防典”四卷,卷首并有“凡例”四则。是书主要根据《清律例》、《清一统志》、《大清通礼》、《大清会典》等书的内容编纂而成,汇总了清代开国至乾隆中期一百七十多年间的社会典章制度,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变化,其作用为研究清史所不可或缺。如“食货典”中榷酤、算缗等细目,“礼典”中封禅的内容,编书者认为这都是前朝的弊法,清代没有推行,所以尽皆删去不用,“兵典”中则增加了介绍清代八旗制度的内容,“州郡典”分省排列,改变了以前按九州叙述的成例,这些细目的更改,都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表明了是书的史料价值。但也应当指出的是,是书内容虽较充实,但毕竟不能与《通典》相提并论,书中为巩固清代统治的目的显而易见,其在总目中的自我吹捧,也是需要加以甄别注意的。是书有武英殿刊本和清末浙江书局的复刻本,都是与《三通》合刊的。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至1937年出版《万有文库》二集,其中的《十通》合刊本中《清朝通典》影印精装一册,是目前仍在通行使用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