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 姓名:白薇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94.2.5
- 逝世日期:1987.8.27
- 民族族群:
白薇(1894.2.5—1987.8.27),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曾用笔名楚洪,生于湖南省资兴县秀流村。父亲为革命党人,随黄兴讨伐袁世凯,后返乡行医,深受民众爱戴。
白薇自幼多病,十岁入学,两年后辍学研读父亲的革命书籍。后考入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因反对校长被除名;复入长沙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后为反抗封建婚姻,在同学协助下冲破阻碍,只身赴日留学,这段经历在自传《跳关记》中有详细记述,她在《记后》中呼吁女性勇敢抗争。
在日期间,她曾做女工、咖啡店侍女,后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先后攻读理科、历史教育科及心理学,继而自习文学,立志以文字剖析社会黑暗、诉说被压迫者苦难。
1925 年回国后,白薇于武昌中山大学任讲师;1927 年在北伐军武汉总政治部国际编辑局任职;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创造社;1929 至 1931 年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1931 年后在上海从事群众与妇女工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她创作颇丰,涵盖剧本、小说、诗歌等。剧本代表作《打出幽灵塔》1928 年发表于鲁迅主编的《奔流》,既呼吁女性反抗封建桎梏,又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影响深远;诗剧《琳丽》讴歌爱情,其他剧作如《访雯》《革命神的受难》等多反映底层民众苦难。长篇小说有《爱网》《炸弹与征鸟》《少女之春》等,长篇自传《悲剧生涯》亦广受关注。
“九・一八” 事变后,她创作《北宁路某站》《敌同志》等抗日剧本;1937 年冬任湘粤边界游击队宣教股长;1938 年夏受周恩来指派,任桂林《新华日报》特派记者;1949 年加入湘南游击队。
1950 年,白薇赴北京,任职于青年艺术剧院,同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此后,她主动请缨前往北大荒参与开辟工作,历时七年,虽已五十六岁,仍与农工一同种地、割麦、挖水渠,双手磨出厚茧,此间创作《北大荒散记》,以温暖笔触记录劳动者故事,文风较早年更为平和。
离开北大荒后,她先后在盘锦农场深入生活,赴新疆开展两年调查研究,期间发表多篇诗文,持续以文字反映现实。
“文化大革命” 中,白薇遭受严重摧残,导致长期卧病在床。1978 年,八十五岁的她从北大荒返回北京,住进文化部宿舍,虽眼老花、手颤抖,仍坚持撰写回忆录《我的生命》,该书于 1983 年出版,讲述自身从童养媳到作家的抗争历程,传递希望力量。1979 年,她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5 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白薇作品选》;1987 年 8 月 27 日,白薇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临终前,她将毕生稿费捐给儿童福利院,坦言 “这辈子没孩子,希望这些钱能帮到别的孩子”。葬礼简朴,灵前仅摆放其代表作《打出幽灵塔》,封面上留有她早年批注:“生命如草,亦能抗风”。她曾自嘲 “生无家,爱无果,死无墓”,但其不屈精神与爱国情怀影响深远,家乡后为其修建纪念广场并以其命名。
猜你喜欢的书
中寒论辨证广注
清·汪琥撰。成书于1686年。全书5.1万字。书凡3卷。上卷,辨太阳、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卷,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卷,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①病有中寒,证分六经。《伤寒论》一书,病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异,然“因仲景当日不明阴阳虚实寒热,而总为之伤寒”,致使“酷好仲景而不知变通”者,用药寒热混淆,屡屡致败。殷思于此,汪氏“于仲景书中,摘其所谓真阴虚寒之证”,按六经分证立篇,逐条辨解,每方注明,以发明仲景奥旨。②伤寒直中,病为真寒。其谓仲景论伤寒,传经病热,谓之“伤寒”;直中为寒,则是“中寒”。“病伤寒者,十居其九;病中寒者,十居其一”。寒邪直中之原因,乃中寒之人,三焦火衰,元气大虚,又受外来风寒之邪所致,故曰“伤寒直中为寒证”,即上所述之所谓“真阴虚寒”,其治则与伤寒热病不同。③中寒分经脏,治法有温热。他在《辨中寒为真寒论》中说:“中寒之证,仲景立法,中经者皆主温散,间有中脏者,亦主热发。所以诸汤中,附子生用者极多,而炮者甚少”。但若“胃气大虚,无热可发者,法当温补;更有里寒虽极,肠胃中实者,又宜温中消导”,而不可滥用补药。是书不足之处在于将仲景所论之里虚寒证,均以“伤寒直中之寒证”为解,而置疾病传变规律于不顾。此书有清·平阳季东壁刻本及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重印发行。现国内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间(1680~1686年)平阳季子东壁刻本(附于《伤寒论辨证广注》后)。
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
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原不题撰人。据后序称,系元代道士苗善时据古本改编,书成於泰定元年(1324)。假托太上老君说天地水三官本体妙用,劝人诵经求福。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述三元考校之能及三元咒,劝人植功德,闻妙道,以获福寿。
娘子军
列位:现在的世界是日进文明不比从前的**了。无论什么事情,上自国家政体下至社会上的风俗,同家庭间的习惯,凡有偏重的流弊统统都要改良。那改良的入手办法第一层便是兴学,若除去了兴学二字,实在没有别的好法子。为什么呢?因为凡百事不论大小粗细总抛不掉这个学堂,必须从这根本上改起,方才能真的改良呢。你们试看各处的风气,有学堂的地方总比没有学堂的地方来得开通一些,学堂多的地方总比学堂少的地方又来得开通一些,这就是逐渐进化的公例。岂不是兴学的好处么!岂不是改良必从兴学入手的明证么!但是,说虽说得如此容易,那干的时候却真是难上又加个难哩。试问各处的教育会哩、劝学所哩,同种种高等、初等的学堂哩,当那发起兴办的时候,哪一处不经过多少阻碍!多少反对!官吏的压制、顽民的暴动、种种大小风潮,真是说不尽许多。甚而至于家庭之内为了宗旨新旧不同,父兄不许子弟在外办学,遂至如水火一般的不睦,也不知添出了多少闲气闲恼。若不是亏了那般热心志士,任劳任怨,实心实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竭力提倡起来,哪里会有今日这样的成效啊!咳,我们中国当这新学萌芽的时代,能够不上几年便把学务办到如此,总也算发达得可以了。
广卓异记
宋代文言琐谈小说。北宋·乐史撰。笔记小说集。二十卷。自序称“昔李翱著《卓异记》三卷,述唐朝君臣超异之事,善则善矣,然事多漏略,未为广博。……臣今自汉魏以降,至于周世宗,并唐之人,总为一集,名曰《广卓异记》,凡二十卷,并目录二卷。”有清初刊本、《四库全书》本、《逊敏堂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本书分类录秦汉至唐五代间帝王臣工的卓异事迹,如“臣下贵盛之极者”、 “臣下显达之速者”之类。其中卷二十有记述神仙事,多含鬼话成分。
词学十讲
词学概论。龙榆生遗作。本书对词学的各种基本问题,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全面阐述,对许多唐宋词名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全书分十讲: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选调和选韵;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论对偶;论结构;论四声阴阳;论比兴;论欣赏和创作。著者侧重从音乐的角度来论词的创作和欣赏。认为词不称“作”而称“填”,是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合,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强调填词时,必须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注意选调和选韵以及四声阴阳的适当处理;指出由于填词时句度的长短、韵位的疏密、平仄的转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欣赏和创作又不可分割,所以对于词的欣赏,必须在“声”“色”两方面去体味,“声”表现在“轻重抑扬,参差相错”的基本法则上面,“色”表现在用字的准确上面;著者还认为,欣赏和创作都得从反复吟诵入手,都要注意对偶、结构、比兴诸法在词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是著者晚年的著作,反映了著者在词学若干方面的最终见解和心得,对词学研究者和唐宋词爱好者都有参考价值。书后有三篇附录:四声的辨别和练习;谈谈词的艺术特征;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那罗延天共阿修罗王斗战法
那罗延天共阿修罗王斗战法,一卷,唐宝思惟译,尾题那罗延法,日本禅 题记,一二八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