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 河东记

    河东记

    《作者:薛渔思传奇小说集。唐薛渔思撰。三卷。原书已佚, 《郡斋读书志》入子部小说家,曰: “亦记谲怪事。序云:续牛僧孺之书。”《太平广记》录有佚文,《绀珠集》、《说郛》本均残,不全。《河东记》就其总体来说,尚未脱尽谲异怪诞之气,应属志怪小说一系。但它又不尽同于六朝那些单纯宣扬物妖的志怪小说,而常常是通过神异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首先,它大胆地讽刺了皇帝和官僚们的昏聩无知以及政治的腐败。

  • 仙传拾遗

    仙传拾遗

    《作者:杜光庭《仙传拾遗》四十卷。因故事性较强,得以列入小说类。原书已佚,今人严一萍有辑佚本五卷,收入《道教研究资料》第一辑。记载从上古至唐代的九十九人的修道成仙事迹,其中有一些唐人事迹是现存的道教传记中所没有的,故具有比较珍贵的史料价值。

  • 三水小牍

    三水小牍

    《作者:皇甫枚传奇小说集。唐皇甫枚撰。原三卷,今本二卷。枚字遵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曾于懿宗、僖宗两朝任官,咸通末任汝州鲁山令。僖宗出奔梁州,赴调行在,后梁开平四年(910)旅居汾、晋撰此书。三水为安定属邑,故以名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首载其书三卷,《宋史·艺文志》同。明人杨仪有二卷本,秦汴据以刻印,即为《天一阁书目》之二卷本, 清卢文弨刻入《抱经堂丛书》。由此可知原本在宋明之间,已佚失一卷。近人缪荃孙从《太平广记》、 《续谈助》、 《说郛》、《古今说海》中,搜辑逸文十二则,成补遗一卷,连同原二卷本中三十五则,一并刊入《云自在龛丛书》。本书记载晚唐咸通后的异闻轶事,一部分内容描写神仙怪异之事;另一部分内容则为作者的经历、见闻。内容有志怪,有琐记,但写得较成功的是一些结构完整描写细腻的传奇作品,《飞烟传》与《王知古》二篇最为著名。

  • 南楚新闻

    南楚新闻

    《作者:尉迟枢唐尉迟枢撰。一卷。作者事迹不详。此书记故事十七则,文字简短,共约七百字。有薛昭纬“悔不当初学治银”诗、荆南米贵、孙晖走马、李更名、百粤人食蟆虾等故事,可资谈助。独有李泌故事九则,其中以诗讽杨国忠,富有趣味。南楚地域约为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一带,唐末社会,于此最为动荡,既有梁崇义、李希烈等藩镇作乱,又有农民造反、戍卒兵变,王仙芝、黄巢农民军亦活跃在这一带。《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三卷。现存《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但均系残本。 《太平广记》引有佚文。将以上各本所存篇目进行比勘, 《说郛》本辑有十七则,《唐人说荟》本辑有二十三则,《太平广记》辑有十四则,汰去重复,目前尚存二十九则, 《广记》所辑每条有标题。

  • 唐宝记

    唐宝记

    《作者:佚名文中述说一女尼,意外得一批珍宝异物,以为祥瑞,欲献于天子,中故事甚是曲折。最后果然为帝王所得,并以为瑞,将楚州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

  • 龙城录

    龙城录

    《作者:柳宗元轶事小说集。又名《河东先生龙城录》。旧题唐柳宗元撰。二卷。宗元有《河东先生集》已著录。是书唐艺文志未著录,宋人何远以为本朝王铚所作,假托柳氏大名。朱熹亦持何氏观点。清四库馆臣进而检讨书中文字,颇以笔力贫弱,非柳氏大家所为,考其记事,又多类同于宋人,不无道理。全文约5600字,共收笔记43则,主要记述了隋唐时期帝王官吏、文人士子、市井人物的轶闻奇事。《直斋书录解题》、 《通考》、 《宋志》著录,一卷。今存《柳河东全集》本、 《百川学海》本、 《稗海》本、皆为二卷。又有《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均作一卷。二卷本和一卷本同。

  • 玄怪录

    玄怪录

    《作者:牛僧孺唐代传奇小说集。又称《幽怪录》。牛僧儒撰。原书十卷,《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等书著录,但已散佚。现今传本是明刻本《幽怪录》四卷本,题唐陇西牛僧儒编,附李复言《续幽怪录》。此书是一部以传奇为主的优秀小说集,所记全是异闻,主要是神仙鬼怪,绝大部分是作者自撰。本书除明代陈应翔刻本外,未见其它单刻本,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程毅中校点本即据陈本为底本。但此本只有四卷,可见也不是全本。至于其它丛书本,则更为散乱不全了。本书的写作和成书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多数人认为是牛僧孺登进士前的作品;一部分人认为是牛僧孺当宰相时所作;还有人认为是他中进士后至大和年间长期积累的结晶,这些说法均无确证。

  • 耳目记

    耳目记

    《作者:张鷟唐张鷟撰。一卷。鷟有《朝野佥载》已著录。是编记故事二十三则,每则多至二三百字,少则二三十字。多为唐武周时事,如酷吏专事罗织,刑戮残忍,贪财好淫,食人精肉,少有灵异怪诞,乖戾时事。书中有记开元以后事,当为后人窜入。故事更有重见《朝野佥载》者。

  • 冥报记

    冥报记

    《作者:唐临志怪小说集。唐唐临撰。作于唐高宗永徽年间。两《唐志》皆云二卷,宋以下不见著录,盖此书亡佚已久,今存残本。《涵芬楼秘笈》本影印日本高山寺藏唐钞卷子本,三卷。杨守敬据《法苑珠林》、 《太平广记》辑录佚文,分为六卷(见《日本访书志》卷八)。岑仲勉《唐临冥报记之复原》 (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对杨辑本逐条加以覆核,纠谬补遗,可谓《冥报记》的校定本。据其自序谓前朝《观世音应验记》、《冥验记》、《冥祥记》等作“徵明善恶,劝戒将来。实使闻者深心感寤。临既慕其风旨,亦思以劝人,辄录所闻,集为此记”。故其大旨,亦在于宣扬佛法灵异、因果报应。

  • 开天传信记

    开天传信记

    《作者:郑棨简称《传信记》,又称《开天传信录》。唐郑棨撰。《宋史艺文志》、《四库提要》均入小说类。版本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等。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作者在自序中声称,自己因深感“承平之盛不可陨坠”,才“辄因簿领之暇,搜求遗逸”,撰写此书,以求“传于必信”。由此可知,记录开元、天宝太平盛世时期的重要人物与有关轶事,并于中寄寓自己对于盛世的赞羡和怀恋之情,是郑棨撰写此书的目的。1卷,32条。皆记开元、天宝故事,自序称“搜求遗逸,期于必信”,故以传信为名。可资为史者参考。其中语涉神怪事不少,间有所记非实,诸书言唐事者多沿用之,学者亦需鉴识。

  • 杜阳杂编

    杜阳杂编

    《作者:苏鹗唐苏鹗撰。三卷。鹗字德祥,武功(今属陕西)人。光启进士。著有《苏氏演义》。是编乃受王嘉《拾遗记》、郭子横《冥洞记》及诸志怪小说影响,搜访国朝故实,精选编成一帙。成书于乾符三年(876),因武功县境有杜阳城、杜阳水,故取为书名。上卷十五条,中卷二十条,下卷十三条,共四十八条,约一万六千余字。所记起自代宗广德元年(763),下迄咸通十四年(873),凡十朝一百一十年唐代社会故事, 杂记代宗迄懿宗十朝事,尤多关于海外珍奇宝物的叙述,其中颇多传闻、虚构的故事。他用繁缛艳丽的文采,讲说荒诞无稽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唐代传奇文学的一个支流。书中材料,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有一定价值,并可供研究时参考。《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皆著录为三卷,五十二条。有《稗海》、 《说郛》、 《五朝小说》、 《唐人说荟》、 《唐代丛书》、 《学津讨原》、 《古今说部丛书》、 《广四十家小说》、 《笔记小说大观》、 《丛书集成初编》与1958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等版本。《太平广记》采本书三十五条,条末注云“出《杜阳编》”,盖简称或别称。

  • 甘泽谣

    甘泽谣

    《作者:袁郊唐袁郊撰辑。传奇小说集,一卷。郊字之仪,朗山(今河南确山)人。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是编为郊于久雨病中所撰,以“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以名其书。咸通间成书。原书久佚,散见《太平广记》。《四库全书》著录本为明毛晋所辑九则, 皆诡异事。宋元时本书散佚,明人从《太平广记》中辑出,有《说郛》、《津逮秘书》、《学津讨原》、 《唐宋丛书》、 《丛书集成》诸本。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知此书原作九条,而现存书中以及由以辑佚的《太平广记》均存八条。

  • 云溪友议

    云溪友议

    《作者:范摅唐代笔记小说集。范摅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范摅《云溪友议》三卷(咸通时,自称五云溪人)。”《崇文总目》同。《郡斋读书志》小说家类亦著录为3卷,云:“唐·范摅撰,记唐开元以后事。摅,五云溪人,故以名其书。”《直斋书录解题》却称“《唐志》三卷,今本十二卷。”现存各本卷数并不一致。主要有明刊本(《四部丛刊续编》即据此影印,附张元济校勘记1卷。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又据此排印)、《四库全书》本、《嘉业堂丛书》本(附刘承干校勘记3卷)等分上中下的3卷本,共65条,每条有3字标题。卷首有范摅自序,说明本书是他记朋友议论时的所闻而成。这种版本应较符合原本面目。《裨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为12卷本、缺范摅自序和每条的3字标题。其余《说郛》本、《唐人说荟》本等为1卷本。全书内容十之七八是诗话,属唐人记唐诗轶事,虽偶有误记,仍有重大参考价值,可补《本事诗》的不足。其后成书的《才调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也从中取材不少。另外有些故事属传奇小说,如《玉箫化》写韦皋与玉箫的再世姻缘,《江都事》写李绅轶事等。范摅生卒年不详,仅知是唐僖宗时人。原籍吴(江苏吴县),后迁居越地五云溪(若耶溪的别名),在书中自称“云溪子”,本书亦名为《云溪友议》。

  • 云仙杂记

    云仙杂记

    《作者:冯贽十卷。旧题唐冯贽撰。冯贽,不知何许人。此书 《新唐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均不载。《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始载之,作《云仙散录》。《四库全书总目》考二者为一书。关于作者,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洪迈《容斋随笔》、赵与时 《宾退录》均认为无冯贽此人。《四库全书总目》据张邦基《墨庄漫录》定为王铚伪作,亦尚无定论。余嘉锡《四库辨证提要》从书中年号先后颠倒,题唐人撰而引宋人书等事,考此书为后人伪作无疑。卷数为后分,书名也是后人所改。其书杂载古今逸事,记事造语颇工,多为词赋家所引用。其书最早版本为明隆庆五年叶氏菉竹堂刊本,后又有稽古堂丛刻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续编影明本、《啸园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均十卷。又有《唐宋丛书》本九卷,《艺海珠尘》本、广四十家小说本、《龙威秘书》本、《说库》本、光绪三十年南陵徐氏摹宋刻本均一卷。

  • 宣室志

    宣室志

    《作者:张读志怪小说集。唐张读著。十卷,《补遗》一卷。书名取义于汉文帝召贾谊问鬼神于宣室。其内容杂记仙佛休咎、神鬼妖精,为唐人志怪小说之集大成者。如写人鬼、人狐相爱事,有《郑德茂》、《许贞》篇,后者实为后来《聊斋志异》张本。另有鬼怪作诗的故事,亦颇有情趣,其诗采入《全唐诗》中。还有不少故事反映出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其情节明显受到佛经的影响,如《杨叟》写杨宗素向僧人求心以救父亲杨叟,僧人化猿而去事,与佛本生故事鳄鱼向猴子求心,猴子设计逃脱颇相仿佛。《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有著录。今有明抄宋本及《稗海》、《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诸本,《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诸本均为一卷,另有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除《补遗》外,尚有《辑佚》六十五条。

  • 李煜词集

    李煜词集

    《作者: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难脱“花间”之风。国亡被俘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其后期词作的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以后苏、辛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并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 唐诗选

    唐诗选

    《作者:马茂元唐诗选注本。今人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初版,后曾重印。茂元祖父为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有《韩昌黎文集校注》。茂元承家学,精熟唐诗文,曾有论文多篇,结为《晚照楼论文集》。此书虽为选本,实凝聚数十年读诗心得,贯穿以对唐诗史的系统认识,具有相当学术性。全书选唐诗人一百十五家,诗五百馀首,大抵承初盛中晚四唐说,推重盛唐诗,强调气格、音调、韵致、神采,但能兼顾初唐、元和、晚唐诸派乃至二三流作者,故选目颇具特色。作者小传与注释常有发明与新见,尤为精粹。以其出版较早,曾一度风靡。重印本对选目、传、注均有所修订。

  • 唐诗选

    唐诗选

    《作者:佚名唐诗选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初版,后多次重印。该书系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种,以普及为目的。选唐代诗人一百三十馀家,诗六百三十多首。其《前言》称“选录的标准服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但也收入一些思想性较差而艺术确有特色之作。体例为以人系诗,每位作家均有小传,不少小传为编者精心撰写,评价成就颇中肯,文字亦生动可读。诗的注释也较详尽细致。书前有余冠英、王永熙撰写的前言,缕述唐诗繁荣状况、分期,唐诗思想、艺术之特色及繁荣原因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 王维诗集

    王维诗集

    《作者:王维《王维诗集》为国学典藏丛书新一种,整理者以乾隆元年(1736)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前十五卷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刻本订正前人之失甚多,是王维诗文的一个有重要价值的笺注本。此次整理,赵注的引文也尽量据原文加以校核。是为一部完备可靠的《王维诗集》校注本。

  • 李贺诗集

    李贺诗集

    《作者:李贺唐代诗人诗歌辑选,李贺,字长吉,生于贞元七年,卒于元和十二年(即公元790-816年),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昌谷,以乐府诗著称。本集以施铁民(DavidSteelman)先生输入的《全唐诗》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李贺诗歌集注》中的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为校本,共编入一百七十六题,二百四十三首。李贺存世之作,古本只四卷,二百一十九首。逸诗二十三首编为外卷,内多伪作,其中《白门内》与卷四《上之回》重文,删去。补遗二首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似皆后人拟作。另有《锦绣万花谷》、《海录碎事》所引断句数则,尤不类,故弃而不录。

猜你喜欢的书

书法指南

书法指南

1948年初版,《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书。是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俞剑华惟一的书法论著。后世学者评价此书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书法指南之类的普及读物,可谓多矣!而由一位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写就的这种入门小书,却是难得。后世学者评价这本《书法指南》:这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可惜这样的大家小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豳风广义

豳风广义

三卷。清杨屾撰。杨屾,字双山,兴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平生从未出仕。杨屾从《诗经·豳风》中的诗出发,认为陕西一带古时曾养过蚕,顽固坚持陕西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的看法是错误的。杨屾为了求得实证,遍求养蚕方法,用十余年的时间进行试验,试验效果颇佳。杨屾在初步印证自己观点之后,开始著书立说,于乾隆五年(1740)完成《豳风广义》一书。作者在有理有据的条件下,竭力讲述了陕西一带可以养蚕的事实,又由 “衣帛”取系到“食肉”,谈了一些家畜的饲养、治疗方法。另外,书中还附有一少部分关于园艺方面的文字。《豳风广义》有文有图,文图结合,通俗、生动而又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平实的内容、简明易懂的风格,对于它自身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它的出现无疑开扩了农民的眼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投身一个新的生产领域。《豳风广义》现存乾隆五年(1740)宁一堂刻本,约在乾隆七年 (1742) 正式刊行,后有 《关中丛书》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当中。196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郑辟疆、郑宗元校勘的 《豳风广义》。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东观余论

东观余论

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代黄伯思撰。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别号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政和间为秘书郎。能书,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之研究,以及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其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初仿颜、柳,后规模钟、王,笔势简远,有魏、晋风气。是书首例《法帖刊误》,其余为论、序跋、辨记等,凡一百零五篇。其中以涉及书法、碑帖为最多,议论考证,俱甚精确,对米芾等人的著作颇有补益之功。是较早从科学角度研究法书的著作。论书重晋人,尚成规,反对学“阙古人之渊源”的字,体现出古典的书学倾向,在对钟、王楷法的形式,以及和字型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论述上,有独到见解。《四库全书》谓:“此书精博,胜《集古录》多矣。”伯思卒后,其子诏、礽裒其平日议论题跋汇为是书,前有自序,后有楼钥及其子礽跋、毛晋识。传世主要版本有《王氏书苑》本、项氏万卷楼仿宋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本。

探险队

探险队

现代新诗集。穆旦著。文聚社1945年1月初版,昆明崇文印书馆发行。为“文聚丛书”之一。收新诗24首。诗集收入1937年至1941年间的创作。是在全民抗战中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对时代、对社会、对命运的感受。《野兽》、《从空虚到充实》、《还原作用》、《五月》、《智慧的来临》、《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鼠穴》等写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命运和个人感受,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它们或者回响着民族抗战的有力呼唤,或者写现实生活中无尽的阴谋,社会不过是一座古老的监狱,“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五月》),或者同情民众的苦难,赞扬生命的充实。《园》、《童年》、《玫瑰之歌》、《在旷野上》、《夜晚的告别》等写灵与肉的冲突。诗人惋惜“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园》),憧憬于色彩缤纷样的希望;对诱惑的追捕使他感到疲倦,渴求灵魂的平静。他的诗忠于现实,但又不是平淡的反映,有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居士撰。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