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

  • 湘中记

    湘中记

    《作者:罗含又作《湘中山水记》或《湘川记》。晋代罗含撰。三卷。内容主要记载湖南省山、水、物产、古迹,共4类,乃湖南之早期志书,后人采之仿之者不少。早佚。《说郛》、《汉唐地理书钞》、《麓山精舍丛书》有辑本。自《水经注》、 《后汉书》注、《初学记》中辑出仅八条。

  • 南方草木状

    南方草木状

    《作者:嵇含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之一。旧题为西晋襄城太守嵇含撰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均有不同看法,尚无定论。不过,根据书中的一些记载,可以推断此书的渊源较古老。此书在南宋后又有增补。书中记述岭南地区植物,包括草类29种、木类28种、果类17种、竹类6种,共计80种,大多数是亚热带植物,除少数系从国外引进驯化的以外,主要生长在岭南的番禺、南海、合浦、林邑等地。作 者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用途及产地等。书中首次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黄猄蚁防除柑桔害虫的生物防除法。 该书的学术价值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在国内,自宋代开始,曾被多种花谱和地方志所引用。 1979年被译成英文出版。

  • 佛国记

    佛国记

    《作者:法显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高僧法显传》,简称《法显传》。中外交通著作。东晋释法显(约337—约422)撰。一卷。法显俗名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三岁即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慨于律藏残缺,不顾六十多岁高龄,自东晋隆安三年(一称于义熙中)与同学慧景等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抵天竺求法,经三十余国,于义熙八年经海道回国,历十四年,行程四万余里。据所见闻,纂为是编,九千五百余字。记述我国西北、阿富汗、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三十余古国的佛教文化、历史传说、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建筑造型、风俗习惯等颇翔实。所载信风,是我国文献中有关信风最早有系统的纪录。鄯善条记被流沙所埋没之古城方位、文化、风俗等资料。它是我国现存有关南亚和南洋最早的确切记录,是研究地理学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为世界学者所重视,有英、法、德、日等文译本。惟其受宗教的束缚以天竺为中国,而称中国为“晋地”或 “汉地”。有《汉魏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法显传校注》本。另有清人丁谦《佛国记地理考证》、日本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以及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贺昌群《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等书可供参考。

  • 画云台山记

    画云台山记

    《作者:顾恺之画论。东晋顾恺之。 一篇。 约380年。 有《津逮》本、《画苑》本、《学津讨原》本、《书画谱》本、《历代名画记》记载。为一幅具有宗教色彩的山水画的创作而撰写的文字设计稿。文章记述了所画云台山的山川布局与人物的安插,具体地勾出整个画面的轮廓特点,对内容复杂、组织繁综的这幅创作的构思、构图予以严密而完整的考虑,具有浑然优美的整体感觉。提出了人物画创作的“神气”说,在背景安排、色彩施用等方面,周密而恰当的将人物置于山水画景中,使人物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的刻画典型而深刻。为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关画理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对了解当时山水画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和印证。

  •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作者:嵇康晋嵇康撰。山涛字巨源,他与本篇作者都是“竹林七贤”中人物。涛曾任选曹郎,后他迁,欲荐嵇康代其原职,康作此书拒绝。本篇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指归,就礼法的森严提出“七不堪”,就生性的放荡提出“二甚不可”,以此表示不与世俗合流的决心。文笔之幽默,骋情之自由,可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如写自己的独立不羁:“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再如对山涛的抨击:“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鹓雏以死鼠也。”文章所流露的批判精神,具有广泛的针对性,它不但触及到了山涛的灵魂,还触及到了司马氏统冶集团的本质,这不免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前因。

  • 论画

    论画

    《作者:顾恺之中国画评论著作。旧称《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撰。全文共二十条,第一为论画之难易,其余各条是对两晋时期卫协、戴逵等画家二十一幅画作的评论著录。即:《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表现内容有神话传说和历史题材,还有列女、壮士和名流高逸之士;有宗教题材,还有文学作品、山水走兽等题材。其主题在图圣贤“明鉴戒”的同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各件作品的评论持论严谨公允,见解高妙新颖。顾恺之在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迁想妙得”、“置陈布势”、“巧密于情思”以及“骨法”、“神气”、“情势”、“天趣”等一系列绘画审美主张和创作技法,这些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对后来谢赫的“六法”论和中国绘画品评之风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 发蒙记

    发蒙记

    《作者:束晳一卷。晋束晳(?—300以后)撰。清马国翰辑。束晳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汉踈广之后,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因去“踈”之“足”而姓“束”。官尚书郎,因《诗经·小雅》中有笙诗六篇“有其声而亡其辞”,乃补作之,称《补亡诗》。精通古文字,能辨析“汲冢书”的文义。此书佚亡已久,明陶宗仪《说郛》辑录凡十五条,其中有九条未知出自何书,有一条《太平御览》谓引自顾恺之《启蒙记》。此卷系马国翰于《说郛》所辑之外,从《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抄》、《史记匈奴传索隐》、《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埤雅》诸书辑出,凡十一条。见于马氏《玉函山房辑佚书》 中。

  • 文赋

    文赋

    《作者:陆机文学理论论文。晋人陆机作。全文载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文中比较广泛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问题,第一次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兴(灵感)问题的论述尤为透彻。作者认为创作前必须深入观察客观世界,学习前人著作。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这是创作的起点。创作中要抓住一瞬即逝的灵感,驰骋想象,“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经过专心致志的想象和构思,感情逐步鲜明,物象更加清晰,可以进行实际创作,这时便要考虑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段,“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还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是主干,辞为枝叶,语言辞藻应为表现文意服务,内容和形式要谐合,创作中要富于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文中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分别概括了它们的风格特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同时明确提出了作文的“五要”和“五病”,对修辞上的各种毛病加以分析,并说明去掉这些毛病的办法。像这样层层深入地研讨修辞问题,在修辞学史上是独创的。其中论及的“警策”、“声律”等问题,均为修辞学史上的新命题。《文赋》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最早论文之一,无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还是在修辞学史或文体论研究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郭绍虞编《历代文论选》、裴晋南等编《汉魏六朝赋选注》等书中较详细的注释。张少康《文赋集释》收集颇丰,注释亦详。

  • 战略辑佚

    战略辑佚

    《作者:司马彪辑本一卷,又称《司马彪战略》,西晋司马彪撰。史志均无著录,但《三国志》裴松之注、《太平御览》多有所引。而司马彪的兵学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兵记》八卷,司马彪撰。一本二十卷。”两《唐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二卷”。一般认为《战略》应为《兵记》中的篇目,该书散失已久,有清人黄奭辑本。就现存内容看,大体以兵家人物的战例或言论分条项,评述其用兵思想和作战谋略。书名“战略”,或为节略战例之义。

  • 广志

    广志

    《作者:郭义恭杂书、二卷。郭义恭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杂家类。又一本十卷,著录于《通志·艺文略》杂家类。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入小说家类。书名《广志》,盖广《博物志》之书,故多记四方动植物产、山川泉石、异域风俗,散佚。清马国翰有辑本。

  • 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

    《作者:葛洪历史小说集。西汉刘歆撰。经后人考证,作者实为晋葛洪。原2卷,后分为6卷。东汉人称西汉首都长安为“西京”。全书记发生于“西京”的西汉统治阶级与文士的遗闻佚事,夹杂一些怪诞传说。南粤王赵佗献南海岛屿所产珊瑚树于长安及有关古墓发掘的记述等,颇有资料价值。9月9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等被后人引为掌故。内容杂载西汉轶事传闻,摭采甚丰,可补史缺。举凡当时文人逸事、侈靡好尚、宫室苑囿、珍玩异物、舆服典章、风俗民情等均有记述。文笔简洁而有文采。对后世诗词、戏曲、小说等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抱经堂丛书》本。

  • 古今注

    古今注

    《作者:崔豹晋代博物考据类笔记小说集。3卷。崔豹撰。《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都在杂家类著录为3卷,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5卷。全书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8篇,分类考释名物制度,间录遐方异物和前朝传闻,历来为考据家、注释家所乐于引用。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宋代嘉定年间刊本,附李焘跋。《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刊印,并附张元济跋,考订此书真伪,可纠正《四库全书总目》的错误。另外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将《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合刊为一册,颇便参考。

  • 孙子算经

    孙子算经

    《作者:佚名古代数学名著。作者不详,共3卷。成书年代史书无确切记载,据考证约在三国两晋时期(280—420)。卷上详尽记载了筹算记数和筹算的乘除算法,卷中叙述了筹算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算法,卷下收集了各种应用问题。卷中、下共列出市易、田城、仓窖、兽禽、营建、赋役、测望和军旅等各类算题64个,其内容不如《九章算术》丰富和深奥(个别题除外),但所列问题浅近易晓,趣味性强且解法巧妙。其中“荡杯”和“鸡兔同笼”问题近于家喻户晓,其影响之深广在现代算术教科书中仍可见。卷下26题“物不知数”更为数学界所熟知,它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个“一次同余组”问题。书中不仅给出正确答案而且指明解的结构,事实上已经得出了重要的“剩余定理”,可惜的是该书没有说明解法原理,后南宋秦九韶创立“大衍求一术”,使这一问题(在一般意义下)得到圆满的解决。1852年“物不知数”问题和“大衍求一术”传入欧洲,受到数学界的高度评价,“物不知数”被誉为“中国剩余定理”或“孙子定理”。该书还是流传至今的典籍中记叙筹算制度最早和较为详细的一部著作,是考证古代筹算法的珍贵资料。唐初,被列为“十部算经”之一,且为国子监算学科学生的教科书。公元702年日本始建学校时,也将之作为数学课本。该书流传甚广,现传版本甚多,其中最好的版本为南宋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他还有《武英殿聚珍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常见的版本是清孔继涵刻的《算经十书》本,即《微波榭本》。

  • 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

    《作者:刘徽中国最早的测量学专著。刘徽撰。公元263年刊行。原名《重差》,附于《九章算术注》之后。唐代改为单印本。因书中第1题为测算海岛高远,故此得名。唐代有李淳风注本。宋元丰七年(1084)后收刻入《算经十书》、《丛书集成初编》。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现传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抄自《永乐大典》。该书曾被译成日、英、俄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刘徽(约225—295),中国古代数学家,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据考证系现今山东临淄或淄川一带人。他曾运用极限思想研究了圆面积和圆锥、圆台体积公式,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互乘相消法(和现在的加减消去法一致),还引进了正、负数的定义和加减法运算法则。他在“以类合类”的思想指导下,将《九章算术》中的246个复杂数学问题,按其性质与解题方法分成9类,为中国数学更深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著作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本书共9题,都是利用测量(2次或3次)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第1题用重表法解决求海岛高远问题。第2题求松高问题。第3题用连索法解决望邑中的景差、邑方等问题。第4题用累矩法解决求谷深问题。第5题求楼高问题。第6题求波口广问题。第7题求望远中的水深问题。第8题求望津中的津广问题,第9题求临邑中的邑广问题。本书利用了相似形和勾股定理奠定了测量学的基础,也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地图学奠定了数学基础。英国李约瑟博士把该书的9个问题概括为9种情况,如“从海上测量岛屿高度”、“测量山上树高”、“测量远处一个有城墙的城市的大小”等等,并指出:“不管在军事上或非军事上,这些测量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又指出,那种把这部书描述成“实用三角学的九个问题”的作法是一种误解。

  • 笔势论

    笔势论

    《作者:王羲之中国古代书学论文。又名《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撰。十二章。亦有人怀疑此文非王羲之所作。收入唐代韦续的《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标作者,且说“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曰:“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本文开篇即言明此文是给其子子敬学书而作:“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总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提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创临章第一》),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此处指临摹而言,与王羲之重“意”的思想并不矛盾。亦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启心章第二》)的命题,注重“启心”。另对书法之形体结构、点画笔法、笔画布局、运笔神采、学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

  • 竹谱

    竹谱

    《作者:戴凯之《竹谱》一卷,旧本题晋戴凯之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凯之字庆预,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郸图书志》云,谓不知何代人。案《隋书·经籍志·谱系类》中有《竹谱》一卷,不著名氏。《旧唐书·经籍志》载入农家,始题戴凯之之名,然不著时代。左圭《百川学海》题曰晋人,而其字则曰庆豫。预、豫字近,未详孰是。其曰晋人,亦不知其何所本。然观其以仑韵年船,以邦韵同功,犹存古读,注中音训,皆引三苍。他所援引如虞豫《会稽典录》、常宽《蜀志》、徐广《杂记》、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郭璞《山海经注》、《尔雅注》,亦皆晋人之书,而《尚书》条簜既敷,犹用郑玄筱箭竹簜大竹之注。似在孔传未盛行以前。虽题为晋人别无显证,而李善注马融《长笛赋》已引其笼籦一条,段公路北户录引其{紂}必六十复亦六年一条,足证为唐以前书。惟《酉阳杂俎》称《竹谱》竹类三十九,今本乃七十馀种,稍为不符,疑《酉阳杂俎》传写误也。其书以四言韵语记竹之种类,而自为之注,文皆古雅,所引《黄图》一条,今本无之,与徐广注《史记》所引《黄图》均为今本不载者其事相类,亦足证作是书时黄图旧本犹未改修矣。旧本传刻颇多讹脱,如盖竹所生,大抵江东,上密防露,下疏来风,连亩接町,竦散冈潭六句,潭字於韵不协。虽风字据诗卫风有孚金切一读,於古音可以协潭,而东字则万无协理,似乎潭冈散竦四字误倒其文,以竦韵东风,犹刘琨诗之以叟韵璆,潘岳诗之以荷韵歌也。然诸本并同,难以臆改。凡斯之类,皆姑仍其旧焉。

  • 八阵总述

    八阵总述

    《作者:马隆治兵以信,求圣以奇。<br/><br /> 信不可易,战无常规。<br/><br /> 可握则握,可施则施。<br/><br /> 千变万化,敌莫能知。

  • 针灸甲乙经校注

    针灸甲乙经校注

    《作者:皇甫谧分为:原文、校勘、注释、按语。收选文献丰富翔实,校勘精审,注释明晰,按语精当,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被中医界视为必读经典之作。全书文献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现代中医文献理论研究成果。《针灸甲乙经校注》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 脉经校注

    脉经校注

    《作者:沈炎南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这些大医家,对脉学都已有所论述和研究,一些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中,也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脉学的论述,但都比较零散。王叔和认为,关于候脉,医生在临证时总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脉的内容十分复杂,道理精深,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因此,他决心整理出一部专门论述脉学的书。这就是《脉经》。《脉经》中记载有脉象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这些脉象包括了当时人们了解的所有脉象。《脉经》还进一步确定了汉代《难经》所提到的寸口脉法以及在寸口部位用寸、关、尺三部位来诊候内脏状况的规则。这就是古代寸口切脉,三部候脉法,一直为后世脉学所遵循,至今仍在应用。

  • 许真君玉匣记

    许真君玉匣记

    《作者:许逊许真君玉匣记,原题许旌阳撰,实际应为明朝道士之作。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卷首有宣德八年(1433)吴子谨序,内称许旌阳怜悯祈禳者触犯天地禁忌,致生灾殃,故撰写此书,姑苏道友倪守约得之于异人,刊印传世。书中称祈禳法事须选择吉日良辰,否则大凶。又本篇之后有《法师选择记》、《皇极玉记》、《诸葛先生万年出行图》、《碧玉经记》等篇目,皆为佛道二教选择吉日,占验祸福之日历书。其中列举行斋日、合帐吉日、试新衣日、太子洗头日、文殊裁衣日、男女值年星命、探病日、出行日、得病凶日、黄沙日、鬼哭日、二十八宿吉凶日、六十甲子喜神方等。

猜你喜欢的书

吉原哀歌

吉原哀歌

俗世的一切,无论灰败还是生机,落入樋口一叶眼中皆成风景。 头顶“古日本最后的女性”“明治紫式部”“清少纳言再世”等光环的日本近代文坛昙花一现的天才作家樋口一叶短篇精选集,收录余华盛赞的《青梅竹马》。 情窦初开的名妓之妹美登利和和尚之子信如之间萌发了微妙的爱恋,故事在双方心照不宣时戛然而止,但残酷的命运已昭然若揭。

曲江集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豆棚闲话

豆棚闲话

清代艾纳居士编的短篇小说集。所录说古谈今小说12则。由天空啸鹤作序,鸳湖紫髯狂客评,吴门百懒道人重订。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敏点校本。另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作者的真实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只知他是个“胸藏万卷,口若悬河,下笔不休,拈义即透。凡诗集传奇,剞而脍炙天下者,亦无数矣”的饱学之士。本书是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创作的“销夏”之作(紫髯狂客,第12则总评“迩当盛夏,谋所以销之者,于是《豆棚闲话》不数日而成”),但是从小说内容看,并非“闲话”,全是有感而发。据作品所描写的社会景况看,作者可能目睹了清军入关后,为巩固政权对不屈服的汉人进行的残酷镇压。所以他“收燕芩鸡壅于药裹,化嘻笑怒骂为文章”,篇篇冷嘲热讽,虽“董帽薛戴,却好像生成”。足见作者胸中之郁闷。《范少伯水葬西施》中,作者将绝代姝丽西施,说成个村野庸妇。将那位足智多谋、与句践共患难的范蠡大夫,说成一个沽名钓誉,聚敛钱财的贪婪小人。本来功成身退,忠于爱情泛舟五湖的美丽传说,变成了杀人灭口、水葬西施的悲剧。《首阳山叔齐变节》更奇特。逊让居位,具有高风亮节的两兄弟,都演成“分道扬镳”叔齐弃兄下山,谋取功名。初读似有亵渎古人之感,然掩卷深思,世上那些假清高,真污浊的小人嘴脸跃然纸上。其他篇目有对宗教的揭露和鞭挞;有对官场的揶揄揭露,处处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本书的结构尤令人称道。12则平话,各自成篇,而以在豆棚下谈天说地为牵系,串接成册,新颖别致,与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异曲同工。

四诊集成

四诊集成

8卷。清·吕绍元撰于1835年。吕绍元,字玉峰,洙溪人。生平未详,大约生活于19世纪。吕氏是清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志行笃诚,识力周到,医术精谌,有“治疾应如桴鼓”之誉。本书为四诊综论之作。作者有感于生死事大,医学之关尤甚,“施治一差,人鬼立判”,指出为医者“欲寡其过,必先勉其学,实学或不易至,实心自无可忘。有志于斯者,其惟读书乎?然而书籍汗牛充栋,在前人语焉必详,在后人择焉宜精,苟非深造自得,曷由心心相印”?“历考自古诊视,首重望、闻、问、切,诚以四者相须,必内外合参,心目交至,使病无遁情,然后处方施治,投剂得中,轻重缓急,不失锱铢方寸,其与古人之心庶几不期合而自合矣”。因而以林慎庵、吴仪洛《四诊须详》为张本,更采集《内经》、《难经》及历代医家有关四诊的论述充实补订,编为一书。是书所辑皆先贤名论,并能融会经旨,贯穿百家,不失为四诊集成之作。尤其书中所论脉学内容,详明广博,不乏新见。其书凡例称:“脉学,轩岐、仲景而后,代有哲人,自《脉诀》行而《脉经》晦,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辨者纷纭,愈论愈繁,后人欲便于诵习,编为歌括,则又只泥迹象之求,而不能详悉精微之义。是编忘其固陋,彻底掀翻,先以诸前哲论脉原委、体用及历来经传诊治诸说,逐一拈出,后将二十八脉迹象反复详明,阐微发隐,而复汇其旨趣,归于一贯。”本书后经陈经国、张厚成参校整理,并附续《审证》、《方论》二种,使其更加完备而切于实用。但由于本书只刻印过一次,流传不广,故其影响并不很大。现存只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双遂堂刻本一种。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

太上洞玄灵宝消禳火灾经,撰人及时代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此经乃禳除火灾之文。内称炎燎灾变乃上天警告愚民,凡不敬天地三光,不忠不孝,欺压小民,暴积横取之为,皆有神明「奏行天罚,遣火部临之」。作恶者若能改过迁善,信奉经教,有灾之日诵此经咒,则可清除罪咎,令保安全。篇末列四言咒语及五言偈语一首。

周易禅解

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十卷。明崇祯十四年(1641)释通瑞刻本。此书卷一至卷七解六十四卦,卷八、卷九解《系辞》以下诸传,卷十附《图说》八篇。《自序》称:其书“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故通释《周易》经传,皆援禅理以为说,并名书曰《禅解》。该书为明人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列在萧天石主编的禅宗丛书之中。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