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炎南

- 姓名:沈炎南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省慈溪县人
- 出生日期:1920
- 逝世日期:1992年
- 民族族群:
沈炎南(1920—1992年),浙江省慈溪县人。广东省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40年毕业于中央国医馆,后悬壶重庆,以其精湛医术名噪一时。1945—1948年兼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创办《新中华医药月刊》,亲任社长,为捍卫中医事业奔走呼号。1948年秋受聘为香港中国国医学院教授。1956年调至广州中医学院任教,历任广州中医学院中医文献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等职。沈炎南对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尤其对《黄帝内经》《难经》的研究有独特的见解,强调要将经典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他根据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创立了包括清金保肺、培土生金、补肾固精、平肝养阴、养心安神、滋阴降火、宁络止血的治肺结核七法,在临床上获得佳效。他精读东垣著作,崇尚脾胃学说,深刻体悟脏腑学说,擅治奇难杂病,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尤有独到之处。沈炎南一生著作颇丰,承担卫生部部级科研课题“《脉经》整理研究”。历时8年,完成《脉经校注》《脉经语译》两书的编纂工作,又选辑宋代至今伤寒医案800多件,写成《伤寒论医案选评》,结合本人的体会,分类加以评述,通过对正治、误治医案的分析,使人进一步领会《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1988年再主编《温病名著精华选析》,从明、清时期温病名家的著作中,选取精华部分进行系统整理,加以注释、分析,以阐明其理论观点与临床价值。除此之外,尚有《肺病临床实验录》《中医学的整体观》《名老中医沈炎南补土经验》等专著传世。
沈炎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辽文萃
辽代诗文选集。七卷。清王仁俊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辑成。王仁俊,字捍郑。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民国二年(1913年)。江苏吴县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于上海创办实学报馆,后随张之洞,任存古学堂教务长,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副局长,兼大学堂教习。中年以后致力于金石文字研究。著有《辽史艺文志补证》、《西夏艺文志》、《西夏文缀》等。王仁俊因先秦直至明各代均有诗文总集,而只有五代及辽尚缺,遂潜心搜辑。光绪二十四年辑成。后来见及缪荃孙辑的《辽文存》,遂将《辽文萃》中与之复出的均删去,剩一百余篇,编为四卷。故本书当与《辽文存》并行合用,作为《辽文存》之补编,方可见有辽一代现存诗文之概貌。本书正文四卷,《补遗》一卷,《作者考》一卷,《逸目考》一卷。其分类体例亦与《辽文存》大体一致,分诗、诏令、策问、文等。因本书为避与《辽文存》重复,删却的自是辽文中之重要部分,故难免影响其独立性。但亦正因此,本书所补《辽文存》之不足,自有其独到而不可或缺的作用。故《辽文存》必须配以本书方为完璧。而本书虽补了《辽文存》部分缺漏,但仍有遗佚,舛误失当之处也还有。而仍不失为填补辽文总集缺如的有用资料性总集之一。本书有光绪三十年(1904年)无冰阁刊本,及《辽海丛书》本(见第六集,金毓黻辑,后附《辽史艺文志补正》一卷,辽海书社1931—1934年排印本)。
生命泉
当代散文。杨朔著。作家出版社1964年出版。
书蕉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二卷。明代陈继儒撰。有《宝颜堂秘笈》、 《啸园丛书》、 《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总目》:“是书皆杂抄古今名物训诂及奇文隽字可供词藻之用者,随笔札记,颇无伦次。”所录每则前都加有条名,一般并没有人物情节,仅部分略具小说意味者,如“胎卵二族”、“山”、 “珠子树”、 “黄腰兽”、 “花妖”、 “地犬”等
太一丛话
诗话,宁调元撰。1907年宁调元书成于长沙狱中,原名《碧血痕》,后宁调元改书名《太一丛话》,1901年至1911年于北京《帝国日报》刊载,1915年经傅尃整理,分为五卷。
樗庵类稿
二卷。明郑潜撰。郑潜,字彦昭,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末由内台掾广东帅府从事,上计京师,遂为监修国史掾。后擢正字。历官监察御史、福建行省员外郎、海北道廉访副使、泉州路总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薄,迁潞州同知,至洪武十年(1377)乃致仕。著有《樗庵类稿》。据《千顷堂书目》载《樗庵类稿》二卷。其书从《永乐大典》裒辑得古体诗五十首,近体诗一百四十六首,并原序三篇,仍编为二卷,计所遗亦无几。是集皆其在无所作。程以文《序》称《行役小稿》二卷,豫章邓文著所编,共一百五十余篇。其时郑潜方为监察御史。贡师泰《序》称集其歌诗为二卷,题曰《行役稿》、《揽辔稿》。其时郑潜为福建廉访副使。揭汯《序》始称为《樗庵类稿》,不言卷数。据其所言,乃成于元末郑潜在福建为官时。初为《行役稿》二卷。终乃合为一编,改题曰《樗庵类稿》。盖数经增损而后勤为定本,则其成集亦不苟。郑潜虽起家掾吏,而天资绝异。其诗词意轩爽,有玉山朗朗之致。视元末纤秾之格,特为俊逸。入明以后,名位不昌,距纂修《永乐大典》之时年代又近,而书局诸人顾特编录其遗稿,追配古人。知当时必有以取之,非徒然之举。有《永乐大典》本。
扬州十日记
《扬州十日记》是明末王秀楚所写关于清兵在扬州屠城的一本约八千字左右的史书。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清代列入禁毁书目。